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中的爸爸舒芜读后感1000字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是一本由方竹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裸脊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精选点评:
●书中有很多私藏的老照片,日记中也披露了很多细节,很大胆也很有意思,出乎我的意料,良心出版社啊~哈哈,爱八卦的人不能错过!
●浅人记事,小叩微鸣。
●许多事情大概一辈子也弄不明白的,就只能“左右”之间不断摇摆了
●“不要浪费光阴去和根本不可理喻的人争辩”,我觉得女儿记录来看,老先生说的关于文章的深浅,如何去写作的言辞是非常通透的,但是作者描写水平仿佛一般般。
●他是舒芜,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
●第一个跳出来和胡风划清界限的事怎么不说了?论修养之一例,桐城方家只能背长恨歌琵琶行也太掉价了,之前20年的思想居然是让这种人及其徒子徒孙支配的,真是可怕,唯一的好处是不经意间透露了复杂的家族关系和当时的人际交往情况,73胡风,100萧红,108新华日报,115金瓶梅不好,社会主义在欧美,124,183,四清,150家族,秀才,158,家族,周作人反对非基督教群众运动是对的,171文某某是谁,王若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反列宁,以理杀人,178信上帝吗,197相信关于苏联红军的谣言,201,3,5,后悔药,钟(宿)摆(命)论,军阀好,哈耶克好,反钱穆,某某某是谁,209谣言就是这样产生的,219,捧李娟,221,舆论导向一词08年才出现,228,狼图腾好。
●看前面的时候有点失望,怀疑是一本凑字数的书。越往后面越好看,渐入佳境,很多文字和思想值得深思。正如封底上作者所说,很多不合时宜的思想难以尽说,只能意会。这些学人的八卦好似拼图碎片,一点点拼凑出历史的真面目。
●字里行间洋溢着父亲对女儿的爱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读后感(一):浓浓的亲情——评《日记中的爸爸舒芜》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是方竹根据当年所记的日记中爸爸的日常谈话和事情,以及自己对当年情景的回忆而整理出来的一本回忆爸爸的文字。这些文字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人读后深受感动。 在咸宁的五七干校,吃完晚饭在各家门前乘凉,作者和爸爸坐在小马扎上,爸爸吟诵起了苏轼的《江城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不敢公开悼念惨死的妈妈,只好在漆黑的夜里吟诵《江城子》。在吟诵这首词的过程中,爸爸的感触应该是最深的。“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蕴含了多少沉痛。”“最深的痛是不能说破的,我们沉默。” 通过这样的一个场景,我们可以想象到在“文革”期间,对于人性的压制,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命运是极其悲惨的,他们经历了人生中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又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来发泄出来。这种痛苦,对于普通人而言是沉重的。但是,作者在书写时,却没有用一种痛恨、哀怨的笔调,而是有意地去淡化这种时代带给人的痛苦,有着一种哀而不伤的情调。 家里的孩子与爸爸的关系一直很好,即使在“文革”那个特殊的时期,当一些孩子为了进步与父母划清界限时,方竹与哥哥却并没有这么做。当爸爸问时,方竹说“我们都是落后分子呗!” 方竹笔下的爸爸是一个率性十足的人。搬了新家之后,家里装了热水器。有一天,家里来了亲戚。喜欢分享的爸爸,在谈话的间隙,问大家要不要去洗澡。大家虽然哼哼哈哈地答应了,但是没有人动。爸爸却一直在聊热水器的话题,并邀请客人试一下。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得出爸爸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具有着分享精神。 这本书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爸爸在不同的时刻(乘凉时、和朋友聊天时、教育孩子时)背一些古典诗词,爸爸铿锵有力、融入深情的背诵,对作者而言是一种无言的浸润。本书中出现了几十首古诗词,都是学识渊博的爸爸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有感而发,顺口背出的,给这本书增添了典雅的文学气息。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写道:“未来的日子没有了爸爸。”看到这句话,一种悲伤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从这句话中,我能够体会到作者心中那种难以言传的悲伤。作者在整理这些文字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地回忆的过程。与爸爸在一起的生活点滴,使得作者不断地得到成长。爸爸的人生观、价值观、创作观都在无形之中对作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读后感(二):岁月沧桑,日记述往
这是一本装帧精美的书,锁线露脊装订形式,阅读舒适。这也是一本用温情书写的书,记载了舒芜在各个时期的生活和思想。 方竹是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和还原了她的爸爸舒芜生前的音容笑貌和对她的文化教育。时间跨度大,从1969年至2009年,她一直在坚持写日记,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的豆谷胡同,再到皂君庙,这些日记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里经历的事情,给人以反思。 这本书记录了舒芜在特定时代生活的日记,那些日常生活的画面,都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生动有趣。另外,这本书又是舒芜与自己女儿谈论文学,回忆过去,讲述往昔的记录。
世事沧桑,令人追忆,字里行间总是带有每个时期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的那些人和事,时代风云变幻,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舒芜的人生机遇和思想认识。以及一些生活上的琐事,也都一一地记了下来,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她也从中感悟到,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事,一定时候竟然比虚构的小说还要离奇。感慨系之,有感而发耳。 方竹在文学氛围很浓郁的家庭里,受到父亲的影响,特别喜欢儿童文学,神话传说,世界名著,古典文学,诗词歌赋,天文宇宙,思想哲学等。 特别是在五七干校的时期,住在土坯房里,还要下田劳动,春季插秧,秋季收割,苦中有乐。在那无书可读的年代,唯有舒芜在夜色中吟诵的一首首诗词,慰藉了荒芜的心灵,对那样的读诗深夜,回忆起来还是如梦如幻,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焉。 父女之间经常讨论文学艺术,找到共同的话题,并能得到提高,这里的很多的对话都是文学家对文学艺术的认识,经验之谈。对于读者来说,看了这本书也会受益匪浅的,会跟着作者一样,“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因为在这本书里的话题包罗万象,无所不谈。 书的前面部分有很多照片,是舒芜生前的生活照,与友人和家人的影像,真是地记录了一位作家的生活场景,非常亲切感人。在日记中方竹的女儿章章非常可爱,书中的照片里有章章的几张照片,继承姥爷的文学事业,后继有人,文化熏陶,必然会出成绩。 舒芜的诗词也是大家之风,文学底蕴深厚,在书中都有展现,高山仰止,令人佩服。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读后感(三):每一个日子,都有爸爸的身影
要有很多和爸爸的相处,才能把这些漫长的记忆处理成嵌板的文字,这些记录在日记里的故事,都是家庭生活的印记。这样的一本爸爸的生活实录,来自于方竹的《日记中的爸爸舒芜》。
方竹眼中,可敬可亲的“爸爸”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中,方竹的行文书写想必都是受到爸爸的指点和影响,很有爸爸那种让人舒服的感觉,文字是简洁利落的,里头的感情却是深入且丰沛的。爸爸是一个深受清代实证派影响的学者,这种真实也在方竹的日记中体现,她多处写明了当时发生的真情实感,写明当时的困惑无奈和喜悦。这背后,是一个真实的爱着家人的爸爸。
爸爸舒芜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人,因为自己有过书香门第的教廷教养,所以哪怕在身处陋室,无书可读的年代,他依然坚持着用口述的方式传递诗词歌赋和人生哲学,依然对女儿有着严格的淑女闺秀的风范要求,他对一种素养要求是终身刻在骨子里,这大概就是所谓大家族的传承和教养的积累。
爸爸舒芜也是一个乐观有趣的人,在知识分子最艰难的情境下,他也没有放弃过对学问的尊重和考究,也没有怀疑过学问的高度和严肃;日记中的爸爸经常也会有和家人的一些趣事斗嘴的日常,和家人们闲闹家常的时候,更多的是和同做学问的好友们交流争论的时候,不论什么时候,他都是平和的。
我眼中,“严谨治学”的舒芜
让我最动容的时,进入到艰难时期的爸爸坚持做学问的理念,和那种不被现实打败的认真。尤其当读到妈妈因批斗惨死的时候,我想爸爸的内心一定是震荡的,但他没有把这种情绪撒泼出来。后来爸爸似乎看问题都带了一丝同情和怜悯,也有更多的反思,大概是因为那些日子让爸爸领悟到生活的坚硬和困苦,才更容易理解和宽容。比如他看待网络针对变性人的暴力评论,评价—“他们内心也很痛苦”。比如他后来回望那段困顿又无奈的时事,认知到那是一种盲目崇拜。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简直是好学的典范,对学问的追求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对于古诗词的熟悉程度达到脱口而出,对各类文学大家和作品都颇有研究,对时政新闻保持着关注和敏锐,对现代社会的工具学习也充满热情,这种难得的好奇又好学的精神着实值得敬佩。坚持做学问的爸爸,一生都在与书为伴,在最后的时光里,依然是阅读着走完最后的日子。
以后的日子里没有了爸爸
小小的日记里,每一篇都体现着浓浓的情意,父女间相互交流的情意,同仁间彼此交流的情意,和家人一起生活的情意贯穿在每一处。和这样的爸爸在一起生活,真是幸福呀!“以后的日子里没有了爸爸”,这是我读完之后记住最深的一句话,要说出这样一句话实在不容易,那是在物理距离上和爸爸永远的再见,怎不叫人伤心呢。
那就用文字怀念着令人尊敬的爸爸吧!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读后感(四):多视角读解舒芜
文/赵客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点失望,怀疑是一本凑字数的书。谁知后面渐入佳境,很多文字和思想值得深思。正如封底上作者所说,很多不合时宜的思想难以尽说,只能意会。这些学人的八卦好似拼图碎片,一点点拼凑出历史的真面目。全书收录诸多私家照片,日记始于1969湖北干校,终于2009舒芜去世,方竹关于父亲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立体的舒芜形象。
胡风事件
舒芜是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在胡风事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由于很多文件没有公开,可能难以盖棺定论。有人称舒芜是告密的“犹大”,而读过本书《日记中的爸爸舒芜》,会发现舒芜和落井下石的小人形象完全不符。日记中提及萧乾曾著书,说自己的孩子们从来没有和自己划清界限过。而实际上萧乾的女儿萧x十四岁时对政治非常热心,曾经和家庭划清界线。舒芜本人显然是非常不赞同这种做法的,那么他为何又会告密呢?
关于胡风事件,本书并未涉及太多,仅有两处提及:
今天上午叶瑶阿姨来了,她当年是《人民日报》记者,约爸爸写文章,爸爸引用了胡蜂的信后,他又来介绍信,说要核对文字,随后信到了林默涵手上。叶遥证明,当年舒芜并不想拿出信来,推说没在身边,但是舒芜的母亲从床底下拖出了放信的箱子。舒芜也对女儿谈了自己当时的想法:他诚心诚意地相信党,觉得自己思想落后,要和党保持一致。很多人曾经写过相关文章,专门阐述舒芜在胡风事件前后的思想转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读。
女性观
舒芜的女性观可以让现在的很多人大吃一惊,一位1922年生的老人,在男女平等这件事上远比现在的年轻人看得更透彻。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人民日报》文章批评“淫人妻女,抢人钱财”,舒芜立刻敏感地指出这是大男子主义(那时候还没有直男癌这个词),这是对女性的物化,这种行文的潜意识是女性是他人的私有财产。随后他在《文汇报》发表文章:
为什么女人首先不是她自己?而第一反应就是别人的妻或别人的女儿,这一措辞反映了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尤其于抢人钱财并列,女人就成了别人的物品。舒芜的女性观,和其母亲分不开关系。舒芜的父亲另娶了一位妻子,很少回家,而舒芜的母亲作为原配毫无怨言,还教导他向父亲学习知识。舒芜后来又接触到了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的书,其中提到尊重女性的观点对他影响也很大。晚年的舒芜研究周作人,一向自诩为周作人女性观的后继者,认为中国女性值得尊重与同情,支持女性解放、男女平权。实际上舒芜对女性的关注并不始于晚年,其《哀妇人》一书中收录的最早文章发表于1944年。可以说,舒芜是五四精神的真正践行者,是彻底地女权主义者——是的,女权主义者并不是以性别来区分的。
勘误
72页,两处提及紫娟,应为紫鹃。
126页 鹁鸪鸪,鹁鸪鸪,账房遍野相喧乎。账房应为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