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无游戏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间无游戏读后感摘抄

2021-03-25 02:19: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无游戏读后感摘抄

  《人间无游戏》是一本由[美]斯蒂夫•卡普曼著作,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无游戏》精选点评:

  ●有时候人的确发现一个事物背后的某个规律的某个片面,就像塞尚也会在自然中看到升华的几何,而本书作者就是用了一个三角形,在有几个应用领域和例子是还合适的,但对所有心理关系的生搬硬套,就有点牵强了。几何形越简单,当然越适用更多场合,老子一个“道生一”对付一切。这个三角形,还是弱了点。

  ●模式值得借鉴

  ●受害者并不像他感觉到的那样无助,拯救者并不真的对他人有帮助,而迫害者也并非真有正当的抱怨。拆解人际互动的脚本,去打破消极循环,建立促进连接与亲密的正向循环。第二部分很实用 & 作者真是首字母缩写小王子!

  ●上完TA的课,来读的这本书。对自己更好的觉察,对关系更好的理解,更亲密的连接和沟通~

  ●逻辑松散时有牵强,阅读体验比《今日TA》差好多。买都买了之后速速翻完……

  ●看不懂

  ●有点牵强,不是所有关系都可以用三角关系解释

  ●整本书的观念非常好,通过对prv三中角色和不同案例下的角色心理分析,建立起健康幸福生活的沟通法。唯一的缺点在于理论性太强,不适合没有基础的人快速入手。

  ●第四十一本

  ●有点意思的,就是有些翻译有点奇怪

  《人间无游戏》读后感(一):人间无游戏和“天下无贼”的世界,哪个会先来到

  这是本很有意思的书,封面写着:摆脱了游戏,你便可以自由地去爱。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句话还是作为本书后三分之一部分初译者的我翻译出来的。彼时还没有正式入“沟通分析”之门,在门缝里窥视,觉得无论是“人间游戏”还是“人间无游戏”,都是挺有意思的概念,是那种“平时你在生活里老遇见的状况但是终于有人给它们概括并且命名了”的感觉。

  作为初译者的我,尚不能明白什么叫“摆脱了游戏”,怎么样是“自由地去爱”,可能直到今天,即便能够理解,但也深知这种状态太难达到了,人们非常容易本能地、自然地选择一种既不让对方开心也不让自己好受的方式,于是游戏的轮盘就屡次转动起来。

  埃里克•伯恩给各种游戏都起了名字,有“但是……”,有“踢我吧”,有性游戏,有上班族玩的游戏,更常见的还有家长和孩子玩的游戏。斯蒂夫•卡普曼是伯恩旧金山心理治疗研讨会的一员,也是伯恩的好朋友,其实他们这一学派里也有不少人后来慢慢分道扬镳,或反目成仇,过程里自然免不了一番你来我往的“组队吃鸡”(游戏玩家的行话),毕竟,心理学家也是普通人嘛。

  所以卡普曼这位难得的好朋友,就对应伯恩的“游戏说”,反其道而行之,用一个三角形描绘出诸位戏精在游戏中的状态,再一一给出破解的方法。

  哪里需要专门设置一个舞台,生活里,人人都做过戏精。

  迫害者:都是你的错!

  受害者:我什么都不行,你一定得帮帮我……

  拯救者:看你这么可怜,我只是想帮你……

  卡普曼就发现了,游戏里的人,总会自动进入到这三种角色中的某一种,跟着把别人也拖到游戏的轮盘里。

  很多心理咨询师都爱拿《我的前半生》这部电视剧举例子,讲亲密关系啊原生家庭关系之类的,我一度有些听腻了。不过当我对戏剧三角做具象化思考的时候,发现这部电视剧真是最生动形象不过,简直可以当作心理分析的百科全书。

  罗子君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是前一段婚姻的受害者,是所有人都对不起她,是最可怜最无助,但比起亦舒原著里那个靠自己双手站起来的,自问掷地有金石之声的女人,电视剧版的罗子君只是一个惊慌失措的受害者,潜台词就是:我太无力了,我一无所有,没有人帮我,可怜的我。

  她无意识地向身边人抛出诱人的“饵”。

  于是闺蜜唐晶就“上钩”了,甚至越过关系边界地、无限度地“帮助她”,也就是成了拯救者。

  贺涵一开始像是一个指责的迫害者,但也被拉入游戏当中,接着,随着剧情推进,“戏精”们的角色有了反转,贺涵变到了唐晶的角色,成为了罗子君的拯救者,这也是全剧让我最不舒服的地方:对享受“拯救者”角色的贺涵来说,他永远保持高高在上的人生导师形象,在跟两个女人的关系当中,他最享受的只是“塑造”或者“创造”对方,正如他自己所说,“唐晶是我最满意的作品”,这个作品现在独立了,他就需要找到下一个一张白纸的作品。

  卡普曼认为拯救者就是这样,ta给予你的不是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以“合约”和信任为底线的帮助,而是认为对方无能力,通过帮助对方来获得自身的存在感和满足感。他们的口头禅是:我做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帮你。

  所以你看到了吗,戏剧就这样上演了,越界的贺涵又把唐晶逼到了迫害者的位置,她后来强硬地与罗子君决裂,但根据卡普曼的表层与深层之说,其实她内在又是一个受害者,她会认为自己的痛苦是罗子君带来的,罗子君是她目前处境的迫害者。这就很有意思了:也许他们内心深处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

  游戏的结果呢,每个人感受都很糟,电视剧的结尾,他们离开了彼此,表面上结束了游戏,不过在心理层面是否真的离开游戏呢?我们也知道,其实并没有。

  人很难从心理层面真正“去角”吧,顶多你离开了这个情境,这些人,但内心积累的“点券”,到了相似的环境或人身上,难免想拿出去“兑换”,于是强迫性重复就开始了。

  除非你做好准备,作为编剧的你,给自己写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脚本。

  摆脱游戏的方法,卡普曼在书里提到了很多,善用图表的他画出了各式各样的小圆环或者小三角,教你打破不断轮转的戏剧三角。其中一个比较万能的方式叫“共情六套装”,这听起来颇似某种化妆品的名字,意思也简单,就是对自己和他人都能:给予同情,给予欣赏和表达道歉。

  记得我们课上讲到这里的时候,有萌新学弟问大家:这样就可以(把病人)治好了嘛?

  我们都笑了笑,却也不知道如何才是最佳答案。你去看人类的历史,从古至今,从希腊神话到莎士比亚,到安•兰德,从山海经到鲁迅,到亦舒,“戏精”体质几乎可以说是我们人类的天性之一了。

  如果要问我的话,人间无游戏的世界,可比天下无贼的神话更难达到。不然,沟通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们,也不会为了教你“好好说话、好好和人相处”而如此煞费苦心。

  健康的关系需要慢慢建立,需要避开无数陷阱,更需要我们时时警醒自己的戏精体质,免得生活这个迷人的小妖精招招手,你就又义无反顾地中了糖衣炮弹。

  那么,你身边正在上演什么样的戏剧?

  《人间无游戏》读后感(二):“戏剧三角形”是怎样的三角形?

  2015年7月23日至26日,斯蒂夫•卡普曼(Stephen Karpman)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游戏工作坊上,用主观(Subjective)—客观(Objective)、有趣(Fun)—严肃(Serious)、内在(Outer)—外在(Inner)三个维度把四种主要心理治疗学派整合在一个框架内。

  伯恩的经典人际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学派是外在、客观而有趣的;格式塔学派是内在、主观而有趣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内在、主观而严肃的;认知行为学派是外在、客观和严肃的。

  卡普曼的这个分类是为了比较当今主要TA流派的差异:格式塔取向的TA是再决定流派;精神分析取向的TA是贯注流派;卡普曼认为自己的理论是CBT取向的TA303,兼具外在、客观、有趣和严肃的特性。

  伯恩为了使TA不同于以往任何心理学流派、心理学能够真正服务大众,在创立TA时制定了三条规则:(1)不能用图表达的内容就不要出现;

  (2)简洁的就是最好的(奥卡姆剃刀原则);

  (3)使用八岁以上孩子或者美国西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

  卡普曼的《人间无游戏》严格恪守并践行伯恩的三条规则,所以,外在、客观、有趣和严肃是这本书的特性。孕育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强迫性重复”,整合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数学家及其他人关于游戏类行为的研究成果,伯恩于1958年在《TA:一种新的有效的团体治疗方法》一文中正式提出游戏的概念。

  此后,伯恩的第一本书《心理治疗中的沟通分析》(1961)对游戏做了简短分析。他的《人间游戏》(1964)和《团体治疗的原则》(1966)一直致力于用一套标准的行为顺序呈现游戏。

  受卡普曼“戏剧三角形”(1968)中转换概念的影响,伯恩在《人类爱中的性》(1970a)和《语意与心理分析》(1972)两本书中对游戏的想法有了重大改变。前者在游戏中加入“转换”的环节,但没有“混乱”一环;后者详细说明了他的游戏理论,列出了G公式:C(饵)+G(钓)=R(反应)→S(转换)→X(混乱)→P(结局)。并肯定地说:只要符合这条公式的就是游戏,不符合这条公式的就不是游戏。这就是卡普曼戏剧三角形的使命,直接促成伯恩游戏理论的形成。

  《人间游戏》曾占据《纽约时报》畅销榜超过100周,轰动全球。此后,《学生玩的游戏》(Ernst,1972)、《酒精游戏》(Steiner,1971)等著作和论文热衷为游戏命名,希望游戏更有特色。

  然而,在数以百计的游戏包括伯恩的《人间游戏》书中,很多游戏没有“转换”的环节,算不上是真正的游戏,顶多是“消遣”或“扭曲的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们把重点放在游戏通用的形态上,致力于研究游戏的过程。琼斯等人根据卡普曼戏剧三角形角色和转换的理念,把伯恩发现的游戏分为迫害者转换成受害者、受害者转换成迫害者、拯救者转换成受害者、拯救者转换成迫害者四大类(Joines et al.,1987);斯恩茨根据心理地位的种类把游戏分为四种(Stuntz,1971)。

  卡普曼祭起他的奥卡姆剃刀,借用伯恩的运动衫隐喻把游戏的所有种类和过程总结为两个模板:“尝试着……如果你做得到”和“让我们假装……”。

  此后,卡普曼又将游戏邀请简化到最基本的核心,得到一个邀请运动衫,“试着解决这个,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卡普曼把所有游戏简化为三个点,从三个点简化为两个点,从两个点简化为一个点。

  这让我们对形形色色的游戏一目了然。在深度上,卡普曼提出的达尔文三角形的概念,把三角形由外向内依次分为社交、心理、家庭、生物和达尔文五个层面,对应于社交、心理、家庭、生物和考古五种动力,以对话、独白、家族对话、生物对话和考古对话五种方式交流。

  卡普曼曾开玩笑地说:“伯恩用圆画图,我用三角形画图。”正是卡普曼的三角形让游戏的理论跃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可以认为,《人间无游戏》是对游戏理论的重大发展。

  卡普曼提出的“共情三角形”和“幸福公式”为摆脱游戏提供了根本解决方法。共情三角形可以给任何未解释的行为提供三个背后的可能动机,是逃离游戏的有效途径,被卡普曼认为是其科学工作的里程碑。

  卡普曼的幸福公式是:A→B→C→D→(E+F+G)=H+I。A代表吸引力(Attraction),B代表联结(Bonding),C代表承诺(Commitment),D代表讨论(Discussion),E+F+G意思是把经历、宽恕和慷慨结合起来(Experiences,Forgiveness and Generosity),H+I代表幸福和亲密(Happiness and Intimacy)。

  用一句话概括便是:“摆脱了游戏,你便可以自由地去爱。”至此,卡普曼的《人间无游戏》使游戏的理论得以最终完善。

  以上是我翻译卡普曼《人间无游戏》这本书的感悟。如果你选择了本书,就等于站在了弗洛伊德、伯恩、斯坦能等学术巨匠的肩膀上。如果你阅读并掌握了本书的理论和技术,就等于站在了卡普曼的肩膀上,并已经走在了他为你铺就的远离游戏、通往幸福和亲密的康庄大道上。

  感谢我的研究生胡雅琪、王艺颖、李明朗、梁曼琪、涂伯雅和邱爽,她们是本书的初译者、第一批读者和学习者。每一次课堂分享都是与卡普曼接近的心灵之旅。她们的聪明和智慧已经凝结成你眼前的文字。感谢张思雪和田盈雪重译了全书,她们的英文才华让我感觉她们两人“比卡普曼还卡普曼”。感谢美国莱斯大学心理系的田盈雪博士对全书进行了审校。因水平所限,不妥之处敬请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欢迎来信:tianbao65@126.com。

  田 宝 于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016年9月

  《人间无游戏》读后感(三):引言:你的人际关系怎么样?

  我们的人际关系会发展出各种结果,最初的好意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变为对我们生活的伤害。

  我们要多小心、多谨慎才行呢?倘若人际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呢?

  如果我们能用一个简单的三边模型,把这个看似复杂的冲突循环打破呢?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吗?

  本书要探讨维持良好关系、避开糟糕情境的三种方法。我们可能并非有意为之。这个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有意识的。我们不在这里做评判。我们只想找到一些正面的方法远离冲突、误会以及上面提到的糟糕情境。我们试着去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关系或某个情境会变糟,探讨人们如此行事的原因。

  在一些案例中,为了挽救一段有希望的关系,我们还会积极、努力地想办法做补救。

  下面就是本书如何帮到你,我们的读者朋友们。

  首先,我们是在对自然情境做观察。我把我多年的心理治疗术语束之高阁。我们自身才是这里唯一的话题——你、我、我们的朋友和家人。我用我的同理心,不附带任何游戏地向你们介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

  我想让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些工具和解读。我们会对日常情境做探讨,讨论工作情境、家庭情境、公共情境或私人情境。

  我们对情境的探索需要逐步完成:

  第一步:观察我们的关系,并对观察到的现象命名。

  第二步:我们用被我称为戏剧三角形的一个图简化这些情境。为了让所有读者都能明白,我们在这里的所有讨论都可以画为一幅简单的图。

  第三步:运用工具与练习化解冲突、调和无计可施的复杂关系。

  我们首先简短地介绍三角形模型的来源,之后讲解有关该理论的所有内容,以及为大家所熟知的三边关系破坏方式。我们的讲解由浅入深,一步一步踏入日常戏剧的世界,到此,一切都会变得有趣起来!

  本书的第二部分向你介绍各种逃脱戏剧、避免冲突的实用工具。此外,在处理戏剧、游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引入同理心的概念。这便是我今天要呈现的四十年研究的核心所在。

  没有游戏的交流和没有游戏的关系是本书的重点。我们依然会针对这些问题给大家介绍一系列实用工具,从而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破解不良沟通的谜题,享受成熟、有建设性的沟通。

  你和你挚爱的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合约?它们清晰吗?你的重要感受和想法是说出来了还是没说出来?你知道怎样做才能变得风趣吗?你真的参与到与你爱的人的关系中了吗?他们看到了吗?另外,你被爱的程度有多深?你如何做才能增进这份爱?

  我们在这里提出这些以及其他一些问题……而且如果你通读全书,你会发现我新得出的幸福公式。

  我如何遇到了伯恩博士和他的人际沟通分析,它们又如何启发了我的人生

  我叫斯蒂夫•卡普曼(Stephen Karpman),是医学博士。这些都要从我在海军当精神科医生时说起,我在那里有幸遇到了伯恩博士(Eric Berne)并同他一起工作。他是人际沟通分析学派(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的创始人,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源于我早年做的三个重要决定:儿时我想做一个发明家,我想做医生和科学家,我还想做一名艺术家。

  因此,我在某一天用六个箭头画出了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它有许多名称,我称它为“戏剧三角形”,伯恩博士喜欢称之为“卡普曼三角形”。在最新的一个变形中,我叫该三角形为“同理心三角形”,因为同理心是它的核心。当我们意识到,每个玩家在一个游戏中都会或明或暗地充当所有三种角色,这时我们就有了同理心的认识。之后,这些问题就能被逐一讨论,然后被解决了。

  不管这个三角形叫什么,它还是很快获得了大众的喜爱!学校在教这个理论,康复中心在运用这个理论。它像病毒一般蔓延开来。

  本书讲述这个理论以及该理论如何改变人生的故事,这其中也包括我的人生。

头脑风暴和篮球如何把我引入了三角形理论

  年轻时我打了许多年篮球。我是一个组织后卫,这需要我把球传给可以得分的队员。在篮球运动中,组织后卫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色,因为我得观察每个队友的位置,然后选择一个位置最好的队友把球传给他从而得分。

  有一天在加州,纯粹出于好玩,我开始画出我能想象到的比赛中的各种情形。我分析对手设下的陷阱和策略。我想找到篮球和橄榄球之间类似的陷阱与策略。最后,我一共画了三十多页图,我很快便开始用它们分析对方的所有欺骗策略。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在创造什么,我只是凭着对运动和艺术的热爱,开心地创造着一些新东西。后来,在这三十页涂鸦中我总结出篮球和橄榄球的三种欺骗策略,而我的三角形理论也就随之而出了。

  同一时间里,我还参加伯恩每周二晚在旧金山举办的“202”研讨会。他的原则是鼓励大家创立理论——他的第一条原则是“不要说你画不出来的东西”;第二条原则是要用奥卡姆剃刀原则(即最简单的解释才是最好的解释);第三条原则是要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写出你的理论。我遵循这些原则分析我的篮球运动。现在回想起来,这三条原则都运用在我三角形理论的创造过程中,因此大家在使用时非常方便。

  随着我在家中不断把玩这些图画,我将这三十页图简化成(奥卡姆剃刀原则)一个由箭头组成的三角形(图2)。这就是我最原始的三角形:P代表迫害者(Persecutor)、R代表拯救者(Rescuer)、V代表受害者(Victim)。

  以前还曾有过第四个角—欺骗者(Trickster),是它创立了整个游戏并且把玩家们搞得团团转(图1),后来我将它合并到转换箭头中(图2)。

  《人间无游戏》读后感(四):戏剧三角理论与关系建立

受害者并不真的像他感到的那样无助,拯救者,并没有真的给出帮助,迫害者的抱怨也并不真的合理。

1

  戏剧三角理论怎么提出来的?

  伯恩 TA 沟通分析理论中,在讲到心理游戏时,最著名的一个是戏剧三角理论。戏剧三角理论的发明人就是 《人间无游戏》一书的作者斯蒂夫卡普曼,他是一名医学博士,曾任美国国家海军精神科医生。如今戏剧三角理论,虽然过去50年了,但该理论依然被人使用,可见其传播的力度和深度。

  卡普曼曾和伯恩一起共事,卡曼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戏剧三角理论,而他把这套理论向伯恩讲述后,得到了对方的高度评价。伯恩曾这样说过,“人们在未来200年内都会引用你的理论,因此,你最好第一次就把它写对了”。这是伯恩的伟大预见,体现了戏剧三角理论经久不衰的力量。时至今日,戏剧三角理论有了无数的变形,有的变形是好的,但很多变形却是错的。时间过去数十年了,卡普曼并没有做太多的补充和拓展,直到《人间无游戏》一书的出现,在《人间无游戏》一书中,他对该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延展和补充。

  卡普曼的戏剧三角理论以及后面的拓展和深化,牢牢的遵守了伯恩的三项基本原则。伯恩是非常鼓励创建新的理论模型的,但前提条件是,必须遵守三项原则:

原则1:不要说你画不出来的东西,也就是凡是不能用图形表示的理论都没有讲的必要;原则2:使用奥卡姆剃须刀原理,如非必须勿增实体,最简单的解释才是最好的解释。原则3:用最通俗简单的语言写出你的理论。

2

  什么是戏剧三角理论?

  在最原始的三角形里,P代表迫害者,R代表拯救者,V代表受害者。

  迫害者(P):这个角色通常是以批评施压或胁迫受害者(V),同时在受害者(V)频繁犯错时认定她的无助形象出现,迫害者(P)把语言暴力混淆为权力。他们的结局通常是巩固这种信念,不用语言或行为暴力,事情就不能发展,破坏者(P)会觉得自己是整个事件的受害者(V),是整个事件迫使自己变成迫害者(P),他必须去纠正别人的错误。

  受害者(V):这个角色主要是,表现她的无助,无法处理自己的问题,受害者(V)将易受伤害混淆为无助。判断某人是否处在受害者(V)角色的线索之一是,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抱怨自己无法做需要做的事,而不是寻找解决方法。他们的结局通常会强化他们的信念,让他们进一步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且别人总是利用他们的弱点。最后受害者(V)还会像破坏者(P)一样,转而攻击其他拯救者(R),但事实上他内心依旧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V)。

  拯救者(R):这个角色主要表现是,没有帮助手段,没被请求的情况下,向他人提供帮助,拯救者(R)习惯于将拯救混同为帮助。线索之一是,即使是在没有被要求的情况下,他们还常常替他人做一半以上的工作。他们的结局可能是巩固这种信念,即人们是自私且不懂感恩的。最终拯救者(R)角色通常会转换成受害者(V)。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看个例子。小男孩不敢告诉妈妈,他在学校得到了糟糕的成绩,以为这样就不会伤害她,爸爸发现后,他便因掩盖事实受到惩罚,而且失去了父母双方的信任。这个小男孩最初的目的是保护(R)妈妈,以及无意识的想要保护自己不受母亲失望所带来的伤害(V),最终的结局是灾难性的,它的结果可能使他以后学会更好的掩盖自己的糟糕成绩,或作弊(P)。

  心理游戏有一些负面的许多危害,比如使用游戏阻止亲密,转移重要问题,并阻止他人获得公平和满足,人们之所以玩游戏是为了获得胜利的兴奋,防止失败,以及巩固旧的信念系统,而不是做出改变。

  游戏的结局都是,游戏中的每个人都输了,但同时每个人也都赢了。什么是每个人都输了?那是因为游戏中,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获得正面的改进,问题并没有获得解决。什么是每个人都赢了呢?因为游戏的结局,强化了他们的固有思维,他旧有的信念系统进一步的巩固。

  三角形游戏可以从三个角色发出邀请,分别是从受害者,拯救者以及破坏者角色发出邀请。在戏剧中转换越多戏剧也会越多。可能会对游戏逐渐升级。导致的结果就是,越到后面游戏复杂度会越大,会造成局面的失控和混乱。

  受害者角色会说,我的厨艺很烂,我为什么老是做不好这个事儿,为什么我笨手笨脚。潜台词是,这个问题只有你能帮我解决。谁能拒绝这个可怜的受害者呢。

  拯救者会说,你怎么不问我呢,我可以帮你啊。他的潜台词就是,你做的很烂,我可以帮你挽回尊严。那么谁能拒绝免费的帮助呢?

  迫害者会说,你连这点事都做不好,你是干什么吃的。潜台词是,你真的非常差劲啊。对于这种辱骂,谁能置若罔闻呢?

3

  如何辨识游戏?

  如何摆脱辨识游戏,我们首先可以观察冲突的建立,并问自己:

1,正在说什么(社交水平)2,没有说什么(心理水平)3,有什么事不知道的(无意识水平)

  运动衫是伯恩用来辨识游戏的另外一个工具。运动衫有两种类型,两个基本模板:

1.运动衫类型一:“尝试……如果你做得到“运动衫。

  运动衫正面: 尝试……如果你做得到

  运动衫背面: 哈哈!我就知道你做不到!我让你输了。

  运动衫的正面可以去挑战、尝试和获胜,试着获胜的运动衫是用来制造权力的斗争并胜利的。

2.运动衫类型二:“让我们假装……”运动衫。

  运动衫正面: 让我们假装……不会真的发生。

  运动衫背面: 你真好骗。

  让我们假装运动衫,是用来避免看到显而易见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样你就不用因为你做的事受到惩罚了。

  运用奥卡姆剃刀原则,继续简化两个运动衫游戏,最终形成了一个基本普遍的运动衫,那就是“尝试着解决这个,如果你能做到!”

  “尝试……”游戏的结局永远会是:哈哈!我就知道你不能治愈我/令我信服/卖给我你的东西!”

  “假装……”游戏的结局永远会是:我们最好都能清楚的意识到我没有配合治疗/我可以挨打,但会不听你的话/我不会买你的商品。

训练自己不进入游戏,三角形的一个好方法是识别游戏邀请。

4

  如何提升共情能力?

  为了逃离游戏,我们可以通过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三个角色,便可以逆转三角形中的情境。比如从拯救者转变成提供援助。从迫害者转变成恰当处理事情的个人力量。欣赏他的脆弱,而不是感到被拒绝,他的受害者就会消失。

  共情三角形是逃离游戏的有效途径,卡普曼说,共情三角形是他科学工作的里程碑。如何运用共情三角形技术呢?我们需要不断的问这样的问题,他能同时扮演的三个角色是什么?我扮演的三个角色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练成同理心。在书中,卡曼给出了共情6件套来修复伴侣之间的伤害。

  智慧三角形是终极追求,它从内在三角形和外在三角形考虑每个角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然后思考所有的PRV+和-观点,这里的关键是要思考自己的12个角度以及卷入情境中的另一个人的三个角度。智慧三角形是非常难的,因为它需要大量的练习,多年的训练才能够达成这个目标。卡普曼也给出了共情12件套,通过这个训练方法,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超过共情的智慧。

  我们知道,要想提升共情能力,并不是说简单的看小说就能提升共情能力,你更应该做的是掌握一套好的理论方法,去理解什么是共情。用镜像神经元的知识来理解共情,可能会更具有科学性,但是镜像神经元的概念不具有高阶的抽象性,因为它停留在机理层面,属于人类后天习得的概念,很难形成直觉泵。

5

  如何升级亲密关系?

  书中介绍了亲密标尺的概念,这是一套叫做 s t.o.p p.I m/y u 的方法理论。亲密标识将话题分为5个等级,从最低亲密度话题到最高亲密度话题。我们在每次谈话时,注意训练自己判断处在哪个等级。在升级亲密关系时,可以按照逐级阶梯的方式,拉近亲密度。两极分别是沉默和我们无间。从沉默到物质性事物的描述,临界点是20%。从物质性事物的描述转化到有趣的人和想法等话题,界限是40%。再从有趣话题转移到对对方的兴趣,界限是60%。从对对方的强烈兴趣再到我们,界限是80%。字母代表的含义如下:

  代表沉默,从0~20%标尺尺度。

  T.O.P 代表事情、物体和地点从20~%40%标尺尺度。答案的话题是物质性的,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物体和地点上,而不是与之相关的人。谈话不涉及个人话题,是一种消遣。

  .I. 代表人和想法、心理和事件、哲学和兴趣、政治和洞察力,从40%~60%。这里是最有趣的谈话开始的地方,人们针对一些事件,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身边的人观念心里兴趣哲学和政治分享想法和观点。因为这类话题会加上一些个人维度的谈话,从而使谈话者之一可以推动另一方走出防御模式,让对方展露自己。如果我们想要寻求长久的友谊,只需要在这个等级上,更多的参与到对方的兴趣爱好中。

  M/Y 代表我和你,从60%~80%。在这个等级上,你必须表现出对对方的兴趣,这种兴趣体现在你想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想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不论对方处境的好坏。这种分享会促进双方的亲密感。走过这个阶段,人们会互相发现对方的兴趣中心,对方所珍视的是什么?比如,朋友、家庭、各种故事、喜欢的书籍以及兴趣爱好。例如夫妻或朋友之间分享的经历和信念越多,他们之间连接就越紧密,越会走向更高的亲密等级。

  U 代表我们从80%~100%。在这个等级里,人们讨论的重点是相互间的关系,一方对另一方的喜欢或羡慕的地方,而且双方完全明白与朋友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他们有着共同的回忆,并且渴望再制造新的。在这个等级的人,有着和谐关系的基础,呆在一起会感到舒服。而且,能积极的尝试亲密尺度中任何一个等级。

  亲密是在交流双方,彼此关注对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需要交流双方在交谈过程中不断调试自己的行为。

  如何全情投入?

  如果说亲密标尺,让你变得有趣,帮助你判断你们的对话的主题处在亲密尺度的哪个等级。那么人格风车则是用来判断,你们当前属于哪种自我状态。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画自我状态图时,我们通常会画几个圆叠加在一起,人格风格则是把自我状态画在了一个圆形上。在以往的自我状态图中,都是用箭头来代表沟通,但是在人格风车中,用火花代表沟通。

  借助两个风车,我们也可以通过计算自我状态使用的数量评估亲密等级。亲密尺度表示的是内容,即我们听到的谈话主题;人格风车表示的是过程,即我们看到的他们之间的互动。

  两个风车可以旋转,从而使一方用尽各种可能的方式与另一方产生联结,而且另一方也由一个人格风车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个体在讨论重要话题时最大程度的参与。

  随着交流中自我状态数量展示的增多,我们就越能确定双方投入的加深,因此也说明我没有兴趣延续这段关系。

  风车系统内包含着12个层次的社交技巧和训练,可以培养我们对他人丰富、真诚关系的开放性。“人格风车“的十二条基本原则如下:

1.五种自我状态的背后都各有一组独特完整的人格。2.每个人都可以表现出十种人格。3.受到激励的人能够学会如何释放自己的各种人格。4.受到激励的人只要愿意便可学会如何鼓励他人做同样的事情。5.当个体的五种人格得到体验并受到欢迎时,个体会感到信任和放松。6.个体有责任为自己的搭档自由释放自身的自我状态。7.个体有责任引导自己的搭档释放他们的五种自我状态。8.风车既可以用来开始一段新关系,也可以向一个疲惫的关系中注入新活力。9.自我状态的投入总数可以测量一段关系的质量和亲密程度。10.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可以科学地测量并在课堂教授。11.亲密公式可以使投入的自我状态数量增加。12.我们需要新的圆形人格风车图来教授相关概念,并且在实践中帮助我们加深对自我状态的理解。

6

  理论虽然复杂,但把握几个核心的知识点就能指导生活了,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摆脱了游戏,你便可以自由地爱。

  .直接看原书好一些,书中有大量的图帮助理解,一图胜千言,这里就不放图了。

参考

人间游戏. (2006).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09385/人间无游戏. (2017).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46137/沟通赢家. (2018). 机械工业出版社.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27168/

ChangeLog

20200603 init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