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全脑教养法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摘抄

2021-04-09 01:5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摘抄

  《全脑教养法》是一本由丹尼尔·西格尔 (Daniel J. Siegel) / 蒂娜·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90,页数: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脑教养法》精选点评:

  ●重新复习了左右脑上下脑开发的概念,新学习了“第七感”觉知之轮这个知识,本书短小精悍,可以细细品味。

  ●作者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了我们大脑工作的原理,告诉我们如何帮助孩子通过整合自己的大脑,学习梳理自己的情感,行为,并学会与他人建立情感链接。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要是我小时候能知道这些原理和方法,可能就不会过的那么拧巴了。现在知道了也不算晚。

  ●大概粗读了一下,感觉写得挺好,浅显易懂,用了不少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脑内各个部位的作用,比如杏仁核和海马等等。就是翻译稍嫌啰嗦。我本身就是学这个的,但分类很细,我是偏向于病理,对于儿童发展这方面了解的不够。看了这本书算是稍微补上了这方面的知识。这本书对于理解孩子情绪的产生原因,并帮助孩子处理情绪,控制行为,学习如何与他人和社会交流等说的比较多,有的地方感觉稍显冗长。但总体我觉得挺好的,看了心里踏实。这类书感觉总体思想都是理解孩子,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解决问题。

  ●1、聆听与关注(认清情绪);2、经历分享(安抚情绪);3、动脑莫动气(唤起上层大脑);4、越用越灵光(锻炼上层大脑);5、运动改造大脑(让脑子活起来);6、思维遥控器(重演记忆);7、提问和鼓励(加深记忆);8、浮云原理(教孩子了解真实的内心感受);9、情绪调色板(教孩子正确理解内心感受);10、第七感(培养专注力);11、亲子互动(让家庭充满幸福感);12、共情力(站在他人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补打卡2018.7.27

  ●2019年正襟危坐地读的第一本书。还非常具有仪式感地启用了王瑛女生垂爱相赠的彼得潘限量版moleskine。现在看看上面面目可憎的安式手写体,也是感觉有点过了。读到一半我的感悟是:原来我自己还是个脑瘫的宝宝。读完我的感悟是:每个拒绝长大的中年巨婴,老天都会派另一个宝宝来收拾你,让你在terrible 2和horrible 3的意识流的时光里,共同整合各自的左右脑、上下脑、记忆、自我、自我及他人。祝愿自己能守住本源,驾驭觉知之轮,保持觉察、开放、平和、镇静、接纳、和清晰的状态。送给我自己的箴言“我不愚蠢,我只是现在觉得自己很愚蠢”。帮助孩子成长时刻要记住的是“你的目标不是让现在的每个决定都尽善尽美,而是让他的上层大脑在今后发展得更好”。以及,我感觉自己又重新活过来了。

  ●观点不算特别新颖,基本与亲密育儿法是兼容的,但更多是用一些事例来引出讨论,强调如何帮助孩子对自己的经历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不被情绪扭曲过的记忆影响自己的潜意识. 这一点上其实对孩子和大人同样重要,道理很简单,但要做到,尤其是家人间确是不易.(记日记和复述对孩子与大人都是校准记忆简单有效的方法)

  ●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目前读到的育儿著作中条理最清晰严谨的书籍,深入浅出从各方面进行了剖析,大有裨益

  ●于自己有很大收获,值得二刷思考对孩子的教育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一):全脑教育法读书笔记

  1. 改善孩子的情绪- 整合左右脑 孩子负责情绪的右脑会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得到发展,但掌管理性的左脑可能要等到2岁的时候才开始发育。所以,在和小月龄的宝宝相处时,主要是和他的右脑连接。(当然很多小朋友可能到比较大了都没有很好地发现负责理性思考的左脑,所以建议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注意和他的情绪先进行链接,然后再教如何发展左脑,如何整合左右脑)

  如何发展和整合左右脑 *聆听与关注 1)与右脑链接 2)链接左脑 3)引导孩子复述事件,理清思路 4)当孩子5岁左右可以给他们科普左脑和右脑的功能

  2. 教会自我控制-整合上下脑 下层的大脑管理比较原始的情感,而上层大脑处理比较复杂的原理。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比较发达,而上层大脑在一个人20多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从十几岁到成年期还会经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如果要培养孩子的上层大脑, 1) 则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上层大脑,比如经常让自己做出选择,并说出原因。 2)开启自我理解,自我反思 3) 提出一些关乎于道德和与人相处的提问,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避免直接给出答案。 4) 运动

  3. 整合记忆 让孩子意识到不愿意去做某件事的真正原因。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过往的一些心理阴影没有被扫除,导致他们本能逃避某些事情。记忆有时候可能在自己都无意识的情况下影响我们。

  4. 第七感和觉知之轮 觉知之轮让孩子从单一的注意点拉回到本源,看到事物的本质。让他们意识到外围的方方面面而不被某一种情绪控制。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二):全脑教养-整合自己,教养孩子

  这本书写的非常浅显易懂,章节结构紧凑,非常适合阅读,可以和作者的另外一本书:《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 同步阅读,这样得到的帮助会更大。可以先看一下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整本书一共有6个章节, 章节1是总论:作者提出:大脑具有可塑性,所以父母在教养孩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帮助孩子进行大脑的整合,就是让大脑能够协调运作。 章节2 主要是讲述左脑和右脑处理模式的差异,提出面对孩子的情绪,首先进行要聆听和关注,其次进行安抚,通过帮助小孩进行讲述,故事力的培养,将右脑思维模式切换到左脑思维模式。 章节3 作者提出了上层大脑和下层大脑的概念,当孩子的上下层大脑整合的较好,则孩子就能够进行较好的自我控制。这部分实际上是在讲述孩子情绪的控制,当孩子出现情绪失控时,唤起他们的上层大脑,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 章节4 对记忆的整合:在《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中,非常详细的描述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不同,内隐记忆可引起大脑某些特定回路的反应,包括基本情绪、行为反应、认知观点, 还可能涉及身体感觉的编码系统。内隐记忆被恢复时,人们并不会觉得自己正在“回忆”某些东西, 而是觉得正在经历过去的记忆,通过叙述,回忆等方式,可以将内隐记忆转化为外显记忆。 章节5 让孩子认识自我 和第六章 培养人际关系 则分别从 教育孩子认识自我,教育孩子了解他人的角度阐述怎样教养孩子。

  人类的大脑的进化,具备比动物大很多的脑容量,这种生物结构决定了 我们的大脑的进化,不仅仅是用来解决生存问题的,而是用来解决社会化的问题的。所以人类发展左右脑,上下脑,有杏核仁,有海马区,都是帮助我们和社会进行联结,获得平静,幸福的人生。第5章,6章作者的描述比较浅显,可以看作者另外一本书《第七感》,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这是一本成功的科普读物。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三):熊孩子养育指南—《全脑教养法》

  全脑教养法8.3丹尼尔·西格尔 (Daniel J. Siegel) 蒂娜·佩恩·布赖森 (Tina Payne Bryson) / 2017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前天晚上,闺蜜在微信里向我吐槽:说她老公觉得她惯着孩子,什么事情都讲道理,可也没什么用。孩子该闹闹该不听话还是不听话。以前人教育孩子哪有这么麻烦,令行禁止,再不听,打一顿就行了!

  可养孩子不是养宠物,过去的人不知道那么多,对孩子的养育只停留在吃饱穿暖,剩下自己看着办的阶段,只是“生存式教育”;可现在不同,整个社会和家庭都对下一代有更高的期许,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等,期待孩子能完整全面的发展,这就需要父母提供“发展式教育”。可父母们该如何去做?需要了解哪些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养育孩子?《全脑教养法》这本书就为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思路。

  这本书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和育儿专家蒂娜·佩恩·布赖森共同撰写的。其中,丹尼尔·西格尔独创了里程碑式概念“第七感”,并将“整合”概念引入到了教养领域。

  在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我们去认识孩子的大脑,了解孩子的特性,然后从真实案例入手,手把手地教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去解决,很容易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全书主要围绕三点展开:

  一:整合——打通“任督二脉”的神奇力量

  整合是全书最核心的理念。我们的大脑分为很多区域:左脑掌管着逻辑和理性,右脑掌管着情感和非语言信息,下层大脑负责本能和冲动,上层大脑负责高级分析思维功能,还有专门处理记忆的部分,负责做出道德伦理方面的决定。让这些不同的部分协调运作,就是整合。

  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武林高手,首先需要师傅帮他打通任督二脉,之后再习武才能事半功倍。父母帮助孩子整合大脑,就是打破壁垒,让他们避免陷入情绪化危机或者是思维的僵化刻板等极端状况,使他们越来越多地处于“刚刚好”的幸福平和状态,才能最大化地发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二:第七感——了解自己,联结他人

  第七感是什么?它不同于“第六感”的神秘和玄乎,这个词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父母要帮助孩子去了解真实的内心感受,知道此时此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行为,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一切都是浮云”,所有的感受和情绪都会随时间消逝,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用总是执着于外界影响,而迷失了自我。

  与此同时,父母也要教孩子联结他人。每一个“我”都将成为“我们”的一分子,只有建立了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共情力就是通往社会大门的钥匙。当孩子能识别另一个人的感受和观点,就证明他掌握了这个能力,学会了如何联结他人。

  三:全脑教养指南——“傻瓜式”操作手册

  “孩子之前在幼儿园好好的,突然有一天,非常抗拒去幼儿园,怎么办?”

  “孩子在奔跑中摔倒受伤,向你哭诉,你应该怎么做?”

  “你们一家三口在餐厅吃饭,小家伙突然离开桌子,面带挑衅,不断向你们吐舌头,怎么处理?”

  ……

  这些父母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够在书中找到解决方案。书中列出了12个方法,详细指导父母如何去教育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在一次次的问题挫折中成长。更贴心的是,作者还制作了儿童版漫画解说,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书中的概念和实际案例,父母可以照葫芦画瓢地解释给孩子们听,让他们更有代入感。

  《全脑教养法》不仅是一本育儿书,还是本教育父母的书,每个章节都留出了板块给父母们,名曰“整合我们自己”。父母如果没办法先学习实践,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又如何去教育孩子呢?毕竟,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天天打麻将,如何要求自己的孩子专心学习?父母天天抱着手机,如何要求自己的孩子坐下来看书?父母总是脏话连篇,如何要求自己的孩子文明知礼仪?育儿先要育己!

  养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耐心,把每次问题冲突都当成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通过一次次问题的解决,让我们自己和孩子都变得越来越好!而我们所作出的努力和积极的影响不止体现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还会惠及我们孩子的孩子,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不就是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吗?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四):育儿先修身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悦享读书社。欢迎关注。

  原文链接

  01体验塑造大脑

  小时候,一次午饭时,我发了会儿呆。

  父亲问:在想什么?

  答:不想什么。

  父亲说:怎么可能不想什么,人脑子里总是要想些什么的。

  我很疑惑:就是不在想什么呀。

  过了青春期,理解了父亲说的话:“人脑子里总是要想些什么的。”

  练习冥想的人会知道,要什么都不想、专注在一件事儿上,是多难的修行。

  不过那时候,我应该真的不在想什么。

  人的自我意识要慢慢形成。

  比如,学说话的幼儿,使用称呼“我”是一项很难的功课。

  儿童容易切换兴趣点,但每一件事的当下,他们及其专注。

  处在不会走神的“无我”状态。

  所以,青春期以前的儿童,很有可能,发呆就是纯粹的发呆。

  但,越来越多的体验塑造、改变了我们的大脑。

  大脑有上亿个神经元,每一个都与其他上万个神经元相联结。

  每经历一次体验,一些神经元就会被激活。

  哪些特定的回路被激活,决定了我们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特质。

  被体验打通的脑回路很容易被触发。

  因此,成年后,脑海里时时刻刻都会有一个个念头在随机漫步。

  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工,父母需要帮儿童整合大脑。

  02 如何整合大脑?

  《全脑教养法》把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以及,上层脑和下层脑。

  左脑:热爱并且渴望秩序,是逻辑的,求实的,语言的和线性的。

  右脑:全面的、情感的、非语言的、经验化的。它发送并接收面部表情、眼神、语气语调等信号,使我们得以沟通。

  下层脑:与身体相关,负责人体基本功能、与生俱来的反应和冲动以及强烈的情感。

  上层脑:进化程度高,控制着重要的高级分析思维功能。"

  很多人不相信脑科学。

  认为分什么“左中右、上中下”的脑理论都是伪科学。

  (小编认为,大脑是由简单神经元构成的复杂系统。复杂系统在宏观上呈现出分类是可信的,但底层关联运作机制并不确定、甚至是可变的,像智慧生物的各个器官之间也有递弱代偿性。)

  的确,没人能感受到自己的一句言语,究竟是左脑的灵光,还是右脑的触动。

  不过,沟通领域,“整合大脑”的思想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究竟如何整合大脑?

  很简单。

  如果我们同时运用事实、感受和逻辑论证做思考和表达,就是在整合大脑。

  小编整理了三个最知名管理沟通表达技巧。

  从脑科学角度看,它们的底层原理是一致的。

  03 怎样发展儿童大脑?

  整合与发展大脑是《全脑教养法》的核心理念。

  它不是教我们处理某一种具体情景的方法。

  是希望父母通过帮助孩子整合发展大脑,收获健康成长。

  书中共讲述12种方法。

  方法不算特别。

  是作者的解读让我们认识到常识之下的深意。

  作者的阐释融合了脑科学和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解读中流露的深刻、情怀、哲思与平和,触人心弦。

  让本来想学点干货的小编,彻底升华了境界~~~

  整合左右脑,改善儿童情绪

  第1法:聆听与关注,帮助孩子接纳情绪、认清情绪

  第2法:引导复述事情过程,分享经历,安抚情绪

  整合上下脑,教会孩子自我控制

  第3法:理性提问,调动思考,唤起上层大脑

  第4法:多引导思考,锻炼上层大脑。有利于孩子控制情绪、发展共情力和道德感。

  第5法:运动改造大脑,缓解情绪。(比如,深呼吸、原地跳跃等)

  整合记忆,促进心理完整健康

  第6法:重演记忆(可以随时停止),把内隐记忆外显。

  第7法:提问和鼓励回忆,叙述事实与细节;帮助理解过去的事情,可以更好理解现在。

  整合自我,让孩子更具有专注力

  第8法:让孩子了解感受是暂时的、短暂的,是状态,而不是特质。

  (比如说,让孩子能纠正自己:我不愚蠢,是觉得自己很愚蠢。)

  第9法:审查感觉、意象、情绪和念头,教孩子正确理解内心感受。

  “我们的身体感觉塑造了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情绪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和头脑中的图像。”

  第10法:第七感练习(类似冥想和注意力转移练习),培养专注力

  整合自我与他人,培养孩子的人际技巧

  “大脑是一个社会有机体,是为关系而生的。

  它本能地从社会环境中接收信号,再反过来影响个人的内在世界。

  如果父母能够持续、稳定地了解和敏锐地回应孩子的情绪和需要,那么,孩子的生活将更加繁盛。”

  第11法:亲子互动,让孩子知道人际关系是积极、有回应的、充实的。

  (小编带娃有时走神,对孩子的言语和动作没有回应。看到这里,我深刻认识到自己错误~~~~)

  第12法:教孩子以他人的视角看问题、理解非语言信息,教孩子在冲突之后修复关系。

  回看全书,生出一种感觉。

  作者不是在说大脑,是在说积极的人生。

  不是在说育儿,是在说修身。

  您读下原书,相信也会有这种感受。

  书中12个方法都有简单的漫画版本呈现。

  想学干货的父母,5分钟看完漫画就可以了。

  举例两则,希望对您有帮助。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五):作为父母,你在给孩子“全脑教育”,还是“全脑教养”?

  现在的父母尤为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从要让孩子赢在子宫里的香港妈妈,到身边给孩子报各种早教班、兴趣班的父母,几乎每一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着美好的期许。

  CC小朋友尚在我肚子里时,我对他唯一的期许是希望他健康、平安、快乐的长大成人。随着他出生、慢慢地长大,不知不觉间,我变成了对于孩子有更多要求的大多数父母,带他试听各种早教课程,并针对评测给他选出一个合适的课程体系,健康快乐不再是唯一的要求。

  有一天,我照例带小朋友出去上课时,小朋友突然嚷着说不要去了,上课的地方碎了。看着他气呼呼的样子,我明白此时的他需要我帮忙“整合大脑”。我蹲下来抱了抱他,开始了我们两个的“整合之旅”……

  整合大脑这一理论来源于《全脑教养法——拓宽儿童思维的12项革命性策略》一书。该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漫画形式讲解了一些大脑的基本概念并结合相关案例总结了12项教养方式,帮助父母及养育者更好地理解孩子,更好更科学地塑造孩子的大脑,增强孩子应对困境的能力,为孩子的情感与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书中附录B有0~3、3~6、6~9、9~12四个年龄段全脑教养指南,不同阶段的父母可自行查阅。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本书的作者丹尼尔•西格尔,他是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创立了人际神经生物学这一新学科,这门学科的研究重点是人际关系与大脑的密切关系,信奉“整合是王道”。“整合”概念在作者的多本著作里均有体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教养三部曲系列:《全脑教养法》、《第七感》和《由内而外的教养》。丹尼尔•西格尔倡导科学教养,“整合大脑”在教养中的积极作用贯穿在他的整个作品中。

  另一位作者蒂娜•佩恩•布赖森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她是第七感研究所主任,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知名育儿专家,书中部分案例来自于蒂娜的分享。

  《全脑教养法》用六个章节介绍了儿童思维拓展的核心概念——整合和12个全脑教养方法,作者在书中指出:整合全脑就是整合孩子的左右脑、上下脑、整合自己的记忆、整合自我与他人,通过左脑的逻辑平衡右脑的情感,避免结果教育多锻炼孩子的上层大脑,从而控制代表本能的上层大脑,教孩子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保持独特自我认知的同时,能够情绪稳定、灵活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全脑教养法思维导图

  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这本书带个我很大的收获,书中的观点让先前脑子里星星点点的相关知识渐渐连成一条线,对于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感受都有了新的解读,现分享一二:

  01 聆听与关注:认清情绪

  《全脑教养法》第1法中讲,当孩子难过时,不要试图讲道理,首先进行情感联结,即右脑对右脑的联结。当孩子可以控制和接纳情绪时,再进行左脑式的引导和教育。

  当小朋友嚷着不想去上课,还大喊大叫时,我第一时间抱了抱他:“妈妈看到你很难过,是吗?”小朋友依然嘟着嘴:“我不要去上课!”我看着他的眼睛:“我记得你很喜欢那个上课的老师呀” “喜欢,我要和果果一起上!”

  听到这里,我终于弄清楚他为什么要闹了。上次上课时他的好朋友果果有事情没有去,他当时有些不开心,但是我没在意,原来他一直记着这件事情。“宝贝上次没有和果果一起上课,很不开心,是吗”他点点头,这个时候他已经平静下来了,“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但是你不能对妈妈大喊大叫,我们现在给果果打个电话,看看他今天能不能去上课,好吗?”小朋友抱了抱我,不再闹了。

  这是三岁孩子的小插曲,相信很多父母遇到类似的或者更甚于此的情况也很多。前边我分享了丹尼尔•西格尔关于左右脑的基本知识:左脑负责思维逻辑,是语言的、求实的;右脑负责情感,是非语言的,注重情感和体验。

  当CC嚷着不去上课时,他右脑的情绪正在剧烈波动,这个时候我如果运用左脑式的逻辑跟他讲道理(这次上课和之前一样/你到底怎么了/再不出发我们要迟到了)只会适得其反,会让接下来的场面剑拔弩张。我感受到了他的情绪,并积极回应了他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是右脑对右脑的沟通,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的大脑进入整合的状态,这个时候再对孩子进行左脑式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沟通相对容易很多。

  02 育儿育己:我们也需要整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当我们对孩子心怀美好期待并朝着既定目标努力时,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达到了这个目标?或者说,当我们希望孩子能成为真正的“他”时,我们有没有成为真正的“我”?父母自己的成长或停滞、喜怒哀乐都会影响孩子,当父母可以掌控自我、变得更加智慧、情感更加健康向上时,孩子也会有所受益,越来越健康。所以,育儿要先育己。

  在和小朋友CC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不上课事件的翻版或者升级版,并不是每次我都能处理的很好,父母不是神仙,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处理得很完美,允许我们偶尔的失误,不管是育儿还是在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修炼整合就是不断的升级打怪,放轻松、慢慢来!在书中部分章节的“整合我们自己”部分,作者都有给出具体的方法,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参照练习。

  03 第七感和觉知之轮:思想是可以塑造的

  “第七感”这个词来源于丹尼尔•西格尔的另外一本书《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概念》, 有两层含义:即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理及他人的心理。觉知之轮是作者创造的一个模型,有助于我们更了解自己。我们的内心可以用一个车轮来表示,中心位置是本源,即心灵的内在部分,本源辐射到外围。外围代表了我们能注意或意识到的任何事物,如图所示。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要从本源出发,然后留意觉知之轮的各个外围面向什么,察觉到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这个时候,你可以转移焦点,主动将注意力转向你要选择的面向,随之你的精神状态就会发生改变,这就是第七感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是可以被自己塑造的。

  回到CC小朋友不想上课事件中,当时的一些想法:

  “从早上起床到现在忙了三个多小时,好累。 ”

  “孩子九点钟上课,现在八点四十,坐公交来不及了!”

  “他还在那里磨蹭,好急!”

  “天,他为什么不要上课了?闹什么 ”

  “我要崩溃了!”

  当我处在上面那些情绪中时,整个人是抓狂的,照片墙上笑意满满的照片提醒了我,这个时候我让自己转过头,做了一个深呼吸,开始看那些照片:

  “这是CC六个月的时候吧,胖胖的,好可爱! ”

  “他每天都对我说:妈妈,我有100那么爱你,最大的数字是100 ”

  “全职带娃儿确实挺累的,但是幸福和快乐也是满满的。”

  这个时候,我自己的状态已经趋近平稳,开始觉察孩子的情绪和状态。这个过程就是运用第七感,回归本源,去寻找更广阔的的视角,发现更多的外围面向,将不同的面向融合,大脑重新整合运作的过程。

  作为父母,我们在关注孩子开发全脑教育、提升智力的同时,也不要忽略给孩子的“全脑培养”。很赞同封底的这句话:“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思维模式”,我手头的这本《全脑教养法》已经被翻散页,每次重读都有新的收获,同在育儿路上的你,是不是也有一些困惑?这本书中也许会有你想找的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