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先生》读后感摘抄
《植物先生》是一本由袁明华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3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植物先生》读后感(一):光是纸张就足够美好了
水仙的那张花草笺美炸了,是敲碎的银河散落在了纸上,怎么也想不到植物会有星光。
书都是手工纸制作的毛边书,因为手工装订,版心每一页都会有一点不一样,如果有强迫症的同学看到可能会有点难受。纸的感觉非常的明显,有植物和手工特有的触感。
唯一担心的就是书会受潮,加上是异形开本,存储会让人多操点心。
《植物先生》读后感(二):用心的、饱含深情的书
拿到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惊艳。
封面和封底凹凸地各种植物的印子,细数一下正是二十四种植物,想必就是书中代表二十四节气的植物了。书页有少量的胶,更多的装订功劳在麻绳上。粗大的针脚配以细细的麻线,和书而出的绿色布料搭配合宜,自然而然的手工古朴感。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节气代表植物都有一副水墨画,折叠页里包保护着一张宣纸。第一眼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读了几个节气的代表植物之后就觉得稀奇了:每个节气衬页的宣纸,有着不同的颜色和质地,很多宣纸里面都依稀可见植物的细小颗粒。腊梅纸看得出来腊梅的浅黄;无患子纸摸得出来无患子的小颗粒;凌霜侯纸橙橙的,一下就让人想到柿子;蜀葵纸粉红粉红的;不过最美的是合欢花的纸,丝丝粉色的合欢花,亮闪闪的,一下就让人爱上了,并且光看着这有情调的纸,就想到那些缠绵悱恻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这些由各种植物做的宣纸,从色、形、念想等诸多方面让植物和中国传统文化形神合一,为书增添了很多精致的美。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中植物,二十四篇美文,二十四种发现,二十四段人生。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纲,从身边的植物入手,介绍了应时而生的二十四种植物,如蜡梅、白玉兰、油菜花、桑树、枫杨树、合欢树、蜀葵花、无患子等。每篇文章构思精巧如小品文,由自然、四时、植物进入人文、历史、风俗,进入人的内心,既有硬核植物知识的介绍,又有感时花溅泪的诗情画意,承袭了中国文人的感伤时事心忧天下的写作传统,同时又提供开阔的眼界,传递全新的、绿色的生活理念,是一部赏心悦目的美文集。
肯定是作者追求古朴的一贯要求,使得书页的裁剪粗糙而简单,清晰地显示着切割机切割的印记,翻动书页的时不时地掉下点点碎屑,却不让人生烦。相反,却让人有一种想去洗手、焚香、泡杯香茶、点一盏油灯,坐在窗边懒懒地翻动品读的冲动。真是古朴的书却透露出一种精致,想让人精致生活。
别喜欢书里说的一句话:“植物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去找找值得的。”所以本书很适合带去旅行,能让人在旅行中发现并静心观赏那些植物,体会大自然造物的神奇、美和智慧。 读完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故乡对中国深深的眷恋。每次作者思考节气代表植物时都会从身边常见的植物入手,这些身边的植物也是作者或者童年或者家乡情感的寄托。尤其是狗尾草一章,让现在久居城市的人油然而生一种想去寻找,验证的冲动。那种最常见的却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植物啊,带给人美的感受也越猛烈。
我想,作者写本书的初衷里就有吸引读者回忆往事,珍惜身边人和事物的部分吧,所以,我才觉得这是一本用心的、饱含深情的书。
《植物先生》读后感(三):编后记||从设计一张纸开始设计一本书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中植物,二十四篇美文,二十四种发现,二十四段人生。
《植物先生:二十四节气植物研学课》以二十四节气为纲,从身边的植物入手,介绍了应时而生的二十四种植物,如蜡梅、白玉兰、油菜花、桑树、枫杨树、合欢树、蜀葵花、无患子等。每篇文章构思精巧如小品文,由自然、四时、植物进入人文、历史、风俗,进入人的内心,既有硬核植物知识的介绍,又有感时花溅泪的诗情画意,承袭了中国文人的感伤时事心忧天下的写作传统,同时又提供开阔的眼界,传递全新的、绿色的生活理念,是一部赏心悦目的美文集。
这本书的缘起,要追溯至2018年11月与黄立新社长张春晓主任一起到杭州与晓风书屋联办汪剑钊教授主编的“金色俄罗斯丛书”推广活动——“俄罗斯文学之夜”,是夜群贤毕至,袁明华老师受姜爱军老师邀请参加活动,后吴子桐老师牵线,次日相约到袁明华老师创办的橄榄树学校参观。 漫步校园,袁老师提及他为了探寻各种植物,走遍五湖四海的故事,并称正围绕二十四节气代表植物进行写作,已近尾声。至此,作者——书稿——编辑这一链条第一次连接了起来。
袁老师花费整整一年时间写完这二十四篇文章,节气当日在公号上发表,毫无迟延。但是交稿后,却从不催问,期间两次到成都见面,也只是顺路——袁老师和夫人在丹巴资助了一所希望小学,每年都要数次进川。
花开花落,节气轮转,眼看又是一年,虽然作者不催,但这本书就像一颗石头一直沉在心里,午夜梦回,就突然想到它,期间买来大批参考书,桌子上也堆满了平日收集的叶片树枝,对着电脑,冥想无数种方案,又不断推翻,否定,每年都要出二十多本书的我真被这本书卡住了。其实萦绕我心头的就一个问题:如何让读者能更好地认识这二十四种植物?除了通过文字,通过图片,还有没有其他方式?直到某一天,我对着出版社外面的梧桐树开了窍,恰逢金雅迪印厂向建华老师来办公室拜访,便跟他说:你能不能帮我把这些梧桐叶子打碎,在封面上涂胶,然后均匀撒上去?向老师第二次来,真的给我带来了样品,但是效果很不理想。他就说:我认识一位设计师,她最近也在跟植物较劲,你们可以聊聊。
就这样我认识了许天琪,这是我2020年最大的收获。她是2018年和2019年中国最美图书奖的设计者,第一届天府书展,她在台上讲《寻绣记》《花重锦官城》的设计思路时,我就在台下默默地听着。不需要太多的介绍,许老师一听说我要把叶子粘到书封上,就像找到了同类,并且很快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思路:从设计一张纸开始设计一本书。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束光照亮了整本书。
我们要研发出与书稿对应的24种手工花草纸!flag就此立下,中间却有无数波折。我们编室集体出动,陪同许老师,驱车两个多小时到了“千年纸乡”夹江,第一次见识了“机宣”生产线,从纸浆到成纸,中间只经过一架造纸机的吞吐;参观了“大千寓所”,在这里张大千用当地的宣纸作画,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整体提高了当地造纸技术,最后他带着夹江竹宣去临摹敦煌壁画。但一番考察下来,发现四川本地仍然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
其后两个多月时间,许老师在我给定的预算和她本人的高要求下,先后联系了五家造纸厂,其中一家回复说可以做,但是提出需要用一年时间收集原材料,费用也翻了一倍。我当时就有冲动答应下来,回头一想,还要再等一年,中间诸般不可控,就又往回缩了一步。山重水复之时,许老师报告了一个好消息,清华大学美院副教授,也是中国手工造纸联盟负责人原博给我们推荐了一家纸厂,位于安徽泾县,是中国宣纸生产的大本营。于是我和印制部主任祝健决定直奔泾县。七月的安徽平均气温38℃,我们从成都出发,许老师和助手张睿从杭州出发,原博教授从北京出发,汗流浃背一路飞奔,终于见到了安徽泾县守金皮纸厂年轻的负责人程玮,以及向原博教授推荐纸厂的好友,中国宣纸研究所所长黄飞松老师。
程玮老师带着我们翻越身后的大山,讲述他要将身边的植物融入纸张、将传承千年的造纸工艺和材料进行更好地继承和改良的愿望,一座平常的大山,在程玮老师眼里全都是宝贝。
原博教授、许天琪和程玮三个人头并在一起,对二十四种植物一一进行分析,如何采集原料,用什么方式融入,无法采集材料时,是否可以通过染色模拟、水印造型、寻找替代材料等方式进行处理,最终形成了一份完备的生产方案。特别是当我们用商陆的颜料采用拖染的方法染出跟蜀葵花相似的纸张时,大家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照片发给袁老师,他其时正在甘南的大山里重走洛克之路,攀上了洛克当年爬过的独木梯。
许老师将住处直接搬到了纸厂旁边的农家房里,只为了更方便监控造纸流程,随时调整,完成了全部二十四种纸张的打样才撤回成都。
即便如此,我们当时为之兴奋的蜀葵花纸,因为后期纸张褪色,最终废弃,改为了别的方案。
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历史悠久,但即使是天天和纸张打交道的许多出版社编辑,都不清楚纸张的生产流程与工艺,特别是手工纸在出版领域的使用更加稀少,原博教授就显得忧心忡忡,如何拓展中国传统手工纸的使用领域,冲开文人书画纸的缠斗,是她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今天,看到许老师守着印厂做出来的第一本样书,不禁又回想起这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波折,于是借用本书的篇幅唠叨了这么几句,也是为了记住这段难忘的经历。
《纸神》作者太平一枝说,有多少种纸,就有多少种与纸相关的情感与信念,就有多少爱纸之人在这个乏味时代的有趣生活。《植物先生》的编辑工作,当然不仅仅是纸张的研发。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希望读者能调动视觉、触觉、嗅觉、感觉,顺着袁老师的指引,去认识、去研学这些身边的植物,感受画家的心境,感受捞纸师傅的温度,感受设计师的匠心所在。而我通过参与纸张研发、设计,也领悟到了更多的道理。袁老师说,他如果爬一座山时能认识10%的植物就感到很高兴了;我则下定决心,要从认识一株植物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植物先生》读后感(四):二十四节气植物谱,二十四张特制花草纸,全年的时令植物都在这里
中国自古便是农耕大国,讲究的是晴耕雨读、吟花弄月,而中国人更是从远古时代,就与各种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老的《诗经》,便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美丽的植物世界:有桃之夭夭,有兼葭苍苍,有采采芣苢,有芃芃其麦……造化运乎一心,诗情润于笔下,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如《毛诗品物图考》所说:“夫情缘物动,物感情迁。”当我们品味《诗经》之美时,实际上就是在体察万物之盛、欣于植物之美。
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其实也是追随着花花草草的时节而定的。就连孔老夫子也曾曰过:“不时不食。”到了什么节气,就吃什么植物,比如,立春啃萝卜,清明吃青团,小满吃苦菜等等。这都是老祖宗根据日月运行、四季轮转的规律,为我们总结出来的。
所以,中国人的日子,是随着春夏秋冬的脚步走的,是跟着花草树木一起过的。果珍李柰,菜重芥姜,似兰斯馨,如松之盛,中国人的幸福与快乐,始终伴随着节气与植物。
二十四节气所折射的每一个物候,都可以从植物身上得到印证。正如杭州市作协副主席袁明华先生所说的那样:
“二十四节气属于中国,植物属于世界。属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年年岁岁在地球上轮回,属于世界的植物岁岁年年在节气中生长。种子的力量无处不在,生命在万世沧桑的进化中千姿百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袁明华先生并不是那种闭门造车的作家,他像当年的英国植物猎人威尔逊一样,曾走遍七大洲八大洋,只为寻找和认识各种植物。
在新作《植物先生:二十四节气植物研学课》一书中,袁明华以二十四节气为纲,从身边的植物入手,向我们介绍了应时而生的二十四种植物,如蜡梅、白玉兰、油菜花、桑树、枫杨树、合欢树、蜀葵花、无患子等。
以谷雨为例,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的到来,标志着乍暖还寒的春季即将过去,炎热繁忙的夏季马上就要到来。
谷雨有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因此,袁明华先生认为,最能代表谷雨节气的植物,非桑莫属。
桑与中国人的生活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有着极深的关系。桑在《诗经》里出现有20次之多,是《诗经》里出现次数最多的植物。例如那首《卫风·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孟子·梁惠王上》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由此可见,早在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桑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已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植物了,它可以满足一大家子人的穿衣需求,更是一件可以世代传家的祖业。
正因如此,“桑梓”一词在文学作品中,才成为故乡的象征,才成为游子寄托乡愁的载体。毛泽东同志当年离开故乡韶山时,就曾作诗曰: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然而,工业时代将农桑时代的趣味隔离了,如今,亲眼见过蚕桑的孩子,实在是屈指可数。被隔离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距离,还有隐藏在不同生活节奏中的人心。因此,袁明华在《植物先生》这本书里,不无感慨地写道:
“可惜再也看不见家家户户养蚕的盛景了,再也看不见蚕花姑娘,再也听不到戴胜鸟咕咕咕的叫声。桑蚕业当然还在发展,那可能是我心灵尚未抵达的额另一个方向……”
在这本书里,袁明华还向我们讲述了代表惊蛰的白玉兰、代表立夏的枫杨树、代表芒种的蜀葵花,等等。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构思精巧如小品文,由自然、四时、植物进入人文、历史、风俗,进入人的内心。
这本书既有硬核植物知识的介绍,又有感时花溅泪的诗情画意,既承袭了中国文人的感伤时事心忧天下的写作传统,同时又提供开阔的眼界,传递全新的、绿色的生活理念,堪称是一部赏心悦目的美文集。
另外,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全部采用手工锁线装订,并独家研发二十四种纯手工花草纸,将二十四个时节里特有的植物花叶,藏进书页里,使读者在轻抚摩挲间,真实地触摸到生命和自然的纹理与节律。
二十四张花草纸,与二十四篇文章、二十四幅彩图气息相通,形神统一,共同呈现植物之美,时节之美。
花草纸的制作工艺极其繁琐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为了让这本书以最完美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编辑老师颇费了一番苦心,最终敲定,将24种花草植物,分成五大类进行制作:
第一类是100%树皮纤维纸:桑树、结香、构树,均以百分百纯树皮作为造纸原材料。
第二类是果实颗粒纸:荸荠、开心果、无患子、鸡头米。在构树皮纤维中分别融入荸荠果实皮壳、开心果果实粉末、无患子果实粉末、鸡头米果实粉末,手工抄制成果实颗粒纸。
第三类是水印纸:银杏、白玉兰、水仙花。我们用手工刺绣的方法将植物形状绣在抄纸的竹帘上,然后用这些竹帘抄制纸张,透过光线可显现出半透明的图案。
第四类是花草纸:梧桐、竹子、腊梅、桂花、合欢、水杉。在构树皮纤维中分别融入经过加工和打碎的梧桐叶、竹子叶、腊梅花瓣、桂花花瓣、合欢花蕊(用仿花蕊形状的丝线代替)。
第五类是染色纸:柿子、油菜花、黄山栾、蜀葵、艾草。选用苏木、黄柏等中国传统植物染料,对纸张进行拖染,并在其中融入云母粉、丝印金等二次加工手段,增加染色纸张层次。
就这样,文稿依托纸张而成书,纸张依托装订而成册。当我们翻开书本,打开其中的拉页,就能看到制作精美的手工纸,以及下面半隐半现的植物插图,从而充分感受二十四种手工纸之美。也正因如此,这本书被评为2020中国“最美的书”!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株植物、二十四篇美文、二十四种发现、二十四段人生——这本《植物先生:二十四节气植物研学课》,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