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共病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共病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25 01:47: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共病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共病时代》是一本由[美]芭芭拉·纳特森-霍格威茨 / [美]凯瑟琳·鲍尔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病时代》精选点评:

  ●这本书非常棒,列举了大量的人与动物共通的病理案例。第一次发现我们和动物的关联性原来如此强烈,无论是心脏、癌症还是性。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我们身为环境的因素之一也深深地被环境所影响和预言。

  ●里面一章写动物性行为,作者给马用的都是化名,好注重保护隐私呀。

  ●医生界那套鄙视食物链在各行各业都存在啊,想到前段时间看到的文学院鄙视链就觉得挺有趣的。人类的愚蠢和聪慧居然是并行的,傲慢让我们多走了许多路,也让我们这种没有医学背景的人诧异,人本来就是动物的一种这一点居然一直不受认可,动物精神疾病那一小节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跳出文化解释一切的模式,回到生物学。

  ●虽然是医学相关的书 但超有趣 好多冷知识 学习了

  ●人本来就是动物的一种,而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了这一点,动物能够罹患的疾病,人类很有可能也可以,地球好危险

  ●作为科普尤其第一章写得特别有气势,中间段落也兼顾有趣。但是从稍微专业的角度来看在概念运用上十分不严谨,很多概念是混用的。另外,动物是否具有意识和其他认知能力?是否可以用beliefs and desire来解释动物行为?这些在学理上尚未定论、尚待讨论的问题,本书很多地方就预设了一种肯定的态度并用一种拟人化的口吻对相关现象进行描述了。

  ●值得青少年一读的科普文,里面有很多青少年关心的东西,性高潮,快感,肥胖,性病,独立。 值得推荐!

  ●三联的新知文库听说出到一百多本,瑞思拜,详版十万个为什么,感受全方位科普体验,且读且珍惜

  ●起源相同的不同门类生物间有着相似的细胞生理并不足为奇,只是平时人们得到的关于其他动物疾病的信息太少,以至于难以同人的疾病有所联系。 然,这样同源的生理基础,不仅是分化的肇始,亦是“上帝”毁灭近似物种的钥匙。

  《共病时代》读后感(一):谁在食物链的顶端?

  人自诩在食物链的顶端。

  似乎成为一种常识。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本书作者以其个人视角提供了很有趣的观点,那条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人与动物的鸿沟,应该重新定义了。

  人类长期以来自高自大自恋自私的情绪,应该在变革的世界中有所收敛,有所反省。至少从生命的长度来说,或者在地球上存活的时间来说,人类简直的微不足道。

  《共病时代》读后感(二):《共病时代》读书笔记

  1、晕厥是躲避捕食的策略。

  2、惊恐导致的过度动员(为逃离做准备)会伤害心脏,过度运动会导致横纹肌溶解。恐惧导致的心跳放缓(为躲藏做准备)可能会不可逆。

  3、自残者并不打算自杀,自残体验的是压力释放后的感觉。通常是压力之下寻求释放的途径。轻度的包括弄外伤后的结痂、挤粉刺等。压力会带来刻板行为。

  4、厌食源自进食时对安全(如被捕捕食的)的焦虑。暴食和囤积食物是自然的,因为食物获取本来是存在高度风险、高度不确定的;另外压力之下动物更倾向于进食糖类食物,以为Fight or Flee做好准备。

  5、怀孕会减少性行为,所以没有明显症状的性传播疾病也可能导致不孕、流产,以提高性活动频率。交配频率而非生殖频率决定了病原体的成功。

  6、不仅因为人类的社会性导致了青春期的出现,其他社会性动物也有青春期,即使是非社会学动物也有一段提高好奇心的窗口期。

  《共病时代》读后感(三):98.6%的同理与“不自恋”

  “假如当年人类医疗机构愿意在一开始就听取兽医的意见,说不定很多人能因此获救。”

  在这本科普向的书中,真实感受到知识的缺陷会导致智识的短缺,以及世界观的狭隘。此前,我并不知道动物与人类有如此之多共同的疑难杂症。比如,美洲豹会得乳腺癌/考拉饱受性病之苦/章鱼和种马会自残/黑猩猩会抑郁而死/鹦鹉的啄羽症与强迫症相同/他们也会因肥胖超重、吸毒上瘾、青春期罢凌而烦恼……

  重新审视我们人类的动物天性,即人兽同源。客观存在的“共病”是最好的例证。

  我们和黑猩猩身体仅有1.4%的遗传差异,这是莫扎特、火星探测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存在的理由。但这不能否认98.6%的共性。“人类并不喜欢将动物和我们自己一视同仁。”人类医学对兽医学怀有一种无可否认的偏见。我们也一次次在“共病”中付出代价。

  跨前一步,承认自己实属自然的一部分,提醒自己与动物共有的困境,能打开思路(比如兽医很早就知道微生物群系对动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具有何等力量,就是减肥啦,吃青菜吃健康有益,是因为先喂养了肠道微生物),也能更好地面对和对抗下一波传染病(好像说的就是现在呢)。

  《共病时代》读后感(四):尊重所有生命 方能天长地久

  公众号/思念庇护所

  芭芭拉·纳特森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的一名心脏科医生,有时洛杉矶动物园会邀请纳特森医生协助处理棘手的动物病例。2005年春天,纳特森医生接到电话前往动物园协助兽医对一只皇狨猴进行心脏手术。 面对躲在诊疗箱中瑟瑟发抖的可爱小猴,纳特森医生忍不住用面对人类病患的方式安抚它的情绪。医生弯下腰,注视着小猴的眼睛温柔的鼓励它。兽医赶紧制止了纳特森医生的行为,表示这种方式会让动物产生恐惧,诱发捕捉性肌病——一种因紧张产生过多压力激素破坏心室功能的疾病。 这让纳特森医生联想到了21世纪初引发医学界讨论的“章鱼壶心肌症”。患者主诉剧烈、无法承受的胸痛,心电图异常,与典型突发性心脏病极为相似。但血管造影却没有发现血块,患者的冠状动脉也非常健康。这不禁让纳特森医生对人与动物之间疾病联系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共病时代——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的惊人联系》诞生了。纳特森医生与凯瑟琳·鲍尔斯医生从昏厥、癌症、心脏病、肥胖、自戕、进食恐惧等疾病入手,探索人与动物共病问题。

  在书中纳特森医生表示人类医生通常对兽医持保留态度的。我记得在《实习医生格蕾》中也有类似的剧情。女主格蕾在德瑞克和一名兽医之间感情摇摆不定时,好友表示当然是选德瑞克,毕竟他是名医生,另一位只是兽医,医治动物的。

  我不清楚医生之间是否真的有类似的态度,《共病时代》让我感受到,倘若我们真的对动物、对兽医报以这种隔绝的态度,那绝对是人类的自大。

  一项针对犬类鼻窦癌的研究发现,因为犬类鼻表面积比较大,如果在室内燃煤或使用煤油暖炉就会增加狗狗患癌的风险。纳特森医生通过调查文献,走访相关人士发现,通过分析动物患癌症的原因可以提高人类对癌症的预警能力。当动物大批量死亡的时候请不要移开你的视线,对此加以重视才是明智之举。不论是SARS还是禽流感,都是人与动物之间共病的警示。

“假如我们把动物视为侦察兵,那么动物患癌这个悲伤的事实对人类是有益的。而不让它们平白牺牲的一个方法就是正视这件事,别假装这件事不会波及你我。无论政府、社会,还是身为一种生物的你我,当看见疾病在成群的动物身上出现时,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拯救它们,也拯救我们自己。”

  正如上文所述,有时候动物患癌也是对人类健康的一种警示,而治疗动物癌症也是为人类攻克癌症提供了新的视角。

  医学博士、内科与肿瘤专科医生杰德·沃尔裘克与兽医菲利普·贝格曼通过比较人类与犬类的黑色素瘤,发现了治疗癌症家犬的方法。他们的成功鼓舞了其他人研发类似疫苗,治疗人类的黑色素瘤。这正应了纳特森医生提到了,“拯救动物,也是拯救我们自己。”

  最近因为疫情,意大利也采取了封城措施。封城几天,网友就发现威尼斯的河道变得清澈,鱼群在水中畅游,撒丁岛附近还罕见的出现了海豚。似乎没有人类,自然反而会过得更好。 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的确掌握了许多技术知识,我们的影响力也远远大于其他动植物。但请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都只是大自然中非常渺小的存在,我们都是拥有生命的存在。 有了火让我们忘记了寒冷,有了电让我们忘记了黑暗,有了探索生命、探索宇宙的技术,让我们面对自然忘记了谦虚。 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科学家推测最早的生命诞生于距今38亿至35亿年之间,最早的古猿露西生活在距今410万至300万年前,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与之相比就更加年轻了。和自然相比,人类完全还是个宝宝。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自然是长久存在,不会毁灭、消失的。天地之所以长久,正因为它不是单独存在的,是万物的集合,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天地、自然始终在那里,不会消失灭亡。 人类、动物、植物,我们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人类自诩站在了食物链顶端,看似掌管了大部分生命的生死大权,殊不知自然才是真正的顶端。 我们和动物、植物共享同一个地球,我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忽视动植物的健康与生存环境就是人类整体的自杀。我想,面对自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所谓“征服”而是“接纳”、“融入”。是我们要融入自然,是我们要接纳自然。承认自身的渺小,用谦虚的态度面对自然,用友好的态度面对动植物。所谓“高级动物”的高级,难道不应该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物的爱惜,对所有物种的保护吗?唯有和动植物携手共进,我们才能够如天地般长久存在吧。

  《共病时代》读后感(五):是拟人论还是人兽同源?

  ————本文初发表于个人公众号好狗Go————

  我曾一度鄙弃主人对着狗自说自话的表演作派。 “你知不知道错了?” “有没有很想我啊?” “乖乖,还在生我的气啊。” 这些渴望与狗建立良好连接、发自内心的真实行为在我眼里既可笑又愚蠢。拜托,狗是狗好吗?他不是小孩,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把狗“拟人化”在我这判了死刑——我甚至都没有细究其中原因。 然而就在不久前,当我的视线最终落到了《共病时代》全书的最后一个字上,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一口气协同一股名叫“人兽同源”的神奇力量把储存在我大脑里的一些原有认知给搅浑了。 这一定说不上是一本伟大的著作,但却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有趣又发人省醒的科普好书。事实上,我也的确向身边的诸多朋友推荐了这本书。 不同凡响的立论要有不同寻常的证据来支持方能站得住脚,审慎的学者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共病时代》的作者芭芭拉·纳特森-霍格威茨和凯瑟琳·鲍尔斯不吝旁征博引了大量资料,覆盖了心脏病、癌症、快感成瘾、肥胖、自戕、厌食症、性病、青春期行为等方面,从一个全新的人类医学的视角出发,揉合了兽医学、生物学、社会学、行为学庞杂的专业学识,逐一打破人类和动物之间存在已久的壁垒,回归演化与基因本源,揭开那些深深困扰着人类的疾病全貌,更深入透析了人类与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人兽同源”(Zoobiquity)是两位作者的自创词,但若追根溯源来讲,早在达尔文之前的拉马克就已经充分表达了“所有物种(包括人类在内)都是从其他物种传衍而来”也就是“物种渐变”的观点。经过了百年的激烈争辩,“人与动物是共生在进化树上的亲戚”仍然是目前可能性最大的论调。 眼下我们说回狗。 正如开头所说,当谈及犬行为学时,许多专家都会刻意将人狗区分开来。狗是狗,人是人。当他们评估犬行为的时候,最忌讳地便是用“拟人论”(Anthropomorphism)给狗贴上一些便于人类理解的标签。他们认为按照人类的思维去理解狗的反应容易发生误读,一切应当从狗出发。 这话从逻辑上看委实妥帖。 但再看一遍“拟人论”的解释——将人类(或称“智慧体”)的形态、外观、特征、情感、性格特质套用到非人类的生物、物品、自然或超自然现象(或称“非智慧体”)。一种骄傲的人类中心主义了然于目,我隐约察觉到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对立关系。 拟人化思维最早可追溯到早期智人。这一通过自我认知来了解并参与其他物种行为的能力也称“反思意识”,凭借其巨大的生存价值在历史长河中得以进化,最终让人类成为了自然界中更优秀的猎手。 著名考古学家Steven Mithen也曾在他的著作”The Prehistory Of The Mind”中说道:“如果不是因为拟人化思维,动物的驯化就根本不可能实现。为了捕捉并驯化一个动物,人类需要预测动物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它们的想法,而这必然离不开拟人化。” 这点放到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用一套客观的、标准化的动物行为测量方法去观察动物,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试想,面对一只格外“敏感”,容易因“恐惧”而对入侵者进行“自卫”攻击的狗,若不是因为这些出自本能的拟人化描述而选择相应的措施,或许狗已经在你的腿上下口了。 我们可以这么说,因为拟人化思维,人类才能将狗纳入到他们的社会环境中,这也是人狗共有的共情能力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科学证实大多数狗具备相当程度——相当于两岁小孩——的认知能力,它们也有情感、会判断、做选择,狗与狗之间还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些并非是人类专属的特权。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何执意抵触将狗拟人化呢? 人类与狗的关系之密切远胜于与其他任何一种动物,它们因人类驯化而来,在它们的身上投射了太多我们的情感与喜好。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相信狗“喜欢”我们的陪伴,对我们的“想念”,我们与狗的关系将失去它的价值,变得淡薄且毫无意义。 无论是“拟人论”还是“拟狗论”,将单一物种进行割裂研究的方法都并不友善。往极端了说,以人类心理及认知为基点的比较心理学(可以说是现代主流动物行为学的母体),究其本质就是“拟人论”的绝佳阐释,没有什么比“拟人论”这三个字本身更标签化的做法了。 这样的争论多少显得无力。 不能因为人兽之间的不相似性而去否定他们产生交集的相似性,这是读完《共病时代》后我最想大声喊出的一句话。 下次,如果再看到狗的行为表现得和人一样,为什么不能用一种似曾相识的表达去描述呢?这话是我对自己说的。 如果你是兽医、动物行为学家或是演化生物学的研究者,《共病时代》的内容对你来说也许并不新鲜,更谈不上严谨。但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想来也不是传播一些成为谈资的小众知识,而是如何去真正面对人类与动物“那些重叠的部分”并运用到实际医疗及相关研究中,这才是对于人类医生、兽医、动物行为学家乃至演化生物学家的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课题。 这其实是一篇书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