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披着羊皮的狼》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披着羊皮的狼》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29 00:55: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披着羊皮的狼》经典读后感有感

  《披着羊皮的狼》是一本由乔治.K.西蒙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一):控制人格读后感

  1心理学的理论较多,建议有心理学基础知识的人看 2人格有顺从性人格和攻击性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可以看到这种人,让你舒服的是顺从性人格,让你不舒服的是攻击性人格。不过,通常事业有成的都是攻击性人格 3有一个老虎机理论,老虎机让人着迷的4个因素:a有大奖,b有小奖,c当你退出时发现已投入成本很高d汇报取决于你愿意投入多少。这也是赌博让人不能自拔的心理因素。

  4当今社会鼓励竞争,竞争让社会进步更快,但同时让竞争型人格的人越来越多。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二):#2018书单 004# 《披着羊皮的狼—如何与控制型人格相处》

  #2018书单 004#《披着羊皮的狼—如何与控制型人格相处》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为什么和某些人就是讲不通道理,为什么某些人会无理取闹,为什么三观会不同?老虎机效应是怎么发生的?操控者通过羞辱对方来达到操控别人的行为,被控者该如何摆脱被操控的处境?知己知彼,不战不殆。原来操控者是这样想的 ...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三):各自安好,放弃不该有的幻想。

  “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他们最终意识到,自己不幸的原因在于持续徒劳地试图理解、应对和控制操控者的行为。”我滴麻麻就是一位拥有极强控制型人格的大妈,她的套路就是站在一种所谓的制高点上不停地羞辱我,利用羞耻感来让我屈服。今年8月份,当她再次利用这种方式对我进行多方位的羞辱时,我在她面前狠狠地扇了自己无数个巴掌,大哭着告诉她:“我就是不要脸,我就是没自尊,我就是下贱!但我以后再也不会听你的任何话!"然后她就傻眼了,她擦擦泪也不哭也不闹了,因为套路无效了。很庆幸我在25岁的时候从她的羞辱中走出来了一点,我再也不会怀疑自己的直觉,虽然她是我妈,但她确实是一个非常自私又狠心的人,且非常善于用”爱“来包装她一切攻击性的目的,但她是她,她的生活与我无关,意识到这些后,我的心态就很坦然,日子也舒畅多啦!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四):顺从型人格和攻击型人格

  顺从型人格(submissive personality)者面对潜在冲突时经常会过度地退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表明自己的立场。面对挑战时,他们总是“逃跑”,不给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这一行为模式使他们很难养成自信的心理品质。人格理论研究者将这一类人描述为“被动——依赖型”(passive-dependent),10被动心态会使他们完全依赖别人为自己反抗,即使感到不满足,他们也往往会听天由命,在那些强制要求自己变得更强大、更能干的意愿面前退缩。

  相反,攻击型人格者倾向于向一切潜在的冲突宣战。他们生活的主要目标在于“赢”,并为此全力以赴。他们奋力克服困难和挫折,扫除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他们野心勃勃地追求权力,并且完全地、恣意地使用权力。他们乐于接受挑战、力求登上巅峰和掌控一切。不管他们对自己应对挑战的能力是否有充分信心,他们都会极度的自信,不受情绪的影响。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五):不要被控制型人格虐成渣了都还不知道!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气愤!

  每读一页,我都感觉心中的怒火上又浇了一桶油。用爱的名义来控制,是如此恶劣卑劣的伎俩!

  记得书中有一个例子:

  女孩丽萨又做噩梦了,她原本是一个优等生,但她越来越易怒、在学校的表现也越来越差。虽然她妈妈已经多次提醒丽莎说可能是压力太大了,可是她的父亲认为学习成绩下降比丽萨的情绪问题更严重。父亲不但竭力说服母亲,并不断以关心女儿的名义采取了各种提高成绩的方法——他安排女儿去更好的学校学习、让女儿做学习能力诊断、为丽萨购买新电脑并配套了顶尖的学习教程。

  父亲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呢?丽萨全A的成绩单!

  这是一个多么自私的父亲啊,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不知道止步、让步、退步,不惜一切代价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连自己的女儿也不放过!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见得太多了,多少孩子被父母逼着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多少员工被老板逼着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而这些,都是优美言辞下控制的卑鄙手段!

  多留个心眼,不要被控制型人格虐成渣了都还不知道!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六):争斗其实从未远离你

  争斗,是一个非常不讨喜的词。可小到两个孩子抢玩具,大到地区冲突,国家战争,斗争从未远离。

  其实,斗争本身是无害的,只要公平合理。可总是有人外表极具魅力,暗地里却用狡猾、卑劣的手段获取所需,甚至不惜操控他人。处于操控之中的你,要么是毫无察觉,要么是感到了什么却在犹豫,最终的结果都是成为攻击型人格的受害者。为了摆脱受摆布的地位,你不仅需要熟悉操控者的特点,他们控制他人的策略,还要在行为上做出改变。

  《披着羊皮的狼》讲得就是如何与控制型人格相处。阅读时可以先跳过开头对于人格类型的探讨,读一读那些发生在家庭中,职场上的小故事,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作者的本意。在对控制型人格的本质和表现认识之后,第二部分的应对策略会为困境的解决提供方案。哪些人是在假装无辜,扮演受害者,哪些人在用愤怒恐吓,实施诱惑。这些都能在本书中得到答案。

  当你读完后,你会发现这本书并非是在刻意渲染人性的阴暗。只是,为了在这个尚不完美的世界中,以适合的方式生存,教育好下一代,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行为。克服不足和创伤,获得完整的生活,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七):笔记

  斗争,为了个体而产生的心理动力,是生存本能。

  受害者无法挣脱的原因:……受到威胁,为什么看不清现状,不挣脱呢?但是思维和直觉是复杂模糊的,无法通过 “ 直观的感受 ” 和 “ 清晰的证据 ” 证明自己受到了威胁。假设受害者以操纵者是否有蓄谋地控制他们作为有罪判定,受害者的感官可能被蒙蔽。操纵者不知、内心不承认自己作恶的可能性也很大。

  神经官能症是文明开化的代价。神经症是通病。神经症的表现:

  · 自尊受损,内疚,羞愧,产生焦虑

  · 为了减少焦虑,防御机制敏感、坚固

  · 恐惧被社会排斥,为此有虚假的一面(可归为防御机制)

  策略

  但这些策略可能不是故意的,可能从小习得的。隐形威胁:间接性地让对方感觉到焦虑、感觉低人一等。这样对方处于劣势地位。在其中,决定操控者成为操控者的因素之一,是操控者相比受害者,负罪感、内疚、羞愧感较弱。相反,他们使对方体验这种情感。例如:

  · 扮演受害者时,唤起对方的同情、心软。

  · 从事一些公益活动、或工作中表现自己非常尽责,以掩盖自己家庭的不称职。

  · 以一种诡辩的逻辑承认自己的行为,但间接推脱到他人。

  · 利用社会评价攻击内心(尊严,脆弱感等)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八):只是一点想到的话

  其实有点借着书评写几句没啥营养的随想的意思。

  读这本书是因为在某处看到了推荐,因为已经对这种畅销书的写法大概了解了,自己又不是十分喜欢这种写法,并不是非常想看,不过因为推荐处与自己对题材的兴趣,还是推动自己看了这本书。

  关于畅销书,越发感觉有一种套路式的写法,那就是讲小故事,故事是生动易懂的,道理基本都在故事中,作为一种叙事而存在。我并不很喜欢这种方式,然而也说不上反对。这种形式自然主要是为了“畅销”而服务的,大家都喜欢看看故事,顺便明白点道理。其缺陷在于论证逻辑很危险,大部分论据都是以一种主观小说口吻出现的,所谓“主观”,意思就是一旦作者选择了叙事基调,你基本上只能选择信与不信,无法做更多的深入思辨。书中道理的准确性也基本上依赖作者本身德行保障,这本书是消化了成书时的坚实研究,形成观点?还是被任意发挥,加入了很多虚妄的情感?其实是无从得知。具体到本书,我只能说是相信它吧。

  关于控制行为,自己是早已知道控制的无处不在,也不会再因为发现这一点而惊讶,广义的控制不会也不应该消亡。有一些像抑郁一样,从消灭转为共存的意思。新的感想(或疑惑)是,关于控制行为的理论,有多少是具有时代性的?有多少模型论的意味?一定是会有一部分模型假设的韵味,想到这一点的意义是不是在于帮助自己摆脱对控制行为的善恶与仇恨呢?也许吧,不知道。的确我是容易因为控制行为的存在让自己十分低落、不知如何防御,而又比较痛恨。

  关于对自己的反省,也许我需要注意一点被动攻击的存在。也许是什么凝视什么深渊什么变成的事,也许是我过度思虑。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九):死的那个是狗

  以往我总是会在被欺骗和背叛之后,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这样对待我的目的,或者还是我的不足。总是在万丈深渊,恶性循环里垂死挣扎。我反复的尝试原谅,谅解,等待改变。哦不,确切的说我从来不会在伤痕累累后指责于谁的错,生怕错怪了那些我自认为性本善的人。反而是不断的自责。就像书里说的那样,我又累又愧疚还迷茫。因为实在是无法明白他们对‘地位’的追求和‘赢’的意义,却天真的归咎于自己的不完美。真是讽刺,‘有罪的人安然自得,无罪的人不断自责’。可怕的是,我时常感到痛苦不安,却没办法直面承认,因为我觉得这是无病呻吟,反而会更加痛苦不堪。

  既然一直处于‘防御状态’的我会去万丈深渊,那我何必不坚定‘对峙’,也许那样我会如释重负。可是我发现每一次我不后退,前面就是会慢慢陷入泥潭。我感到了更加深刻的愧疚,就像‘内心恰如一片点燃了的荒野,火光闪烁,来势凶猛,但经过半小时的沉默和反击。深感自己行为的疯狂和自己恨人又被人嫉妒的处境的悲凉时,我内心的这片荒地,便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黑色的焦土’。无奈的我又开始反复审视自己,开始自我认知。我开始看更多书,就像对这本书的发现。

  也许我还做不到书上说的那样,然后得到救赎。所以我总是对这些让我受伤的攻击避之唯恐不及。但是我从中拾取那一丝的自信,这至少不会让我在只是深渊和泥潭里蹒跚。

  看完书一大半之后,我的疑惑也被提到了,为什么需要改变的是我?知错就改的改吗?还是错了吗?伤痕累累后,我开始相信他们的自私和冷酷,可是能有什么办法呢,多的不过是自责里夹带的咒骂,抑郁里的长叹。后面我明白了,既然‘赢’让他们如痴如醉,又怎么会羞愧,他们不接受改变,又会妨碍到我什么呢。这样的人对我来说就像他们追求的‘赢’一样,无关痛痒不堪一击。我要改变的只是让自己看清并且义无反顾追求我的‘赢’,这样的地方这些伤害和背叛,利益和理由是不用存在的。就像是...

  两个房间一个写着‘无罪’一个写着‘有罪’,我绝对还是会去‘有罪’的那间,永远听不到他们在旁边那间侃侃而谈,而我会在这边孤独自怜,然后望着窗外刚好的天。

  ‘我能够清楚地分辨罪犯和他的罪孽,我可以真诚的宽恕前者,而对后者无比憎恨’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十):狼和羊的转变

  这本狼之前,看过了《非暴力沟通》和《冷暴力》。

  看前两本书的时候,已经很有感觉了。觉得包括自己在内的身边人时时都在做暴力沟通,有时候也会用冷暴力。

  再看《披着羊皮的狼》,分析到狼所使用的那些伎俩,在家庭中、职场中、社会中经常见到,自己有时候读到某个细节也禁不住打了个寒颤,这个想要控制他人的想法和做法,原来我曾经被实施过,甚至我自己也实施过。

  其实人生活在这个丰富多彩,纷繁多变的世界上,一直有三个心理问题在不停寻求答案,我是怎么样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我必须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延伸开来,大概就是我需要是什么样才能在这个是什么样的世界上生存,才能获得所需、所想、所欲的一切资源,才能活的像个样儿。

  带着这个问题,可能就像《狼》书里说的,个体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的不同方式(构成了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两个极端代表了两种极端基本人格(顺从型人格和攻击型人格),顺从型人格或者叫神经症人格过去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它是文明教化的结果,人们主要通过性和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痛苦和折磨(弗洛伊德),文明社会又谴责随意的性行为和攻击行为。人们将社会禁忌内化,从野蛮中进化,神经症是自我克制付出的代价。因此神经症人格的人对于应对和保障自己的基本需求极度的迟疑和焦虑,内心的焦虑源自本能区里和良心谴责之间的冲突。

  相反,攻击型人格倾向于向一切潜在的冲突宣战。他们生活的主要目标在于“赢”, 并为此全力以赴。他们奋力客服困难和挫折,扫除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他们野心勃勃地追求权力,并且完全地、恣意地试用权利。他们乐于接受挑战,力求登上巅峰和掌控一切。不管他们对自己应对挑战的能力是否有充分信心,他们都会嫉妒的自信,不受情绪的影响。

  在如今宽松的社会氛围里,个体的神经症严重到需要治疗的程度的情况,越来越少见了。有着适度神经症的人们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了。

  在文明社会里,性格障碍是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性格障碍者不为良心谴责所累,狂热追求自己的目标,无视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和需要。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若是让自己痛苦就是神经症,若是让人人都痛苦就是性格障碍,在诸多人格类型中,顺从型人格大多是神经症型人格,而攻击型人格则多是性格障碍。

  社会的大背景,越来越推崇成功,而且最好是一夜成名、一举暴富,我们在生活中也看到很多再这样主流舆论下不知所措的人,到底在顺从型和攻击型这两个极端之间,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我们在满足自我需求的时候也能和周围的人和平共处,这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这本书带个我的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