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见台湾》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看见台湾》读后感锦集

2021-03-26 04:38: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见台湾》读后感锦集

  《看见台湾》是一本由齐柏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见台湾》精选点评:

  ●换个角度,世界果然大不同。很多照片都让人惊叹,怎么可以这么美,美到窒息,原来是这样的美把齐柏林永远地留在了天空,如此想一想,他也不寂寞。

  ●非常漂亮的摄影集~纵贯台湾,会让我想起旅行台湾时的美好印记!

  ●几分钟看了下照片。

  ●对大陆,我并没有乡愁;对台湾,我也不曾寄旅。台湾还不够格是我的敌人,它太小了。

  ●以新的角度探索台湾,用不一样的心态去了解台湾

  ●当年,我曾在央视CCTV-4的新闻里看到过对齐柏林的纪录片《看见台湾》的报道。没想到在图书馆遇见了这本书时,齐柏林本人已于两年前在乘直升机拍摄时不幸罹难。万物有始皆有终,始于天空,终于天空,世事无常,轮回如此,不枉此生。 此前对台湾的了解,仅限于中学地理课上学到的皮毛和一些政治范畴的事物,借助齐导的眼睛,飞阅台湾,看见“岛屿奏鸣曲”。 浏览时手边有一册台湾地图最好,这样可以对整体架构有更清晰的了解。

  ●“一战之前,德国的一位工程师研制出了一种飞行器,震撼了当时的欧洲,那就是著名的齐柏林飞艇。我的父亲来自河南安阳,并没有见过飞艇,却非常巧合地把我的名字取为齐柏林。或许这就是命运要我在空中飞翔大半辈子吧。”

  ●对台湾的深入了解想读

  ●梦里,由台湾再回岛上来,却怎么也找不到那座常去的孤坟。梦里,仆跌在大雪山荻伊笛的顶峰,将十指挖出鲜血,而地下翻不出我相依为命的人。

  ●台湾,很美的一个地方,很想去看一看,了解一下!

  《看见台湾》读后感(一):作为普通读者看《看见台湾》

  本书和记录片配合食用,味道才最好。纪录片是律动的画面,画册是凝固的音乐史诗(画册内容编排也是按快板、慢板、行板、广板的音乐节奏)。齐柏林导演在开篇写:疼惜大地,想要为大地做些记录。他用生命换来了那些宝贵的影像记录,为生活在地面的人展现了我们所看不到的空间。他说:多一点空间,就多一点梦想。

  齐柏林的名字始于天空(他津津乐道自己与飞艇之父齐柏林同名),2017年6月10日,他把生命交还给了天空。他在47岁放弃即将退休的公务员工作,成为全职航拍导演,朋友劝阻他:“你已经是47岁的人了,不是25岁,经不起跌倒。”他想的是:“正因为我已经47岁了,再不做些什么,以后就没机会了,我不想这辈子一直有懊悔在心底。”他在所热爱的工作中逝去,应该没有遗憾,他只是把遗憾和美丽留给了观众。

  如果不是年底“益美传媒”公众号赠书活动,芸芸众生里的我这只普通书虫很可能错过这本书,更别说有幸在出版后第一时间拜读。那些经过沉淀思考的图文,是影像记录的延续;而图文背后那个曾经鲜活的人生,会成为延续得更加不朽的精神。

  读罢于戊戌年正月初一

  《看见台湾》读后感(二):看见和看不见的 航拍摄影师田捷砚

  看见——从读者的角度,第一时间翻阅了台湾著名纪录片导演,齐柏林老师航拍宝岛的摄影画册书稿《看见台湾——齐柏林的岛屿奏鸣曲》。2017年6月10日,齐柏林导演乘直升机在航拍台湾过程中不幸罹难,记得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我发了条微信朋友圈“唯有牺牲多壮志”来纪念和缅怀他。

  我从1995年航拍至今,特别是有微信的这些年,每当发出一条“唯有牺牲多壮志”的微信,心底都会万般无奈和长叹,此刻,满脑子又浮现出几位牺牲的飞行员和和我长期航拍的兄弟:邱光华、李月、黄跃金、王怀远、陈林、张鹏、孙立君、唐海军,还有因病去逝的航拍新疆的赵承安老师,多次和我同机航拍的时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的邵华老师。

  看见,是多么轻松、淡定的人之常态,《看见台湾》一书,正如作者齐柏林导演所说,期许我能扮演大家的眼睛,分享空中飞行的“看见”。而我想说,当你在翻阅《看见台湾》一书时,希望能感受到看不见的一面,因为航拍必须人机合一,不知要按多少次快门,多少张看不见的照片才能挑出一张“看见”的作品,有些甚至要付出自己的生命,《看见台湾》即是。

  当然,目前普及的用无人机方式来航拍,我一直认为,摄影术从诞生以来,它的技术技巧支持一直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严格说,无人机属遥控航拍,因为拍摄者没离开地面,有可能会缺乏凌空创作的激情和情感体验。无人机就好比给相机插上了翅膀,这种方式保障了人的安全且不需要航线,无疑是摄影的一个飞跃进步。

  《看见台湾》一书,期待读者,从看见的照片中感念齐柏林导演那一双“会飞的眼睛”,人生亦如此,生前能看见,死后看不见。齐柏林老师是一位真正让世界永远都能看见的航拍者。

  让我们看见你留下的作品。看不见你的远去。

  《看见台湾》读后感(三):美丽宝岛的美丽与哀愁

  在师大的二十四小时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好几次这本书都没有拿起来,记得本科时候老师在课上放了《看见台湾》的纪录片,特别震撼和感动,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头吴念真解说词的那句:看见宝岛的美丽与哀愁。整部纪录片都让人深深体会到人文关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畏之心。没想到再次看到这本同名书的时候,得到的却是这部影片的导演在一次航拍中不幸遇空难的消息。实在令人惋惜和遗憾。同样的,也在这本书中了解了导演的生平和他与摄影和航拍的故事。再一次应证了那句话,每一个优秀的人果然都是有付出和那份热情。导演齐柏林在工作之余已经不仅仅是把航拍作为一种兴趣爱好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将它变成一种追求,他在意的也不仅仅只是摄影画面的本身,还有他对于台湾这片土地的情怀和对台湾环境和自然保护的一种呼吁。正如他自己所言,他的画面里逐渐有故事,有了自己的思考。我不禁佩服导演,因为这不是一件谁都可以轻易尝试并且能够完成好的事情,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热忱以及一颗坚定的心。

  宝岛台湾当然美丽,但是美丽的背后也有着淡淡的忧愁,这又要联系到工业化的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台湾,我想在大陆还有其他各个国家都存在,只是当人们真正地去看到这些画面和情况的时候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书中把台湾分为四个地区并在每一幅图配有相关的介绍性文字阐述,我想了解一个地方如果只是欣赏美景那就不算真的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是对它最好的解读,今后一定是要去一次台湾的。美景的图片就自己去欣赏好了,以下放的是在齐柏林导演的自述中所触动我的文字。

  《看见台湾》读后感(四):再没有一双眼睛,记录下这样的台湾

  丨他闭上了双眼,这本画册留住了他的挚爱丨

  ▲ 远眺台北,标志性的 101 依稀可见

  半年前

  这个美丽的岛屿

  失去了一双挚爱她的眼睛

  台湾

  当我们换一个视角从上空俯瞰她时

  是怎样的一个岛屿?

  在一个从那里长大的摄影师镜头下

  那是一块怎样的土地?

  虽然,齐柏林离开了

  但

  他的解读被定格在了画册、纪录片里

  传给一代代想俯瞰她的人。

  得知齐柏林罹难的消息后,我们的编辑专门去了趟台湾送去《看见台湾》。齐柏林导演的书桌保持了原样未动,只多了一本。我们坚持人肉快递到台北的《看见台湾》。

  “请不要讶异,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台湾。”一段长达 5 分多钟的航拍镜头过后,纪录片《看见台湾》开始了它的讲述。2013 年《看见台湾》拿到了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这一年,我们也与这位摄影师结下了缘分。

  ▲ 因为一张图而结缘。台北官渡红树林

  2013 年,我们策划了《极致之美》一书,全书采用了 83 位摄影师的图片,齐柏林的“台北官渡平原红树林”被选为了封面。“看到他的作品,精神为之一振,当即觉得这张照片就必须是封面。”那本书的编辑海杜马说。

  2016 年,齐柏林和他的团队通过邮件联系到我们,询问是否出版他的航拍画册。经过几次简短的邮件沟通后,编辑部决定在中国大陆出版齐柏林的第一本原创画册。敲定《看见台湾》画册的策划方案之后的第二年,齐柏林也开始了《看见台湾2》的拍摄。

  在原来的计划里,齐柏林的团队计划要在 2019 年上映《看见台湾2》,取景范围不止在台湾。在这个预估制作费高达 1 亿元的计划里,他们还打算把视野扩大到台湾之外,日本、新西兰等地都在这个计划之列。

  一场意外中止了拍摄计划。

  2017 年 6 月 10 日中午,齐柏林的团队在《看见台湾2》空中勘景的途中,所乘直升机在花莲县附近山区坠毁。机上三人,齐柏林、助手陈冠齐、机师张志光不幸丧生。

  台湾,失去了一双挚爱她的眼睛。

  ▲ 台北那座标志性的 101 伫立在阳光之下

  ▲ 桃园埤塘

  这双眼睛来自天上,带着一种纯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作为第一个航拍台湾的摄影师,齐柏林累计飞行时数超过 2000 个小时,在云端之上将镜头对准陆地,这个姿势他坚持了 20 年。

  带摄影机上天跟让无人机航拍是两件事。它呈现出来的美除了靠摄影师,还有来自飞行员的配合。

  当摄影机上了飞机就会面临更多问题。比如因直升机本身的震动而造成的画面抖动,如何在吵闹的直升机中选景拍摄等。

  在工程局工作期间,经历了五花八门航拍任务的齐柏林也慢慢熟悉了高空拍摄时需要应对的各种状况。比如,如何跟飞行员沟通以获得更好的拍摄角度。

  ▲ 花莲稻田里的大脚印

  ▲ 屏东小琉球上的珊瑚墓园

  “一般人可能不清楚的是,直升机不仅可以向前后飞,还能左右横向侧飞。所以,在寻找拍摄角度时,可以要求飞行员在直升机操作许可范围内调整航向,以便摄影师能更加精准地控制取景和构图的角度。此外,坐在直升机舱门处,虽然相机无法与地面垂直拍摄,但其实可以通过调整直升机倾斜角度,让镜头与地面更接近垂直,拍到更完整的画面。”齐柏林在《看见台湾》画册的自述里写道。

  47 岁,过了不惑之年的齐柏林做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决定,辞去公务员的铁饭碗,成为职业航拍摄影师。

  为了更好的摄影效果,他抵押了年迈父母的房屋获得的贷款,并从朋友那里借钱凑了 70 多万美元购买美国制造的航拍摄影系统。它内置的陀螺仪摄影稳定器,能抵抗直升机飞行时的震动保证稳定画面。

  齐柏林早期拍摄的很多作品都在追求画面美,1998 年与台湾《大地地理杂志》的合作改变了他。在编辑的建议下,他开始尝试充满故事的拍摄。于是1999 年台湾 921 大地震之后,他坐上《大地地理杂志》租用的直升机拍摄了系列航拍作品。他的镜头下,除了“美”,还有对“美”的解读,在与杂志的合作中,他渐渐察觉到自己应该用镜头表达什么。

  ▲ 高雄捷运美丽岛站

  ▲ 云林县温室农业

  ▲ 台北的城市暴雨

  台湾岛地狭人稠,区区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大部分都是不适合居住的崇山峻岭,剩下的土地则居住了超过两千三百万的人口。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台湾岛各处都被开发了,且经常有过度开发的情况。

  例如台湾东北角的海岸,这里的岬角经常是有着大片带有岩层天然纹路的海蚀平台地形,包括了三貂角、鼻头角、龙洞岬、莱莱鼻等。这一地区大致是台湾的雪山山脉最东北端,其中三貂角更是台湾岛的极东点,景色非常瑰丽而多变。但很可惜的是,东北角的海岬与湾澳无法躲过以经济、民生为名义的开发,那些建设使用率极低但密度极高的渔港,以及在海蚀平台上挖掘的不可恢复的九孔养殖池等人工设施,破坏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 彰化海岸湿地

  除了渔港、九孔池外,台湾海岸边最常见的景观杀手,大概可算是由道路、海堤、消波块共同组成的“海岸长城”。由于人口过于密集,人们经常需要住到很靠近海边的平地。为了保护居民,政府不得不兴建堤防,并在堤防之外放置消波块,以避免海堤被海浪直接拍打造成损坏。最终,台湾变成了一个“被水泥禁锢的岛屿”,居民们空有海岛居民的身份,却与大海存在着深深的隔阂。

  更直白地说,这就是大地的伤痕吧。在拍摄记录台湾的大地时,各种人为开发、环境破坏的场景,也是我要拍摄的项目之一,尤其是呈现出自然美景与人为破坏的对比时,这样的照片似乎更能发人深省。那时我比以前有了更多的作品发表平台,所以也希望用这些照片唤起人们对土地的关怀。

  齐柏林在《看见台湾》画册的自述里写道。

  这样的感悟来自齐柏林多年来的摄影经验积累,也得益于来自天空中俯瞰的视角。正因为这些,才有了《看见台湾》。

  如今,他虽然闭上了这双眼,但他镜头记录的一切仍被保留在纪录片、画册里。

  ▲ 齐柏林的办公室一直是他离开时的样子。

  文丨逸骁

  本篇图文由齐柏林团队独家提供,首发于公号: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

  非授权不得擅自转载

  《看见台湾》读后感(五):《看见台湾》编辑手记 鸟儿展翅,无关轻重,寻梦奏鸣

  “我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局。”这是《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中紫霞仙子对大圣说的话。在我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写下这篇编辑手记的时候,这句话是第一个跳出脑海的句子。“因缘”的确是这个世界上最最奇妙的东西,它把可能和不可能相互粘合,把时间与空间紧紧相连,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用最难以想象的方式联通在一起。齐柏林导演的故事,这本《看见台湾》画册的故事,就是从因缘说起。

  齐柏林从上大学时期就开始摄影,后来开始给航拍摄影师做助手,当他第一次踏上直升机踏板的时候,就爱上了航拍,并且给自己许下一个心愿——要把航拍当做毕生追求的目标,认定航拍将伴随他的一生。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桥段,齐柏林导演每次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提到:他居然和飞艇之父、德国人菲迪南德•冯•齐柏林(Ferdinand von Zeppelin)同名,而他的父亲来自河南安阳,完全不知道飞艇为何物以及飞艇之父的名字,就给儿子起了这样一个名字,这是怎样的巧合。后来,《看见台湾》画册出版之后,我亲赴台北见到了齐爸爸,听着一口浓郁的河南方言,以至于他的孙女都和我说其实自己一直听不太懂爷爷说话,这也从侧面证实了齐导演的叙述。当初在编辑画册的时候,正文的第一个篇目是帮助大陆读者了解齐柏林自传,名字就叫做“与飞艇之父同名”。

  2013年,我编辑的画册《极致之美》正在紧张的制作中,到了选封面的环节,全书有83位摄影师供图,其中就包括齐柏林,当我看到他的作品“台北官渡平原红树林”时,精神为之一振,当即觉得这张照片就必须是封面,这最终就是后来大家看到的绿色航拍的封面。齐柏林与中国国家地理的合作由来已久,是我们在台湾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但是他的作品作为一本大画册的封面,在大陆还是第一次。随后《极致之美》画册即将印刷的时候,我们听到了“看见台湾”纪录片获得了第五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的消息,编辑部的图片编辑和我欢呼雀跃,觉得简直神了!这本画册到现在销售超过五万册,齐导演的封面功不可没。

  直到2016年,齐柏林和他的团队(台湾阿布电影有限公司)通过邮件询问我们是否可以出版他的航拍画册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见过面,只有数次简短的邮件往来。所以,一方面我深知齐导演航拍作品是顶级水准,另一方面也是感谢他这么多年对中国国家地理的支持,我们编辑部决定帮助齐柏林导演在中国大陆出版第一本原创画册——虽然他在台湾已经出版了二十多本书,但是我们这次并不打算从台湾地区引进版权,而是重新挑选和写作,编辑一本全新的航拍画册献给大陆的读者。我们遂约在上海,利用他去复旦大学演讲的机会见面细聊这本新书的策划方案。

  直到这时,我才开始认真地观看《看见台湾》纪录片,并且上网去找齐导演的生平经历和作品、浏览各种公众号的报道,包括他几个月前在“一席”上的演讲……看完了纪录片和图片作品,我明显感觉齐柏林导演有着一种异常敏感、纯粹且温柔的视角,那平稳、如同丝绸一般温润的航拍画面,以及柔和的色彩,仿佛是从天上用一双温柔的大手去抚摸台湾的土地、山川、河流、湿地。他如同一个天使,在苍穹上,凝视着台湾的大地,这是只有云才能看得到的视角。

  一直以来,台湾的人文精神是我很喜欢的,侯孝贤的电影和李屏宾的摄影也是我长久以来研究的范本,于是在我观看齐柏林作品的那一刻,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了一个统一的出口和气质:对土地的情感。

  随后在上海得以和齐导演、制片人曾琼瑶女士第一次见面,那个令人捧腹的场景我会一直当成珍贵的记忆保存在脑海里:到了约定的时间,我们互相都没有电话,只能发邮件联系,在那个狭小的星巴克咖啡馆里,我只好举着一张全开的台湾地图在看,不停地用余光扫视周遭过客,突然发现一个人穿着、戴着印着硕大的“看见台湾”字样的T恤衫和棒球帽走过来,于是我们不禁大笑,同时说:“想必是你啦!”

  齐柏林十分高大,头顶虽然有轻微掉发,但很少人能够看到,因为一般站在地上的仰视视角是看不到的,当即被我鉴定为资深帅哥一枚。而他说话却十分客气和腼腆。他很注重细节,很尊重编辑和设计师的想法。这么多个月过去了,回想起来,他这种独特的气质是超级有亲和力的,在我短短的几次接触之后,就已经把他当做大哥一样看待,并且觉得他的事就是我的事,他的心愿就是我的心愿。

  齐柏林导演能够让人感到一种专注的精神,他有一种不疯魔不成活的品性,一门心思做他想做的事。就如同他那个疯狂的举动——在仅有几个月就退休且能拿到一笔客观的退休金的时刻,毅然放弃退休金,辞去公职开始专职航拍一样。他在自传里写到:“朋友曾劝阻我说‘你已经是47岁的人了,不是25岁,禁不起跌倒的。’但我想的是,正因为我已经47岁了,再不做些什么以后就没机会了,我不想这辈子一直有懊悔在心底……我就是等不及了!”

  这种执着的精神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把周遭气场相同的人拉到他的周围。纪录片《看见台湾》的监制侯孝贤导演,就是被齐柏林的专注所打动,主动提出帮助他的。候导说:“我给你当监制,你用我的名义,可以找到更多支持和赞助……”;类似的还有帮助他们录制旁白的吴念真导演,看完纪录片的粗剪版之后,吴念真导演说:“这片子你找我解说就对了!”齐柏林和制片人曾琼瑶又惊又喜,但是心里打鼓得很,马上问吴念真:“吴导,您配音是不是很贵啊?”吴念真说:“我的出演有两种价码,一种是很贵很贵,另一种是免费,‘看见台湾’就属于免费!”其实后来“看见台湾”这四个字的电影名称就是吴念真导演给起的(报个料,这部纪录片最早的名字叫做“新台湾土地故事”)

  曾琼瑶女士也觉得齐柏林有一种聚集的力量,能够将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她说:“齐柏林有一股傻劲,做事的时候不会想太多——我觉得该做,就做吧……他就这样,傻傻的,俘获了每一个人的心,每个人都愿意和他交朋友。拍摄看见台湾,要靠很多人帮他,但是精神的主轴是靠他自己在掌握。”

  当齐柏林用了五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看见台湾》纪录片,拿到金马奖同时创造了2.2亿新台币的票房纪录之后,他依然没有任何变化,没有一点成名的架子,他的长子齐廷洹说,爸爸原来就经常和国小的同学一起吃路边摊,全台湾的人都知道了他以后,他还是和国小的同学一起吃路边摊。台北著名的101大楼,历史上只为了两个人点亮过名字,第一次是李安导演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之后,另一次就是齐柏林的“看见台湾”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当然后面还有一次,就是齐柏林在2017年6月10日坠机罹难之后,101大楼再次打出了“I LOVE 齐柏林”的字幕。他的摄影助理李欣桐回忆说:“他一点都没有老板的架子,我跟他的关系不像员工和老板的关系,我们更像一个摄影的小组,他更像我师傅。他在地面上的时候,是一个很温暖的人,跟他相处不会有什么压力;但在直升飞机上,他就换了一个人,他在飞机上的专注会让平常认识他的人感到很惊讶,完全是肾上腺素爆发的感觉。他对台湾熟得透透的,他的脑子简直就是台湾的Google地图,他知道应该从哪里飞,什么时间日出日落,什么时间飞什么高度能拍到什么样的画面。”

  摄影爱好者、读者甚至是我们的编辑在看到齐柏林的航拍纪录片和摄影作品的航拍中的齐导演

  齐导演的办公室,看见台湾的海报

  齐柏林办公室的臂章和飞机模型

  齐柏林办公室里面有一个飞行员朋友赠送的巨大的直升机旋翼!

  时候,可能更多的是在欣赏美景,或者思考画面背后的含义,如果不是亲自和他的摄影助理以及家人交谈,我很难想像在这些作品背后他的付出和做的努力,这种“活地图”的航拍素养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经验总结才能够达成的——航拍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和那样帅,不仅仅是在日落时分飞上去就可以拍到极致的美景。在直升飞机上有效拍摄5分钟,有可能其背后的飞行时间是30分钟,而在地面上的航行规划和等待时间超过三天。

  《看见台湾》纪录片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院线上映,只能在腾讯视频等网站上看到。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把他看见的,也让大陆的读者能够看见,齐导演和曾琼瑶就很想在大陆出版一本同名的原创画册,这也就是我们这本航拍画册的出版初衷。几经讨论,我们决定按照台湾的地域来划分章节,并且用音乐中的节奏概念——快板、慢板、行板、广板,来象征生活的节奏,进而对应台湾岛不同的地区。齐柏林导演亲自挑选照片、撰写图说,最后敲定了层峦叠嶂中的台北101大楼作为封面。在定书名的时候,大家都认为齐导演的作品就像交响乐一样,翻看不同的段落,就像在听不同的乐章,有时轻松愉悦,有时沉重压抑,有时慷慨激烈,而且我们对纪录片中新加坡作曲家何国杰老师的作品印象深刻,所以就部分沿用台湾出版过画册的名字,叫做《看见台湾:齐柏林的岛屿奏鸣曲》吧。

  《看见台湾:齐柏林的岛屿奏鸣曲》画册的编辑、出版可以说是命运多舛,初期策划很顺利,选片和文字稿是我和齐导演的团队很快搞定,但是审稿花费了数个月,文字编辑也是不得已中间更换,到了5月底6月初,画册基本定稿,齐导演亲自定好了封面,我这颗悬着的心算是放了下来,开始打算如何推广以及计划用齐导演的素材剪辑一个短视频来配合画册的推广和宣传,并且开始规划齐导演在大陆地区的分享会和看片会。

  这样一本画册是很符合中国国家地理-图书部的选题原则的:第一,作者艺术上造诣很高,作品很精彩;第二,题材足够有特点;第三,产品线很明确,属于“极致之美 书系”——《看见台湾》是书系的第二本作品,第三本是《丝绸之路》画册。所以,这本画册在我的工作中(每年出版8-10本画册)就是一本“正常的”高水平画册,我把它用心做好,在视觉上和编辑层面,按照齐柏林导演的意见和我的原始策划相互统一,之后找到喜欢航拍的读者、关心台湾的读者、注重环境保护的读者,就完成任务了。2016年年初,在上海再次碰头的时候我还和齐导演商量如何推广造势,请他的好友和敬爱的师长在台湾举办新书庆功酒会,邀请大咖和阿布电影公司的同事一起庆祝在大陆第一次出版画册。

  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一场突发事故或者说一个因缘,将我和齐导演的距离推得如此之远,却又拉得如此之近。

  6月10号午后,我得到了齐柏林和助手冠齐在纪录片“看见台湾II”航拍堪景时于花莲附近不幸坠机的消息。一下子,我们四个人(我、齐导演、冠齐、曾琼瑶)的微信讨论组“看见台湾画册编辑部”,瞬间少了两个,只剩下两个悲伤、沉默、不知所措的人。

  齐柏林是那样的爱这片土地,我和曾琼瑶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上天要这么早叫他归去。但是后来,我看到了齐柏林说过的一句话,几乎找打了答案:“让美丽的与缺憾的,同时存在于一个空间,这是真实的世界,也是真实的人生”。他就像一片树叶,悄然飘落,让能够读懂他作品的人,在风中眺望吧。

  在此后的两三天里,我进入了一种“应激状态”——觉得可以做一切事来缅怀他,同时又觉得什么也做不了;觉得难过到了极点,却又觉得这事其实和我没什么关系;在办公室以及在家里,我的举止必须正常,不能让同事感到奇怪,不能让家人担心,但分明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坦率地说,作为一个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中年编辑”和摄影师,我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为一个只见过4次面的作者出现如此巨大的心理波澜。但在那时,我们虽然阴阳永相隔,却又心心相连。我知道他的心愿和期待,也知道他的不舍和遗憾。这是个因缘,《看见台湾》这本画册从一个“产品”变成了一个媒介,一个让大陆读者除了看到台湾的美丽、环境的破坏,进而联想到自己家园的故事之外,还能够看到一个人的心灵和思考生命价值的机会。因为他的突然离开,我理解了一句原来觉得特别俗气的话——“用生命换来的影像”。这句话一点也不俗,因为它是真的!以前齐柏林也曾经讲过,这些航拍的作品就像他的生命,但是我们所有人都完全没有想到,这真的是用生命换来的……

  齐柏林的长子齐廷洹后来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他是用一种温柔的,不理性的方式来关照这片土地”,齐导演也曾经说过:“我只拍台湾,因为我和台湾的土地谈了一场恋爱。”这个世界很现实,但是我敬重身上有光芒的人。所以在他坠机后的第二天,我打开微信和齐导演说:“画册我会做出来,您放心吧。等做好了画册,我给您送到台北去,就像我们约定的那样。”过了几天,曾琼瑶女士把我们微信群的名字改成了“看见台湾-继续前进”。她在微信里和我说:“大磊磊,麻烦你完成齐导演的心愿,完成画册的出版……”

  于是就这样,我做了一件十分不理性的事:人肉快递。带着6本刚刚从印刷厂印出来还没上市销售的《看见台湾》画册,交了110美金的行李超重费,我跑到台北市去了,把画册放到了齐导演的书桌上,把画册交给齐爸爸齐妈妈,以及放到他长眠的山坡上。顺便,我拍了一个视频,记录下这个历程。给自己,也给我们的这段因缘,留下一些痕迹。

  在地面上的我们,

  将日子过成单音调的敲击。

  而苍穹之上,

  如同鸟在云端盘旋,

  这是云能看到的世界。

  看看大地,

  你有没有发现,

  你就生活在,一首交响曲当中。

  齐柏林为了航拍而生,

  他与飞艇之父同名,

  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

  只为打开翅膀,

  将台湾拥入怀中。

  最后,用齐导演纪念影展上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再合适不过了:缘起不灭,再见,我们要起飞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