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布衣中国》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布衣中国》的观后感10篇

2018-05-13 21: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布衣中国》的观后感10篇

  《布衣中国》是一部由越众影视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衣中国》观后感(一):流转——布衣中国第二集《款款生情》

  从旗袍到中山装,从汉服到民族服饰,他们曾经传统默默流转,从没落到风行,从传统到时尚,款款生情。旗袍的摇曳柔媚,中山装的坚毅内敛,汉服的端庄厚重,民族服饰的斑斓多姿,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只是说说而已,他们在时光里流转,然后轮回在我们的视野里,流转过我们的狭隘包容,然后穿插在我们的一丝一缕当中。

  我们从未淘汰过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最高端的时尚。所谓时尚在我看来不是最新,亦不是自标新立异,而是最美好,是将一种叫做美的东西通过自己途径展示的淋漓尽致。而美不仅仅是一种,故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时尚,许许多多的风格。这许许多多的时尚与美就流转在我们的世界里摇曳生姿,装点了我们的历史和时光。

  作为一个女孩子,我最喜欢的还是汉服。正如纪录片中所说,汉服不来就是多样化的,本来就分为便服、常服和礼服,故而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现代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它本生或翩跹或精致感觉又分外迷人,它的翩跹不是在万花丛中的翩跹,而是在漫漫长河里的徜徉;它的精致也不是精雕细琢的精致,而是古典气质沉淀。它没有定型的气质,它是多变的,但无论是刚毅果断还是柔媚奢华都散发这一种如诗的礼教之风。

  这一集的纪录片的主题大概更偏向于改革开放后传统服饰的传承,但是在我眼里看到更多的却还是那些久经风霜异常美妙的款款经典服饰在我们的时代里流转,终究成为永远的时尚。

  《布衣中国》观后感(二):布衣的怀想——从主题简析《布衣中国》第一集《浑然天成

  不管是棉花还是蚕蛹,羊皮还是牦牛细绒,在工业化不断刷新人类社会的今天,我们赖以生存温暖仍然离不开手工,离不开自然。“我们从一株植物,或是一匹动物中获取浑然天成的制衣材料。这是一种索取,也是一种给予。” 抚摸着身上穿着衣服,我们心中应有一种虔诚,那是对温暖的感激,对辛勤劳动者的敬佩,对生生不息大地珍惜。 《浑然天成》中,一个故事,一种布衣,也是一个“布衣”:新疆采棉、海南黎锦、浙江响云纱、湖州蚕丝衣、青藏牦牛绒。纪录片用诗意化的镜头,通过对田地山野、晾晒场、蚕房、草原的俯拍,展现了衣料制作的全景,为衣料产生环境氛围晕染上了浓重的中国风;用特写镜头描绘匠人脸上憨厚宁静表情,既客观地呈现了劳动者们踏实敬业朴实认真形象,又带有一定感情色彩地,将对这群劳动人民的敬佩与赞扬,一帧一帧,刻进了画面里。 农民工人共同组成了我国基层阶级,衣料的制成与他们息息相关,每一件衣服,都来自这些淳朴厚实双手,一丝一缕中,织出了中国人的温暖,延续了宗族的传统。然而也不是所有的制衣者都能消费得起自己缝纫的衣服,节目通过叶尚青的故事揭示了部分服装工人面临的窘境。这种尴尬,既来自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精神需求,又来自跟不上脚步生产力生产关系。我们歌颂勤劳可贵,但最辛勤的一部分人、创造了实实在财富的人,却不能分得更多一点的蛋糕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让这些尴尬的劳动者面对生活压力倍感疲惫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如何给予这些人和家庭基本的安全感,是织出“中国梦”不可或缺重要环节。 不管是工人经验,还是家族传承,不同的“布衣”,不同的布衣,都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针一线。这种积累,织出了中华服装文化的繁锦。而在这幅锦绣千里图的脚下,是九百六十万平凡千米的土地,孕育了生命,给予了温暖。 抚摸着身上穿着的衣服,我们心中应有一种虔诚,那是对温暖的感激,对辛勤劳动者的敬佩,对生生不息大地的珍惜。

  《布衣中国》观后感(三):布衣的布衣——第一集《浑然天成》

  我们在丝丝缕缕下点点滴滴的生活,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在讲我们身上的丝丝缕缕,不如说是在讲我们关于身上丝丝缕缕的点点滴滴。

  纪录片里讲我们用各种各样的天然材料做出我们的布衣,但我觉得这更是一个我们在穿衣织布中浑然天成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浑然天成的天然材料塑造了我们的布衣,也不仅仅是浑然天成的布衣塑造了我们的传统生活,而是我们浑然天成的生活发展塑造了我们的布衣世界。

  纪录片中每一种服饰制作都是一类人的生活。坐长途火车到新疆采棉的河南女子父亲早丧,兄长外出打工姊妹辍学,她千里迢迢,在棉田里呆十几个小时,为自己学会双手釆棉而开心不以;外嫁海南的女子,向婆婆学习黎锦的织法,只为给女儿人生第一件黎锦裙,传承是所有人的传承,与血统无关,与地域无关;外出打工的制作皮衣的夫妻一天经手那么多皮衣,过年回家却买不起一件皮衣,遍身罗琦者,不是养蚕人;美国与西藏的混血女孩利用耗牛毛打开奢侈品大门造福一方,最终留在那个贫瘠美丽地方……

  我们带着布衣的繁华和褴褛,带着浑然天成的悲欢离合,仿佛在织我们自己的一块布,上面涂满自己和别人的故事传说五颜六色,或模糊,或清晰经过多次的工序,在空中一股脑的飘荡。

  这个纪录片讲述的大概就是关于布衣的布衣门的故事。

  《布衣中国》观后感(四):活色生香——《布衣中国》第三集《坎坷出色

  从古代开始,我们就懂得向自然索取色彩斑斓,从视觉丰满我们的花花世界。红橙黄绿蓝靛紫,我们就像是小孩子那样不停的追逐色彩斑斓的乐趣

  有那么一个时候,我们不满足于彩色泡泡一般的世界变化,开始追逐色彩的自由,描摹自己的色彩来点染我们的世界。于是我们开始挥洒身上的画卷。那一刻,我们或泼墨或白描,或织锦刺绣,慢慢晕出大朵牡丹翠绿烟纱碧霞罗,粉色水仙散花绿叶裙,金丝薄烟翠绿,玫瑰紫缎子水红锦袄,金边琵琶襟外袄,粉霞锦绶藕丝缎裙……衬托出或妖娆妩媚威武霸气,或雍容华贵朴素淡雅的气质。

  因为色彩所以出彩的人类曾经一度限制自己同胞的服饰颜色,把服饰颜色作为自己身份象征。但是即使限制,我们也可以在桎梏里蹁跹,因为我们从未改变我们内心的对于五彩斑斓追求

  在不久的今天,我们终于获得了颜色的再一次自由,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向往泼洒着恣意的风华绝代。蓝粉、草绿、奶奶灰、姨妈红……我们把色彩的表达发挥到了极致,犹唐宋诗词的精妙绝伦,于其他时代更胜一筹

  我们色彩斑斓因我们的追求而活色生香。无论是什么时候,那个时代,我们都以最执着的追求让我们的服饰最终坎坷出色。

  《布衣中国》观后感(五):慈母手中线,游子上衣

  布衣中国

  布衣穿春秋,服饰识中国。

  【第一集:浑然天成】 新疆棉花的采摘到棉变成布的过程,海南黎族的织锦手艺,手工生产莨绸的复杂程序,由蚕种变成蚕再结茧成丝,一片动物皮经过复杂的加工变成制衣用的皮革,美国姑娘在西藏小村创业生产绒,让当地的绒出现在巴黎的名牌时装店……

  原料原来要经过那么多人的辛勤劳作才变成制衣厂的布再织成衣服,而我们作为消费者容易就可以买到衣服穿在身上,这是何等的幸福

  但可能是因为来之太易,所以从未认真对待认真思考,除了好不好看,应该也要想一想“我要买的这件衣服是什么布料?它是怎么制成的?”,感受衣服带来的舒适感,这是对生产者的尊重,也是用心生活的表现古诗《蚕妇》云: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正如诗中所言,织出那些华丽衣裳的工人却不一定能享有它,生产与消费的分离,从古至今一直存在,这是值得思考的。 【第二集:款款生情】 “文革”后进入法国的第一批外国人之一——法国时装师皮尔·卡丹,将时尚带入中国,在北京举办第一场时装表演,“据说,当一个金发模特儿,兴之所至,撩起对襟衣裙的瞬间,台下的中国观众竟齐刷刷向后倒去,像在躲避一股近在咫尺冲击波。”自这个冲击波后,中国也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时装杂志《时尚》

  再后来,胡耀邦的影响下,兴起了西装热。在上海,由旗人之袍改制的女性旗袍成为时尚。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中山装因方便美观成为男性衣装的主流

  直到近几年的汉服热,部分热衷汉服的国民,推崇将汉服穿上街,希望汉服也能如其他衣服一样成为日常的衣服。 还有面临失传危机的惠安女传统服装,“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实用和美观结合的传统民族服饰却因时尚流行的冲击,在年轻一代不那么受欢迎,而希望这种服饰继续流传的惠安女为实现心愿努力着。 最后提到牛仔装,看似怪异的古着,在喜爱牛仔的年轻人中间形成独特牛仔文化,用牛仔彰显个性的“养牛族”,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又自然。 【第三集:坎坷出色】 色彩,彩色,颜料彩虹,红橙黄绿蓝靛紫…跟颜色有关的一切都能在心中掀起波澜。虽明知世界本无色,但姹紫嫣红碧海青天……这些与颜色有关的成语听起来依旧那么动人心弦

  “红黄蓝是古法色谱的三原色,无需调和,浑然天成。红色热烈黄色艳丽,属于热色。蓝色静寂沉稳,属于冷色,又相对易于撷取,贴近东方性情,所以在中国民间服饰中,蓝色最为普遍。”

  福建书峰乡,有传统的打蓝技术,用马兰草取蓝靛,从自然原料取出颜色,无害干净。但是随着化学制颜料工业的发展,传统也面临失传。 颜料取出后的去处就是染坊。风靡一时的蓝印花布的浸染过程复杂繁琐又累人,但依旧有一群人坚持在染坊做着染布生意。 “古,黄色为皇族所偏爱,青蓝最低级,贩夫走卒多用。”而今,已不存在对颜色的偏见,一切颜色都能成为中心,成为时尚。 江苏吴江盛泽镇,是纺织重镇,“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生产量很大。 (中国三大名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四川蜀锦)

  少数民族对颜色的运用会更加大胆大方。 新疆吉亚乡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传统的扎染技术,红黄蓝为主的色调;贵州苗族人的民族服饰,用色多样,衣上的图案花卉植物和走兽,都是家乡元素,还要配上银饰,世代相传,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组成颜色的三原色中,红色是老大地位特殊。红色也是人类肉眼所看到的光谱中,波长最大的颜色。所以,红色霸气外露,在中国总是和喜气、热烈、革命等大词相联系。正因为红色过于尖锐不易驾驭,中国服装对红色的运用格外小心。”

  潮州,一个一家人都从事服装业的家庭,母亲生产近民的普通服装,女儿注册了婚庆公司,主业是定制婚纱,传统的龙凤褂嫁衣,用热烈的红色,好看极了!!父亲坚持从事戏服生产,但随着传统戏班演出的减少,生意每况日下。 内衣这一段,没有细说诶,一晃而过,觉得可以好好讲讲的,又不是什么敏感话题。 台湾迪化街的大红花布,由大卖到衰落再到近几年的复古潮流下重新大卖,也反映着时尚潮流的变化。 【第四集:百变一身】 嫁衣文化。 好看!!!!!! 河南南阳的百家衣与古典唯美主义拼布艺术撞衫;在化纤大规模用于制衣的商业背景下依旧坚持用原始舒适的棉花原料的李建全先生;认为中国服装业应走出传统跟世界接轨的先锋高级时装设计师;在北京胡同开文化衫店的、喜欢中国文化的英国老江;丽江和东巴纸;认为服装设计应崇尚简单,适应生活,源于自然的时装师谢锋……

  每个人对服装有自己的理解,也有自己的坚持,他们的碰撞和互相吸收影响,正是服装业进步的动力。 【第五集:手工之魅】 收藏了300多件旗袍的收藏家;民国影后胡蝶的蕾丝旗袍制作者、被誉为“海派旗袍活字典”的褚宏生先生;被历史原因在婚后第七天就分割海峡两岸,经受半个世纪思念才重遇的夫妻;中国服装学院红人马姐;靠裁缝铺维持生计的南京张宗生老人;浙江慈城的水田衣与母亲的艺术展;北京一家的,为即将出生的婴儿缝制新衣的婆婆和媳妇,给孩子穿上自己亲手做的第一件衣服。衣服,不仅是御寒的工具,它也是爱的象征,传递爱的媒介。

  第一次觉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诗这么感人

  华夏江湖,春风雨露;杂粮五谷,布衣华服;且看我春蚕破茧歌,且看我霓裳云羽舞;一根丝,一块布,一个筚路蓝缕的民族。

  《布衣中国》观后感(六):布衣穿春秋,服装识中国

  第一集: 渾然天成

  采棉,製衣,莨绸,養蠶,皮革,牦牛絨。

  底層手工業者,有些承擔最基礎的體力勞動(遍身罗绮者,不是養蠶人),有些繼承最複雜的傳統工藝(文化傳承),有些專注高端市場,還把市場放到了國外(商業頭腦)。

  第二集: 款款生情

  《時裝》雜誌,中英街,海派旗袍,中山裝,傳達莊子思想的原創設計師,漢服,惠安女,牛仔衣,牛仔褲(養牛)

  傳統與時尚,青春,自由

  第三集: 坎坷出色

  馬藍草->藍靛,藍白印染,紡織業,艾德莱斯绸,苗族盛裝,大紅色&新娘禮服,大紅花布&台北迪化街

  第四集: 百變一身

  嫁衣,百家衣,以百家衣拼接藝術為靈感的畢業設計,全棉推廣,前衛時尚,文化衫,苗綉,东巴纸為靈感的時裝設計。

  第五集: 手工之魅

  旗袍收藏者、製作者,西裝製作者,北京服裝學院版型設計者,街口老裁缝,母親藝術。

  片尾曲: 愛你如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