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这种思维的人,最容易被骗
你觉得,这个世界上学习能力最强的职业是什么?
抛开那些高精尖的职业不说,有一个答案一定榜上有名——
骗子。
骗子这个职业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他们必须时刻关注最新的科技动向、新闻舆论,以此找到适合诈骗的机会,以及容易受骗的人群。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受骗呢?
有些人可能觉得是老人,老人受骗的新闻的确很多,但是这个答案还不够精确。
很多时候,受骗与否跟年龄的关系并不大,主要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换句话说,当你掌握了某种思维方式之后,大部分骗局在你眼中就无所遁形了。
今天这篇文章,书单君就跟大家聊聊这种“防止被骗”的思维模式。
这件事,还要从我差点被骗的一次经历说起。
如何识别一个没见过的骗局
几年前,我在创业找融资阶段时,接到过一个电话。
对方声称自己正在找项目投资,看到我的项目后很感兴趣,希望面谈。于是我们有了下面的对话:
他:你好,看了你的商业计划书,很感兴趣,想约你见面聊聊。
我:请问您的投资机构叫什么名字?
他:我们是几个人自己的资金,不是投资机构。
我:您这边已经投资了多少家公司?他们叫什么名字,做什么的?
他:你感兴趣可以过来详聊。
我:对于我的项目,您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他:很感兴趣的,见面聊吧。
虽然当时我第一次遇到这种骗局,也不知道他会如何骗钱,但通过这几句对话,我基本能确定对方是个骗子了。
为什么我会得出这个结论呢?
首先,个人资金投资,而非投资机构投资,这本身就是及其罕见的现象。
个人资金投资基本上都发生在熟人之间,比如亲戚朋友,多年的同事等等。投资给陌生人,这个概率已经低于1%了。而且,跟投资机构相比,个人投资更不容易证伪。
其次,当我问他们投过哪些公司的时候,他也没有具体答案。
如果我遇到真正的投资机构或者投资人,他们会主动向我描述投资过的项目,来证明他们的实力。
而给我打电话的这个人,之所以不说,就是担心我去验证这些信息。
还有,在真正面谈之前,双方一般都会电话沟通很多问题。只有基本情况相匹配,比如行业、规模在自己的投资范围之内,才会真正见面约谈。
而这个人,对我的项目不关心,只是想把我约出来见面。
所以,通过上面这几点,我基本可以确定,对方是个骗子。
我唯一好奇的是,把我骗过去之后,他要怎么骗钱呢?
直到后来在一个风投群里,认识了一个遭遇相同骗局的创业者,我才知道后面的故事。
简单来说,就是对方和你见面后,会表示给你的项目“投巨资”,但是需要第三方做尽职调查,还给你指定做尽职调查的机构。
这个要求听起来非常合理,但当你怀着“我终于遇到伯乐”的喜悦来到调查机构时,却发现费用居然高达十万。
这还没完,为了让你入局,骗子还会出于“好心”帮你承担两万,有些人看到投资方都出钱了,自己也不好意思太抠门,结果这八万块钱就打了水漂。
什么样的人会被这种骗局骗呢?
那就是轻易相信骗子,不会问问题的人。
更本质的说,是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选择,识别假设,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从而作出合理判断的思维方式。
说白了,就是从事情的本质出发,对每一个结论从不同角度拷问,从而证明它的对错。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说明,《超越感觉》这本书是我目前看到最好的书籍。作者文森特·鲁吉罗长期从事思维教学工作,这本书1975年出版后,已经再版了八次。
点击上图,购买《超越感觉》
原价 38元,书单优惠价 29.9元
书中不仅详细解释了批判性思维的定义,还给出大量练习,确保读者不仅仅只是了解批判性思维,更可以掌握它。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提高我们的判断力,避免先入为主。
谎言这件事,要么无法证伪 ,要么自相矛盾。
所以,不夸张的说,没有一种谎言,可以逃过批判性思维的检验。
“小王真的对我有意见吗?”
既然批判性思维如此重要,那我们到底要如何学会呢?书单君结合书中内容,总结了两种模型。
第一种,是反省性思维模型。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将“反省性思维”定义为:
“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
简单来说,就是对形成结论的每一个论据,都提出疑问。
举个常见的例子:“小王对我有意见,因为我和他打招呼,他没理我。”
这句话中,“小王对我有意见”是结论,“我和他打招呼,他没理我”是论据。
如果运用反省性思维,我就会对得出这个结论的每一个字都提出疑问。
针对这句话里“我”的提问:
我真的和他打招呼了吗?确定不是跟旁边的其他人吗?
针对“他”的提问:
他接收到我和他打招呼这个信息了吗?
针对“打招呼”的提问:
我打招呼的方式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别人会不会以为我不是在打招呼,而是别的意思?
针对“他没理我”提问:
他真的没理我吗?还是他理我了我忽略了,我怎么确定他没有理我?
针对“没理我”和“对我有意见”之间的因果关系提问题:
没理我就代表对我有意见吗?也许他同样也没理其他人,不是针对我个人,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他没理我呢?
这些问题看起来有点无聊,但是,其中任何一个否定回答,都会推翻“小王对我有意见”这个结论。
类似这样未经过批判性思维过滤的结论,工作生活中太多了:
“他这次能升职,就是拍领导马屁上去的。”
“他上个星期请假,肯定是去面试了,所以今天提离职。”
“这两个人肯定谈恋爱了,因为我经常看见他们一起到公司,还说悄悄话。”
这样的话熟悉吗?现在还觉得靠谱吗?
想想看,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生活中我们会误解多少人。
判苏格拉底死刑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反省性思维模型,跟一个人自己的反思意识有很大关系。那第二种思维模型,就需要一个优秀的“提问者”了。
这个思维模型,叫做助产术。
所谓助产术,就是通过不断询问的方式,不断揭示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之处,从个别认识上升到普遍知识。帮对方把事物的本质一点点从大脑中“生”出来,就像生孩子时的助产师一样。
这其实是一种启发式教育,跟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相似之处。
目前关于“助产术”的起源,公认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被他的学生柏拉图一一记录在案。
但是,用“助产术”和大家沟通的苏格拉底,却没给人留下好印象。
因为这种提问方式,往往会把对方问得理屈词穷,觉得自己说的话,没有一句是对的。
当时正好有人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审批苏格拉底,雅典公民就通过投票,合法的给苏格拉底判了死刑。
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因为批判性思维,被一群无知的普通人投票处死,这件事也挺讽刺的。
那么,这个让别人崩溃,给苏格拉底判死刑的“助产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可以通过一段关于“人的定义”的对话,了解一下。
我:你能不能对什么是“人”下一个定义?
你:人是会思考的动物。
我:那黑猩猩也会思考,所以黑猩猩就是人。
你:不,黑猩猩有毛,人类没有毛。
我:所以一只把毛都剃光的黑猩猩就是你。
你:当然不是。
我:那你和一只剃光了毛的黑猩猩有什么区别?
你:黑猩猩没有我聪明,黑猩猩只会最简单的计算,但是我认识很复杂的公式。
我:这点上黑猩猩的确做不到,但是黑猩猩的智力可以达到人类四五岁的水平。
也就是说,四五岁时候的你,就是只黑猩猩,五岁以后,你就变成人了。
(估计你这时候快崩溃了)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这样对话,但是你不得不承认,通过这些提问,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原先对人的定义是错误的。
我们都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结果,连什么是人的答案都给不出,那我们对他人或者事情的理解,不知道偏差到哪里去了。
当然,如果每个问题都这么思考,那也太耗费精力了。
要知道,人类在远古是时代根本不需要什么批判性思维,跟着大家做就足够生存了,“从众”这件事,原来是可以保命的。
现代社会也不是每件事都需要批判性思维,我们只需要在利益攸关的问题上,使用批判性思维就足够了。
毕竟,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比如:我选择哪个行业?我要不要和这个人结婚?我要不要买房?
总的来说,批判性思维对生活的帮助主要就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面临重大选择时,自己反省或者跟朋友互相提问——
你问题里的每一个字都值得提问,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答案,只是因为问题不够清晰。
另一个就是识别骗局,即便这个骗局你从未见过,只要把握一点就可以了:
把他的话拆解,看每个词能否被证明?如何证明?一切无法证伪的东西都值得警惕。
一个人,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那他就不是一个自由人,因为他永远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就是所谓的“无批判,不自由”的含义吧。
就像苏格拉底说的那样,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主笔 | 张振华 编辑 | 燕妮
图源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日荐书 ➠《超越感觉》
原价 38元,书单优惠价 29.9元
戳此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