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房间里最精明的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房间里最精明的人读后感100字

2020-12-02 00:1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房间里最精明的人读后感100字

  《房间里最精明的人》是一本由(美)贝萨尼·麦克莱恩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房间里最精明的人》精选点评:

  ●故事会

  ●太长了。。

  ●我们就行走在虚幻与真实的边缘

  ●写书的作者道德性太强了.. 做事和做人是两会事

  ●感觉500多页没把问题说清楚。既没有按事情发展说,又没有按重点分类说。或者,作者企图同时做这两件事,结果都没做好。比较另一本安然题材的《24天》,后者情节紧凑,而且专注与记者角度,即便不专业(能源,财务),也不至于太空泛。当然,这本书显得不好读,翻译也功不可没。

  ●BOOK5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本主义的美好与罪恶说到底都是利益机制和人性问题。个体的贪婪总是与群体的无耻结合在一起的。安然丑闻的始作俑者除了贪得无厌的莱、斯基林和法斯托们,更包括无耻之极的金融师、会计师、咨询师、政客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吐槽:这书就是一份报告,没有详略,十分难读,到54%实在读不下去我就把它太监啦」

  ●无语

  ●没看懂

  ●真相是会出现的,你要去挖掘…………

  ●本来想打4星的,翻译太烂扣1星,拗口得不得了,一些贸易和会计的专业名词都是硬翻过来的;看完全书后的感觉:跟安然相比,乐视真是小儿科呀~

  《房间里最精明的人》读后感(一):2020.2月第4本 《房间里最精明的人:安然破产案始末》

  此书积灰10年,当年安然的爆发案还是深深震撼了整个金融届的,以至于其后诸多监管法案和对会计准则标准的制订,更甚至于审计事务所对各自客户报表审核力度的加大,舞弊,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关联交易,这些词成为人人挂在嘴边的风险重头戏。怀着想搞清楚到底安然发生了什么的心情投入该书,看完还是发现迷雾重重。究竟是从哪个环节开始出了问题?抑或安然本身的公司文化造成舞弊及损害独立交易原则蕴生的温床?如果是这样,那么何种环境才有助于良好监管体制的建立及公司的健康发展?以小博大的安然,其商业活动不可谓不成功,但也能看到,最终让它沉船的不仅是业务上复杂交易的一系列失败,现金流管理的失控,更是资本市场上发生的重击,从安然公司到其创始人肯,都与华尔街的利益太接近。资本直接可以扼住公司发展的命脉,所以,到底应该怎样做呢?作为安然的CFO法斯托,为个人攫取疯狂利润,不可谓不聪明,但一旦大厦倾一样要沉船,所以,到底CFO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公司发展和做好公司的安全网?

  《房间里最精明的人》读后感(二):NOTE

  #看到第六章 后面不看了 [2007年2月第一版]

  总结:

  性格决定命运,安然的性格,或者说安然董事长的性格决定了公司的命运。肯·莱擅长于人际交往,而不是具体经营。正因如此才请来了斯基林这个来自麦卡锡的天才咨询家——一个同样长于分析而短于经营的人,并认为光为了他天才的想法公司就应该付给他钱。结果到最后,整个公司都成了斯基林的缩影,每个人都成了思想家、交易家,没人去经营。另外,斯基林引入了金融界弱肉强食、激烈竞争的文化,导致整个公司成了极端自利者的家园。

  37

  斯基林的观点:让天然气行业更像金融证券服务行业,他称之为“天然气银行”

  51

  关键人物 温:“知道何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影响,一定要制人而非制于人”

  60

  斯基林:喜欢雇佣专才,不在乎他们的私德;乐于看到手下斗争;没有传统的管理技巧,不在意激发手下的工作热情。

  79

  丽贝卡·马克:非常乐观,善于交际,将身为女性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如果你试图让人们认为你不愿意受到歧视,那很可能你就不会受歧视”

  《房间里最精明的人》读后感(三):【读品•浅尝】渔夫:安然之陨

  在2001年前,安然看起来是一个如此伟大的公司,伟大到永不可能失败:美国第七大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具有创新力公司,触角深入白宫。竞争者畏惧它,分析师赞美它,投资者尊敬它,监管者称许它。

  伟大的公司有伟大的错误,这个纸牌堆起来的王国在倾刻之间宣告破产,不独是一个腐朽企业王国随风覆灭的悲哀,同时也是华尔街的失败,大时代的失败。安然的轰然坍塌,不仅导致当时第一大会计事务所安达信的破产,也迅速终结了华尔街最大的牛市,甚至波及全球股市,这不啻于资本市场的九一一事件。

  时过境迁,不同叙述版本也在试图还原这段历史,比较著名的比如《愚者阴谋:一个真实的故事》,《24天安然垮台真相》,《安然帝国梦》等,纪录片《扭曲的E》甚至提名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但是本书的存在无疑不可替代。本书作者之一麦克莱恩是原高盛投资银行的分析师,后来投身《财富》杂志。他不仅最早公开质疑“最伟大公司”安然股价居高不下的谜团,而且更是与另一作者埃尔金德联手,经历十六个月的深度调查,还原一个最详尽的安然往事。

  安然版的美国故事听起来好像很怪诞,犹如谚语“猪会飞”一样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放在大背景来看,就可以理解安然事件的某种必然性。安然丑闻虽然引起不少商学院重拾商业伦理课程,但事实上这并不仅仅是公司治理的失败,更是华尔街机制的失败,与大时代的狂热息息相关。往事并不如烟,06年5月,安然案件正式结案,有人评论说这代表丑闻时代的终结,但是,如果制造安然这样公司的机制还在运转,一切都将会继续。

  [美]贝萨妮•麦克莱恩、彼得•埃尔金德著:《房间里最精明的人》,杨励轩、静恩英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42元。

  《房间里最精明的人》读后感(四):阅尽满纸荒唐言

  大家对于安然也许象对于一个过气明星那样的缺乏兴趣,在豆瓣上对于这本书的关注也可称廖廖。我一直想知道关于这个能源巨人崩塌的一切,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合上全书才知道,安然的倒下和能源实在没有太多的瓜葛,这个巨人也只是一个用气球吹出来的巨人的pose,如果没有四周的绳子在牵着,它的倒下本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安然的一切都要归罪于它的经理人们,这群人的品质可以归结于贪婪和无耻这四个字。前两个字是所有商者均可以被原谅的品质,无关于安然的生生死死,后两个则是罪有应得的根源。经理人把他们的作为称为魔术,可以说这些贯穿全书的荒唐表演是以无视伦理法规的红线、无视投资者的商业智慧为前提而进行的。我只能说这是无耻的,因为这些魔术的表演者应该穿上小丑服让观众明白他们正在被愚弄的处境,而安然的经理人们从开始到结局想的都只有欺骗。

  投资者拿出自己的钱去买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因为市场上想要愚弄他们的人太多了,而且形形色色更居其位,看完这本书就会知道,他们在愚弄投资者上面是一个利益的整体,只是在魔术演砸后才各自跑开(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就是两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对于投资者来说,除了彻底了解自己所持股票的公司后再作出买入的决定,真是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保护他们,SOX404不会是解决类安然魔术的灵丹妙药,它只是一个小小补丁罢了。至于投资者可以有机会多么彻底的来认识他们的投资对象,那就是市场监管者的工作目标了,和那些公司经理人或所有人比起来,也许他们(市场监管者)不能免于贪婪,但至少可以相信他们不会那么无耻吧,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

  对于把钱交给别人去增值的这样一种行为,真不知道是不是人类非理性行为有效的试金石,对于施予者也对于接受者来说。

  《房间里最精明的人》读后感(五):被资本战车碾过的巨人

  正如作者在按语里说的,这本书其实是关于人的故事,“安然传奇是一个关于人性弱点的故事,是关于人性中的傲慢、贪婪和狂妄无知的故事;是任由野心胡作非为的故事……是一些精明人士自以为下一次赌博可以掩盖他们上一次灾难的故事——而且这些人没有承认他们是错的”。

  从最初的阅读目的来讲,确实令我有点失望,这本书关于安然商业失误和财务欺诈手段方面的描述不够详细,并且,根据我的经验,有一些地方很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翻译问题)。然而,任何一个企业的兴亡,背后其实不正是这些人在主导?!洞悉了人,某种程度上也就把握了企业的走向。

  在安然,是一个远离公司管理运作的董事长、自以为是且以赚钱为己任的CEO,再加上一个私欲膨胀手段高超的CFO,一起主导了巨人的毁灭,其实,从这个巨人诞生那一天,就已经具有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基因了。

  资本,是公司发展的利器,但,若不能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过度关注股东(或者是管理层)的短期需求(股东有希望基业长青也有希望快速赚钱的),那么,当资本的巨轮旋转起来时,看似在驾驭企业战车的人,就丢失了缰绳或是方向盘(关注客户需求才是真正的方向),终将越过遵守诚信商业准则的道路护栏,难逃倾覆的命运,而那些战车上的奴隶(管理层),虽然一直在努力控制战车,却总会发现自己的无力,只有被碾过的命运。

  读罢此书,刚好又赶上了又一个安然——奥林巴斯事件的诞生,企业也罢,个人也罢,当你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有些时候,股市无情的审判确实对管理层是巨大的压力),撒下第一个谎言的时候(如同奥林巴斯的第一次巨额亏损时,安然发现帐目调整的“经营效果”要比实业运营更好的时候),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其实不必在追究谁是最初的罪魁祸首,大家其实都是同谋。

  回顾安然的发展历程,肯·莱对天然气管制撤销的期望和大规模投入错误造成了第一个难以填补的财务大坑,更重要的是,他打造了一个“挥金如土”的企业文化,无论是在无节制的费用挥霍上,还是在不负责任的并购扩张行为上。里奇·金德,一个强硬派,对于莱软弱空泛的管理风格,确实是一个好的补充,尤其在挽救危机时刻,这种强硬专权的执行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斯基林出现了,他将安然变成了一个金融企业,以炒作商品获得更大盈利,并且开创了使安然业绩看起来很美的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安然开始逐渐脱离稳健的实业基础(金融其实一直是要依靠实业基础的,否则就是泡沫),不断的透支未来成长,而且是过于乐观的透支。约翰·温和丽贝卡·马克迈出了安然实业国际扩张的脚步,本来也可能会成为很重要的发展契机,然而,大干快上的浮躁作风和内部的政治斗争(当然还有资本市场的期望和会计模式),使得这种实业扩张也逐渐丢失了审慎的评估和稳健的经营,成为了另外的财务“大坑”。随着同样不关注实际运营的斯基林成为CEO,安然的失控已经注定无法避免,CFO法斯托其实只是利用安然管理的粗放和会计准则的漏洞,在掩盖经营空洞的同时为自己谋取私利,最终加速的安然的倒下而已。

  作为一个股权投资从业人员,阅读安然案例,除了关注那些财务造假手段及商业失败经验之外,也在关注人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影响。对客户的关注,对商业准则的信守,才是足以对抗私欲和股东压力的信仰,这也是我在实际投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成功企业基因第一条——企业老板对企业和主业非常热爱,认真关注、参与并且熟悉很多业务发展细节,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学习精神和进取精神。

  对资本运作,安然案例再次提醒我们,市值管理也罢,概念炒作也罢,要善用之而不能依赖之,真正值得信赖的,还是对客户的关注和对企业运营效率提升的孜孜以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