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100字
《1984》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84》读后感(一):读《一九八四》为感 / 黄晨晨
读《一九八四》为感
作者:黄晨晨
字数:2298
《1984》读后感(二):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评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1984》读后感(三):教堂钟声中的希望——读《1984》
《1984》封面
《1984》读后感(四):目前最难忘怀的书
我的理想是自由,是爱,也许还有丰富的物质。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我始终相信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被人所控制。可人生来空白,思想是在成长中建立的,在物质和经历的基础上,我们思索。我究竟被控制了多少。我的判断,我的对错,我的认知极受人影响,这我知道。
第一部构建了一个被“老大哥”控制的世界,历史,物质等等。第二部温斯顿找到了自己的似乎相同者。第三部被捕博爱部。原来老大哥的注视一直都在。
读完始终不能释怀,深陷一种深深的恐惧和世界的陌生感之中。一切都是错的,一切都会被改变。老大哥爱你们。
另外,我们语言的美丽也许就在于他有许多同义词,有许多可能性。新语何尝不是控制了大众的思想了吗。
《1984》读后感(五):由“英社”的寡头统治所想
在世界走向政权的统一的过程中,大国间的牵制与平衡不可避免。如此的寡头式集体主义不可否认是维持上层建筑的极其强而有力的形式。群众被畜养起来,统治者以类似人工选择的方式将“纯正”的思想逐步注入他们的脑中。
“英社”形成的过程想必艰辛,但它的未来似乎坚如磐石。它使群众无知而被奴役,以高压使内部异己消除而服从。如果各个部门都能高效运作,那从各个角度来看它几乎都无懈可击。到最后人性丧失,便再无扭转之地。
不但如此,普罗阶级难以完成推翻党的任务。他们不但无法接受教育,从一定程度来说,他们已经体制于他们现在的生活。与无产者与资本家的对抗不同,他们将要面对的是党,而党的意识形态完整无缺,党领导一切,党是真理。他们永远察觉不到党的剥削,因为矛盾永远在对战争中的敌人上。加上恰到好处的仇恨活动,普罗阶级只会逐步愈发接受党。对他们,好坏真假永远模糊。
可是希望似乎可以由党内部而来。寡头政治的动机是利己,而党的利器是操控,两者有着尖锐的矛盾。我对党了解不深,但我知道党内的确有核心党员与普通党员之分。普通党员的身份作用不大,而核心党员的能力之大足以内乱,因为老大哥毕竟不是不死的,甚至是否存在老大哥都是个问题。权利的制衡是困难的。
…………………………………………………………………………
嗯……杨永信应该看过这本书……
《1984》读后感(六):从《1984》到1984
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
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
从过去向未来都很好理解,从现在到过去,似乎逻辑上有问题。但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很多事情,在现在、在过去就早已注定。
那么颠倒一下是不是也可以呢,从现在、到过去、再到未来!
可以是可以,但意思,却可能谬以千里。
过去已然过去,却被现在所控制。因为它要以明确的概念存在于现在,所以,这个被控制了的过去,只是一个映像,可能清晰、可能模糊,可能真实、可能虚假。
对于清晰、真实的过去,现在就是过去的未来。对于模糊、虚假的过去,现在已是荒诞、未来终归虚妄。
当人们佩服于作家的想象力的时候,大家会更加为现实的超乎想象所惊诧。如果乔治·奥威尔的书凭空蹦到世间,他恐怕会被大家当做怪物,竟然有人会写这么荒诞的事情。然而不是,1948年诞生的这部《1984》,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映照。仅仅是把它放射到未来。而且,现实让我们看到,这个映照,不仅依然存在,甚至还被发扬光大。在我们不远的地方,一个国家,国土正在被光亮的太阳烤焦,人民正在被耀眼的阳光炙烧。我们也不讳言,这本书,也像是我们那段疯狂历史的真实描绘。
阳光底下无新事。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已经把所有的可能都做了经历。现实荒谬也好、真实也罢,都无非是历史上某个经历的翻版,无非是换了人物与道具。大家将包括这本书在内的三本书称为反乌托邦的经典,其实而言,所有的场景与表现,无非是人的动物性的体现。差别,仅仅是自由与否。
“自由即奴役”,这句话,太过直白,除非在“新语”词典里有特别定义。但是那就体现不了“老大哥”的权威了。所以,这句话其实不如奥威尔另一本书《动物庄园》说得更巧妙,“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是有的动物更平等”。
在现在,我们能够看到这本书的出版,说明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人的思想,从来都是不能够钳制住的。温斯顿·史密斯被重新改造了。但这都一定会是暂时的,因为人类不断质疑、思考的本性不会改变,如果那么容易被束缚,从猿到人的进化就不会发生。
但我们不无忧虑的看到,现实科技的进步,那些以要人民更加幸福为名义出现的新的技术,那些为使这个世界更加有秩序的制度,最终不知将走向何方。
人类,有理由保持警惕。
《1984》读后感(七):如此可怕的世界是存在的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精彩的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将极权社会的种种可怕之处一一罗列在读者面前,好像一个永不退色的警示标签,提醒人们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不过,虽然是幻想小说,但并不代表如此可怕的世界不会存在。事实上,奥威尔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观察、解剖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并做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惊世预言,以至于后来流传以他的口吻说出的戏言:我写1984是为了警示世人,不是操作说明!历经七十年,其生命力反而日益强大,现实再次凸显了“江山不幸诗家幸”这一悲剧主题。
该书主要讲述了在大洋国“真理部”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与另一位和他一样不信任老大哥的外围党员茱莉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一起成为了“思想纯洁者”的故事。其中温斯顿被捕后与审理他的奥布莱恩的对话是全书精华,集中剖析了极权社会的动机、手段与运行等方面议题。
众所周知,极权社会要建成,主要依赖两方面的手段:谎言和暴力。依据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三个级别:低级谎言改变事实、中级谎言改变语义、高级谎言改变存在;而与此相对应的,低级暴力消灭敌人、中级暴力控制敌人、高级暴力改造敌人。最终达到使得民众不敢反抗、不能反抗、不愿反抗的效果。
这部分虽然大洋国做得很好,但温斯顿还是能理解的,如其所言:我知道方法,但不知道原因。接下来关于极权的动机的揭示,才是最震撼人心的。书中奥布莱恩是这样说的:
党要当权完全是为了它自己。我们对别人的好处并没有兴趣。我们只对权力有兴趣。不论财富、奢侈、长寿或者幸福,我们都没有兴趣,只对权力,纯粹的权力有兴趣。
权力不是手段,权力是目的。
迫害的目的是迫害。拷打的目的是拷打。权力的目的是权力。
所谓权力乃是对人的权力,是对身体,尤其是对思想的权力。
真正的权力,我们日日夜夜为之奋战的权力,不是控制事物的权力,而是控制人的权力。
。。。。。。
如果有其他方面的目的和动机,或许温斯顿们还有机会获胜,不管它是财富、幸福还是长寿,但由于老大哥只想要权力,那么除非温斯顿们完全彻底地交出权力,否则这场战争就没有可能结束。而且,不但不会结束,它还将一直存在下去。即便暂时失利,总有一天,它会回来,一定会回来!因为,对权力的热衷,根源于人性之中!
《1984》读后感(八):论述乌托邦的价值
乌托邦在人类思想意识中属于最美好的社会,就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就像世外桃源样,美好、平等、没有压迫。反乌托邦则与乌托邦相对,充满着丑恶与不幸,这类小说通常是叙述技术的泛滥,在表面上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而本质上是在掩饰空虚的精神世界。
这部小说,阅读理解上有些疑惑,说着些云里来雾里去的事情,让读者无从适从,不知说着些啥。直至慢慢地品读,方才领略小说的精髓所在。尤其是读到勾斯坦的著作《寡头式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解读,更加体会到主人公温斯顿所处的国家状况,领会到这个国家的实际情况。
整个世界,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至如今只剩下三个寡头国家: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级大国之间,想将某国击败,成为独霸天下的国家显得是那么的困难。即便如此,小范围的战争相互间时有发生,以维持着各国的国防建设。
各个国家,在不被外来者击败的情况之下,唯一颠覆其权力的威胁可以就来自于国内的暴乱。大洋国为了维护自身地统治,需要时刻控制着党内精英人群的自由,通过无处不在的监视器,时刻监督着这些人群的举动。正常而又愉悦的性爱被禁止,各种过去的文档资料时时被修正,以吻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为了控制人们地思想,文字被整合,许多字被删除,最新版本的新语研究。
当权者所做的一切,自然会让党内的某些精英分子所疑惑,怀疑比如在慢慢滋生。整部小说主要就在讲述着温斯顿独自疑惑至反抗,最终被当权者抓获后,思想转变的过程。经过思想警察的严刑拷打,精神世界重新迈入空虚阶段。
在追求幸福过程之中,年老的温斯顿,曾被年轻的茱莉亚所喜爱,两人在各个场合下寻找相会之地,偷偷摸摸地过着愉快的男女世界。在两人接触的那时刻,总觉得有事情要发生。这茱莉亚到底是何人?是来自于怀疑组织的核心成员么?是来色诱有怀疑现状的温斯顿么?年龄差别之大,为何他们能相爱在一起呢?要知道他们的相会,要冒着各种监督的风险。好好奇,他们之间真的只是爱情的追逐么?小说中,没给答案。
乌托邦的大洋国,恐怖的国家!
《1984》读后感(九):黑即是白的极权主义
相信每个人都向往《桃花源记》里的淳朴生活,没有压迫,自由平等,而与世外桃源类似,乌托邦便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但一般理想很美好,现实则相当骨感,所谓的乌托邦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追求。虽然这种社会有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看起来一派和乐,本质上却虚有其表,内里充斥着各种弊病,人类的精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 于是不少富有洞见的作家,怀揣对未来社会的憧憬,根据自己意识到的社会问题,开始创作反乌托邦文学。这本由乔治•奥威尔写作的《1984》便颇具代表性,不仅与尤金·扎米亚京的《我们》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并称“反乌托邦三部曲”,更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奥威尔针对极权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在书里刻画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恐怖世界,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细致描绘,折射出现实生活中极权主义的本质。 奥威尔基本采用了全新的创作手法,以全知为主要叙事视角,并将人物形象陌生化处理,然后重点又放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用先知般的冷峻笔触勾勒出人类的阴暗未来,从而让整个作品呈现出陌生化的特色,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生活在以追逐权力为终极目标的未来社会,在强权的干预之下,人性被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被严重束缚,底层人民的生活早已陷入死循环当中。 身处战火四起的1984年,世界上仅有三个超级大国——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三个国家不约而同的实行高度集权统治,通过篡改历史和修订语言的极端手段,达到控制人们思想和情感的目的,甚至利用“电幕”(监视与监听)操控人们的行为。故事主角温斯顿•史密斯便生活在大洋国,这个国家一党专政,奉“老大哥”为最高领袖,并根据与党的关系,将人民分为三个阶层——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群众)。 身为外围党员的温斯顿,隶属于“真理部”,负责篡改历史的工作。正是由于自己负责的日常工作,他逐渐怀疑起当前的社会,包括人民对“老大哥”的激进崇拜。又因其与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被列为“老大哥”的敌人,逮捕后饱受“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从而成为所谓的“思想纯洁者”。跟随温斯顿经历的折磨和再教育过程,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自由与真理的崩塌,世界不再非黑即白,而是黑即是白,正如封面所说“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奥威尔以锐利的目光,揭露了掩盖在社会主义之下的极权主义,他通常不会只用小说来影射某种现象,而是直接批判政权和某种人的堕落。毕竟在他看来,语言不单单是一种粉饰太平的工具,更是一门蛊惑人心的艺术,因此他对书里的社会有使用新语的设定。平心而论,倘若未来真是毫无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那么理想的乌托邦只是一纸空谈罢啦!
《1984》读后感(十):警钟当长鸣
电幕日以继夜地在你的耳边聒噪着一些统计数字,证明今天人们比五十年前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宽敞,玩得痛快——他们比五十年前活得长寿,工作时间比五十年前短,身体比五十年前高大、健康、强壮,日子比五十年前过得快活,人比五十年前聪明,受到教育比五十年前多。但没有一句话可以证明是对的或者是不对的。例如,党声称今天无产者成人中有百分之四十识字;而革命前只有百分之十五。党声称现在婴儿死亡率只有千分之一百六十,而革命前是千分之三百——如此等等。这有点像两个未知数的简单等式。很有可能,历史书中的几乎每一句话,甚至人们毫无质疑地相信的事情,都完全出于虚构。”。以上文字引于原文。
我想本书的作者的本意是想给更多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以代入感,所以书的里边描写了很多国家的很多禁闭、荒蛮、恐怖等色调的历史时期或现在进行时。是的,作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或多或少的想到了一些大时代车轮碾压过的,我们经历的过往。可那些描述跟我所知道的一些事一样又不一样。我今年34岁,差不多是从头经历的我们国家的改革开发期,我最初的记忆大概是从四五岁开始,那么这样算来差不多有着三十年的记忆。所以现在开始对比上一段话做一个“找茬”游戏。我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城,小时候似乎周围的人们过得普遍都不富裕,那个时候很多大人的梦想是当个万元户,小孩子的零食夏天天一般也都是冰棍、雪糕,冬天最常吃的是冻柿子和冻梨。冬天餐桌上的菜主要是白菜、土豆、大萝卜。现在呢,鸡鸭鱼肉早都吃腻了,家人朋友聚会吃饭时,最快消灭的都是蘸酱菜一类的素菜,甚至有的时候一条鱼、一只鸡没人动上一筷子;小时候五十左右岁的人一般都被称呼为老头儿、老太太了,因为一般这个年纪就已经是满脸褶子了。而现在呢,七八十岁保养的还都挺好,面色红润,九十岁的人也都不足为奇。家族里有3位老人都过了百岁;休息日也是从每周休一天,变为每周休1.5天,到现在的每周休息两天;关于受教育水平,祖父、外祖父一辈人的文化程度也都只是识字水平,父辈基本都是高中毕业,而我这一辈受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超过总人数的50%,下一代的孩子大多从三四岁就开始学习舞蹈、英文等技艺。总之,我们的生活在向越来越好的态势上发展,而这一切的变化的记录不是来自教科书、不是来自报刊杂志,更不是来自“电幕”,这通通的一切都不是谁编造的谎言,这一切都是来自于我的感官,而这一切的变化也仅仅是三十年!
我是一个胆小怯懦的人,说话也时常言不由衷,但我依然觉得书写的很棒。古人云以史为镜,可见兴衰。这样的书还是要多读读。
想到了薛之谦的一句歌词:“你还要我怎样,要怎样……”。
任何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