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观后感100字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是一部由Nick Murph/ Nick Green/ Christop执导,西恩·帕特维 / 凯瑟琳·麦克马克 / 麦克·辛主演的一部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观后感(一):莎剧史诗——可惜现在不这么拍电影了
不愧是英国人拍的历史纪录片,场景虽然寒酸,但人物言语充满力量,激动人心,仿佛在看莎士比亚的戏剧。
美国曾经拍了很多史诗片,埃及艳后、宾虚、斯巴达克斯,但现在已经很久没有佳作诞生了。中国精彩的历史素材如此丰富,大导演们却喜欢不三不四的改编戏说,目前还没有一部可以称为史诗的大片诞生。
在这种情况下,这六部罗马史诗纪录片,也可聊堪慰藉了。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观后感(二):【真人发音】微信拉丁语英语小词典
我用微信公众帐号制作了一个拉英小词典,发音资料来自《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第六版)》的配套音频。
只要发送一个单词表中的拉丁语单词,就会自动回复该单词的英文释义及真人发音。 (动词四种基本形式,名词单数主格和属格,形容词三性单数主格,这些都可以作为关键词)
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关注微信公众号“拉丁语学园”,欢迎试用~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观后感(三):PICK 01 & 06
个人最爱01尼禄和06阿拉里克。
尼禄对美和完美的追逐和他本人的暴虐水乳相融,甚至迸发出血色的美感,逼着人理解他。06的阿拉里克则让我看到更多的谋略而非情绪,一步看十步,目标清晰路径明确,与其他集数里的大喊即获民心天差地别。不过这一点上04里的约瑟夫也是可以一说的角色,他让好友与自己活命的数数法我想没有人不印象深刻吧。
顺带吐槽一句,看完全剧最大的感觉是脖子隐隐作痛,用剑划破颈动脉的场景多到不忍心看。另外自从发现一个镜头被重复使用后就会发现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狗头)。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观后感(四):强烈推荐BBC关于古罗马的纪录片
Ancient Rome: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这是BBC2006年推出的一套带有一定剧情的系列纪录片。
其精彩程度与HBO的Rome简直更胜一筹!
我唯一的不满就是:
它太短了!
只有6集!
虽然每集的长度有60分钟,但是总的来说根本就不够看!
一直对古罗马的历史非常感兴趣。
这方面的大片也收藏了不少。
如:宾虚,埃及艳后,斯巴达克斯等等。
而纪录片也是我的最爱。
两者的结合,BBC做得实在太棒了!
强烈推荐!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观后感(五):尼祿——時代演變進程中的推动者
剛看完尼祿那一集,覺得他又可憐又可恨,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想想他如何像瘋了一樣殺人,就覺得他不被自己的臣民宣判死刑是不可能的了。他的皇位是繼承得來的,一出生就意味著整個羅馬是他的。他一心只想像神一样統治羅馬,做自己想做的,像個小孩子一樣。可他想做的卻是藝術,於是,百姓民不聊生,只爲為他打造藝術帝國。“我們是朋友啊,我是皇帝啊。”尼祿在臨死前對他長期以來的“助手”提格里努斯說。而提格努里斯卻說,“這是……不夠的。”Time changed.今非昔比了,大家都懂了是否能夠統治羅馬,不是看他的出身而是美德。專治的時代一定會過去,但是尼祿的昏庸無道無疑是時代進程中的催化劑。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观后感(六):比垃圾稍微好点的纪录片
这片比垃圾稍微好点。英国人说的历史,5分史料,还有1分杜撰,剩下4分全是自己的私货。就拿我熟悉的君士坦丁那集来说吧,君士坦丁是死之前才开始皈依的基督教,而且当时emperor这个词还不是皇帝的意思,拍古典时代的历史剧最忌讳的就是拿现在的词儿带入当时的意思,这点英国人完全没有注意到。
君士坦丁作为重建新罗马的典范,是内敛的,而片中将他表现为一个暴戾的神棍和疯子,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的,不知道是在黑君士坦丁呢还是黑基督教。基督教作为一种当时已经普遍被人民接受的宗教,因为信众人数过多被扶正已经是大势所趋,基督教取代多神教,将多神教里的各种血腥的祭祀和神秘主义摒弃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而纪录片所表述的更多的是基督教是一种武器,不错,基督教是一种维持统治的武器,但更多的来说,在4世纪的西方,基督教的普世性明显占据了主导地位。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观后感(七):Ancient Rome: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
The documentary is mixed with historical drama, it makes us accurately understand how the Roman Empire was established and how prosperous it is and eventually going to decline. It is based on accurat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history. It shows us those greedy and ambitious people, such as Caesar and Constantine. They prompted the the formation of Ancient Rome,of course. It also described how Rome destroyed Carthage, ruled by Caesar and Rome’s repression when the Jews betrayed them. It is so attractive and worth wathching.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观后感(八):由这部纪录片看中美纪录片的差距
我觉得主要的差距就是——欧美电视台的纪录片善于运用情景重现的方法,而我们的纪录片喜欢运用讲述和历史资料再现的方法,比如许多CCTV10的纪录片就是的,从头到尾都是叙述和图片,要不再搞点所谓“珍贵影像”来,再就是专家学者的讲述。
而像BBC、discovervy等国外电台的片子多喜欢采用情景重现的方法,这部纪录片就是,看完本片,我都有点坠入历史的感觉了,想去那个时代,真是身临其境。
我们的片子与他们就是两套视角的差别,我们是第二人称视角,像是要去解密什么东西,然后由制作方解答,而他们则是把观众放入其中,自己感受,思考,并赋予适当的讲解。 这一点,在中西方的学校课堂也可看出来
这里面既有文化、制度的问题,但制作方的实力因素也不可忽略。我们的什么什么TV确实没多少钱在拍纪录片上,那个又没人看,投钱干嘛?所以就用简单的方式,找几个老照片,老资料(已无版权问题),再找几个要不了多少钱的学者,就出来了。
discovervy曾经拍过《秦始皇》,也是情景再现的方法,虽然很好,但秦始皇说英文确实很别扭,为什么把我们的历史给他们去拍?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制度再开放些,投入在多些,拍出我们自己的好的纪录片!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观后感(九):当历史教科书看吧
看完BBC纪录片《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共6集,大概的时间进度是:
公元前507年 古罗马共和国时代开始
1.公元前133年~前132年 提比略·格拉古的父亲在他很小时就战死,小孩子长大后,参加了攻打迦太基(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年与迦太基之间的3次战争)、西班牙的战争,看到了罗马人的残暴,后担任保民官,支持土地改革,掀起革命的狂潮,但他死于一群元老的手下被扔进台伯河而告终。
2.公元前49年 尤利乌斯·凯撒率军"渡过卢比孔河",回到罗马,从庞培手中攫取权力,引发内战。公元前44年,凯撒被杀。
(公元前24年凯撒的侄子屋大维成为首位罗马的皇帝。)
3.公元64年 罗马大火烧毁了大部分罗马城,尼禄皇帝,一个中二病的文艺青年,开始建设新罗马城,弄垮了财政。
4.公元66-70年 犹太人悲剧史上的一笔。明智的决策被狂热的人们践踏,换来的是血流成河的惨痛教训。只有靠智谋生存的约瑟夫才活下来了,也不得不看着自己的同胞被荼毒,圣地被玷污。剩下能做的也只有当一个史官,写下目击到的一切。镇压起义的提图斯后面成为罗马皇帝。
(公元79年 维苏威火山喷发埋葬了庞贝城。
公元80年 罗马大斗兽场,在原尼禄金宫位置上建成。)
5.公元312年 君士坦丁在密尔文桥战役击败了马克森提乌斯。成为罗马唯一的皇帝。原来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合法化过程也是充满曲折离奇。
6.公元410年 日尔曼的一个分支——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的率领下洗劫了罗马城。
(公元476年 日耳曼首领奥多亚克取代罗姆路斯·奥古斯图鲁斯,宣布自己为意大利国王。虽然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但东方作为拜占庭帝国继续繁荣。)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观后感(十):记
给9分吧。 按照顺序:
凯撒那集没能描绘出初代帝王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很微妙,往往通过许多细节来表现)。第一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有计谋的将军最终实现了对帝国的独裁,但也仅此而已。
第二集完美(对,我就是这么喜欢剧中的Nero)。完美的演绎,再结合诸多辅助元素配合,实现了对这一角色生动地刻画。(暂不考虑历史,仅看剧中表现)还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帅啊!无论Nero还是提格里努斯都帅得惊人!演技还好我天!有没有王法?!
第三集我个人的观点是没有显示出将军父子的智谋和才干,仿佛他俩只是历史的幸运儿。 第四集就很优秀了。突出了不同阶层的诉求和对既得利益者的斗争。其实前半段可以很快速地收的,不用花那么大的篇幅描述迦太基和男孩前期事迹(也没什么事迹好像。。),完全可以把罗马的行政体制,各个阶层更加完整地描绘。后面明显给人感觉是经费和篇幅不够才草草收尾。举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就一个被人民前期嫌恶的人(至少剧中是这样的),后面突然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就能煽动百姓并获得与提比略相抗衡的民意?
康斯坦丁那集就完全当历史来看了。确实重要,但缺乏表现力。特别是康斯坦丁本人。我能理解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只能排出看似有些滑稽的战争,但是能不能不要花那么大篇幅。。显得更滑稽。更重要的是康斯坦丁自己的心路历程吧?(不过好像也没法拍2333)
结尾可说是非常棒了。皇帝虽然只有很少的镜头,但已经足够表现皇帝当时的境遇了。弹幕很多人说这个那个,但归根结底,难道不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leader吗?也是他自己使得自己的权力不断丧失,不断没有声誉和威望。
总的来说,选角出色,演绎完美。罗马帝国的灭亡就是必然的,她外强中干,君主制和奴隶制和共和制的结合体,产生了长达数百年的这样一个“怪胎”。底层永远受苦,全靠战争暴富。表面文明,实则野蛮。事实上,任何想要过文明社会的国家,都是要大量“种地”,发展中产阶级的。当罗马的优势不再时,当处于长久的和平时,罗马就早已不再是那个罗马了。(原来一直喜欢多灾多难的法兰西,现在更觉得罗马之神圣,拜拜之无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