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读后感精选

2021-03-31 00:17: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读后感精选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一本由[德]娜塔莎·沃丁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读后感(一):最让人悲痛的是这些可能还在发生着

  

马里乌波尔是哪?

乌克兰东南部的一座城市。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都不知道地球上还有这么个地方,名字拗口又陌生,就连百度都只有短短几行的介绍。

玛蒂尔达 约瑟夫芙娜,母亲为她流了那么多眼泪,她去找被流放的女儿莉迪亚,再也没有回来。

我对历史不甚了解,加上书里讲述的时间线较长,涉及家族的人数也比较多,再加上陌生又长的东欧人名,看着看着我就混乱了。似乎永远都在发生内乱,似乎一直在打仗,似乎人心从来没有安定下来过……每天醒来都得庆幸自己看到了新一天的太阳,每天醒来又得发愁,今日的生计怎么办?今天会不会家破人亡?一朝分别,还能不能再次相见?

那一夜之后,他们怀着对死亡的恐惧度日,也是在那一夜,莉迪亚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

那段历史对我来说是无比陌生的,这本书也极大的激起了我对东欧国家的好奇心。曾经旅游的时候到过布达佩斯,一个看上去老旧又有点点破破的城市。在布达佩斯的那几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可是回忆起这座城市给我的印象,总是一种朦朦胧胧的灰色。也许,这都是历史留下来的印记,难以抹净。

受限于自身知识的匮乏,老实说读到最后我也没太明白书里记叙的那段疯狂的历史到底是在干什么。只觉得永远在互相怀疑,彼此猜忌,相互举报,仅因为正常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会被抓走,各种流放,各种贫困与饥荒,部分内容简直比恐怖片还让人做噩梦。

倘若你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许会好些。如果你看见过我曾经见到的……

什么样的遭遇才能让一个母亲对着自己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呢?!这得是何种的绝望与无助才能让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见到极端的人性之恶,经历了极端绝望的绝望之后,失去了对生命的热忱,失去了对宗教的信仰,这是何等的……无法用语言形容……

这一切让人悲痛的是,书里描写的这些恐怖 绝望 悲伤,不仅仅是描写,它就是作者的家人真实经历过的,而更让人悲痛的是,此时此刻,今时今日,也许这也是叙利亚等国家人民,正在经历,正在感受着的……

看着这些内容真的能由衷的说一句,祖国强大人民幸福,和平万岁。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读后感(二):ta来自沉默的历史深处

  

你是否曾想过追根溯源?沿着你的族谱向上攀爬,和你的祖辈们对话,站在他们的历史场景之中去观看过往?

娜塔莎·沃丁在在这本书中带着我展开了一段跌宕的寻亲之旅,剥丝抽茧,如同侦探探案一般,在苍茫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寻找她母亲来自何方。在这段艰辛与漫长的寻亲途中,我们跟随着娜塔莎重新行走过1920到1956年乌克兰、俄罗斯、德国等一众欧洲国家的历史,彼时二战的硝烟刚刚平息,大多非犹太裔的东方难民被强制押送至德国进行劳役,他们背井离乡,他们妻离子散,他们饥肠辘辘,他们是当时那个苦难社会的缩影。娜塔莎的父母亲就是这样来到了德国。

记忆中的母亲是模糊的,她疯疯癫癫,也曾企图自杀,也常常说:“如果你看到我曾看到的。”除了这些,仿佛这世界少没什么可以证明娜塔莎的母亲曾经在这世界上存在过,在娜塔莎的记忆中,她似乎就像一颗坠落的、黯淡的彗星,匆匆而过,似乎没什么光亮,而留给娜塔莎的则是一团朦胧的星云。带着这模糊的记忆和几张老旧的照片,娜塔莎开始了大海捞针一般的寻亲之旅,她想知道母亲曾看到过什么。

不断地寻找,不断地摸索,与一位叫康斯坦丁的希腊人一同,娜塔莎沿着历史的长溯流而上,沿着父母亲来时之的路辗转而去,她寻到了母亲的家族,她寻到了母亲的故乡,她也看到了母亲曾经看到过的历史。那段历史布伤痕累累,娜塔莎母亲的家族在动荡的历史变迁中支离破碎,身为贵族成员的她母亲的祖姑妈与他的哥哥在反对俄国沙皇的斗争中惨遭迫害,而在继之的斯大林统治下,极左倾的历史运动又将她的家族投掷到风暴的中心,在暴风雨之中,个人、家族、国家,都宛如沧海一粟,无力,无助。

在娜塔莎了解到那段往事的时候,在娜塔莎看到了她母亲所看到的一切——被社会歧视的贵族出身,被欺骗的劳务输出,被压榨的的工作,被随时随地可能夺性命耳的惩罚,被“清洗”的渺小民族……在娜塔莎母亲的眼中,那是一个惨绝人寰的世界,从一出生,她便经历着折磨与压迫。跌宕中,娜塔莎母亲的变化,仿佛是她整个家族的变迁;她的生活与最终的消失似乎也折射出家族与时代的兴盛于衰微。

在浩渺烟波之中,多少细碎砂砾沉沉浮浮,最终成为这长河之中的奠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多少苍凉雀跃的个人史闪现又消失,最终绘成人力历史的巨制。

每一粒沙,都是主角。ta来自那段沉默的历史。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读后感(三):抵抗个体的抹除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处在未知状态,直到看见扉页上所写的内容,才发现这本书关于

一趟寻亲之旅,寻找已离去多年的母亲的踪迹及其她父系母系的家族史。作者说,这似乎来自于偶然,因为她是偶然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上输入里她母亲的名字,可又具有某种必然性,正如其所说,虽然写了这么多书,但是最开始她想写的便是母亲。

为何想写?记忆中的母亲总和她说起自己的家族曾经的辉煌,例如哥哥是优秀的演唱家,这让从小便在战后废墟工厂里生活长大的作者感到不可思议。她不确定这是幻想还是现实,况且,母亲选择自杀离去的方式也让她对自己的家族史充满好奇。她父亲曾不断说起她母亲家里许多人都是非正常死亡,带着极度鄙夷的语气,把曾经两个人私奔到德国的劳动营的过往忘得干净。

这趟寻亲的另一特殊之处在于,作者在此书中想要寻找的,不仅仅是那一个母亲,还有千千万万个同她母亲一样的母亲——非犹太裔东方劳工,他们不像犹太人,也不是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靠劳动躲过了灭绝屠杀,可一样经受了非人的摧残。战后,他们有的被遣送回国遭受严刑拷打,有的留在德国继续面对各种歧视和艰难的生活境遇。在本书第三部分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种族混杂在一起的难民楼里,不通语言各个国家的人只是在用某种方式延续着个体的生命罢了,至于如何活,要不要生活的质量,那都是些次要问题。

当作者沃丁从那个叫作“马里乌波尔”的地名出发,牵扯出关于母亲大部分的家族史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个体身上所能蕴含的丰富和复杂,那是极具有魅力的。尤其是姨母莉迪娅的日记,虽然在里面几乎没怎么提到她的母亲,可是通过自己老年对年轻时的追溯,可以看出一个家庭如何在大的时代潮流里变迁,那种无力感以及在无力感中所产生的挣扎,把那段历史重新移至眼前,只不过这一次,是一个个家庭,一本本书,一段段极具体的生命。如果每个家庭都有这样一个人去书写一段历史,那么个体的记忆似乎就不会那么快被抹除。

之所以如此说,这离不开作者寻亲的方式,她几乎大部分的时候都在用互联网同其他人通信。一开始是在搜索引擎上查询名字,后来找到了和她一样对找寻家族谱系有兴趣的人,两人通过电子邮件通信,不断寻找各种有消息的线索,再用邮件联系那可能是自己亲戚的亲戚,交换照片,等等。我忽然感到,技术的确具有某种力量,当然这种技术与个体的人又是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时候它起着类似民主和“抹平”一切的作用。

于是转回来,我去想,一个人,具体的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该当如何位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给出了某种方案,往个人走,往具体的感知和生命经验里走,对抗同质化和个体的抹除,同样,也抵抗着某种历史性的选择性遗忘。我们并不是一定过得越来越好,往昔的日子在长辈身上打上的烙印,它一代代流传下来。它并不是消失了,只是我们在不经意间把它忘掉了,这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那没抖落掉的,必将以各种途径回到自己身上。

作者奥丁所做的,是走在自己身上往回探,虽也痛,但看得远看得稳,正如封面所展示的,模糊泪眼中也有坚毅的伤痕。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读后感(四):有些书你一点都不想看,又忍不住想看看人类究竟有多残忍

  

打出这些字之前我在桌子前呆坐了两个小时,想象自己是宇宙有名大作家在脑子里模拟抽烟抽了十几根来获得灵感,每抽一根就想出一个开头又觉得“什么垃圾”把它给扔掉。最后干脆放弃,不如把我犹豫不决的心情大大方方展示给你。

而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是因为我想用语言能力内最好的句子向你推荐这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书中的两个主要元素都是极陌生的名词:马里乌波尔、东方劳工。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马里乌波尔这个城市毫无了解,甚至对它所属的国家乌克兰也只有地理课带给我的印象:哦,东欧。“东方劳工”则更是闻所未闻,比起犹太人、集中营幸存者记录下的种种悲剧,他们的经历仿佛被遗忘在历史的沼泽地中慢慢下沉,直到作者娜塔莎·沃丁把它打捞上来给我们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乌克兰人在德国无所不在的煽动宣传下被送往德国。只要报名,就会拥有丰富的报酬、独立的居住区,“里面应有尽有,一应俱全:电影院、剧院、医院、广播电台、浴室等。乌克兰人将居住在明亮、设施完善的房间里,并且获得和德国工人相同的伙食。除此之外,考虑到所有民族的饮食特点,企业厨房将专门为乌克兰工人制作乌克兰饺子、红烧牛肉、格瓦斯等。”但迎接他们的并非天堂,而是非人的工作量、饥饿、挨打和经常性的侮辱以及匮乏的医疗供给,最终只能缓慢地迎接死亡。在这些事实暴露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被暴力遣送,他们在大街上被抓,在电影院、咖啡馆、轻轨车站、邮局,所有能抓得到的地方被抓捕,随后消失得无影无踪,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别无他物。这些以乌克兰人为主的“东方劳工”人数达到了1200万之多。

内封模拟做了劳工证,OST标记是用来区分他们和“高级种族”的

娜塔莎·沃丁的母亲伊瓦申科·叶芙根尼娅·雅科夫列芙娜就是一位来自马里乌波尔的东方劳工。来到德国后,她再也没有回过乌克兰,所有的亲人都没了联系,在娜塔莎十岁那年,她走入冰冷彻骨的河水中,自杀了。

好了,现在你已知的线索与娜塔莎一样,请问你要如何从这仅有的信息中抓住一线希望,找到自己究竟从哪儿来?

伊瓦申科·叶芙根尼娅·雅科夫列芙娜

如同推理小说一步步寻找真相一般,侦探娜塔莎开始了寻亲之路。但和本就以解决案件为目的的小说完全不同的是,现实中寻找的痛苦是你根本不知道最终的结果在哪里、要在何处停止,也许世界上早就没有那个要找的答案;也许只要时机稍有偏差,一切努力都会成徒劳。如今,在近百年的恐惧和沉默之后,许多和娜塔莎一样的民众开始寻找那些失踪的、被逮捕的和再未归来的亲人。娜塔莎是幸运的,她找到了答案,最后甚至能绘制出一幅家族树状图,这个家族的历史极具戏剧性,远超她的想象……

现在我们暂且不提娜塔莎的家族史,我想这些碎片最好还是交到你手上,跟着她一点点拼接完整才更好。家族历史逐渐成型之后,娜塔莎在全书最后一部分拾起了关于母亲的回忆。她出生于战争结束的1945年,在与母亲相处的短短十年间,亲眼见证了战争给母亲、给家庭、给人类带来的绝望,越往下读、越接近“那一天”,这份绝望也几乎要冲破书纸,撞得人心碎了。

“她有一次问我,是更愿意留在父亲身边,还是愿意和她一起投河,带上我幼小的妹妹。‘不疼的。’她对我说,由于我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留在父亲身边,而且又不疼,所以我立刻同意。我甚至觉得,她愿意带上我简直是对我的嘉奖。”

“多数时间里,她只是坐在厨房的椅子上呆呆出神。不管我们怎么晃她、掐她,拽她的头发,都无济于事。她承受着一切,毫无半点反应。‘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投河?’有一次我问她。她这才开口说话:‘很快就去。’”

“在此之后,我尝试杀死她。我悄悄把针放在床上,希望在她睡觉时针扎进身体,顺着血液流到她的心脏。她自己曾和我说过可以用针来玩这样的把戏。我整夜屏住呼吸,可是第二天早晨,她还是像往常一样起来了,似乎完全没有发现床上的针。”

对于母亲来说,活着是不是更加痛苦?

如果再也感觉不到生活给她带来的长久的、无底洞般的苦痛,是不是会更好?

娜塔莎的母亲做出了选择,我也只能读着俄罗斯诗人格奥尔吉·伊万诺夫的诗,陷入颤栗的沉默。俄罗斯是幸福,俄罗斯是光明。也许并没有俄罗斯。太阳从未照亮涅瓦河,普希金也从未倒在雪地里死去,彼得堡从不存在——只有田地,被雪覆盖的田地。只有雪,只有雪......和漫漫长夜永远只带来新的霜冻。俄罗斯是灰烬轨迹的沉默。也许沉默由颤栗组成。冰冷的黑暗、子弹和绳索,还总有疯狂的音乐。营中的清晨,阳光照耀大地,这片世间无名之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