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次想起的人》读后感摘抄
《屡次想起的人》是一本由沈大成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屡次想起的人》读后感(一):沈大成就是美好本身
沈大成就是美好本身。洁净,明亮,清却不冷,心知肚明这世界的美和不美,悲悯又声色不露。她的文字就是上海或者另一个像上海却又比上海魔幻的城,有点像几米漫画里的城,是路边的梧桐树,是沉默不语的小洋房,是夜里11、2点的便利店,是空空的街道,是穿得体面又不嘈杂的人群。十几年过去了,和她同期写字的人好像都变了,她还是那样,又好像更准确更高级更洁净。这本书欢喜到最要好的人来借,都断然拒绝,宁愿新买来送。真希望她的博客还在,新书常出。
《屡次想起的人》读后感(二):就是小小地修改一个设定
超现实主义的设定,看起来很异想天开
但仔细想来,只不过把我们日常的生活改了一个小小的设定
口袋人,与绿皮书何其相似
圆都,那些无法抑制变胖的人,像不像我们身边被诱惑围攻、又被唾弃的人们
有一天,我们会不会也在超市看到逝去的爱豆,就像看到远去的青春
或者,能掌握那门高超的技艺,把“睡不着”抓起来
我也想做分裂人,人生没有意义的话,创造两个新人类多好
大厦“蜘蛛人”,他们擦玻璃的时候,其实都把自己当成了superman吧
有个词叫做畸零人,我想这应该不止是指鳏寡孤独、残疾病患
而是所有脱离于主流意识的,在自己选择的那条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人
可能是一个抓娃娃百发百中的私生子低能儿,
可能是以头发为食的“妖怪”理发师
可能是不想听世间纷纷扰扰,选择把耳朵关上的人
60亿的人类,每一个都有说不出的寂寞,沈大成帮我们说了出来
《屡次想起的人》读后感(三):《屡次想起的人》读完了
(一弄完课程作业和期中考试,怎么说也要看小说,一中午看掉,舒服了一点。) 最喜欢《大角星》和《擦玻璃的人》。这两篇的共同之处在于,讲出来的故事里情感的东西更多一些,所以容易打动人,小说就有了厚度。前一篇往过去走,“就是一个很纯洁又傻气的时代从自己身上跨过去了”,把我差点搞哭,现实里我自己的感觉是,经历过和没经历过追星的人,脸上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茫然。后一篇甚至有零点几的“古”的感觉,虽然它看向远的和高的地方,其实我觉得这个东西很重要,但在书里一瞬即逝,所以这篇就尤其宝贵。 不知道怎么说,还是差了些东西的,看着看着忽然想起被无限搁置的《安娜•卡列尼娜》来,有拿过来读的冲动。故事肯定是有意思的,但在结构安排上下的功夫太重,就显得刻意,而且容易形成一种模式。如果再读几本这样好玩的小说,我就会变得挑剔,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听起来还蛮矛盾的。 看到一半的地方,心里好像有点厌烦了,有几篇草草过去。但忽然看到页码旁边的书名,《屡次想起的人》,以及最后的跋,一下子原谅了所有(所有都有些什么呢?),特别是那个跋,非常喜欢,三星加一星。
《屡次想起的人》读后感(四):沈大成,并不是那家糕团店
我给大成写的那篇实在是不太像书评,所以不好意思贴这里。
请大家移步我的日记,点击下方
沈大成,并不是那家糕团店
内含一些糕团店的图(骗人),和大成之前那些我很爱的小段子。
我一直强烈要求把她的小段子出成书的,但是又被她拒绝了……
“我的命怎么这么苦”我用祥林嫂的语气对自己说道。
说实话,现在其实并不是短篇小说的时代。在我们这儿,鸡汤卖得比一切都好。或者你贩卖观点,或者你贩卖生活。人们实在是对文学有些失望,尤其是青年文学(我有那些空闲,我为什么不去看那些有保障的外国好小说)。但是,我们的青年作家也在一点点进步呢,并不都是把自己生活里的那点小事加点颜色,贩卖一下,或者干脆写个玛丽苏故事。
总之,大成还在坚持写小说,写这样的小说,让我感觉到,生活还是很不错的,每个人心底,都有微弱的光线,被她轻轻地拨了一下,就一点点透出来。
《屡次想起的人》读后感(五):怪诞的冒险之旅
第一次读沈大成的文字,主要是在公交车上,工作间隙和睡前的台灯下。经常会心一笑,那种小调皮,小惊喜,或者小疑惑,信马由缰得非常可爱。想起最初写作时的我们。不愿意按部就班,不喜欢模仿,喜欢创造自己的世界,这是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不配合,也是作为自我的最初的一种坚持。一个保有孩童般想象力的人,肯定是个孤独又单纯的人。
“我们需要各式各样的地方,以便容纳不同的人。”不一样,才精彩啊。以前习惯整齐划一,害怕掉队,害怕和别人不一样,感觉窘迫、紧张,总是拼命扭动脖后的旋钮,隐藏身体多长出的口袋,学着如何做出一个标准的微笑。慢慢地,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也开始认识自己。不想听的话,都是噪音,我不需要耳朵。认真擦玻璃,品尝美味的头发,折叠、分段,毅然决绝地分裂。纵使别人都不理解,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懂,卡夫卡写的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也懂呀。我们如此普通,甚至落寞,甚至失败,可是阴暗的角落即使无法开出一朵花,仍可以长出小蘑菇,或者美丽的苔藓,一只路过的小蚂蚁或者一只小松鼠会冲你笑一下。
“遗憾的事会使人念念不忘,身上带走遗憾印章的人,是容易被屡次想起的人。”在一个如此好的年纪,厌倦了星座,经历了遗憾,才知道有些人有些事值得屡次被想起。
《屡次想起的人》读后感(六):Mind Fuck
请原谅我的粗鲁,没资格没信誉写书评,只是分享读后感,抛砖引玉贻笑大方。
最大缺点是太难买了。跑了四家书店,连大众书局都卖光,只能在亚马逊下了单。
这本书要慢慢读,篇篇花花世界,又要当真。身影在脑海里慢慢浮起,才能体会到幻想中的闪光点。读的太快,平日观察的角度,那些执念还没转变,趣味就没了。大敌是放不下,没有找到什么好办法。
那些幻想中,不论是叫做虚假感还是荒诞感,反而为人物提供着坚实的道义和存在,通过变形对比出此身何处。吸血鬼?不,吸发鬼;信息时代的亚哈和斯塔布;不知是青春还是零食刻在心里的全息——一个大游乐场,里面划成十五个半主题公园:浸入感比电影更真实,比VR更自由,像称心如意的清醒梦;不卖周边,要是乐意,可以坐下来比下好恶,若没兴致,就当吃包跳跳糖,酸不对味换甜的就好咯。有些简短的不像个故事,只有情绪;有些故事甚至都不像是异世界,守护秘密的使命感,或对抗囿于俗世的寡淡。不用担心会有说教或者鸡汤,善恶都仿佛背景音,要送你的只是那一点点人的新滋味。
叙述和比喻都是稔熟不用力的风格,坦然,不动声色。对话明暗并行,区分度也足够,不会混淆。严肃克制的情感,躲在怀旧的胸膛里不会被说出,再认真炽烈,也不过明眸一望。在世事尽丧的年代里,拥有朴拙的结尾很珍贵。我庆幸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沈大成可以读。
《屡次想起的人》读后感(七):新颖的超现实写法
12万字,看的慢看了六个小时,每一篇都有一点超现实主义的写法,对关键情节未必刻意渲染。虽然我个人更喜欢写实类的小说,但是这本把超现实作为一种恰到好处的工具,有如作者在后记里面写的。真实的生活可能是一个设计精巧的数学公式,而她做的事情就是把公式里面的某部分更改了一点点。
例如《折叠国》里的人和空间都可以被折叠和展开。这篇像《北京折叠》里面的同名短篇,但是没有打算写什么宏达的场景,而是聚焦到一个瑜伽老师,一次旅行,一个旅店老板,不追求数学公式的绝对严谨,也不容易被读者质疑或者反抗,就是“我知道了人和时间可以折叠”这个基本假设之后,我们就继续看故事咯。
《分裂前》和《义耳》也是比较喜欢的两篇。
《分裂前》是假设很好玩,就是所有人的“出生”都是靠别人的分裂产生的,比如46岁的人可以分裂出两个23岁的人,然后就分裂规则有一系列的要求,能引起人们对教育和人生不同阶段的思考。
《义耳》就是主动选择可以听不见的一群人,让人去思考亲密关系里面的“失聪”问题。
没有注重太多文学性,但是写法上新颖巧妙。
《屡次想起的人》读后感(八):关于我喜欢的大成以及“唔~”
高一开始在学校书店买《萌芽》,里面有大成的专栏,看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但是很不应景地忘记了这个充满意义的第一篇文章是哪个。不过也没关系啦,这个也不重要。
书里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有看过,自己脑袋不好使,也看不出来大成在原文基础上又做了哪些改动,所以看书时候一直忍不住回忆曾经窝在宿舍床上看杂志的样子。 诶这篇好像是那期萌芽上的,想起来当时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推荐给星星和zy,她们也喜欢来着。没错,我说的是《理发师阿德》。(这篇蛮感人的唔~
啊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大成这样可爱的人,以前常常想这个问题。翻大成微博,转发,写日记里赞美大成,都是我做过的事情。我很喜欢大成,不敢讲“爱大成”,因为我觉得“爱”这个字眼不恰当。讲喜欢好像还带点不好意思,跟那种青苹果似的,脆脆的,好吃。爱就太深沉了,太香了,也好,但是容易腻。大成的文章就从来不腻,我以前读短篇合集,喜欢在睡前翻上一两篇,这样我一本可以看一个多周的晚上,不长不短。大成的书也适合当睡前故事看,可是这个“睡前”表示的时间就可以延长到无限之前。我早晨起床可以读,吃中饭前也可以读,下午也可以看看,就是十五篇故事这样分配下来有点不够用,一下子就打发出去,用光了。
大成的故事给我一些安全感,我“唔~”一声,就可以先躲到这个故事里面和口袋人交个朋友。有时候也不交朋友,悄咪咪看人家过生活,像个不专业狗仔。有时候还蛮感动,眼眶有一点点湿润,却不至于吧嗒吧嗒掉下来。(我不喜欢它们掉出来,某种程度上我希望它们可以像我一样克制)今天天气冷,我不出门,在家翻这本书,唔,有可能的话,我希望这段时间能够过得慢一点。让我躲在这里多呆一两天吧,我得不到完整的幸福与快乐,我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遗憾,我在这里,屡次被自己想起来。
《屡次想起的人》读后感(九):中国版的世界奇妙物语
我特别喜欢看日本的一档电视连续剧——《世界奇妙物语》,每一个短片都有着奇妙的世界观设定,像这是个长得漂亮就需要纳税的世界,这是个别人对你的评价会变成贴纸贴在身上的世界,这是个死后灵魂会被回收利用的世界,荒诞的故事总能影射出真实的社会与人性。而沈大成的《屡次想起的人》同样借助奇思妙想的设定,住在出版社阁楼的小说家、装着义耳的人、任何事物都能折叠的国度、天生长着口袋的口袋人,在书中上演着中国版的世界奇妙物语!
“小说家杀死了大量的自己”,住在出版社阁楼的小说家,一心一意投入到写作当中,与书中的角色战斗,与过去未来的自己战斗,出现在出版社各个角落的小说家尸体,不正是他对打磨作品的疯狂执着吗?
“下班后卸下两只义耳才高兴”,为了躲避外来纷扰,选择装上义耳,想听时带上,不想听时就摘下,可是不倾听,是没有办法真正走入别人的内心,一直追求着的安静是自由还是寂寞?
“这个人只想擦玻璃”,没有多少别的想法,只想将自己的全部人生投入到擦玻璃当中,其实征途是星辰大海与一个好的擦玻璃人,是同样伟大的!
“少年的胸口长出了口袋”,奇怪的基因在身体中流淌,口袋人只因为自身的不同,吸引着来自人类或善意或恶意的关注,人类,终究是欲望的动物,狼与羊成为朋友终身相伴的故事只可能在童话故事中。
“谁才是纯粹的理发师”,以头发为食的理发师,为了不被当成怪物,为了活下去,注定无法在一个地方找到归属感,只能流浪漂泊,与孤独为伴,好在,他们并不是只一个人。
“我发现隔壁房间正在生产人”,隔壁房间会冒出不同的住客,原来那个房间在生产着人类,可是无所谓,在这个淡漠的社会中,无人会关心住在隔壁的会是谁,谁又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被生产的呢?
接下去,还有更多的奇妙物语,“有重量的想象力不会飘去天际,而是带你钻入现实,做一次怪诞冒险”,我不知道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是否正确,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一个天马行空的设定总能引起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书中的角色虽然生活在怪诞的世界当中,但,每个身上都有我们身边,实实在在活着的人的影子,他们或是为工作而疯魔,或是干着最简单却不平凡的事,或是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感到寂寞,或是消极避世,稍加留心,总能发现身边存在的这些“屡次想起的人”。
“我讨厌漫无目的假、不真挚的假”,我想正是作者秉持着这种信念,才让每个故事都有着让人忍不住读下去欲望,因为角色不仅仅只是角色,而是“奇怪境况中的亲切的人”。
《屡次想起的人》读后感(十):欢迎来到奇思妙想的世界
文/
去上海,一定要去尝尝沈大成,一家始于清代的经营好吃的海派点心的糕点店。
若想读国内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就读女作家沈大成和她的《屡次想起的人》。
好吃的沈大成,擅写的沈大成,哪个更有魅力呢?我想,还是会写故事的沈大成吧。因为她完全抛却了海派女作家的甜腻柔软,以硬朗炫酷的笔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奇思妙想的新世界!这个很值得。
香港作家韩丽珠曾写过一部小说《缝身》。故事讲的是某日的香港颁布“缝身”法令,每人必须找到可以配对的另一半,将身体缝在一起才可出行。这样的连身人即减少了社会人口,又提高了就业率,还节约社会资源,看似一举多得。不过,人非草木,不是缝在一起即可同心,就想永不分离。可是,这事决不能反悔。老问题叠上了新问题。这个故事没有结局。此书一出,惊艳四座。韩丽珠因此获得了数不清的奖项和荣誉。港台文学界认为,这个想法太棒了,无人能出其右。
可几年后,当阅毕《屡次想起的人》,我心安了。好的作家,是将现实的生活延伸开去,让读者看到未曾思考的那部分领域。韩丽珠写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沈大成写的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同样书写人类里的“异类”,韩丽珠写的永远不会发生,而沈大成写的正向我们走来。她的故事貌似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实则个个都是有温度的热爱。
许多短篇小说集都以主打篇目作为书名。可本书却偏偏给所有短篇做了总结。是啊,无论是《阁楼小说家》里写到殚精力竭的小说家,《义耳》里自绝于声音世界的失聪人,《擦玻璃的人》里迷恋玻璃晶莹透明的高空作业的工人;还是《口袋人》里善于将物品隐藏在身体褶皱里的小矮人,《理发师阿德》里吃头发上瘾的理发师,《折叠国》里可以将身体折叠的人……书中十五篇小说十五种人,我们都仿佛似曾相识,我们的世界,他们都曾经来过一样,是我们“屡次想起的人”。
沈大成的小说,一方面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奇思妙想的世界,可另一方面又为我们解答了生活里的困惑。我们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美发师爱给人理头发,每天手里握着剪刀,踏着软厚的碎发,嘴里却还哼着歌。他们可不是奥斯卡电影里血腥的“理发师陶德”,而是“我也常在头发粉末中掺上水,冻成黑冰块,喝酒时候放几块。”的生活家阿德。这样的人,我们一定在哪里见过……
小说里,我们屡屡发现类似的奇妙角落,全赖沈大成点破。好东西,要慢慢品味。这本书不能一口气读完。每天读一篇吧,你可以在这个奇妙世界里逛上半个月。“欢迎来到奇思妙想的世界”,沈大成应该很好客。
转载请豆邮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