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纪的读后感大全
《诸神纪》是一本由严优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诸神纪》读后感(一):《诸神纪》
《诸神纪》里介绍了一群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神祇。鲁迅先生小时候有木刻本的《山海经》,图文并茂,特别适合小朋友阅读;在我们小时候,广播里的“小喇叭”,各类儿童画报,木偶剧,零零散散,总算也能让人记住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等;如今,“睡前故事”的介质相当丰富,书,电纸书,音频……但是,似乎还不够。假如小朋友突然问道,不是说太阳是盘古的眼睛变成的吗,怎么又是羲和女神生的呢,一时半刻,还真不好回答。我觉得《诸神纪》提供了一种看待不同神话版本的视角和思路,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告诉孩子:这是两个不同来源的神话,第一个是怎么回事,第二个是怎么回事,能够让小朋友心服口服,而不是简单说一句“这是不一样的故事”就算了。
《诸神纪》读后感(二):这本书还是挺有意义的
在国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学人一度“言必称希腊”,好像中国神话拿不出手,没什么可说的。但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神话又是非常喜爱的,很希望有可以媲美、匹敌西方神话的东西。今天提倡强化“民族自信心”,重新阅读神话就很有必要。
中国并非没有类似于古希腊《神谱》一类的众神家谱,只是年深日久,虽有相关文字流传却并非正传。一个故事可能有多个版本,几个主角不同、情节有差异的故事,却可以被归为一类,更多的,是人物、情节的演变,以及留存的痕迹。《诸神纪》专业与通俗并举,抽丝剥茧就像考古一样,尽可能把地层的东西分开,第几层第几层,剥离出来,还试图将学界的研究结果、民众的兴趣点和作者自己的发现链接起来,这种努力是有意义的。
《诸神纪》读后感(三):神话是历史的隐喻
北大出版社的《诸神纪》和以往一些描述中国神话故事的作品不太一样,除了常规内容之外,作者有几个观点特别中肯:一、神话人物从远古到中古流传至今,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有的是神格不断降低最后成为人王甚至普通人间英雄,有的是母系社会中的大女神最后演变成配偶神甚至成为某个大神的配偶,有的则在氏族部落的兼并中逐步融合成为一个神;二、神话故事缤纷多彩、天马行空,但无论如何,再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都是过去人们生活、生产等历史演进过程在人们创设神话的头脑中的体现,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是人民创造了英雄;三、从中原诸神延伸开去,华夏大地各个体系的神话纷繁复杂,即使众多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将自己的神话人物融入中原了,纵观整个神话演变史,也是蔚为大观,丝毫不亚于罗马神话和希腊神话的体系,我们也有自己的日月神、生死神、美神、战神等等,只是从青少年教育层面看,文化产品没有那么丰富罢了。
《诸神纪》读后感(四):还算是有趣的一本书
不过,作者的笔法过于随意了,因此给我这样年龄的读者造成了非常不舒服的阅读感受,比如大量地运用网络词汇,比如甚至用到了“cosplay”这样的英文词汇。一本讲中国古代神话的书,用到时下流行的英文词汇,个人觉得非常之不妥。
阅读当中就有强烈的感觉,作者的文字似乎更适合用在微信公众号中。果然,作者在后记中承认本书脱胎于她在公众号的文字。可是,既然成书,是不是应该尽量去掉公众号的痕迹?作者在后记中也承认关于这一点她有些矛盾。
此外,还有一点,作为普通读者这样说也许不大合适,但我还是有强烈的感受想要表达:神话是神话,信史是信史。作者在两者当中摇摆,想要把神话写成历史,又想把历史描绘成神话,结果有些两头不讨好。另外,作者在写作中,大量地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如“我以为”,“我判断”等等。但是作者似乎并不是研究中国神话的大家,引用的材料也是非常普及的故纸堆如《山海经》等,(当然对那些神话的了解远胜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但),是否有资格做这样的“以为”“判断”,恐怕要打个问号。
《诸神纪》读后感(五):真的好看,推荐!
历来,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有着不同的“版本”,但主角是一致的(或者说部分一致),《诸神纪》对女娲故事进行了梳理,而且对她的形象的辨析和解读部分,包括学术史的各阶段结论下了很大功夫,应该说是很精当的。尤其是“照片形象”的说法很形象。
中国神话里还有一些故事,内容相似,但是主角的名字不同。比如“羿射九日”,“前传”是某女神生了十个太阳,在东夷故事中,这位女神是羲和,就是一起跑出来天空值班捣乱的十个太阳的母亲。而在另一个传说中,也有一位“太阳之母”邹屠氏,生了八个太阳。到底谁才是“正牌”的太阳之母呢?《诸神纪》打破了这种惯性思维。为什么必须论证哪个正牌哪个不正牌呢?同一个故事(或者情节大体相似的故事)有不用的主角,只能说明,它们是来自不同地域的类似神话。只不过在部落、部落联盟的兼并之中,最终的胜利者不但“接管”了尘世的属民,也对各部落的神话加以改造,并入到新的大联盟中。这其中有改写,很正常,也许,原来某部落的大天神,在新的系统中仅仅保留了一个名字,比如太皞他的丰功伟绩因为未被选取,统统随风而逝了。
《诸神纪》读后感(六):所以作者到底做了些什么
喜欢本书的体例:以地域为编排,从中央到四方。中央(主要是华夏系)基本上又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这一点在介绍巴蜀神话时特别明显,从蚕丛开国一路写下来:鱼凫、杜宇、鳖灵)。每一个神又分“故事—出处—评论”三部分。“出处”特别有参考价值,可惜《后记》中作者说是学生整理的。那些精美的插图是编辑找的。顺便说一下,如果去掉所有署名“七小”的配图至少会多半颗星。那么作者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中原系以外的几乎没什么论述,就是把资料翻译一下。中原系的故事也比较熟悉了,有思考,没新意。而且由于按神叙述的原因,特别散乱,不成系统,虽然作者自己也说“轻学术”。我一直有个疑惑,神话学是把神话当做隐蔽的历史史实来解读吗?那就变成索隐派了,好无趣哦。 P249评述大羿求不死药这样写嫦娥“他以如此虔诚的姿态改悔前过,嫦娥你为啥就不能让往事翻篇儿呢?你这孩子气性也太大了吧?”当时就把我看懵了。后面专节叙述嫦娥又为她的决绝叫好。作者分裂成这样不太好吧。对于“常羲——嫦娥”的音韵演变说得挺好。可是对月亮上“蟾蜍——玉兔”的联系就很扯了。这也是很明显的音韵演变吧。
《诸神纪》读后感(七):残忍的爱情故事
这书里面有个情节我印象很深刻,很喜欢,同时我也有点新想法。就是《一见廪君误终身》。巴人的领袖廪君在迁徙途中,遇到了盐水女神。盐水女神爱上了廪君,想让廪君留下不走,就用飞虫阵来阻拦他。廪君和他的部族被困在飞虫阵里,经过很多天也无法逃脱,心里十分恼怒。后来,廪君想出了一个办法,送给盐水女神一缕青丝线,说彼此佩戴在身上,算是爱情表记。女神喜而佩戴,不想却让自己成了靶子——当她再化为虫时,廪君毫不犹豫地射杀了那只带了青丝的虫,破解了虫阵。
这个故事,“掰书君”说反映的是巴人在迁徙过程征服其它氏族的故事。因为盐水女神所代表的盐水族,应该是以鱼盐为谋生手段的女性氏族,而廪君所率领的巴人要寻找一处适合于农耕的土地,建立自己的“国家”,与“盐水族”道不同不相为谋,美人计也不管用,虫阵,只是一个寻求破解方法的问题。
这引起笔者的另一段联想,我在这里也脑洞大开一下,大家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作为农耕为主的部落,虫害是廪君可能遇到的大困难之一,虫阵七天七夜不散,让人不辨方向,其实很像是蝗虫之灾。而今四川、云南、贵州一代的人,常有用食物诱来马蜂,套上一个小小的标记,靠着它找到马蜂巢,全窝“端”掉。“擒贼先擒王”,廪君要解决虫灾问题,不得不这么干。
《诸神纪》读后感(八):中国神话世界的“轻学术”构建
神话是人类自古至今创造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文化,它体现了上古先民朴素而奇幻的世界观,他们把对世界的起源与形成,人类的过去与现在用故事的形式表述出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神话也是侧面反映人类社会由部落走向融合的演变与发展的重要记录,对神话的研究可以认识了解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探究文明的起源。
中国的神话多是以碎片化的形态散见于各类野史笔记之中,没有形成诸如希腊神话、《圣经·旧约》、北欧神话等体系化(谱系化)的构成实是可惜。在中国神话学术研究方面首推袁珂先生,他的专著《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中国神话通论》通过考辨真伪、订正讹误把片段化的神话资料熔铸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严优的《诸神纪》延续了袁珂先生的研究思路,从整体上构建了一个体系化的中国神话世界,但不同于袁珂先生的学术专著,这本书是对中国神话世界的“轻学术”构建。“轻学术”不代表不学术,严优在介绍每一个神话故事和人物都会注明原文出处,“轻学术”是趣味性与通俗化的结合,在“掰书君曰”板块,作者用当下时髦的语言来讲述神话故事,如:“帝喾家有两个熊孩子”“驮大地的不一定是鳖,还有乌龟、公牛、蛤蟆、鳄鱼等倒霉蛋”,《诸神纪》是对古代神话的现代重述。
《诸神纪》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介绍中原系上古诸神,下部选取的是非中原系古神。神话首先要解决的是世界是如何诞生的,深入人心的创世说则是鸡蛋宇宙与盘古的开天辟地;大女神——女娲则解决了人是如何诞生的,其实女娲造人的神话体现出先民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崇拜,侧面反映了制陶工艺对造人神话的影响,女娲造人的过程也解释了阶层差异和为什么有残疾人:手工制作的就是富贵之人,而用绳子批量生产的就是贫贱之人且有可能是残次品。三皇的出现表明了男女地位在当时社会力量的变化,也标志着游牧社会向农耕文化的过渡。五帝时代体现出部落之间的战争和融合,帝喾则是神话奇幻色彩减弱,社会进入人王时代。
作者的视野没有完全局限在汉族神话中,在非中原系诸神中,按照方位对各方诸神进行了介绍。实力最强的当属西方昆仑山的西王母,她掌握着永生的秘密,西王母的长生术成为当下诸多热门盗墓小说中重要的情节;另外也介绍了东方的东夷诸神、西南方的古巴蜀诸神、南方的南楚诸神以及单独的女神和少数民族神话。
书中的每一个神话都有原文出处、故事文本和作者解读,另配有丰富的资料性插图和精美考究的今人手绘诸神画片;内容上解读有理有据,故事讲述生动活泼,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结合,阅读过程赏心悦目,这样“轻学术”构建起来的神话读本,非常适合每一个想要完整了解中国神话的读者。
《诸神纪》读后感(九):中国上古神话的当代重述及其价值
还记得东荒俊疾山的素素吗?还有昆仑虚的战神墨渊,青丘之国的九尾狐白浅……2017年,电视剧和同名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相继播出、红极一时,再一次证明了网络文学IP的神奇魅力,也把一个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展现在了观众眼前。剧里人物活动的俊疾山、昆仑之虚、青丘之国等等地点,毕方鸟、九尾白狐,还有害得万人迷的夜华君失掉一只胳膊的梼杌凶兽等等“神奇动物”,在《山海经》里都有据可查。然而,碎片化的点缀终究无法让人拼凑起神话的完整图景,它们离真正的古代神话到底有多远?在将古代神话资源娱乐化、产业化加以消费的同时,它们激发了什么,又消解了什么?古代神话于我们今人的文化和精神生活,除了猎奇、装点、娱乐以外,还有什么样的意义?
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诸神纪》中,作家严优对这些问题,交出了自己的一份答卷。在严优看来,古代神话不应该是精神创可贴、文化燕窝汤,而是“包含一切文化本原基因的骨髓干细胞,是所有表达的元表达,是所有意义的元意义,是所有结构的元结构”。神话不仅原生性地表达着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的部分,承载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也和“人类内心底层的问题,人类内在的奥秘”相关。在《诸神纪》里,无论是“垂死化身……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的创世大神盘古,在“四极废,九州裂”的情形下“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还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农氏,“诛凿齿,杀九婴……上射九日”的大羿,都体现了一种不畏艰险、为了人类福祉而自我牺牲的悲剧意味和崇高之美。可以说,这种不畏艰险的生存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之魂。
与在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温文尔雅、“伟光正”的诸神形象不同,《诸神纪》里描绘的上古诸神大多充满野性之美和伟岸之力:喜欢追着自己尾巴跑的混沌、半人半蛇的女娲、人兽豹尾的西王母、铜头铁额的蚩尤,……这些朴野的形象和他们身上那种气吞山河、震天撼地的力量体现了先民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对自然、生命、神性之力的崇拜和讴歌,对在科技文明的重压下生命力日渐委顿的现代人不啻为精神的解毒剂;而上古神话当中所体现的中国智慧,通过作者的“掰扯”,也得到了生动而又不乏深度的呈现:混沌神话所体现的中国人混融无间的宇宙观、上古神树的故事背后体现的中国人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南楚大司命神话背后体现的“方生方死,生死一体”的生命观,等等,对深陷环境危机、资源危机、伦理危机的现代社会,都是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可以说,中国古代神话拥有高远而深刻的文化内质和精神内涵,理应成为一种优秀的国民教育资源,然而,迄今为止,优秀的神话教育、普及作品屈指可数。这一方面是认识不足所致,另一方面,却也与中国古代神话自身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存在形态有关。此外,深奥难懂的古汉语也往往使普通大众对其敬而远之。怎样让普通读者亲近神话、体会到神话内涵的精神?在《诸神纪》里,严优以接近“谱系化”的逻辑方式对杂乱的上古神话进行了系统的归类,从总体框架上为读者了解中国神话世界建构了一个清晰的、富有逻辑的顺序,而且涵括的内容更加广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神话也在这一框架中得到了一定的展现。《诸神纪》还对古汉语神话的现代重述和读解进行了可贵的尝试。书中的每个主题都包含几个板块,其中“故事文本”是作者体系化以后重述的神话故事,活灵活现又述之有据。“掰书君曰”则是对故事的解读和阐释,妙趣横生又不失学理。全书随处可见作者灵动、俏皮和时尚的用语,当代读者一点也“不隔“
“即便我们迷失本心、找不到方向,神话始终‘为人类提供(着)返归自身的航向与能力’(叶舒宪)。”愿神话永远成为滋养我们生命的“厚土”,这是《诸神纪》作者美好的心愿。
《诸神纪》读后感(十):诸神的国度——《诸神纪》有感
lue编辑
在人类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各种新事物探索的步伐也是越迈越大。现在我们在从事各种研究,各种工作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科学为原则。即使是思想,也是带有科学形容词的思想观,世界观,人生观。从这些可以看出现在国家,政府对于科学的重视程度。相反带有某种神话色彩的宗教则慢慢褪去了以前的神圣光环,开始单纯的像精神方向的信仰方面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推动作用看起来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就连宗教尚且如此,就更别说纯迷信色彩的神话了,神话中的高悬天空的各位诸神已经经过科学研究的证明是不纯在的。呢么,现在的我们还有没有了解神话的必要,神话在我国历史上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与现代科学的一些研究是否有相呼应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思考的。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家严优编纂的《诸神纪》一书对中国的古代神话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述。本书属于学术性质的书籍,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例如在对于神话故事的时间划分,作者在在注解里对上古、中古、近古时期进行了细致地解释。这对于喜欢看修真玄幻小说的读者而言也是一个增长知识的过程。从这个注解我们可以将缥缈虚无的神话时期与我们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相联系,这样在我们的心中的时间轮廓也就更加的清晰。
注解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也是学术书籍的通行规则,在书末部分作者还将主要的参考资料一一列出,这也方便感兴趣的读者的进一步研究和阅读。
本书主要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对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进行了梳理,梳理过程中采取了原文佐证,正文延伸的模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对于不同的读者而言,本书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对于普通爱好神话故事,喜欢玄幻修真小说的读者而言,本书能够进一步普及相关的神话基础知识。能够初步帮助其建立起关于中国古代诸神的构成体系。例如很多小说里面常常提到的:“三皇五帝”。在书中的第三单元就能够看到“三皇”的这个说法究竟是如何得来的。文中作者对于“三皇”的说法来源归类为匿名版和撷英版两个套路。从原文的来源来看有《补史记•三皇本纪》、《太平御览》、《拾遗记》和《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文字记载。作者根据这些史料给出了套路A和套路B两个版本,每个版本又分为若干个子版本。只有对这些版本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之后,对于各类修真玄幻小说里面谈及的“三皇”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对于作者的取材途径也有一个更加细致地推测,这样对于阅读这些小说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作风严谨的学者和科学家而言,阅读本书也能够感受到神话与现代科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如书中提到的关于南海天帝和北海天地给中央天帝混沌神开七窍的故事,与现在科学上的宇宙大爆炸学说进行了对比。作者在文中谈到南海和北海两位天帝其实也就是隐喻了时间和空间的力量,时间和空间的合力将曾经的混沌给消灭,从而新的世界被开辟出来,这与我们的“奇点”理论是不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呢?
对于神话故事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对于中国古代神话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来说,本书都是一本不错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