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鲁迅还在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鲁迅还在读后感精选

2021-03-23 02:56: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鲁迅还在读后感精选

  《鲁迅还在》是一本由阎晶明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还在》精选点评:

  ●真正的经典不会被撼动。鲁迅的经典不容质疑,作者独物的视角值得观注。

  ●看鲁迅怎样抽烟喝酒和骂架

  ●视角都很棒 深度可加强

  ●鲁迅不仅还在,而且永在。鲁迅逝世八十年了,但我们对他的认识和研究才刚刚开始。强烈希望每位学者都写本关于鲁迅的书。

  ●他一直都在,甚至从未走远

  ●有人说鲁迅是不可谈论的,我觉得相反,鲁迅是需要被反反复复谈论的,现在恰恰是谈论得太少了——本书就是坚持谈论鲁迅,并且,给出了很多个不同寻常却又一看就明的角度

  ●泛泛

  ●供了一张书桌,上有清茶烟卷文具。 敌乎友乎,余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 标记第二篇。

  ●虽然许多人在鼓吹淡化鲁迅,但从历史的角度而言,鲁迅还将伴随人类许多年,尤其是中国人。在思想的质地、深刻、纯粹上,近代中国人中,无一人可与先生相提并论;在将古典文本进行现代性转化方面,近代中国人中,亦并无一人可与先生相提并论。那些鼓吹淡化鲁迅者,诚如古语所云:“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阎晶明此书,从鲁迅先生生平之细处着眼,可谓别开生面,如鲁迅之嗜烟、论酒与鸟兽昆虫、旅居、疾病,新鲜可喜。对鲁迅思想的截面横剖,亦自小见大,于细微处见鲁迅先生之风骨与思想。文字清通,规避可恶的学术枯燥语,这显然是对鲁迅先生做学问风格的可贵继承。文传于世,端赖笔法,此书盖亦有笔法在焉。

  ●1934年8月22日,在致美国学者伊罗生信时,还不忘在信末顺便问候罗的夫人道:“姚女士好,北平的带灰土的空气,呼吸得来吗?”

  《鲁迅还在》读后感(一):多读鲁迅

  有关鲁迅的书籍我都爱读一读。原因有三:喜欢他写的文章,喜欢他的长相,喜欢他的性格。

  《彷徨》我非常喜欢,尤其喜欢《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写“深冬雪后”,写“空楼废园”,写“迁葬送殓”,气氛萧索肃杀:满空朔雪,一弯冷月,凄清的静夜,点燃的纸烟,颤抖的灯火,空空的书架——这些“最鲁迅”的篇目分别在少年、青年和中年时给予了我日渐深沉的慰藉——哪怕是以最谬托知己的方式——这是特别令人触动的体验。

  时至今日,“是否喜欢鲁迅”仍旧是指认同伴的方式之一。当然,“指认同伴”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但我无法避免无聊,年岁日长精力有限,滋养和慰藉又那么少,鲁迅对我总意味超越鲁迅作品的“更多的什么东西”,一种旨趣,一种踏实,一种明确而严厉的生活的指导。

  我觉得鲁迅长得很好看,眉毛眼睛喜欢,头发胡子喜欢,不高的身量我喜欢,一领长衫穿在他身上也恰如其分的好看。在北京的时候,去鲁迅旧居流连过,透过敞开的窗户看得见败落的四壁和家具,书桌不大,后院也小,但幽静,舒适,草木葱茏,有鸟雀在其间穿梭鸣叫。在石阶上坐了坐,游人说不上如织,但也不少。我要是会抽烟,可以深深地抽一支烟。但我不会抽烟,于是静静地坐在石阶上,感到很安心。

  鲁迅的性格我也喜欢,有人说刻薄,有人说睚眦必报,有人说阴沉,但我的印象里始终是萧红笔下那个鲁迅,吃硬东西,喝花雕酒,走路极快,笑着从楼上冲下来,直接批评女人的穿着“不大好看”,烟不离手,不散步,不喝牛奶,抓什么书都看,深夜里的背影是黑灰色的。他怎么也是好的。

  不知哪来的自信,总觉得如果生在同时,我也会进出鲁迅的客厅,并且不至于讨他的厌恶,得到呵斥也许难免,但总会今天去了明日又来。

  大叙事背景下的鲁迅被劫持了。他是战士、是旗手、是领袖、是先锋,是大师,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为了某种需要被神化,又因为几乎原样的需要被妖魔化,拉拉扯扯,描描画画,假痴不癫,猫三狗四。但是他的文章在,鲁迅就始终在。

  《鲁迅还在》读后感(二):《烟火缭绕说鲁迅》(作者温星,代发)

  烟火缭绕说鲁迅

  温星

  不管“鲁迅退出语文课本”的话题如何纷纷扰扰,也不管课本里究竟还保留着几篇鲁迅作品,甚至也不管还有多少年轻人读过、听过鲁迅,在我看来,鲁迅研究作为一门显学的地位,在未来一定会更加提升。而研究的基本方向,我认为一定是要让鲁迅走下神坛,将他还原为一个最基本的人。

  朝着这个方向,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阎晶明最新作品《鲁迅还在》,无疑是近年来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成果。

  《起然烟卷觉新凉》讲鲁迅吸烟史。鲁迅嗜烟世人皆知,随时随地离不了香烟。他自己说每天30至40支,许广平则说最多50支。他当然清楚对身体的伤害,但谁劝也没用,“我知道我的病源并不在此……”最终,夺去他生命的正是吸烟直接造成的肺结核。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写鲁迅与酒。鲁迅多次宣称“向来是不喝酒的”,“说我怎样爱喝酒,也是‘文学家’造的谣”。但其实,朋友们都知道他经常喝,“现在有时候戒除,有时也还喝”。

  瞧瞧,鲁迅跟一个邻家大叔没啥区别,又抽烟又喝酒,还拼命找借口自欺欺人,想戒又没那毅力。在阎晶明看来,惟其如此,我们更能理解鲁迅是一个“生活于人间的战士”,而非超然于“人间烟火”的神明。

  1933年2月,萧伯纳访华,留下诸多在文化意义上堪称华丽的碎片,阎晶明称之为“一次‘闪访’引发的舆论风暴”。有趣的是,在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林语堂等参与接待的中国顶级名流的回忆中,许多细节皆有出入,各媒体报道更是五花八门。阎晶明以鲁迅与萧伯纳的接触和关系为主线进行梳理、考据,多处令我读到时一下就乐了。

  如,萧伯纳对鲁迅说“他们称你为中国高尔基,但是你比高尔基更漂亮”,鲁迅答“我更老时,将来还会更漂亮”。鲁迅那张冷峻、嶙峋的脸怎么也算不上漂亮,萧伯纳的用词很可能是翻译问题,但鲁迅这样答也实在太逗乐了。又如,在宋庆龄宴请时,林语堂滔滔不绝地与萧伯纳攀谈,导致鲁迅等一众大腕根本插不上嘴。林喜欢直接用英文写作,逮到一个跟西方文豪交流的机会,立即就成了令人讨厌的话痨。

  《一段情谊引发的歧义纷呈》同样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对比鲁迅《藤野先生》和藤野严九郎的《谨忆周树人君》,阎晶明发现二者大量细节不吻合,甚至后者有将前者消解的“危险”。于是,他结合时代背景中鲁迅“清国留学生”的身份,和藤野极可能是将鲁迅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而非单纯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从而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辨析。

  阎晶明写到一位日本著名鲁迅专家,几乎从不引用中国鲁迅研究的任何学术成果,这让他很惊讶。对我国数量众多的“吃鲁迅”以及“吃苏轼”、“吃红楼”的专家们而言,这当是一记警钟。

  本书代序题为《“须仰视才见”》,虽是援引《一件小事》中“我”对那位人力车夫的评价,却也表明了阎晶明于鲁迅的仰视姿态。鲁迅的高度固然值得所有人仰视,但若作为一个研究者只知仰视,则必深陷于鲁迅的巨大阴影难以超脱。《鲁迅还在》却在仰视的总基调之下,从大量容易被史家和学界忽视的细微处着眼,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写作角度,还原了一个人间烟火缭绕中的有血有肉的鲁迅,我想,本书最大的价值便在于此。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YwNDkzNQ==&mid=2650224242&idx=1&sn=e43f2d92b02194fe14a21d72ded57e12&chksm=888c949abffb1d8c41e1e483c94aa51045ce6d14e78a0023bc6f72edd6d1a1ba62062cb138ef&mpshare=1&scene=1&srcid=1113n7NWpGrdaYQSHdCqRXOM&pass_ticket=NdOXZFLTd4mUoF%2Fwza%2BiwS5J7qatv5OzoiSp5GwRvfh%2B518DQNF7kuiagMjRduXQ#rd

  《鲁迅还在》读后感(三):还原一个“具有相对确定性”的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源头之一,但,鲁迅也是被误读最多的作家。在当代的学科建制中,鲁迅研究是一门显学,关于鲁迅的研究论文多如牛毛,当然,一定会有高论在其中,但也不免充斥着各种飘忽的论述、晦涩的理论、牵强的关联,附着在鲁迅先生这个原点之上,在某种程度上遮掩了先生的真实形象。更不必说民间关于鲁迅的种种言说,在网络论坛随处可见。学者王富仁说:“在当下多元化的视野里,我们失落了一个具有相对确定性的鲁迅。”鲁迅是文化的鲁迅,是可供阐释的鲁迅,但是,如果偏移太远,失去了“相对确定性”,实则面临着意义失效的困境。

  在我看来,阎晶明先生的《鲁迅还在》一书的重要价值就在这里:以真实的历史材料,来还原一个“具有相对确定性”的鲁迅。

  本书涉及鲁迅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小侧面,但即便再小的地方,为了说明情况,也定是引自鲁迅自己的文本,或是同时代人涉及鲁迅的话语;若是后者,还常常引用多人的话语以彼此互证,尽量避免有“片面”之嫌。这种写法的难度是极大的,要掌握和熟悉巨量的文献资料,同时,又要对鲁迅的文学、精神、思想有着贴切的理解,还得对于历史人文、世道人心有着深刻的领悟洞察。这就像是洗照片的显影液一般,以一种综合的催化力让鲁迅先生“复活”。所以,本书或许是当下走近鲁迅的不二之选。因为即便我们能沉下心来,通读《鲁迅全集》,可在我们的“显影”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多半会沦为水中捞月。

  比如,书中提及鲁迅笔下的小说人物都是孤独的个人,在结尾处,作者结合当代文学创作实际,觉得有太多类型化的小说,其中人物缺乏“超越一时一事的精神内涵”,“作为个人,他们都是没有色彩的,典型性不足,更缺少象征性和寓言色彩。”这个批评一针见血。我们总是引用德国本雅明说的“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可“孤独的个人”在鲁迅那里早已是生动的存在,我们可有继承和思考这个传统?

  《鲁迅还在》中,想象的成分被压缩到了一个极低的水平,几乎到了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地步。作者点到为止,极为克制。这让我时常忘记了文章的作者,而错觉是在直接阅读鲁迅。阎晶明先生在这本随笔集之外,还编选了《鲁迅箴言新编》和《鲁迅演讲集》,更是让自己遁身于无形。

  再来看这些视角:烟酒、居住、纪念逝者、友谊、疾病、对待后辈等等,似乎很小,但这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到的生命事件,这让我们阅读之际,便有了一种与己有关的心境,鲁迅先生的看法由此也融入到我们自己的生命中。

  不可讳言,读鲁迅总有一种思想与情感上的沉重感,其实暗暗有着一种担心,先生是否整日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难以接近?但知道了先生在生活中的情趣,原来先生的生命中亦有如常人般诸多欢喜的时刻,这对热爱他的人是一种极大的安慰。比如写到鲁迅先生只醉过为数不多的几次,他喜欢的是临界状态下的微醺。他喝到好酒之后也会赞叹:“如身在雨后的田野里一般。”多么诗意!再比如,先生对待文学新人,寄书写信,十分真诚,年轻人问投稿不中怎么办?先生说:“这种苦我们也受过。”还主动问年轻人要稿件,并推荐发表。

  但鲁迅之为鲁迅,就在于他会将问题引向一个深远的境界。他有过喝酒的乐趣,但他小说中的人喝酒,都是借酒浇愁,喝的是苦酒。《孤独者》《在酒楼上》《孔乙己》等名篇,喝酒几乎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意象。那么,我不免觉得就是在那“如身在雨后的田野里一般”的微醺状态下,先生心底的沉重也如夜航三峡似的,山峦那突兀的影子挥之不去。更别说抽烟这回事,他得了肺病都戒不掉烟,捏着烟卷离开了人世,这烟卷何尝不是一种无望的慰藉与求助?再说对待年轻人这回事,先生说:“青年肯来访问我,很使我喜欢。”却又说:“这人如果以我为是,我便发生一种悲哀,怕他要陷入我一类的命运。”文学新人想辞职专事写作,先生又劝:“其实以文笔作生活,是世上最苦的职业。”他的矛盾心情,都是来自于爱护,但是现实太残酷,这种爱的话语陷入了悖论。

  以思想体系而论,安放这些悖论肯定大费周章,但是,在生活中,其实这些悖论从来都在。日常生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命场域,与人之生命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把鲁迅还原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读懂鲁迅,亲近鲁迅。鲁迅直到去世前三年,他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还写道:“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而日常生活,可不就是这人生独一无二的容器。

  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对人力车夫的评价是:“须仰视才见”,阎晶明先生用来评价鲁迅,说鲁迅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人力车夫”。我以为这是极为妥当的。可有论者又弹嫌,觉得怎么又在“仰视”,而不是“平视”。其实,《鲁迅还在》一书的“仰视”,并非一种新的“造神”,其所提醒的恰恰是一种把鲁迅先生放在立体和深度的人的位置上的尊重。如果非要用“平视”的眼光看鲁迅,那鲁迅对人力车夫都“须仰视才见”,我们中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如此?

  刊《南方日报》

  《鲁迅还在》读后感(四):“画框”里的鲁迅——读阎晶明《鲁迅还在》/邱华栋

“画框”里的鲁迅——读阎晶明《鲁迅还在》/邱华栋

  “文汇笔会”2018年2月13日星期二

  阎晶明是长期从事鲁迅研究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和著名评论家,新近,三联书店出版了他编选的《鲁迅箴言新编》和《鲁迅演讲集》,十分受欢迎,而他的《鲁迅还在》这本以鲁迅为写作对象的散文集,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几本关于鲁迅的选编本和散文著作一起出来,使得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而丰富的鲁迅。鲁迅,的确还在,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这几本书里。

  尤其是,《鲁迅还在》这本散文集,以一种独特的写作面貌,引发了读者的浓厚兴趣。总结起来,我觉得阎晶明的这本书可谓是一种“画框式写作”。这是我想到的一个词,“画框式写作”,不同于一般的传记、评论式写法,而是有主题的、具有景深的写作。在《鲁迅还在》中,阎晶明不是写鲁迅传,写的也不是鲁迅作品的评论,更不是鲁迅“最后二十年”之类的断代研究。阎晶明的写法别样独特,一篇篇文章读起来就像是墙上挂了一幅幅画框,每个画框里有一幅画,一个主题,阎晶明带领我们进入到他关于鲁迅深度研究的文字画框里,然后,就是一个时间和时代背景的景深,我们就跟随着他进入到了鲁迅的宽广、深邃的世界里了。这就是我所说的“画框式的写作”,也是阎晶明兄这本书大受欢迎的原因了。因为“画框式写作”技巧,能够做到举重若轻,以一个支点,撬动很重的、很繁杂的东西,能够迅速带领我们进入到那些主题背后广阔的地带,使我们看到辽远而又温暖亲切的关于鲁迅的一切。

  对于阎晶明写鲁迅的文章,我很早以前就关注过。那些文章打动我的地方,首先在于有趣和生动。他能够把似乎令人望而生畏的鲁迅的生活点滴和他的深刻思想联系起来,让我读到了一个亲切具体、生动随和的鲁迅,这和我们打小就接受鲁迅的一般情况大不一样。

  我还记得2008年底的时候,我刚到《人民文学》当编辑几个月,看到杂志校样里,他的那篇《起然烟卷觉新凉》,眼前就一亮。这篇文章很有新意,它还有个副题——“鲁迅的吸烟史”,阎晶明从鲁迅的吸烟谈起,让我们一下子就懂得了鲁迅为什么总是手里拿着一个烟卷,他的身边、四周为什么又总是烟雾腾腾的样子了。我后来碰到那时还在作协办公厅任职的晶明兄,见了面谈的,就是他写的这些关于鲁迅的文章,我是由衷夸赞他的角度新颖有趣,文字考证的疏密度、语调的亲和性和文字背后的温暖感俱佳,非常好看,对我们这些自小读鲁迅却其实然而肯定也不大懂得鲁迅的人来说,是一个能够靠近乃至贴近鲁迅世界的很近的一个门道。

  我的约稿起到了作用,几经催逼,晶明兄在极其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之外,写下了这个系列的文章,到处都有发,其中有些就交给了《人民文学》杂志发表,这些文章现在都收入了《鲁迅还在》这本书里了。所以,读到这本书,我也还认为,这里面也有我当编辑催稿子的一份功劳呢。他后来在《文艺报》担任总编辑,再后来又进入作协书记处,分管的工作很繁重,因此,这些稿子的完成也是殊为不易的。盯得紧了,他两手一摊:真没有时间写啊!我一想,还真是,你说他那段时间前后忙着,管着财务,管着内务外事,后来管着报纸的大小版面、员工吃饭问题,诸般杂事,哪里有时间写啊。但须知,我有个经验,对于一个很忙或者嘴上说很忙的或名气很大、稿债多到了根本不愁的地步的名作家大学者,当编辑的就是两个字:紧盯。或者:催逼。紧盯和催逼把作者弄到“走投无路”的地步,然后,他就不得不奋笔疾书赶紧交稿了。

  阎晶明这个人有一种急智,急智,是机智到了闪电的地步,急智急智,就是一种急切的智慧。说起来,只要是一碰面,他就喜欢打趣开玩笑,脑子特别好使,转得快,那种幽默和丰富都非常高级,一时间几个人在一起,你来我往地一阵语言上的缠绕和交锋,戏谑和幽默,讽刺和自嘲,大家真是在一种闪电般的快速的语言的体操里,感受到了他的那种旷达的幽默、达观和犀利的对人性的透视,以及对自我的省察和反思。所以,和他说话,那是需要语言和脑子都跟得上,才能进行一场脑力体操般眼花缭乱的、欢乐有趣的对阵和令人大笑的酣畅的对话的。我觉得他的这种急智与幽默,与他长期研究鲁迅、得到了鲁迅的某种思想和风格精髓有关系。

  说起鲁迅,每个人几乎都有鲁迅的接受史。我们接触鲁迅的文章都比较早,在课本里,可以说,在少年时代里很早就学习过了。读鲁迅的那些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觉得亲切随和,不过,弥漫在鲁迅笔下的常有那种淡淡的不易察觉的哀伤感。我上学的时候也学着鲁迅散文的调子,写过一些作文,改作业的老师看了,大都给了高分,说我是“学到了鲁迅的调调”。可见我的语文老师的眼光之犀利。那些作业现在也找不见了。后来,我记得我们又在课堂上学习了鲁迅的杂文,这些杂文有些言外之意和文外之事,就感觉看不大懂。而鲁迅的杂文的确都是火气很大的,像匕首和投枪的,小孩子读起来,大都感觉生涩,不怎么亲切了,就感觉鲁迅是高大上、脾气很大和令人望而生畏的。况且,鲁迅一向长着一张木刻般清晰有力度的脸,一撇很浓密的胡子,以及,他的古怪脾气和爱骂人的架势,都让我们觉得不好接近。后来,在大学的中文系里,更是将鲁迅作为百年来中国现代文学之开山者和高山仰止的大作家来学习的,鲁迅在我们的心里,不高高在上都不行。鲁迅就是大师、大家、巨匠、战士和先锋,大将和旗手。如此至尊的地位也使得我们一般都不怎么敢再阅读鲁迅了。

  所以,仔细想想,我有十年没有读鲁迅了。这次读阎晶明的这本《鲁迅还在》,却又勾起了阅读鲁迅的巨大兴趣,我又将鲁迅的杂文集拿出来,一篇一篇兴趣盎然地读了起来。

  《鲁迅还在》这本书,收录了阎晶明自2008年以来写下的关于鲁迅的二十多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很好的题目和角度,引领我们进入到鲁迅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里。而进入到鲁迅的生活世界里,则是多么的重要,也是很容易让我们亲近起鲁迅的一种办法呀。这本集子里的文章篇篇经得起咀嚼,如前面我说的那篇写鲁迅的吸烟史的。再比如,《何处可以安然居住》这一篇的副题,是“鲁迅和他生活的城市”,说的是鲁迅离开浙江之后,辗转生活过的北京、上海、广州、厦门这几个城市的事情。而阎晶明在这些文章中,即使是考证和考据,也是很不期然地就成就了一篇文章。再比如,《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是写鲁迅和酒的关系的,其他的一些文章《一次“闪访”引发的舆论风波》,写的是鲁迅和萧伯纳的见面和关系,《病还不肯离开我》这一篇,写的是鲁迅的疾病史,《或可以“斥人”或“值得师法”》这一篇,写的是鲁迅笔下的鸟兽昆虫。

  此外,其他文章还写到了鲁迅的青年观,《鲁迅为什么不写故宫》,柔性的鲁迅,萧红书简里的鲁迅,鲁迅和日本人藤野严九郎的关系等等,爬梳出不少的史料,不是八卦,但却比八卦好看,似乎是隐私,但又具有公共性,有点像考证,却是散文家的娓娓道来,似乎是考据,却又像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这样的文章组合起来,我们发现,在阎晶明的笔下,我们见到了一个“还在我们身边的鲁迅”,见到了一个亲切的、人性化的、七情六欲的、健康的但后来病歪歪的鲁迅,见到了一个烟、酒、茶里面的鲁迅,见到了日常交往和国际交往里的那个鲁迅,见到了柔性和有耐性的鲁迅,见到了能够回到我们身边、回到我们心里的一个鲁迅。

  我想,这就是阎晶明这本书的最大的一个作用了。我觉得对鲁迅感兴趣的人应该去读读这本书,这样的话,“画框”里的鲁迅,就会再度来到你的身边。

  (《鲁迅还在》,阎晶明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