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草木缘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草木缘情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07 21: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草木缘情读后感精选10篇

  《草木缘情》是一本由潘富俊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草木缘情》读后感(一):有心草木皆情

  汪曾祺先生散文集《人间草木》里有段话:“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这是文人笔下的日常烟火;潘富俊的《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则如此写:西瓜原产非洲,约在南北朝时进入中国,古人称为“寒瓜”,李白诗“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因其首在西部地区种植,宋代开始称“西瓜”,明清两代诗词多用西瓜一名,如徐渭诗“团团轮北斗,处处种西瓜。”这是科学家追根溯源

  潘富俊是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农艺及土壤博士,台湾一所大学景观教授。他潜入中国古典文学的汪洋里,用科学的笨功夫爬梳各色植物的来龙去脉古今演变特性意象等,虽然少了个人化的抒怀感想,却以系统研究,搭起文学与自然科学桥梁,让我们得以换一种视角打量草木生灵

  作者仔细统计诗经、楚辞、章回小说成语典故中植物出现的频次,得出不少有价值结论。如,楚辞多颂香草、香木这类隐喻性植物,因南方地广物丰,生存无虞;而诗经多咏颂黍、麦、粟、稻等粮食作物,以及桑、枣、瓜、豆等经济植物,因其所处背景是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粮食生产不易。古典小说《金瓶梅》《红楼梦》《西游记》中,出现最多的植物是茶,《水浒传》则是柳,这着实出乎一般人的意料。另一项研究成果更让人赞赏,《红楼梦》后四十回不但每回平均植物数和单元内植物总数远少于前两个四十回,植物种类分布频次也完全不同。第一个四十回出现165种植物,第二个四十回出现161种,第三个四十回则出现61种。因此,潘富俊认为,以作者对植物熟悉程度,和植物意涵在文章中的运用,前八十回远胜于后四十回,据此亦可断定后四十回为他人续作。

  正如苏轼所言,“达者寓物以发其辩,则一物之变,可以尽南山之竹”,该书深究物之演变,显见理趣。以“麦”来说,周代以前提到的麦是指大麦,后来小麦种植越来越广,大麦反成了非主流;以“兰”为例,唐代以前绝大多数的兰,指的是作为香料使用的泽兰,宋以后才成为“莳花艺草”的对象而大量栽植;松树在中国有22种及10个变种,且形态相近,不过韦应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所描述的松,必是种子无翅的种类华山松。

  厨间之物也不简单,各有来头和故事,读之不禁兴趣顿生。自古即为主要栽培蔬菜白菜,由于凌冬不凋,四时常青,如松树一样,而得名“菘”;萝卜古称“芦菔”,因块根长在土中且洁白如酥,古名有时也称为“土酥”。宋代杨万里有诗:“庾郎晚菘翡翠茸,金城土酥玉雪容”;姜在中国的使用时间悠久,孔子斋戒时不撤姜食,从晋代潘岳“瓜瓞蔓长苞,姜芋纷广畦”可知,魏晋时代姜田已经常见辣椒未见于明诗,清诗里才出现,刚开始,诗句中均称“番椒”,如郑珍诗“秋分摘番椒,夏至区紫茄”。

  潘富俊讲诗文里的植物色彩,划类别,分深浅,以散曲“黄芦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举例;谈古时药用植物入诗,引宋代戴昺诗“柴门通草径,茅屋桂枝间。修竹连翘木,高松续断山。”通草、桂枝、连翘、续断等皆为中药名;说到烟草(tabaco),引入中国时被称为“淡巴孤”或“淡巴菰”,如清代黄遵宪诗“旧藏淡巴菰,其味如詹唐”,周馥诗“山居宜种淡巴菰,叶鲜味厚价自殊”。真是有趣极了。

  书中提及香椿的食用,“庭椿摘初黄,畦韭剪柔绿”,不禁让我想起故乡的椿树,以及齿颊留香的少时记忆。又说起蔬菜茭白,它的籽实可是曾与稻、麦、黍、粟并为主食的“菰米”,又名“雕胡米”。我曾在磐安基层待过两年,那里有整片整片的茭白田,可惜再不见“雕胡米”了。

  言草木有情,实是人在其间的价值映射。潘富俊以满腔诚意观望草木世界,让我们多了真趣。四季轮转,千万别忽略那些开落荣枯,别辜负眼前的多姿多彩

  《草木缘情》读后感(二):简体版的书名搞得太奇怪

  这本书就是台湾猫头鹰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植物学》的简体版,由于我没买简体版这本书不知道内容有无修订,只看目录是完全相同的。

  只是想吐槽一句简体版的书名,真是搞不懂为什么大陆出版一定要搞这些奇怪的名字,原书《中国文学植物学》已经表明了这本书的性质、内容,大陆出版非要搞什么《草木缘情》?!书里讲什么草木缘情了吗?!这本书做的是文学中的植物学,是统计、分析,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研究成果,认真来讲算是科学读物。现在这个书名搞得好像文学读物一样……

  不过简体版的封面还是蛮好看的……有机会书店看看实体书的插图有没有更新

  最后再说一次,这不是文学读物是科学读物!并不是想象中的“生动有趣”!

  入了《中国文学植物学》的如果没有收集癖不用再入!!!!虽然封面真的很好看……

  《草木缘情》读后感(三):居家旅行必备生活好朋友

  关心自己心灵,是我自己长大之后,慢慢才学会事情。古人,作者,我,从植物和诗文中体味到的乐趣,我希望你也能感受到,并且能够因之更愉快地生活。这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商务印书馆的书,有些是有一股浓浓的植物蛋白味道,有人觉得是豆腥气,对我,有点像维维豆奶的味道。第一本到手的是吕叔湘的规范字典,用了很多年,很小心,当时特别喜欢翻字典就是因为书的味道特别好闻。所以我因此查完了中学课本中所有带平翘舌前后鼻韵的音,完成了自己的普通话学习,整个大西南联邦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寥寥无几高三之后没有再翻过字典,也就忘了。

  直到本书到手。翻开的时候淡淡的维维豆奶味道,似曾相识隐隐约约,只是在我脑中勾勒出了一个简单美好安宁环境。我想了很久,才想起,那是我在中学读着自己喜欢的书,做着自己觉得很重要很开心的事情的时候的感觉。浮现眼前的,也不是哪个同学老师,只是中学木头颜色的课桌面,和字典墨绿的包书纸。

  对比现在周围尘土飞扬天天堵车的钢筋水泥城市,恍若隔世。小时候学习是件艰辛责任重大任务,原来今天才发现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实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你要有时间,不能说到家洗洗明天一早还有个重要的会议不能失眠啊;你要有心情,不能说再练习小时驾校一考通啊周五考理论了;你要居有定所,不然下次换房子的时候带着纸质的书一柜子;周围要安静,不能一会收破烂一会儿换手机经过你旁边……千辛万苦之后,然后翻开这本书,深呼吸,感觉简直是心灵的宁静

  古代的文人,本书的作者,生命中遇到过的植物,现在在维维豆奶淡淡的味道中,开始和你交谈。它们在每一个朝代遇到的人,人看到它们时候遇到的事,事呈现出来的在诗和文。植物一直都那几种植物,人和事情的变化使兰换了称呼,使菰米变成茭白。我小时候第一次见到棠棣的时候,问爸爸是啥,他说是糖梨儿,我当时还在想:妈哟,酸涩苦都占齐了,哪里糖的?他说还没熟。单纯小朋友以后每次遇到都在尝,一直就没有遇到过熟的。小朋友认字的时候,诗经上说的棠棣花的样子,说“偏其反而”,那个花根本就不那么大,且那时也不能和李杏桃梅梨之类分清楚,要是有机会,要能回老家再看一下就好了。孔子评价我棠棣一般感情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要是能遇到他,我一定顶回去,老人家说话不腰疼。

  所以,在旅游或者居家的时候,这本书本身的内容和味道,是足够支撑一个小小的空间,有古人,有植物,有回忆,有诗,还有人间亘古不变情谊

  关心自己的心灵,是我自己长大之后,慢慢才学会的事情。古人,作者,我,从植物和诗文中体味到的乐趣,我希望你也能感受到,并且能够因之更愉快地生活。这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至于本书的遗憾,是作者对绘画这一块不敢深入。这直接导致了植物分类学这一重要的问题没有讨论。这才是作者作为学院考据派的作品的短肋。

  但是即便如此,我也认为这是目前疏理古今植物中文名称的里程碑式作品了。归类统计,并不是简单诗词罗列,而是依赖作者自己强大阅读古文的基础,然后按照时间线按照逻辑一一串联陈述。其他人可能有某一个点知道得比作者清楚,但是能够系统做到这一程度真是没有了。不服来辩(我倒希望能见到更好的)。至于那些讨论插图不是手绘图片照片的同学,目前我觉得配得上这本书的严谨认真的程度的,云南百花图鉴,某宝已经卖到300了,还只有云南的植物……我真该洗洗睡了。

  ------------------------------------------------2016.4.17更新---------------------------------------

  《诗经·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里的芍药三月三在陕西华县到底能不能开出来?

  江西暮春杜丽娘“嵌雕阑芍药芽儿浅”的句子是不是汤显祖也没睡醒?

  反正号称蜀地第一牡丹的彭州丹景山,清明的时候牡丹就开得接近尾声了,若还能见到开得不错的九成九都是芍药。

  芍药的千古之谜。

  《草木缘情》读后感(四):枝枝叶叶皆是情

  孔子说,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在圣人心中,认识包括植物在内的万物之名,是可与“兴观群怨”等同的学诗之功用。

  中国人自来便与草木相偎相亲,草木也便是先民们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小说俗语篇章字句间都离不开草木的身影,或以草木起兴,或直接吟咏,又或以草木来传情达意,象征人之品性

  正所谓恋恋文学与植物,潘富俊先生结合植物学学者与古典文学爱好者的双重身份,挽起文学与植物二者之间传唱千古的隽永关系尝试以“多识草木之名”,作为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通幽曲径。

  读着文字,看着上面一帧帧图片,心中会不时涌起这样的想法,待到春天,就可以捧着这本书,去郊外,或直接去楼下的花园里,一一认取这些植物。这些一直默默陪伴在身边的亲密小友们,竟一直不知道她们的名字,这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而在她们平凡朴素外表下,竟可以寻索出丝缎般华丽的一番身世。潘先生一直在做的,便是沿着这条古典文学之河溯流而上,去钩沉、去打捞她们在泛黄书页间的身姿,在诗词歌赋间的翩跹身影。

  《诗经》中的依依杨柳,灼灼桃花,风过处倒伏如海的蒹葭见证淑女勤劳纯洁的荇菜,游子行前在北堂前种下的萱草,三月的平原旷野上给人带来劳动欢愉的芣苢……先民们的衣食住行、哀乐喜怒,皆有草木在身侧陪伴。因了这绿色的洗濯,他们周身气息洁净

  “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从《楚辞》中“香草美人”的传统一路行下来,佩白芷、泽兰在衣襟上的君子,在时光之河里,散发幽幽的香气,草木之馨香分明也是人格之馨香。

  《红楼梦》里,不用说黛玉的潇湘馆、宝钗的蘅芜院,芒种节大观园众姐妹祭花神、海棠诗社、咏菊诗。黛玉之芙蓉、宝钗之牡丹、湘云之芍药、李纨之老梅……每个女子本身就是一株草木,有着自己独特风姿与香气。

  顺着这条古典文学之河,潘先生一路为我们指点河畔花草草之妙,看他统计唐诗宋词、元曲中所出现植物的种类,又统计王维、李白、白居易、杜甫、温庭筠、李商隐各人诗中植物种类。真正的植物迷其实是白居易先生,其诗中涉及植物足足有两百多种,次之是杜甫,诗中所及植物也有一百六十六种。回头一想,这结果又最是理所应当,白、杜是最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息的,而普通民众的一餐一饮,劳作与思慕间,田间阡陌小院篱落,怎会少了植物的身影。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你了解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便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作者有寄情于山川草木的情怀,又条分缕析,有着作为一个植物学家的严谨态度。这种较真,不过是缘自有情,用《红楼梦》中宝玉的“情不情”来说这本书的态度正好。倾注一腔热情,于这葳蕤枝叶间,暗香疏影中上下寻索,求其真味,只因对这世间本没有情感的万物,都有一番端庄的、真挚情意在。

  发于 《中国教育报》 崔秀霞

  《草木缘情》读后感(五):几个小错误

  32,杜牧怎么去过云南了?

  47,苹是蒿吧?

  348,P496,唐诗没谈到空心菜,并不意味着唐代没有。唐前的《南方草木状》已有关于空心菜的记载,只不过那时叫“绰菜”或“蕹菜”。

  植物原产地的问题。这个要界定应该非常模糊的吧?特别是原产亚洲热带的,华南及其南海诸国也有热带地区,在亚洲热带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引进的吧。那应该算是品种的优劣而已吧。

  文献有记载只是能说明,它在当时为人所知,且流传下来为后人所知。

  无记载有可能是东西存在,人们认识,但文献没有流传下;有可能东西存在,人们不认识;有可能东西不存在。三种情况啊!

  总之,这本书刚开始是作为学术著作,后来转型畅销书,结果变成四不像,对于普通读者,稍嫌其深,对于研究者,则过于浅直。但是,作者的统计所花费的功夫还是值得肯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