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读后感摘抄

2021-03-27 01:55: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读后感摘抄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是一本由[美] 本·方登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读后感(一):一本精彩的短篇集

  第一次看本·方登的书是因为李安的电影,其实对作者并不熟悉,这本潜心创作18年的短篇小说让我耳目一新。从个人的偏好来说,并不喜欢短篇小说,而倾向于读些大部头,这本小说集改变了我的看法。每个故事都构思精巧,文笔精炼,充满张力,故事性也很强,让人大呼过瘾,不愧为创作18年的作品。整本书散发出海地的神秘感,让人突然也很想去海地看看呢。

  作者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美国人,因为对海地的着迷曾去过30多次,48岁才获得第一个写作的奖项。

  相比较他的第一个获奖作品《与切·格瓦拉的不期而遇》,个人更喜欢《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整个故事戏剧性很强,前面的求而不得和最后的戛然而止形成巨大的反差,再加上异域的奇幻色彩,令人印象深刻。继续关注本·方登。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读后感(二):绝迹之鸟意味着我们转瞬即逝的命运

  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竟然是在2017年的冬天。时间又毫无声息的流失掉了整整一年的时间,2019年从澳洲的夏日阳光里回到阴冷不见日的中国南方,再度拿起这本书,读读停停,亦不能自拔。这是一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奇异阅读之旅。阳光与黑暗,善念与谎言,美好与丑陋并行的真实世界,字里行间,离现实世界的残酷冷冽如此之近,惊觉人类茫然活于眼皮底下的一方安逸,看待命运的盲点如此之大。年初一条来自15亿光年之外的外太空讯号的消息撼动了一下人心,惶惶未曾几日,旋即人们再次被平庸的生活湍流所淹没,新的讯息和新的娱乐八卦,让我们不再拷问命运,不再深思来时与去处。曾经偶尔闯入眼底的绝迹之鸟啊,犹如阅读带来的一线电光石火,你不想它就此消失与眼前,却又无力驱逐命运的光剑追上它必定稍纵即逝的形影。读书,变得如此不可多得的珍贵及痛苦。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读后感(三):给这个世界上逝去的每一只鸟

  在对本书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阅读,阅读体验超好!八个短篇故事,揭露了寻常人一辈子都不会经历的惨痛与困惑。战争与和平,生活与癫狂,生命与金钱,梦想与现实,这些字眼看起来很大很虚无,但却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在我们的生命中,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本书所有的篇章都基于狂乱的背景而创作,一个在海底作战的丈夫回家之后,跟妻子宣布自己与伏都教的两个女神结婚,并且每周要有两天与女神共眠,还神神秘秘地在家设下了祭坛,妻子到底是该庆幸丈夫没有因目睹战争癫狂发疯,还是该心痛昔日的丈夫一去不复返;一个生性胆小的鸟类研究家为了研究即将绝迹的鹦鹉,误入战乱地区被俘虏,他的生命尚且无法维持,却依然潜心研究鹦鹉,最后得知人类为了利益要毁掉正片森林时,愿意用生命去抗争……

  本书的故事诡异诱人,语言魔幻美妙,每一个故事都像一把锋利的小刀,轻轻割破你的心,即使合上书,你心的某个地方仍然在缓慢地淌血。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读后感(四):一片非写实的写实记录

  刚开篇就感受到不知是作者还是译者语言表达的非平铺直叙。 第二篇读起来感觉特别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那种魔幻主义。 被侵犯,发生内乱的民族里,遭受不幸的人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每个故事结尾貌似都很圆满,第一篇妻子适应的“第三者”,第二篇那个鸟类学家回到了祖国,第三篇我成功卖掉了那些画,第四篇高尔夫球手,第五篇西多成功解决了那批毒品,第六篇吉尔精神不再飘忽,内心有了片刻安宁。所有这些人物都因为现状不满,都尝试改变,但最后都回归于现实,照顾好自己。感觉就像正经受发生战乱的每个人一样,都曾有过雄心壮志和不甘。 贫穷,不公,压迫,苦难,仍旧是如今世界上大部分人生活的主题词。 看完后搞不明白,一个正常的国家到底是怎么建立的,有那么多人放弃了,一小部分坚持的人也没有看到他们取得的任何进步。

  战地民族的故事跟我们这些和平地区的感觉也没有什么差异。只不过角色不一样而已。

  吉尔帮忙偷运钻石,和平地区也有人偷运毒品。第一篇丈夫精神出轨这在和平地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鸟类学家想要保护那片森林那片鸟,现在也有很多学家在做。事情本身看起来也没什么不同。不同的时间地点,总是在上演着相同的故事。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读后感(五):希望与绝望并存的第三世界

  落后地区革命和战争往往是一种恶性循环,不管是在小说中的拉美还是缅甸,掌权者都是在以民主的旗号谋私利,在这种形势下,真正的希望犹如那绝迹之鸟一般,隐隐绰绰。更可悲的是,那些士兵,那些人民却还以为当权者在为解放人民而努力,就算知道了,那又如何,只不过是以卵击石。

  讲点乱七八糟的,个人看法,不接受任何吐槽。

  中国也是一样,但我们存在绝望的领域是在社会问题。

  包括电影的题材审核、书籍的内容以及同性恋、师德等问题,这几年并没有好转,甚有倒退的意思。有时不禁要问,客观存在的问题,是该承认呢还是不应该呢?抑或是在政权需要时就成为夸赞自己人权进展的工具,抑或是在国力强大到无视舆论时将这些问题抛之脑后。

  不能说真话,不敢说真话,这居然是在网络时代的舆论现状。从底层人民到高层领导,说难听点,就是“跪舔就完事了”。我们每天被筛选的信息所笼罩,而且还看不到尽头,当然我们是比那些战乱国家好过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面对国家发展的畸形之处。

  面对国家意志时,我们看到过那绝迹之鸟般的希望,但也收获了无穷的绝望,我们陷在沼泽般的绝望中,可能那几十年前人吃人的年代也不远了。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读后感(六):战争关于一切

  在介绍这本佳作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涯。作者本·方登原本是一名功成名就的律师,可却中年转行,想成为一名作家。于是,苦心孤诣十八年,凭借这本小说里一举成名,获誉无数。所谓“成名要趁早”,可见也不尽然,马尔克斯、村上春树也不是很年轻的时候就干作家这行了。

  虽不够传奇性,却足够戏剧性,这就是本·方登。《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是短篇小说集,虽不够震撼,却足够精彩。

  这本书共包括八篇作品,分别是《良人难寻》《中部山脉近乎绝迹之鸟》《海地之梦》《亚洲虎》《博奇与可卡因》《狮口》《十一指狂想曲》《与切·格瓦拉的不期而遇》,除了第七篇,其他皆与战争有关,涉及地点有海地、哥伦比亚、缅甸、塞拉内昂,其中主要是海地,有三篇的故事情节直接以这个美洲小国为背景而展开。

  于我而言,最喜欢的是《中部山脉近乎绝迹之鸟》。作者通过一个生物学博士的遭遇,一个将要绝迹的鹦鹉的命运,反思战争,反思主义。

  书名虽文艺之极,内容却异常残酷。当然,这种残酷是战争指向的,作者并未在战争所造成的苦难上着墨过多,但通过接触战争或者在战争环境下生活的人,那种对于人的精神状态与心理平衡的扭曲,对于腐败和贪婪角色的刻画,甚至于偌大的森林,连濒临灭绝的鹦鹉都因为战争而失去家园。作者无一语言及反战,却处处透出对战争的批判和反思。

  也许,战争摧毁的不仅仅是人,但绝对是由人来摧毁的。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读后感(七):短暂邂逅

  邂逅;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最初都是欢快的神态。

  八个短篇故事里的邂逅,体验到的是什么?看懂了什么?只有当局人明白。

  关于宗教与领地的纠纷,引发出来的问题,国外大多都混乱都和战地有关,战乱时期就会出现为了军需用品以及个人利益选择了违背良心做一些不合法的事情,不过战乱之地想要合法确实很难的。

  救助,贫穷,枪械,利益,都是互相利用和冲突下发生的,想要得到一些就要舍弃一些,良知与天性的使然都不能存在啦,布莱尔心痛自己的研究付之一炬,可能怎办,武装突袭下,国家大部分之后解救人员,不会再顾及所谓的研究,除非研究对于枪械是很重要的一个科目,才会保留下来,让他们受益。

  欲望与宗教的原因,就出现在梅丽莎丈夫的归来引发的问题,不管真假,但在那个需要军人的地方人人都选择了这样的信仰,所以不管梅丽莎再怎么不接受,也只能这样啦,欲望也好,女神也罢,都是要继续下去的,步入归途有点遥远但不会太远吧!

  有点霍乱时期的感觉,艺术家最终败给了贫穷,只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资源,潜在的力量都被积压,等待新生的到来,看着随波逐流而走的人们,心痛的感觉已经麻木啦。这就是不同时期,不同人命运的齿轮。

  有一种诬陷,就是让人们警惕哪些所谓的正义之士,在跟自己没有一点关系的东西中得到解脱,付出代价以后,痛渗流身体中,提醒着人们,很多时候很多事情真的不适合在刚刚战乱的地方伸张正义。 有一种生存就是明知犯法违纪为了活下去而要走的那条路,难道选择这条路的人不害怕吗?不怕法律的制裁吗?可是如不这样,生命耗尽的人真的会产生很多,所以生存下的违法属于正确的吗?

  “你觉得,如果有白人暴毙,他们会削减我的基金吗?”她曾写信问母亲,母亲回信说:“回家吧,美国也有挨饿的人。”

  “光努力是没用的,要学会掌握技巧。”他操着上流社会的口音告诉她。(详见狮口 155野)

  她别人喊小姐,是小姐又能怎样?不是也是无可厚非的,她要完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解救还是被困,事实放在哪里,只要信念够强,就能完成吗?书中告诉你答案。

  不得不佩服作者,潜心创作18年,30次奔赴背海地,只为打造奇诡情节与完美文字。一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作者本人的用心,有一种人就是把作品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让它慢慢成长。 光荣的背后代表着牺牲,想要光彩夺目的站在人群中必要失去一些东西,理智是仅存的意识,邂逅里的奇遇有点无厘头。 时代的巨变,正在稀释一些重要的事件,发生的依然在发生,你得到的并不是你心想的,可那又能怎样?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读后感(八):愿一切安好

  一本特别有深意的短篇小说集。看的时候,心情特别沉重,所以不建议晚上看,不然一夜无眠。这本短篇小说集集结了作者的所有思想和思绪,还有对贫民或者说平民生活的担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个长长的思考,而这本《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却是多重的思考。面对战争的残酷和现实,作者的文字犹如一道光,照亮对与错之间那道分界线,照亮深陷困境不得解脱的角色,不论他们为善还是为恶。

  《良人难寻》里面的一对夫妻,阐述了战争对士兵的影响,回到家里之后的各种不适。这似乎成为了整个美国的问题,虽然战争中美国是在优势的地位,可是背后却是民众的心理创伤。不只是士兵,还有家属,很多美剧都在反应自前线回来后士兵的生活,有些暴力倾向严重,有些抑郁,心理问题多样,自杀率不断提高。这个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一个高材生本可以在其他方面为国家和人类作出贡献的,但是现在却变成了宗教信仰的努力,在前线信奉了“邪门歪道”几乎不能控制,而他的妻子面对他思想上对婚姻的背叛,却没有实质的肉体背叛,内心十分痛苦……一切的一切都是生活的无奈,爱的包容,战争的后遗症。

  《中部山脉近乎绝迹之鸟》应该是最重点的一个篇章,通过 一个鸟类学家的故事表述了平民不得不拿起枪去维护自己信念的故事。在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灵魂的信仰,信念的产生是面对了自己家人的死亡,民族的衰败,对生活的无力抗争。他们相信暴力和金钱才能维持秩序,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公平公正的产生吗?政府部门的无能和对金钱的追求,让民众选择暴力革命。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法则吗?从达尔文主义出发,物种的兴起和消亡都来自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而战争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的抗争真的就是暴动吗?维持国际秩序真的就是绝对的正义吗?这个问题社会学家一直在研究着,而政治家却总是忽视小众的困苦。我们如果思考霸权,该如何思考自由?!

  《海底之梦》又是一个艺术拯救民族的故事。艺术可以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而战火冲毁了殿堂,艺术品,可是没有冲毁信仰和坚定的心。小艺术收集很多画作,卖给商人,然后换来金钱,再换来武器,就是为了维护“和平”。我们若置身当地人中,就会理解,也愿意帮助他们,这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更是人类本性的善良光辉。一切的死亡都围绕着重生的希望,但是若想死亡值得,那就是文化的传承……

  故事还很多,大家可以好好的阅读,思考何为和平?!什么又是正义!

  作者的写作手法具有自身的特点,获得过诸多文学奖项,《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获海明威奖也是实至名归的。环境描写细致多样,比喻手法独特形象,语言丰富有趣,情节跌宕,可以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所以,一定不要晚上看,不然你会为了全人类失眠!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读后感(九):“我们永远不会幸福。永远不会!”

  绝对值得五星的八个篇章,本·方登这次将笔墨着眼在“再次伟大”USA之外的蛮荒之地:海地、古巴、哥伦比亚、缅甸、塞拉利昂、一战前日趋反犹的奥匈帝国,这些失去文明世界普世规则之地发生的不同“传奇故事”,探讨的差不多都是同一个主题:人性中的良知和善识,到底应该如何面对和抗争这世界存在的巨大的恶意?坚持的结局到底会是螳臂当车被碾碎(海地之梦篇)还是绝处逢生得救赎(博奇与可卡因篇),抑或是同流合污这种更现实的可能性(亚洲虎篇)?

  然而更深一层来说,到底是这个世界病了?还是更大可能作恶就是我们每个人人性中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呢?每一个带着善意而来的屠龙勇士,不可避免最终都沦为了恶龙,这种贝奥武夫式的轮回,似乎只能证明神魔都存在于我们自身一体,就如书中的海地渔民路路所言:“我不认为是撒旦诱惑了耶稣。我认为当时撒旦就没和他在一起,在旷野里受难的那四十天。耶稣一直都是独自一人,真的。没有任何人诱惑耶稣,除了耶稣自己。”

  谁也不敢保证今日温善纯良的渔民农夫,哪一日拿起权柄的枪来,也许屠杀异己的手段会更残忍无情。世界如同一个走马灯般的舞台,台上台下的罪恶永不停歇:“但如果你认为这一切真的会改变,那就大错特错。人们依旧会买卖钻石,我的朋友。只是换了一批人而已。”(狮口篇)

  这种普遍的人性之恶,以及权力对人格的异化,在本·方登希望与绝望并存的叙述中,似乎无力感的悲观更多一点吧:宗教、革命这些传统的“救世良方”被作者无情地嘲弄,“我从不知道上帝和撒旦住得如此近。事实上,他们是邻居。当他们无所事事地坐着时,会打打扑克。但是他们从来不赌钱——钱对他们来说有什么用呢?不,他们只对灵魂感兴趣,那些奔走在世间的罪恶灵魂。当他们打扑克的时候,我们就是赌注。” 这是“救世主”格瓦拉被作者杜撰出的临终前一席话,充满了宿命的无奈。而即使逃避进艺术的自我方塔,仍然会发现世俗的恶意如影随形避无可避(十一指狂想曲篇)。读罢掩卷神伤之余,能深切体会到作者对现世或历史的满怀惆怅和虚无:“等待诞生的力量,沉睡的力量就塞在这狭窄的鼓身中。他将这个尚未成形的梦如婴儿般轻柔地抱在怀中,却不知道能将它托付给谁。”(海地之梦篇)。

  罪恶是我们整个文明的附骨之蛆,即使在平凡生活中,想想那个提着20升汽油走进漫画社的宅男,那对骗取冥婚花童的自杀失意男女,即使没有权力的加持,匪夷所思的恶也无时无刻不在粉碎我们岁月静好的自我催眠,“我们永远不会幸福。永远不会!””南美解放者 玻利瓦尔 临终前对一位叫乌达内塔的将军说的愤懑语,也许不止仅适用于南美一隅。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读后感(十):悖论无处不在

  老辣、大胆、幽默、讽刺、荒谬与悖论,读本·方登的《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就像吃了一道酸辣小白菜,脆生生,酸溜溜又辣呼呼。本·方登,美国作家,被誉为海明威未来的接班人。作品《与切·格瓦拉的不期而遇》获海明威奖,《漫长的中场休息》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入选入选BBC本世纪必读12本小说。《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是短篇小说集,收录本方登8个奇诡的故事。风格别致,让人眼前一亮。

  《良人难寻》中24岁的梅丽莎新婚不过15个月,丈夫德克却被派去海地执行任务。在远离都市文明的蛮荒之地,战士德克被原始的文明洗礼加入伏都教,成了禁欲敬神,爱上虚无女神的奇怪份子;而梅丽莎的生活以及勉强支撑自我的坚强在这强大的信仰面前瞬间崩塌。人生的悲喜剧莫过于此,想以求神问佛安抚当下,却没想到求与问之中,因逃离此处而陷入更大的危机。

  《中部山脉近乎绝迹之鸟》是一个梦想感动世界的好故事。约翰·布莱尔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研究生助教,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不得意,爱好只是研究鸟类特别是稀有鹦鹉栖息地的问题。这样的人,在野外调查时不幸被极端恐怖组织以间谍罪绑架至某个深山野岭。可怜的布莱尔被俘期间与恐怖组织上下斗智斗勇,期间也不忘工作,在不自由的日子里想尽一切办法记录、整理,并在原野中发现稀有鹦鹉的身影。人总是相互影响的,布莱尔的努力唤起了恐怖组织上下的大小人物的同情,人人相信他不是一名间谍。而布莱尔了解到这一恐怖组织不过是为了保护土地,争取更好的生存环境。在最后,布莱尔得到政府赎回,但他却不愿离开这片有稀有鹦鹉的栖息地,强制坐在飞机上,布莱尔觉到“不费吹灰之地就可以将这片树林夷为平地。就是这么简单,栖息在这里的鸟就如同偶尔扬起的灰尘”,布莱尔觉得“自己快死了”“就像已经死了,就像瞬间失去所有宝贵的东西一样难过和迷惘。”人与自然的抗争从来无休无止,打着土地与自然名义的人类争斗更是绵延不断,战争苦吧,战争不幸吧,可最苦最不幸的便是身不由已夹在其中无处躲藏和濒临灭绝的自然生物们。

  《海地之梦》棋如人生的虚幻与真实,主人公梅森每日在海地街头巡视,“梦想家和反叛者在海地随处可见。”《亚洲虎》主人公来自缅甸的高尔夫运动员桑尼被称为“亚洲虎”。高尔夫运动以及发达国家的一切行事都与缅甸迥然不同,“这个国家的未来掌握在你手中”这样的结论更让桑尼无所适从。这个短故事,让我们看到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与冲突。

  方·本登对社会各个角度进行细致而深刻的侧写,不懈余力地挖出社会各个层面的毒瘤与病灶,让我们看到一场疯狂的盛宴。作者文字风趣而灵巧,如一双不凡的手,编织出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荒芜人生,让人“实在难以压抑心中的战栗”。

  雨果的活力,福楼拜的机智,左拉的激情,而方登则是冬日寒蝉,嘶哑着鸣叫,带着点毅然的偏执。这并不令人厌烦,相比,却还能从这种倾注一切力量的表演中体会到关照者的一丝温情。这本《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绝对是近一个月以来读到的最好的短篇小说集,没有之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