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库1705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读库1705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26 02:44: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库1705经典读后感有感

  《读库1705》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705》读后感(一):剧透文

  人类需要在人工智能和人类巨灵做选择时,我还是倾向选择人类巨灵,对人类的脑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美漂不易,且漂且珍惜,布达拉宫影像史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史,对待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径,揍它是最好的选择,商量和谈判都是扯淡的,法律不完美,陪审团算是一个不完美尝试,目前看,结果还不错;想着找找阿西莫夫的基地瞧瞧了,科幻书从三体开始,看完这篇仿佛又可以开始科幻之旅了;战争是魔鬼,离它远远的就对了。

  《读库1705》读后感(二):来~戴上你的魔法帽

  20180810#每日阅读#《读库1705》张立宪主编 字数:22万字 阅读时间:1.5小时 读书心得: 本期共六篇文章,其中最喜欢的是《未来的人会怎样》和《“美漂”一家》 《未来的人会怎样》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人工智能和“其他所有生物”组成的未来。人类只有一条出路:“变成人工智能”。Neuralink公司的目的是要造一顶魔法帽,“戴”在人的大脑上,加速全脑接口。现有的脑机技术创新已经可以将纳米级别的电极注射进老鼠脑中,未来的全脑接口可以让你的脑无线地和云端、计算机或者和你使用相同接口的人的脑进行直接交流。这种脑和外部交流将会毫不费力,就好像脑内思考一样。 全脑接口可以用任何方式刺激你的大脑任何部位,甚至可以控制你的脑。所以在生活中有一些理想的应用: 1.脑中实现双赢(感官剥离)。 2.控制情绪失控。 3.扰乱你的感官。 4.增长你的知识。 当然,新的技术出现肯定会带来很多负面危险,魔法帽也一样,书中对危险轻描淡写,抱着理性乐观的态度,认为未来一切都会更美好!从书中叙述的角度观察,不出几年就会出现脑机结合的初始版本,让我们吓尿的未来正在向我们走来,大家请保持镇定。

  《读库1705》读后感(三):读库1705

  这本书里没有特别喜欢的文章

  脑机接口的篇幅很大 非常系统地讲解了目前脑机接口的发展 未来如何才能让人类的大脑进入魔法纪元 充满了想象 但比较硬科普 也更像埃隆马斯克的功勋宣扬

  美漂一家 讲的是一家人为了生二胎 如何千辛万苦跑到国外 我实在是没懂 即使在国内生二胎 也只需要交罚款就行了吧 也不是计划生育初始时如此严苛 这么折腾一圈花的钱不比罚款多几倍吗 并且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崇洋媚外的情节 看着很不舒服

  布达拉宫的流动画卷介绍了拉萨的摄影史 通过一些摄影作品来研究上世纪的拉萨和布达拉宫

  十二怒汉与陪审团是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一篇 讲十二怒汉的电视剧和电影版拍摄 以及陪审团制度的演变 是鸡肋 还是捍卫民主的最后一道防线 各有说辞

  当地球已成远古传说 介绍阿西莫夫的基地作品和整个银河帝国系列 看作者介绍 感觉小说情节也就一般 甚至有点儿戏 但他的作品是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喜马拉雅 获奖成就以及读者的追捧 足见作品的魅力

  在抗战中度过的童年 讲述作者小时候举家躲避战乱 四处奔波的日子 女生才上初二 文笔很好 读完不免让人感叹战争年代的动乱艰辛 像作者家境殷厚都如此 那更多普普通通的百姓为了活下去 得遭受多少磨难 感恩生活在这和平富强的时代吧

  《读库1705》读后感(四):我的第一本《读库》

  6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喜欢其中的2.5篇:《美漂一家》《十二怒汉与陪审团》以及《未来的人会是怎样》的后半部分。

  《未来的人会是怎样》从大脑运作原理,到脑机接口的发展,再到未来“魔法纪元”的畅想,完整地科普了“魔法帽”与人工智能。前半部分解释人类巨灵、大脑原理,显得寡淡无趣。后半部分关于魔法帽的部分,妙趣横生,兼有原理和观点。当然,能轻松理解后半部分,要得益于前半部分冗长的铺垫。

  《美漂一家》真实再现了普通国人“赴美生子”的经历。幽默的文笔之下,体现的是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同胞们赴美生子的无奈。从预热(去香港、瓦努阿图生子的方案)到过关(海关小黑屋盘问),从租房(被迫签约又解约)到看房(太太看房团),从延期到重返,贫富差距、文化冲突汹涌其间。哀而不伤、诙谐讽刺的笔法,更令文章有了别样的魅力。

  《布达拉宫的流动画卷》以“布达拉宫的百年摄影作品”为主题,以摄影作品展现百年布达拉宫的变迁,为20世纪的西藏历史写下独特的注脚。

  《十二怒汉与陪审团》,从电影《十二怒汉》的台前幕后(包括实时电视剧版),讲到陪审团制度的历史变迁。文笔流畅,干货满满。对喜欢电影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篇文章极具吸引力。

  《当地球已成远古传说》是阿西莫夫《基地》系列的简介,可当作了解《基地》的导读,只是写得过于直白、寡淡。

  《在抗战中度过的童年》,童年视角的流亡图,抗战时期的众生相。儿童的情趣与流亡的艰辛交织在一起,别有一番韵味。不过,毕竟是作者初中时所写,尚有流水账之感。

  《读库1705》读后感(五):很高质量的一期

  1.未来的人会是怎样 4.8分 讲脑机接口和马斯克的野心 讲的很清楚明白 打开了一个新学科 受益良多 就是篇幅有点太长了。

  2.“美漂”一家 4.9分 正在怀孕期间 看了很有感触:一来感叹于美国的生育观念的自然,生出来的宝宝直接哺乳 既利于孩子也利于母亲 这在中国都没法实现;二来感叹于计划生育 由于一个孩子的到来而改变一家人的人生 为了孩子在海关受屈辱都心甘情愿;三来感叹于不同阶层形形色色的人都为了一个目的来到美国 他们不同的生活状态很是真实;最后感叹于美国的房价也太太太便宜了吧 在一个城市呆久了看不见外面的世界 原来换一个地方生活 独栋别墅不是梦 只看你有没有看到这些迥然不同的世界。

  3.布达拉宫的流动画卷 3.9分 不同时代影像下的布达拉宫 角度有点意思 但感觉没把深度挖掘出来。

  4.〈十二怒汉〉与陪审团 4.4分 谈了电视剧电影及陪审员制度 没看过电影 但看完文章觉得应该是个不错的电影题材。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 陪审员制度是我们应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尝试 我们能采取的最好办法 就是找到十二位并不完美的公民 让他们通过听审、观察、评议、思考 得出最适当的裁决 哪怕这个结果本身也不完美 但大体上能保证实质正义的实现

  5.当地球已成远古传说 4.7分 成功引起了我对银河帝国的兴趣 近期一定要看看 之前在书单中 但没想到竟是这样一个宏大的叙事 遗憾的是 被他剧透了。。。

  6.在抗战中度过的童年 4分小孩子还是无忧虑 在辗转中还是继续生活继续关注生活中的快乐和点滴趣事 那个年代 生命太过脆弱 亲人也太容易就失散在茫茫人海 作者一直有家人陪伴 终究是幸运的 当他们终于见到赶来的爸爸是 心中大石落地 也跟着作者轻松了不少

  《读库1705》读后感(六):《未来的人会是怎样》读书笔记

  最近刚看完1705读库中的一个长篇《未来的人会是怎样》,讲马斯克建立Neuralink公司解决脑机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的问题,抛开前半部分漫长的科普背景引入,以及中间作者作为马斯克的“迷弟”各种崇拜之情溢于言表之外,在文章接近结尾,作者总结马斯克总是站在最顶层思考人类的未来,回答了为什么要做脑机接口(被比喻为一顶“魔法帽”),在看待演化问题上给人一种新的方式。

  从我的角度简单理解,一句话——通过脑机接口(“魔法帽”),使人类巨灵能够有对抗AI巨灵的机会,提高人类生存几率。

  认识这句话,需要三个前提:

  其一,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当语言/文字发明后才有了几何倍数的提速,原因在于知识的累积不再只因单个个人的死亡而消亡,正是经过N代人类的知识累积,才能让现代的每个人从出生起就能拥有远超他祖先想象的知识量,并且这个知识量每时每刻都在递增。在进化+递增的某个奇点上,我们假设在未来,这些知识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使全人类联网,戴上“魔法帽”共同构成一个人类集体意识——“人类巨灵”。

  其二,计算机由人类发明,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每台计算机虽然运算能力超过人类,但与其一类比,就像处于古代的原始人一样演化缓慢,而自互联网出现后,连上网的计算机开始指数级进化,并且这件事一直正在发生,直到目前各种功能型人工智能AI的出现,“连上网”本身使AI的进化速度大大超越人类。

  其三,智能物种一旦产生,就开始对其他物种碾压,这种“降维打击”作为智能物种是无意识的,就像人类认识一只鸡是把它当成一种对人类有益处的食物来源,鸡的存在或灭绝(接近100%)全在于是否对于人类“有利”,这无关道德层面。

  演化过程和对比可以如下简单表示:

  公元500年→公元2000年→公元20xx年

  单个鸡→单个鸡→单个鸡

  单个人→未联网的“人类巨灵”【现在】→联网的“人类巨灵”

  0→单个计算机→单项AI【现在】→超级人工智能(AI巨灵)

  文中提到,对于超级人工智能,马斯克一直持谨慎反对的态度,为了避免出现人类未来被归为“其他物种”,被AI碾压(就像鸡被人类碾压一样)的最坏情况发生,通过“魔法帽”催生出“人类巨灵”正是马斯克的解决方案。

  所以,不被魔鬼征服的最好方式就是变成魔鬼。

  《读库1705》读后感(七):《未来的人会是怎样》读后感

  Tim真的是好的科普作家。他自身背景知识渊博,像文明媒介进化、脑机接口发展等内容,是需要考察真实历史才能以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上,他又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各个阶段,并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一位位“冰山美人”变成了亲切的“领家女孩”,原本的社会历史、生物构造等“课本风”十足的内容,也具备了漫画、游戏才有的迷人的气质。

  变成人工智能

  之前也看过很多科普电影,我已经完全接收了“人会变成人工智能”这一观点——现阶段的人类就是“小白鼠”,我们用自己有限的一生不断学习、积累,不断提炼出更有用的经验供后代更好地生活——终有一日,我们的后代可以选择性地往大脑插入装载任何所需技能(如驾驶、翻译等)的“芯片”,瞬间武装。那时的人,似乎已经和“人工智能”没什么两样。

  这的确是很浅薄的想象。这一过程如何实现?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或说人类的最终面目?载入的技能效果是否会因受体差异而不同?这一想象反而像打开了一瓶汽水,后续问题马上就像气泡般一个个涌上来。

  文章读到接近尾声,几乎解决了目前我所有的疑问(是的,有些疑问我本身还没有想到)。而我也理解了人类最终变成的“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就像《超体》中女主最终化身为一个U盘一样——“电子神经网络”(也就是文中的“魔法帽”)在长期与你原生的“生物神经网络”互相磨合之后,即使你的“生物神经网络”因为自然物理衰竭(说直白点就是人本身已经死亡),但“电子神经网络”还能按照你原有的思维习惯去观察、思考……你以你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方式,永远“活”了下来,人类也有望进入硅基文明。

  人与人类巨灵

  Tim提出的“人类巨灵”也很吸引我。或许关键在于这个“灵”字,我们常说“神灵”“灵魂”,前者是一种不可控的更高级、更先进的力量,后者是某种本质。发明了电力、计算机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像“神灵”了,如果找个现代人穿越回古代,那他绝对能扮演好这一角色(前提是要有一定技术支持),而那些上古流传下来的传说,没准就是某次现代人“穿越”被抓包的经历。而对于“灵魂”,似乎用上文“电子神经网络”永续不灭的道理也说得通,如果你将它载入一个新生儿的身体,那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某种“转世”。

  上述都是“人”的个体发展。但对于“人类巨灵”而言,会发展至何处?

  但正如文中所言,“人类巨灵”的核心驱动力就是创造价值,那么,如果未来“人类巨灵”的选择是A,是否还有让个体选择B或C的意义和可能?换句话说,人们还能否像现如今一般具备多样性?甚至是,追求技术的世界,是否还需要艺术、哲学等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东西?这也是我阅读中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说人会变得越来越像机器,一切变得越来越简单,那人类是否还需要那些将我们从沉重、琐碎生活中拯救片刻的精神食粮?

  说到底,“人类巨灵”看中的是宏观发展,是可靠技术,但个体的喜怒哀乐,个体的认知与感受,人类巨灵不会在意。但别忘了,没有个体,整体也荡然无存,人类巨灵的发展,还决定于个体。

  现在与未来的媒介和生存状态

  语言(较具象,有即时、即地的现场性,传递直接快捷有感染力;缺点:如果是即兴内容质量无法保证)、文字(较抽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沉淀经典;缺点:时效性差,转化率低)只是某一特定时期人类沟通、传递思想的媒介,它们某种意义上就是“神经”。而在未来,在脑机接口实现之后,思想会以其最原始的面貌——电流直接传播,人与人之间,也会如人体内部一般直接由“神经”连接,让交流变得简单,也让“人类巨灵”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而当那个时刻到来,“控制”(用思想入侵他人大脑)将会变得容易,“抵抗控制”(不让别人的思想入侵)也会是一门技术。所以人类的大脑也不可能完全依靠芯片,还需要某种程度的自我学习和进化。

  所以,未来的人或许还是和现在的人类有几分相似——他们把大脑的一半分给“人类巨灵”控制,去谋宏观发展(“半机械人”);而把另一半留给自己,完成对自己作为个体这一生的认知——人生的一半只能顺应大局,而另一半则让个体不断觉醒,引领未来人类巨灵做出更好的选择。这种“半人半机”的状态,也将成为硅基文明发展的方式。

  最后摘抄文末的一段话,与作者共勉:

  “我们出生的这个时代,让我们不需要像普通人一样过普通的生活,而是可以像活在惊悚电影中一样。有些人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然后选择像埃伦·马斯克一样来帮这部电影创造一个好的结局,让我们感谢这帮人。我则更愿意做个热心观众,坐在座位上,边看电影边帮电影中的好人们加油。

  《读库1705》读后感(八):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705》

  杨葵先生曾经作文,记录一个编辑眼中的写作流行病。在谈到文理之争时,他列出诊疗意见,其中说:

  “擅自别上文或理标签的人,都试着去了解一下对方领域的终极问题,比如文科生该了解,科学家们对时间、空间的探索到哪一步了,物理世界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研究到哪一步了。”

  近年翻阅读库出品的相关读物,不时联想到他的建议。比如《破晓:正在变为现实的未来科技》一书,就对拓宽自己的大局观,将自己置于更大的背景下思考看待问题,颇有助益。

  《读库1705》一辑,蒂姆·厄班的《未来的人会是怎样》,亦如是。此文较《读库1503》里作者的《超级人工智能之路》,更见高远与深入。二者自是双向的链接与互文,在某种程度上,新作与本辑他文亦有如此联系,参阅之下,别具意味。

  “在人生中,有很多时候可以冒险赌一下最好的结果,但是当赌注无比高的时候,正确的做法其实是保守一点。”埃隆·马斯克把人工智能看作最终的权力,把人工智能的研发看作一个必须要“保守一点”的情况,所以他对于最小化人工智能带来的生存危机的策略是:人工智能的力量应该是“民有、民治、民享”的。

  虽然民主本质上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平庸,但相对来说,这是制衡权力较为有效的方式。何帆的《〈十二怒汉〉与陪审团》,对此做出了呼应。他藉由电影《十二怒汉》,梳理了陪审团制度的渊源与流变,着重考察美国司法界延续一个世纪的陪审团存废之争,得出结论:

  “人们习惯了和平、民主、法治带来的安逸,所以嫌弃陪审团低效、昂贵,可一旦社会动荡、民粹汹涌、暴政来临,是效率和金钱重要,还是陪审团抵御司法专横、政府专制的‘自由堡垒’作用重要,答案不言自明。”

  埃隆·马斯克认为,超级人工智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而当这个时刻到来的时候,让人类不沦落为“其他所有生物”的一员就变得至关重要。所以在一个由人工智能和“其他所有生物”组成的未来,他觉得我们只有一条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从汪洁的《当地球已成远古传说》判断,埃隆·马斯克的观点,很难说没有受到阿西莫夫《基地》系列的影响。在《基地与地球》结尾,幕后主角丹尼尔现身,对崔维兹揭晓谜题答案。作为一个已经两万岁、不断自我迭代升级到第五代的超级人工智能,丹尼尔发现,要使得整体人类不受伤害,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全体人类形成一个像盖亚这样的星系级超级生命体,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回看埃隆·马斯克的计划与实践,阿西莫夫的著作宛若一个预言。仅此,《基地》系列就是高级科幻的杰出代表。或许,在埃隆·马斯克看来,并不存在外星系人,全体人类的真正威胁来自人类本身,以及人类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而机器人法则本身是脆弱的,难以寄希望于超级人工智能的自律。

  阅毕蒂姆·厄班的文章,读者吓尿与否另说,至少对文理之争之类的话题,此后会敬而远之吧。

  转引《读库1705》几段话:此前谈论特斯拉(Tesla)和SpaceX的时候,我明白了要真正了解一些特定公司,需要开启两种视角——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微观视角用来关注工程师们面对的技术挑战,而宏观视角用来关注人类这个种族所面对的存亡挑战;微观视角用来解读现下这个世界的剪影,宏观视角用来解读我们如何走到了现下的这一步,以及遥远的未来会变成怎样。(蒂姆·厄班《未来的人会是怎样》)电影版《十二怒汉》的拍摄总共用了二十一天,其中彩排用了十四天。导演吕美特非常看重彩排,“只要你准备好了,场景编排好了,就能与演员拍好戏,不用一个镜头拍上十八次”。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也是节约制作成本的好方法。当年的彩排分为几个阶段,头几天是对台词,所有演员聚在一起,进行圆桌讨论。吕美特喜欢花上许多时间让演员们自己讲述对角色的理解,这种讨论可以丰富他们的角色,增加演员们的表演维度,而不是一味复制剧本上的东西。他也相信,这样的集体练习,还可以让演员们相互熟悉,彼此之间产生一种张力,“到了真正开机拍摄的时候,这种张力会帮助他们”。《十二怒汉》这个剧本最天才的地方,就在于架设了一个有生命力的讨论平台,可以根据时代变迁设定各种新的社会议题,偏见、歧视、种族、性别、伦理、职业等等。这种讨论永远可以引发共鸣。它所承载的对公平与正义的思考,足以跨越国界与种族,跨越时间与空间,历久弥新。人们常说集体决策是低效的,但在多数情况下,集体知识、集体经验和集体智慧的汇聚,以及受集体讨论驱动的自我反思,确实要强于一个人苦思冥想、独自判断,也更有利于集思广益、克服偏见、补齐短板。而且,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与社会共识的形成息息相关,陪审团审判其实就是一个探寻常识、达成共识的过程。该注重打击犯罪还是保障人权?该维护消费者权益还是推进产业发展?个人财产和社会利益孰轻孰重?许多案件的结果固然存在争议,但经过陪审团的观点碰撞、反复博弈,结果的公信力反而会高于法官裁判。某种程度上讲,所谓“外行”裁断事实、“内行”适用法律,恰恰是陪审团制度的优势,因为它最大程度上尊重了常识和民意。即使进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尊重常识、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仍是司法审判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司法公正的生命力所在。(以上三段:何帆《〈十二怒汉〉与陪审团》)

  《读库1705》读后感(九):随手记

  未来的人会是怎样 by 蒂姆·厄班(Tim Urban)雄文一篇。

  作者为了了解Elon Musk新成立公司nueralink,从最基础的大脑机制说起,逐步推进。

  我们不妨本末倒置,由果及因捋一遍。

  首先,以作者对Elon Musk的多年了解,他总结出了Elon Musk公司的一般公式。

elon musk公式

  然后顺利的把tesla和spacex套进了这个公式。

tesla公式spacex公式

  而在多次与neuralink的工作人员以及Elon Musk交流后,他似乎渐渐明白了公司成立目的和具体愿景,最终得到了neuralink公式。

neuralink公式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问题:

  1 脑机接口,问题和突破

  2 全脑接口的推广,也就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彻底改变

  3 为什么会涉及到人与AI结合

  理顺这几点,就能真正明白neuralink要更大的获得美好未来的机会的方式和具体路线。

  1和2要结合一起理解,全脑接口,举个例子,两个人对话,我们现在方式是通过语言或者文字等介质,本质上是你大脑想表达什么然后组织信息再通过介质传递,而全脑接口的目标是抛弃这些,也就意味着我的大脑跟你大脑直接对话,想和你对话就允许你大脑接入,交流方式是直接脑子中想什么对方就知道了,而不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再想象以这样的方式驾驶汽车,操纵物品等等。

  这个问题的本质就在于人通过大脑传输出的信息,无论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其他,本质上都是经过了信息压缩,而非完全100%的大脑信息,而如果全脑接口实现,便可以实现无损信息传递,自然就有两个问题:1)带宽 2)如何实现。

  既然是完全信息,传输带宽自然必须足够。

  如何实现,自然就涉及到植入技术如何突破。

  植入技术和带宽的突破就是点燃整个产业的火柴。

  由此就自然可以明白为什么开头作者先不厌其烦花费大量文字去阐述大脑原理,以及研究和技术瓶颈。

  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会涉及到人与AI结合。

  首先Elon Musk是坚定的AI威胁论者,他认为随着AI的发展,未来会出现强人工智能,强到不受人类控制并进而统治世界,而人类将为此让出世界主宰者的位置,沦为和其他生物一样的地位。而为了能够抵抗强人工智能,他以及neuralink认为人类唯一的方法就是把人工智能与自己结合,也变成强人工智能与之对抗,降低生存危机。

  将人工智能与人结合,最好的方式自然就是用发展完备全面推广的全脑接口。

  由此整个逻辑思路理顺。

  未完待续~

  原文载于waitbutwhy.com,英文原标题为Neuralink and the Brain’s Magical Future

  读库为独家翻译版。

  《读库1705》读后感(十):有人在替我们思考未来

  一、马斯克的商业哲学

  这是一篇讲述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他的经营哲学以及未来人工智能、神经系统的文章,看似完全不相关的两者,但是在未来马斯克的新公司Neuralink公司正在成为有机的一体。

  首先我们来重新审视马斯克已经开创的企业。

  “特斯拉和SpaceX想要重新定义未来的人类会做什么,Neuralink则想重新定义未来的人会是怎样的。”

  似乎我们还是不能很清楚的理解上面这句话,那么我们去看马斯克的企业背后的哲学是什么。

马斯克的企业哲学

  马斯克的伟大并不在于他去思考这些影响人类核心命运的问题,因为这样做的人很多,而在于以下三点:

  1. 马斯克是所有思考这些问题中最为急迫的;

  2.马斯克是所有思考这些问题中找到商业模式的;

  3.马斯克是懂得如何启动人类巨灵能力的。

  那么什么是人类巨灵,我自己尝试去解释一下:

人类巨灵

  特斯拉和SpaceX的成功验证了马斯克方式的成功,这种成功方式是通过商业模型的建立,去吸引人类更多资源投入到他所希望的研究方向,这种模式到现在为止是空前成功的。

  下面我援引书中的三个图片,分别讲述了马斯克本身的商业思考哲学,以及这种哲学在特斯拉和SpaceX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马斯克的思考都是从人类核心诉求作为起点的,去寻找商业模式和基础突破口。

马斯克企业公式特斯拉企业公式SpaceX企业公式

  马斯克的经营哲学的确体现出他特有的格局,如此的理想主义者能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可能也是我们今天商业环境的可贵之处。

  二、Neuralink公司

  回到Neuralink公司,该公司从技术上是要解决我们的输入和输出问题,在马斯克看来,人类面临的另一个危机是:

  突飞猛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人类落后的输出输入模式之间的矛盾。

  乍看起来这是一个效率矛盾,但是在马斯克看来这是一个影响人类生存的矛盾,其背后的逻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人工智能威胁

  这样的逻辑可能我们无法直接理解和体会,但是在马斯克看来,我们无法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也就是说我们的信息传递能力如果不能和人工智能相匹配的话,我们就无法和他们共生,很可能导致我们失去人工智能的控制权。

  那么未来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首先肯定是革命性的,很多体验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是按照作者的描述,我们可以简要的列举如下:

  1. 我们可以实现超脱于语言的信息传递,也就是我在想什么可以直接传递给另一个人;

  2. 我们的体验可以储存、上传甚至分享,我们可以感知其他人的体验;

  3. 我们的传统工作也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能在讨论一个设计视图时,主讲人可以直接将脑子里的构想图投影出来,其他人可以在授权的情况下,直接通过构想修改所投射出来的头像。

  总而言之,“所想即所得”的时代可能是对于未来的一种预想。

  三、有何问题

  马斯克自己说所有获取脑内信息都是需要通过授权,以此来保证每个人的隐私。但是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想到了《三体》中的三体文明,他们的信息传递方式就是脑电波式的,但是带来了一个核心问题,他们不能撒谎。语言的不完备性,也恰恰可以保证他可以表达我所想透露的信息。

  也许在未来一个脑电波信息传递时代,隐私的概念出现颠覆性的改变,也许那时根本不用严刑逼供,只是黑掉你的脑电波授权即可。

  无论我们对于未来如何惶恐和憧憬,我相信马斯克的到来会加速这一进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