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个房间》读后感摘抄
《四十个房间》是一本由[美] 奥尔加·格鲁辛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十个房间》读后感(一):一部迷人的长篇美文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 第一遍被书中流畅优美的语句吸引着,感觉像在读一部优美的散文诗。 第二遍被书中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震撼着,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感叹,同时也令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的一次次选择和一路走来所经历的欢乐和痛苦、艰辛和磨难。
如果能够重新来过,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会怎么选?你呢,相信大家都会禁不住思考这个问题。
《现实总是不够浪漫》,好喜欢作者的译后记。
本书文笔如此摄人心魂,我想译者应也是倾注了心血的。
《四十个房间》读后感(二):四十个房间读后记
有那么一段文字
你总觉得似曾相识
也许是在星光璀璨的夜空
也许是在波光粼粼的珊瑚丛
好像是在自家卧室的化妆镜
又好像来自灵魂前世的回音
有那么一篇故事
你总觉得与之相仿
词句里写满了你所知的美感
笔触间遍布你所渴求的奇幻
当故事展开时你若有所得
在故事结束时却又怅然若失
想象有那么一本书
你会觉得,嗯太好用了
有能当作枕头的厚度
足以撑起梦境
有能遮风挡雨的大小
就像头顶的太阳
正页上写着与你熟识的文字
背页里写着与你相似的故事
说不定把角色换个姓名
就可以用来做自我介绍
每次出门前都会烦恼
今天我应该换上哪段人生
有一个房间
它只会被书本照亮
随着书页翻动
你会觉得像在光谱中游荡
当我在房间里面打开那本书
哦,原来这就是你们所谓天堂
没有给这段文重新取名字,想了一下感觉没有比现在这个名字定义更准确的词汇了。顺便,现在的简介如果以一个出版者的角度这样写,感觉未免有点太小气。
《四十个房间》读后感(三):用诗的语言写小说
已经习惯了国内引进小说在翻译上的粗线条操作,开始阅读《四十个房间》时着实有些惊讶。
少有的,在阅读一本外国小说译本时,情节不再是唯一的关注点,我会被语言本身所吸引,时常会返回某些片段反复阅读,是读出声的那种,让你重新留意到,作为小说的文字除了承载意义,本就具备声音的属性。
而这种对语言的斟酌对这本小说又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梦想成为诗人的女性,这种精心雕琢的文字自然而然地烘托出了一种诗意的氛围,进而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时常会有一种在阅读主人公亲自撰写的回忆录的感觉。
回到故事本身,关于女性、关于成长、关于未能作出的选择,通过主人公一生的四十个切片,提出了许多每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都会遇到的灵魂拷问,阅读过程中常会被这些直抵心灵的问题击中,然后暂时合上书,默默的陷入沉思,自己当初是怎么选的,现在又是否该做出些改变。
这本书会向你展示主人公的一生,一个怀揣梦想的孩子如何一步步成为那个平平无奇的成年人,也在所难免的会逼着你回顾自己迄今为止的人生,但这是个很好的体验。
《四十个房间》读后感(四):不愿承认的绝望
我向来对这种剥离自身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有抵抗力。说起来,我并没有读过什么女作家的书,奥尔加是我第一个记住的名字。 这个故事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祖母在浴室里给年幼的她讲述的世界树。每个人的名字都被刻印在一片树叶上,只有叫这个名字的人才能读到树叶另一面的话,那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话。 全书读完后,我觉得考德威尔夫人早就找到了自己的树叶,只是她一直不愿意承认,不愿意相信树叶上的话语,她还是想着,自己是诗人,自己本可以过着艺术与不朽的人生,只是自己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罢了。 为此她甚至发出了刻毒的诅咒,为什么要这么残酷地对待她,树叶的话语像是黄蜂的毒刺。她带着不属于她的诗人的自傲来嘲讽自己和生活。她的沉思变成了自我伤感,在生活的迷雾里化作了玻璃。她在玻璃里看到的倒影也是模糊不堪。 是我自己吗?带着诗人的自傲?还是自以为是的作家的自傲?我始终不愿意嘲讽世俗,因为那是建立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上的。自我价值的提升究竟是选择当一个物质满足的考德威尔夫人还是选择当去追随艺术诗歌哲学的奥尔加?似乎对于年轻人来说总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眼下我能做的只是在阅读和写作的路上尽量处理好学业与生活。我的选择早就做好,但是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看到路的尽头。不管怎样,这本书留在了我的记忆里,2018-2019这段时间读了太多的书,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奥尔加的《四十个房间》似乎是要被我以后经常念叨的作品了。
《四十个房间》读后感(五):以「自我牺牲」换来的一切,都不值得
并不是有意安排,恰好在今天(2020年3月8日 妇女节)读了《四十个房间》
本想悠闲地度过周末,没想到一气读完,心情也难再悠闲
一个女人的一生,穿越了四十个房间,蓦然回首,曾经那个追求浪漫自由艺术的灵魂,彻彻底底的变成了普通妇人,孩子老公家务事,连最初还强烈的痛苦挣扎和美好畅想都消失不见。
“ 你放弃时间才换来现有拥有的一切,被你迎进生命里的每一样新东西都会反过来蚕食生命。”
“她对艺术和美丽的渴望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对奥比地毯和威尼斯挂镜的渴望。”
当看到女主第六个孩子的出生,竟然是为了用孩子挽救婚姻这样烂俗的情节,我有点气愤,愤恨女主就这样缴枪投降,毫无骨气。
那个十七岁为了追求诗歌不顾父母劝告离开祖国的勇敢少女哪去了?
合上书,我的愤恨逐渐变成怅然
“如果是我,会怎么选?”
2019年,过的有些艰难,曾经看似有答案的问题突然都变的无解
“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何处理关系(家庭朋友同事?)”
另一个原因就是困扰于自我的摇摆不定。
年轻时,以为自己是说一不二的勇敢者,却没想到前提条件和边界条件不断变换,也常常陷入无望。
女人习惯性选择牺牲,不管是因为舍不得孩子,还是为了让父母晚年快乐,轻易就亮出底牌。
女人也好难持续坚强,害怕失去自我而选择丁克,却也在午夜时分担心老了以后无人可依靠。
这是一本很难与别人讨论的书
我们都因不同的境遇而被困扰
恰如书中说:现实总是不够浪漫
《四十个房间》读后感(六):还要再读第二遍的书
本来给四星的,忍不住改成了五星。要说这部作品的故事性有多强不见得,当然这种事情见仁见智啊,文学性真的更棒。忍不住看了一下作者的简介,89年获得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成为史上第一个申请到美国读本科的苏联学生,18岁时移民美国,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口译。当然,她的父亲给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这样看来《四十个房间》有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生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诗歌和艺术的独特见解,以及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的一针见血的剖析,同是在艺术领域,作者描述的种种心理活动我都有过深切的体会,到底是选择生活还是心无旁路的从事艺术创作,到底是成全自己的梦想还是妥协于家人对我的期盼,这些问题我统统都考虑过也为之挣扎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这本书每一页我都不曾用浏览的心态匆匆翻过,而是逐字逐句地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从书中我回顾了自己的过去,看到了现在,我很担心自己会落入俗套跟书中女主一般从此再也没有了自我。还好,真本书来的正是时候,也算是给自己敲响警钟:不要为谁而活,不要为任何人改变,坚定自己的方向,活出自我。这才是对自己对周边人最负责的态度
怕就怕,从此有了牵绊,就像书中人,开始是自己选择了生活,大大小小看似不经意的选择,最终造就了没有选择被生活推着走的境地。
我很庆幸自己有看书的习惯,从书中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知道什么是对的,知道现在的生活是五年前的自己造就的,所以,我不敢轻易地浪费时间,甚至想着把年轻时候浪费的那几年给找补回来,每天都在努力。不管别人说什么,不管别人是不是认为我学的每一项技能都没有多大用处,我都没有放弃,我很庆幸,而且,越来越庆幸,未来的道路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真的,未来可期
《四十个房间》读后感(七):谁能走出这四十个房间
买了这本书,一开始是因为某个网站上的推荐,喜欢里面外祖母给主人公讲的神奇的故事。因为这种魔幻而奇妙的故事吸引我而买下了它。想知道每个女人都要经过的40个房间是什么样子的?书中写到,诺亚在大雨中度过了40个昼夜,摩西在荒漠里跋涉了40个年头,耶稣经历了40天的进食与试探,事实很漫长,足以带来一场艰难的考验,但同时又很奇妙,是人类最为契合的数字,在圣经里40年成就一代人,在现实里40周孕育一个生命。40个房间,每一个都是一场对灵魂的检验,是一幕袖珍的耶稣受难剧,是一个渺小却重要的选择,是迈向新型与人性的一步,等到我走出这片40个房间的荒漠之时,也许就可以看清真实的世界了。这本书就像一座迷宫,主人公游走于现实与幻想之间,感觉一不留神就会迷路。可能是主人公的梦想是想成为“诗人”,成为诗人的确比作家更难。这书充满了魔幻色彩,刚开始看,不能静下心,看不太懂。但慢慢地陪着他,陪着考德威夫人走完一生从4岁到死亡。发现其实每个人读这本书应该都有不同的感觉。“现实总是不够浪漫”这也许就是每个女人都不同,但每个人都会走上这条路。很喜欢书中主人公母亲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如果你拖着一件事情不去做,告诉自己以后再说,那么这件事就永远不会像最初设想的那样实现,因为时间不等人从来就没有什么以后。那女人这一生是不是应该跟随自己的心,勇往直前的去追求呢?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主人公做到了。但后来主人公的所想是:即便可以选择,恐怕他也不愿重新回到20岁,人到中年的好处之一就是懂得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且从中发现慰藉,正如认清庸俗的本质还能一笑置之。这也许就是作为一名女性,一生中会有很多身份,比如女儿,妻子,母亲。无论你生下来多么的独一无二,最后都只能殊途同归。也许女人这一生就是一开始充满遐想,满心好奇,追求梦想,勇往直前,从欢欣雀跃,到偶尔妥协,再到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来回游离,最后在自己垂垂老矣之时,仍以梦幻来了以慰藉。这本书,字里行间所洋溢着的美妙,灵动而又伤感无奈的情怀,让人欲罢不能。
《四十个房间》读后感(八):越读越有滋味的一本书
一开始这本书不是很能让我读进去,我都不明白为什么豆瓣评分这么高,更重要的是我不理解女主人公的心态,她年轻时想做一名诗人,这种诗人的才情和遐想是我不能理解的,她年岁稍长时很“不假思索”地嫁给了金融精英,此后一直向现实妥协,最后竟然生了六个孩子,成为一个娇贵浮游的家庭主妇、贵太太。而且,到四十多岁时,她终于变成了一个认可生活中的渺小事物的价值的人,接受平凡与庸俗的人——考德威尔夫人。
但是随着阅读的继续,我越来越能体会到女主人公被现实裹挟的心情,而且书中有些语句确实很打动人。比如“四十”的意义,《四十个房间》有四十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为什么是四十个房间呢?考德威尔夫人的丈夫说,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一生会搬家十一次或十二次,大约要先后居住四十个房间。考德威尔夫人的母亲则说,四十是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数字,“诺亚在大雨中度过了四十个昼夜,摩西在荒漠里跋涉了四十个年头,耶稣经历了四十天的禁食与试探。四十很漫长,足以带来一场艰难的考验,但同时又很奇妙,是跟人类最为契合的数字。在《圣经》里,四十年成就一代人。在现实里,四十周孕育一个生命。”而考德威尔夫人自己说,灵魂有许多房间,这四十个房间是她命中注定要穿越的沙漠,“四十个房间,每一个都是一场对灵魂的检验,是一幕袖珍的耶稣受难剧,是一个渺小却重要的选择,是迈向清醒与人性的一步。等到我走出这片四十个房间的荒漠之时,也许就可以看清真实的世界了。”所以,可以说四十个房间代表了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选择。【引自QY】
又比如西蒙斯夫人对考德威尔夫人说:“你是放弃了时间才换来现在拥有的一切。被你迎进生命里的每一样新东西都会反过来蚕食生命”。
还比如考德威尔夫人年老时说“我自由了!我终于摆脱了这个现在不是我,从前也不是我的女人,摆脱了她那胆怯的灵魂带来的自满、物欲和悲观的压迫。”
我阅读着这本书,好像和考德威尔夫人一样过完了四十年,但我几乎一刻不停地拒绝她的生活方式,我不想过她那样的生活,我也相信我不会。但她的幻想以及对现实的妥协,难道不是大多数人的命运吗?
《四十个房间》读后感(九):朦胧
刚刚读完了《四十个房间》,厚厚的,文字也很密,没想到这么快,这么流畅地看完。有时候读书是催促自己,妄想赋予时间意义。这本却是自主地,空下来就拿起看的书。 奥尔加·格鲁申是一位俄裔美国作者,所描写的生活环境和我生存的地方截然不同,但是表达的思想,她的感受,虚幻与现实,浪漫与枯燥,追求与家庭,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关于一段失败的感情,仿佛看到了自己,熟悉的感觉包裹过来,虚幻又真实。有好几处文字都令我觉得心被戳中,仿佛有人在窥探内心世界,还准确地表达出来。一个女人在诗歌与现实中做选择,四十个房间是她经历的不同阶段,做出的不同选择,从年幼到死亡,处处充满着矛盾和自我调节,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作者没有明确表达。虚虚实实间,不知道从这本书得到了什么,但读这本书时的感受,它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却仿佛让我进入了一个思维空间。现实没有书中那样梦幻,朦胧到有时候分不清现实与幻觉,现实是清晰的,你能清楚地分清梦和现实,除非你在梦里。但是你能在现实的世界里沉浸在它所营造的梦,细腻、流畅。文中的人物是立体的,以一个女人为主线,对身边的小人物也进行了思想方面的解读。作者变换了四个人称,我、她、考德威尔夫人、我,是一个女人失去自我,寻找自我,最后发现自我的过程。初读,享受它所带来的感受。书的设计构思很巧妙,值得再读,相信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主人公大学离开俄罗斯,去了美国,毕业后留在了美国,在地下室住着,靠翻译度日,翻译时追求遣词造句,因此很慢,生活过得紧迫。与自己有某种相似,习惯了流浪,喜欢翻译,对文学有追求。最关键的是喜欢思索生活的意义,所以读起来特别顺畅,决定论文写这本书,沉浸在这本书给我的状态里。
摘录几句手边的句子: 四十个房间,我命中注定要穿越的荒漠,每一个都是一场对灵魂的检验,是一幕袖珍的耶稣受难剧,是一项渺小却重要的选择,是迈向清醒与人性的一步。也许等我走出这片四十个房间的荒漠之时,就可以看清真实的世界。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相信自己的故事是与众不同的,可我们就像卡在时光之轮里的仓鼠,为了活命只能不停地奔跑。我们演的都是同一部戏剧,剧中的角色也始终未变,只是演员在交换位置而已。 我终于摆脱了这个现在不是我、从前也不是我的女人。 现实总是不够浪漫。
《四十个房间》读后感(十):姑娘
我读完了这个故事,悲伤而压抑。我以为我早已了解故事梗概,对生命的孕育、成长与衰败了然于心,就不会那么伤感了。可我没有想到,当作者用瑰丽的语言描写青年的想象,中年的平静与平庸时,我会陷入其中。这个故事太长也太短了,描写一个姑娘的一生,太长,可这一生都放进这薄薄的一本书里不显突兀,就太短了。你看,我还是用姑娘这样一个词,而不愿用女人这种更成熟和直白的词汇,带着三分矫情七分天真。我想起那个酒醉的夜晚,赖在地上不肯起来。第二日你的手指划过我的脸庞,说我还像个孩子一样。是啊,二十多岁,我还可以用孩子般的天真对抗这个世界,对抗即将要到来的每一个女人相似的命运。在长辈说起生活的不易时笑得没心没肺,反过来安慰她们我们这一代会不一样的,却在她们的叹息声中隐隐不安。 不知道为什么,我开始越来越关注未来的生活。是的,生活,与梦想与豪言壮志都无关的最平淡的生活。读主人公的童年和青年时我在想,我没有那么了不起的想法与天赋,不曾想要做流浪的诗人,要用笔触永垂不朽。我喜欢小朋友,幻想和期待着做一个好的妻子与母亲,履行这个世界延续千万年的交托给女性的责任与义务。可读到中年,我依旧绝望。我喜欢小朋友,可我从未真切的幻想过怀胎的不易,分娩的疼痛,无止境的哭闹,天真而蛮不讲理的要求,二十四小时的陪伴,担负着一个生命的责任。我幻想家庭与婚姻,可我也没有想过房间里日复一日需要打扫的小玩意,疲惫旋转的白日与相顾无言不愿交流的黑夜,复杂的人情往来,我的想象贫瘠的让我此刻的列举都无法继续。也许我没有伟大的理想与抱负,可我也珍惜少女敏感细腻的小心思,独处的快乐与宁静,偶尔也会想要闯番事业,想着来这世界一遭,要留下些什么吧。是否,我会逐渐被剥夺拥有这些的权利,是否生活会让我心甘情愿将它们埋藏。是否,现在你爱上的是我灵动的眸子和思考时眼里一闪而过的光芒,就像我爱你的睿智与对真理的固执,爱你的天真与不沾染世俗的干净。而生活,是不是一点点腐蚀这些的过程? 也许,我们不需要一座很大很大的房子,我们能为彼此多留一些空间。我会分享你事业的快乐与苦楚,自己会继续思考与从事有价值的工作;你会在半夜哄睡哭闹的孩子,存一份浪漫与纯净。二十多岁,我没有找到对抗这平庸一生的答案,只能安慰自己,如果是你,或许会不一样些。生活太难,若一起分担,或许最后我们能保留的自我都会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