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孙策读后感摘抄
《刺杀孙策》是一本由史杰鹏著作,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刺杀孙策》读后感(一):我已经无话可说了
表示我终于受不了了,你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吗?说什么吗?okay,可把你给
《刺杀孙策》读后感(二):我写的歌
刺策抄 词:金贝贝 曲:锦鲤抄 快马陪伴着孙策放浪 树丛中刺客默默跟在近旁 雾气萦绕映水珠折光 旧事 断不敢忘 故情依稀浮现在心上 满腔愤恨让刺客该怎么想 尘世喧嚣就这么遗忘 林中 将身潜藏 无辜刺客 心酸刺客 不过是想 为主复仇 可怕暗箭 闪光暗箭 不留情面 刺穿了脸 你心怀着那杀主的仇万千 却又惦记着孙策的那一眼 我愿记忆停留在被刺瞬间 随鲜血翻涌 潮起潮落 渐渐地渐渐搁浅 是谁又给你添了新伤 遥不可及的幸福终成奢望 箭头映出仇人的模样 泪水 顺势而淌 手中佩剑阳光下发亮 我就算是想打猎也能受伤 是谁偷把箭涂上了毒 让我 心碎断肠 丛林微亮 箭镞微亮 一瞬光芒 预备无防 一身惊惘 满身风霜 迷离幻象 交错忧伤 原来行刺是因为深藏眷恋 我用鲜血换你看我一眼 我用残破容颜终结这孽缘 愿此去经年 不再相见 将喜悲浅浅收敛 多日之后 孙策回想从前 画面遥远 恍惚细雨绵绵 既然岁月无情回不到那天 不如放下对刺客们的思念 以这满面鲜血祭刺客灵现 懵懂的当年 不懂风月 打完猎就是晴天 沙沙声淡淡飘向远方 有刺客的天堂
《刺杀孙策》读后感(三):蠕动的蝼蚁
《刺杀孙策》是继《亭长小武》之后,又一部精彩历史小说。让我憋足了劲,用两个下午读完,精彩至极。
一个充当历史背景布的蝼蚁,尹昭,因为汉末征战,县政府工作人员短缺,加之自己爱读书,且识得古文字,被召为县政府粮站帮忙的临时工——给事县廷。
本以为可以凭借努力晋升加薪,却被县长假许欺骗,家里也没有钱送礼,原地踏步。还被派出所所长殴打,他仿佛陷入了深井之中,齐腰的烂泥,不能自拔。深井幽暗的四壁,挂满了一双双眼睛,来自单位正式遍和事业编的鄙视。
人渣枭雄孙策,对,就是那个孙策,在尹昭所在的小区门口,强奸了尹昭的女儿后,抖搂抖搂,骑马跑进了山里射虎。尹昭没有儿子,只有女儿,被大伯家长期压制,家族中也是弱势群体。女儿又被奸污,尹昭心里的阴影又被抹厚一层。
尹昭擦着泪水走进山里,去完成县府派给的任务,为大领导射虎保驾护航。躲在树上的尹昭,发现射虎人体貌特征,跟女儿描述的施暴人一摸一样:胸前三道疤,两旁纹着八个篆字“受命于天,即受永昌”。尹昭气血上涌,提着刀就过去了:“我操你妈,你个畜生!”
除了精彩的描写,生动的文字,作者史杰鹏先生,秦汉古文字专家、训诂学专家,当然使出了看家本领,嵌入了汉代律法、礼仪、服饰、家具等诸多知识,并在页脚注释。让我学习了很多。书中还有一些生僻字词,它们就像女人胸脯上的纽扣,还带着密码,我就一边看一边查工具书,《康熙字典》和《说文》。不断地标注,不断地解扣。
《刺杀孙策》读后感(四):花了两天看完一口气看完的第一部历史小说
儿子在写作业,百无聊赖,找来到了一周都没有翻开的《刺杀孙策》,一打开,合不上了,第一天一个早上,第二天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了。说实话看文学类图书比较少,比较喜欢看点所谓实用性的强的书籍,买史老师的书主要用意是表示一下对自由表达的权利的支持,尽管有时候也受不了他那喜欢把SB挂在嘴上的言说习惯。一个文学的门外汉,技术从业者,我的几点感受:
情节展开看似杂乱,但却直达中心。刺杀孙策的情节铺陈展开“包袱”不断,从韩当的侄子被在山上杀掉被认为是老虎所吃开始,有点前一段看的英文原著《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感觉——精心准备,手到擒来。看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刺客在不断画着思维脑图,一步步引诱孙策,不知为何刺客对孙策的性格把握这样的好,他们不过是刘贡的门客。我强烈感觉到刺杀孙策是一部好的电影剧本,不知道未来有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面世。
语言上摆脱了很多网上文学过分现代或者戏谑的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涨姿势”作用,其中有N个我不认识的字词,譬如“掾”字,这个字太常出现,不得不查了下字典,还有后面多个具备专业历史语言文字的作者才能写出来的。我想文学也有开启民智的作用吧!
思想境界上还是一贯的史老师对人生“”猥琐“”的种种无奈感,在一丝丝生命如蝼蚁的白描中由尹昭的不屈不挠,仗义血性中看到一丝丝人生黑暗中亮光;孙策作为一个在三国中表现抢眼的吴国的伟光正人物接近了历史史实,尽管我也不知道历史史实具体如何,但我觉得这里的孙策才是真正的人生存在——残忍跋扈,随意放纵,嗜血狠毒,这不就是几乎一切中国历史人物的真面吗?
短小精悍,情节紧促,小题大做,值得一看,尤其是陪着孩子写作业的时候!
《刺杀孙策》读后感(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看完《刺杀孙策》,正是月满中天的晚上,满世界的清辉,天地幽幽却又澄明。恰如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如那晚月光般令我心思悱恻,荡气回肠。
骑车回家的路上,突然想起一个画面:有天上班时,也正是十字路口,上班时间车水马龙,绿灯还剩一两秒,我奋力骑了过去,对面一个交警用手指向我,吹起了尖锐的哨子。我以为他要大声呵斥我,骑到他身边,正准备停下接受责骂。没曾想他低下头,开始看地面。
之所以想起这个画面,是觉得那个善良的交警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小吏尹昭,竟有几分相似。
这本书里的一些人物看似平凡普通,但极富有魅力。比如:阿蘅说:“其实,曲有误,周郎顾,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哼,不过是有机会学弹琴的人太少罢了。”比如:燕崇也认真地看着尹昭,说:“其实我也明白,但就是觉得你亲切。大概,这就是天性吧……从理智上讲,我知道跟你混,没有出路……”少年时喜欢看与俊男美女有关的电视剧和小说,但年纪越长,觉得人的魅力并不仅仅限于此,还有很多。
主角尹昭,跟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看起来无甚差别。不是英雄,不是富二代,人性该有的弱点他都有。但他又不太一样,比如,路过山坡的坟茔,他“忽然觉得无论多么不顺,都是小事,和寥廓的宇宙相比,人命也不过像蝼蚁,何况那点小小的凌辱。”虽然我们如此平凡普通,可并非知觉麻木,也会去努力思考,丰盈人生。看到这里,突然觉得,尹昭又不太像是一个古代人物,他好像是你,是我,是芸芸众生中跌打滚爬,却又始终不愿意放弃;摔了很多跟头,还拥有发现美好事物能力的那个人。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刺杀孙策》小说里,它出现了三次,两次都是借燕崇之口。燕崇,是我在书中特别喜欢的一个人物,单纯,善良,丰神俊朗,最终竟然死了。想想也并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在如此时代环境下,能活着已是万幸。想到这点,不禁悲从中来。
我喜欢古诗十九首,也喜欢这本《刺杀孙策》,在我看来,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以简单质朴的语言,把人心中细腻幽微的情感都发掘了出来。所谓的共鸣在这里,就是深深的叹一口气吧。
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历史小说,你可以从中一窥东汉末年的风土人情。这也是一本世情小说,道尽了人间悲欢。
《刺杀孙策》读后感(六):在墙面上画一个洞
本能地觉得,小说的高潮是小霸王露出的纹身,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小说的主角表示哭笑不得,这是什么玩意?接着就剑射刀砍,让他既寿永昌去了。这里,如果他全程一言不发,也许更好?若从看破大人物的蔑视来说,大喊cnm是很自然的;但他更多还是一个为女儿报仇的父亲。但转念又想,是不是为父报仇,才会一言不发,专心复命,但为着女儿和爱人就不同了?想想也对,写小说确实过瘾。
安排张昭突起补刀,这种就像长蛇猛回头自衔其尾的情节,让人一愣,一愣之余,回味深长,但孙权怎么跟刺客一方挂上的钩,就只有背后发寒,而「不敢细想」了。是很巧妙的设置,不求把故事全圆乎了,就留这个豁口,成一场惊疑,像在墙面上画一个洞,越真就越假,本来图的就是弦断的声音,是现代人。
还在轻微的晕眩和震骇中,但已经可以这样松口气,再深呼吸了。有不少细处,还是感到唐突,比如过于痛快的骂架,过于应卯的对答,但照比整个结构,都像没有拉好的水泥拉毛而已,倒更可见手工的痕迹,使人更感到作者的近距离。这种亲近感的把握,不仅仅是作为读者,也是作为作者。
对于孙权的阴谋角色,还是忍不住咂摸。有点像《迷魂记》里最后一个黑影飘过来的修女,直接导致了女主角的丧生——这是个偶然,不需要解释,如果再铺张勾画,就完全冲淡了偶然之作为必然的犀利。但还是更像电影剧本,悬疑留下余音,回味制造意义,然后再无他物,这样的安排,虽则是现代的,也是虚无的,伟人当然非暴即险,但这样的冷启蒙,还是太单薄了?但不应该还想要自行车,毕竟小说的结构在那里了,这说明写作首先是一个工种,写得好好比人长得开,长得开就不会坏,写好这个,还有下一个——而不是老从局部玩味,因为从教育自己出发,再重复一遍的话,那就是,孙权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尹昭:他来,他见,他战,这就够了。孙权何必不单薄?
最后想顺笔带两条相关不相关的事。一个是,看见有人拿作者比马伯庸,我不知道马是干什么吃的,只记得他一篇爆款长文,当然,他的爆款多了,那一篇是写朱元璋的子孙治下的安徽县民闹公粮定额的故事,一直闹到查玄武湖边的黄册库,还死了人还是失了火,这故事倒下了不小的功夫,但真没想到最后居然苦口婆心地把人往「这个国家太大太复杂,国家不容易」的坑里带。头脑是好的,屁股是歪的。我最近是懂得了,不能因为屁股而连坐了头脑,但也没必要矫枉过正,同时也没必要过敏,毕竟人人都要恰饭,恰饭而已。
另一个是偶然刷到从前一个老熟面孔了,居然也在知乎卖起了屁股。截图发在了小群,过了二分钟以上,才觉得不妥,因为一个朋友也已经由衷站在石头那边——骂他等于骂他,何况还是路人。这就是过敏。只是第一反应确实就像眼看见狼转身变成了狗:他老人家真为恰饭,也犯不着这样吧?但想想也就算了,不再惊诧,毕竟自己年纪也这么大了。
因为作者是被砸了饭碗以后,集中出的这些书,所以会为别人恰饭的表现,而这样感会,虽然人人都是单兵作战,但那种camaraderie,相信还是不为虚幻。
《刺杀孙策》读后感(七):《刺杀孙策》读后感—最凉的世需要最热的血
历史小说写成这样真不枉一口气读完。作者是个悲观主义者,整部小说,虽然结尾算得上明亮,“好人得意坏人遭殃”,但乱世之下平民布衣的沧桑苟且却依旧沉重得从字里行间漫溢出来,所谓的“腾达”亦不过像是触不到实处的镜面反光—这一刻似乎明亮,也许下一秒又会沉入不见底的黑暗。谁在操纵呢?谁是真正的命运主宰者呢?也许是老天,也许是盘根错节的人性。
小说的主人公,既非被刺杀者孙策,亦非谋划多年的刺客,而是籍籍无名的布衣尹昭。这样一个陋居乡野的平头百姓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可以想见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小人物的视觉来呈现当时的世俗风貌和时代背景,使得小说更加真实,有代入感;以个人跌宕起伏的经历来描述命运的诡异变化来增强小说的张力和可读性。也许这样的意图大多数小说家都能模仿,实现,但是这部小说另有独到之处:扎实的汉代历史知识、疏淡松朗有节制的语言风格—-这却是鲜明的作者个人特色,旁人无法模仿效行。
作者赋予小人物尹昭温暖的人性:家庭内,尊父怜妻爱女;家庭外,友善乡邻同事朋友,但同时,作者又描述了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尹昭的种种憋屈:因为没有男嗣而在大家族内受到欺压;因为只是县衙给事(临时工)而遭排挤和不公平待遇;因为仗义正直得罪小人而导致被孤立隔离……如果就这么麻木地认命也就苟且过了一生,但作者笔下的尹昭却并未因冤屈愤懑而躺倒在地,他愤怒,有血性,如书中这一段描写:尹昭的邪火立刻嘭的一声窜起,只觉头顶热血腾涌,仿佛头皮也要揭竿起义,拥立着毛发根根直往上竖,胸中好像开了冶炼炉,怒火熊熊,铜汁四溅,也戟指骂道……
世道如此,人世沧桑,但是就此浑沌随波逐流活得也太过潦草。尹昭是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但他心头仍有热血,是非依旧分明,也许就是这一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终结了大人物孙策的性命。
《刺杀孙策》读后感(八):该死的孙策
昨天收到大王的新书《刺杀孙策》,下班后翻开,看完。 对我而言,大王的书都有一个特点,翻开就得一口气看完。以前年轻的时候颇能熬夜,用整晚的时间看完一本书,精神体力上倒不觉得什么。现在十一点以后就困了。好在刺杀孙策不那么厚,刚好在十一点前看完。意犹未尽是有的,但像读《楚墓》觉得《楚墓》未完的感觉却不明显。 这本小说很独特。 孙策比大王以前小说中的人物有名的多。无论是沈武、婴齐、何敞,还是《楚墓》中的伍生,他们说到底都是小人物,没有自带光环的出身。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里,凭着比常人多出一点的执着---或者说信念,以及好学而得的才华,解决一个个困扰阻挡自己的难题,一步步走向他们不可控的结局。 孙策不一样。他勇力过人雄姿英发,攻城掠地战无不胜,更何况,他还有大乔------这些都是他拥有众多粉丝的基础。你要是在网上批判一下孙策,估计会有很多人反驳甚至骂你。 以孙策这样级别的历史人物作为主角,这在大王的历史小说中还是第一次。(除了《赤壁》,当年的电影名震一时,但也烂出天际。如果以大王《赤壁》为脚本,至少在立意、情节方面不会落人诟病。个人认为,大王《赤壁》亦属上乘。) 有朋友可能会说,这本小说是以尹昭视角展开的,而尹昭也是位没有即真的小吏,不折不扣的小人物。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纵观全书,所有情节的铺排都围绕着刺杀孙策这个点进行的。孙策出场寥寥,但其狠毒残酷心理变态的性格,攫取天下的野心,勇猛过人的手段却刻画的异常生动,让人有身处其时的恐惧和绝望感。在《刺杀孙策》中,他是一切的缘起,从卑微的樵夫到阴沉的孙权,在这场刺杀孙策为节点的事件前后,都无一例外的和孙策发生联结,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从这个角度讲,孙策才是这本小说当然的主角。 这本小说很像一个圆。楔子里孙策杀许贡点出整个事件的因由是圆周的一个点。除了刺杀孙策,小说里所有章节也都是分布在圆周上的点。韩当—阿蘅—尹昭一条线,门客—阿蘅—尹昭是一条线,县令—吏椽—尹昭也是一条线……所有的人物或关联或从属,最后都无例外的归结到孙策身上。孙策是圆心的点,他不知道所有的事,但他被杀死,就够了。而刺杀孙策事件是简单的。孙策杀许贡,许贡的门客为主君报仇,针对孙策嗜好猎虎的特点,驯养老虎在丹阳做局。 这样的结构很巧妙。它使我们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一度忘了“刺杀孙策”而体味到孙策治下江东的众生相。也一步步了解到孙策的该死。 孙策是该死。他所造成的桩桩血案的孑余之人都有理由向他复仇,他所残害的女孩子的父亲也有理由向他复仇。可他最后死在谁的刀下?为什么杀他? 细思极恐,回味悠长。 整本小说的气质是沉静的,悲伤的氛围自始而终。有让人温暖的人和事,但也难掩伤感。 文字是一如既往的大王特色,典雅而克制,能一下子把你带到那个时代,别人学不来,我更说不好。
《刺杀孙策》读后感(九):岁月忽已晚
一个下午,窝在宿舍里读完了《刺杀孙策》。外面阳光大好,读完的时候,外面却是乌漆抹黑一片,只有对面楼的灯光一直凝神会聚,坚守岗位,天黑得越来越早了。很久没有这样一口气读完一部小说了,上一回这样一口气看完一部小说,还是研一的时候读老师的《楚墓》。后记中有位先生说,这本书要一口气读完才能体会其中意味,不禁窃喜,自己竟然不经意间暗合了。这位先生说这本书哀而不伤,我却觉得心里满满的辛酸,“活在古代不容易”,在那样一个没有先进医疗的战乱年代,小小的创伤就会夺走一个鲜活的生命,似乎死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
跟随史老师读了三年书,再看这样一部历史小说的时候,相比于读《亭长小武》时,有了很大不同。或许是因为三年里和史老师在生活中的接触,能够听老师传道解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似乎觉得师门正一起吃着火锅,史老师正坐在对面,大家正听着老师神采奕奕地和我们描述他要写的故事。书中的很多细节,来于老师的生活经历,也是我们都有的生活经历,于是古人似乎并不古,变得亲切起来。那段杀鸡的描写格外精彩,画面在脑海中涌现,那鸡的挣扎、抽搐,被方血后的哀鸣凄凉,垂死挣扎而无济于事的无力感,最终在主妇的手中失去了生命的光辉。
又如对于疼痛的描写:“疼得哦,感觉有另外一个尹昭从身体里抛了出去。我趴在那里,等了好一会儿,那个尹昭才回来。”这样新奇的比喻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这是怎样的痛感呢,但是转念一想,痛起来的我似乎真的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我,我去哪里了。不过还是十分好奇,那个跑出去的尹昭做了什么呢?还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他突然从腰间拔出书刀,在自己手臂上划了一刀,鲜血崩绽,‘我觉得不痛啊,比起活着的痛,真的是悬如天壤。’”突然就能体会那个时候小吏的无奈挣扎的感觉了,似乎一切都是看不到头的,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什么也不去想,拼命豁出命来保命。
老师对于典籍的熟稔,一直让我们汗颜,从前每每侍坐时,都觉得自己学识浅薄。老师不仅能随手写出漂亮的古文字,还能脱口而出典籍中的语句,更对典章制度烂熟于心,在书中又能不着痕迹地将这些交代清楚,使得整个事件逻辑清晰,人物之间产生的种种事情有理有据。于是,史书中小小的一件事,被填补了很多细节,而这些细节又是通过小人物来展现的。史老师的书多以小人物出发,以那个时代最平常的生活来为我们打开窗户,让我们看得时代的一隅。处决于吉之前的那段对话,颇为精彩:
韩当道:“听说了,正想请他来府中,看看是否真有什么法术。”
太史慈一拍掌:“义公,孙将军担心得对,连你也这么信奉他,此人真是不除不行啊。”
“此话怎讲?”韩当似乎吃了一惊。
太史慈道:“孙将军说,此人妖言惑众,靠治病画符笼络百姓,乱君臣上下之位,如果不除,恐怕他日又是一个张角,必乱江东。这回,就是孙将军专门派我来解决的。”
韩当道:“哦,孙将军巨眼灼灼,我等不及。子义准备如何解决?”
“枭首示众。”
最后四个字,可谓触目惊心,想来竟然是如此狠心,但是合情合理,除此四字,无以形容那种残忍。而这段对话将于吉的命运死死定在了板上,只能一声叹息,不忍翻下去,好像于吉的首级在下一页就要喷薄着炽热的鲜血在我们面前显现。
老师曾多次告诉我们,他是怕鬼的。在他的书中,却屡屡提及鬼,一来在汉代鬼神却是诗歌重要的命题,二来老师自己的感受也为这些描写增色不少。“韩当顿时喜笑颜开:‘是吗,太好了,我也喜欢读这些杂书,对经书却没有兴趣,所以读来读去,最后成了武夫。鬼故事,我尤其有兴趣,希望君以后多来说说。’”老师在《楚墓》中也曾提到方子郊喜欢看鬼片。越是害怕,反而越有兴趣。古人从前那种视死如生到贪生怕死的转变,究竟源自何处呢?
于吉死了,燕崇也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永恒定格在胸前又能如何呢,孙策的命运在许贡死的时候就被决定了。最后,不知何故,我竟开始为那只被打死的老虎阿花惆怅起来。
《刺杀孙策》读后感(十):韭菜们就不要有自豪感了吧---《刺杀孙策》读后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