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84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1984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2 03:3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84读后感精选10篇

  《1984》是一本由乔治奥威尔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84》读后感(一):他输了,我也输了

  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

  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乔治·奥威尔

  有人说:“书单是读出来的,不是列出来的”。这句话我十分赞同,若不是因为另外一本书,我也不会得知这本《1984》——公认的一本好书。

  “老大哥”这三个字一出现,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念小学时学校走廊里挂的X大林的人物肖像和简介。孩提时代,很多事物都让我认为对于中国来说SL是友好的,X大林是伟大的。后来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判断是非的能力逐渐增强,也愿意自己去寻找真相,我才明白我曾经信以为真的事情是那么的虚假。

  《1984》的确是一本好书,是一部精准到可怕的预言。从旁观者的角度说,大洋国的公民是悲惨的;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角度说,他们是幸福的。他们一直幸福的生活在悲惨之中。(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中我们祖国的一个邻邦)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多么荒谬!多么可笑!

  起初我是很欣慰的,因为温斯顿心中有着“星星之火”,因为朱丽亚一句“我爱你”温暖了温斯顿死灰色的生活。

  我以为结局会是美好的,就如我所希望的那样,至少他们能够逃离桎梏。

  然而,我错了。

  温斯顿输了!

  “40年过去了,他终于看清了黑胡须后面藏着的笑容。两滴掺着杜松子酒的眼泪顺着他的鼻窝淌了下来。这下好了,一切都结束了,抗争也结束了。他已经战胜了自己。他爱老大哥。”

  温斯顿输了,我也输了。

  莫大的悲哀!

  《1984》读后感(二):政治正确不过是不同政治立场的孤芳自赏

  《1984》读后感(三):纯粹权力与欲望

  这故事最绝望的地方偏偏在于: 我直到翻到最后一页也没有看到一个声色犬马纵情享乐的统治阶级内幕。内党竟然只追求“纯粹权力”(这好比金字塔社会阶层结构的统治者维护这一结构不是为了让自己享有更多资源,而是因为他喜欢金字塔这个形状(…),里面甚至描述了他们从生理上如何消灭剩余快感,剩余快感正是可以被引申为剩余价值的部分,一旦这种驱力消失,意识形态便得到绝对统治(大对体的淫荡性压抑和反抗力也因对彼此的二元关系双双消失)。那是欲望被完全满足(即剩余快感的缺失被填满)的状态,也是死亡到来的那一刻。故事的主角温斯顿正处于由挣扎到死亡的焦虑阶段。故事的高潮正是他从仁爱部出来渐渐习得“犯罪停止”的转变,当他最终“爱上老大哥”的那一刻,对于剩余快感的追求消失殆尽,他也最终走向死亡。 另外我认为这里呈现的应该是马克思理论的困境(鉴于奥威尔的左翼思想比较明显,我猜他应该有过深刻思虑),在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我们有没有可能因为摒弃对剩余快感的追求(你也可以理解为“剥削”)落入这样一个必须要牺牲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虚妄之境? 让大部分读者惶恐的是,这个故事是已经发生的历史,更是可能发生的将来。不过也莫害怕,奥威尔可是不遗余力在告诫我们呢´<_`

  《1984》读后感(四):一点想法

  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1984》,读完之后十分震撼,人性的深处是什么?在不同的受教育水平和智力水平上是怎样的表现?你以为作为最普通的人民的一员,甚至越低层越不受影响,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人民多蒙昧而被利用,却意识不到自己的力量,但仍然只能寄希望于他们的觉醒,寄希望于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权利。

  《美丽新世界》《1984》《我们》三部小说一起看简直不要太酸爽,直到今天才豁然发现看书的一点点天机,仿佛作为一个野蛮人看到了一丝丝黎明,窥见了一丢丢文明世界的秘密。三部作品都是基于对超级发达文明的未来社会的设想,读完令人掩卷,达到绝对的便捷高效应该是人类社会最终追求吗,存在不掺杂悲伤的开心吗?作为一个公民是不是只要简单的活下去就对了,甚至简单的活下去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自由,这一人类应该永恒追求的东西究竟我们能好好守护吗?时代的智者发出了有益的呐喊,既然我们自己想不到,至少应该听一听

  《1984》读后感(五):永恒的国度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能想象到的极权国家是什么样子的?不过就是那个每个人都知道的那一段历史,那就是我所能想象到的全部了,这是从初中历史书,伤痕文学上了解到的。有人说《1984》准确的预言了文化大革命,是个了不起的预言家。那么我想如果是在前苏联,恐怕也会有人会说为何乔治奥威尔那么了解我们。那么与其说乔治奥威尔那么了解我们,不如说为何乔治奥威尔那么了解共产党。

  乔治奥威尔是一名国际共产主义者,当西班牙发生内战时,几个月后由于喉部中弹,返回国家休息。可是他们所在的共产主义这一派系遭到了国际共产主义的清洗。而乔治奥威尔就因为回国躲避了这次清洗。前几个月还是一同作战的同为国际共产主义队伍,却因为派别的不同,受到清洗。无疑寒了许多左派人士的心。

  维特根斯坦说:“凡是能够言说的东西,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够被言说的东西,就应该保持沉默。” 作为人的思维工具的语言本身,一方面固然能够描述和塑造世界。但是,恰恰在对世界的描述和塑造中,它也遇到了其局限性 。《1984》中有个特别有趣的事情,就是改造语言。消灭旧语,创造新语。语言的边界是思想的边界,每表达一个需要表达的观念,都用一个确切的字眼来表述,这个字眼必须是明确的,没有任何延伸意义的。原本的语言是模糊的,就如干细胞一样,具有无限的可能。而现在他的这种能力被扼杀了,也就是说,这种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了,他的词量永远多不可能变多。人的意识空间也会固定住,那么人类就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了。非常讨厌那些看起来政治正确,细想起来却完全不知道的词语。

  黑格尔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 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我是不同意这句话的。如果说大洋国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不会崩塌的政权,他的牺牲太大了,牺牲了人性,牺牲了人类的进步,牺牲了太多的东西来建立这一个政权。只有石头才是永恒的,他不会死,却也不会流动。因为重复,所以从春秋开始,知识系统才会不断下放,至形成门第学阀,因为重复,所以才会出现科举制,知识系统再次下放,至形成宋代的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氛围。

  《1984》读后感(六):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那就走向死亡吧。

  “这是1984年吧,应该是。”

  不是什么正经推荐,说几个细节。

  01

  在杂货店楼上那个陈旧的小房间里,温斯顿试图跟朱利亚讲,历史被篡改的证据不应被消灭掉,应为后世留下怀疑的种子,朱利亚回答他说“我并不关心什么下一代,亲爱的,我只关心我们自己。”他便对她说“你的叛逆只限于下半身。”她觉得这话再风趣不过,于是,高兴地钻进他怀里。

  她完全没意识到他话语里带有的讽刺意味,她只知道党阻碍了自己的性自由,对于永恒真理的探究,她漠不关心。这也预示了后来,被思想警察抓获后,朱利亚在被捕的瞬间,便背叛了温斯顿,她什么都说了,毫无保留。连奥布莱恩也笑说“还从未见过,有谁会这么快就站到我们这边来。”

  02

  温斯顿被捕后,在仁爱部第一次遭受到肘部袭击时,他抱着受伤的胳膊,在地上滚来滚去,开始明白“在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比身体的痛苦更糟糕,更难以忍受。面对疼痛,从来就没有英雄,没有英雄!”

  到后来经过了百般凌辱,温斯顿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开始腐烂的身体,也已经慢慢学会“2+2可以等于任何数”以后,奥布莱恩对着温斯顿说“我们击败了你,温斯顿。”温斯顿停止了哭泣,尽管他的眼泪还在不断地从眼睛里涌出。他抬起头看着奥布莱恩。“我没有背叛朱利亚。”他说。奥布莱恩若有所思地低头看着他。“没有。”他说,“没有。这确实是真的,你没有背叛朱利亚。”

  直至最终,在那几只黑色恐怖的老鼠即将要跳出铁笼,撕咬他的眼睛和面颊时,“去咬朱利亚!去咬朱利亚!不要咬我!朱利亚!我不在意你们对她做什么。哪怕是撕扯她的脸,嚼碎她的骨头。不要咬我!咬朱利亚!别咬我!”他身体向后仰,跌入无尽的深渊之中。

  温斯顿终于摆脱了老鼠的纠缠。他也终于被改造成了一个“思想完美”的人,变成了那个整日在咖啡馆坐着,喃喃自语的说着“我爱老大哥”,神态呆滞、身材臃肿得难以把屁股从椅子上挪开、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劣质杜松子酒味的那个“完美的人”。

  03

  温斯顿第一次在奥布莱恩的住所,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盼望,第一次觉得有机会追求他渴求的“旧时代”的自由,所以当奥布莱恩问他是否可以杀人?是否准备搞破坏活动,即使会误伤数以百计的无辜平民?是否愿意为了自身利益去朝孩子脸上泼硫酸?只要是为了推翻“老大哥”的统治,为革命事业献身。温斯顿用好几个“是的。”宣誓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忠心。他没有意识到的是,这好几个“是的”,让他与“老大哥”、与那些他痛恨的思想警察、甚至与那些像帕森斯一样嘴脸的党内人员毫无区别了。

  后来温斯顿被仁爱部释放,在广播里听到大洋国本土也有可能遭受袭击,世界版图有可能重建,“老大哥”将会被彻底打倒时,他已经明白,不论是东亚国,抑或是欧亚国统治他们,也只不过是朝代更替而已,这世界,它没有变过。

  这时候的温斯顿,已经没有力气、甚无兴趣去思考了,他也终于盼来了死亡。

  《1984》读后感(七):只是改变一种说法继续进行统治

  就算一个人的性格之中,具有极大的毁灭性也无法包容失望、愤怒、无奈等等的消极情绪,于是读下去越是被一种深切的无力感包围。

  《一九八四》是一本反乌托邦的小说,结局如此贴题,但是那种悲怆和无力却无法完全消化与接受。在平和的结局中,让人读出了太多绝望,整体看来类似于幻想类的小说,为什么会有现实的绝望意味身处其中?也许这并不是一种幻想,书中的一切,也许真实存在着,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夸张手法。

  在整个世界中只要有国家存在,有人存在,就不难看出其中相类似的地方。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是在改变一种说法来对人类进行统治,在每种体制下高低贵贱依然存在,世界就像书中所言,分为三类人,高居于上的统治阶级是一类人,想推翻已有政权的建立全新统治的另一类人和永远不会改变,愚昧无知,不去思考的群众。纵观历史,所有政权的建立与消亡中永恒存在着这三类人。

  你是否相信潜意识会给你的未来造成改变,就像温斯顿梦见一个人和他说: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后来温斯顿在监狱中见到奥布兰,但所谓的光明却是物质上的光明,而非思想上的光明。温思顿想过对茱莉娅做一些不可描述的行为,然而两个人真的在一起了。这在故事的开始说给温斯顿听,他都无法相信,在人得一生中总会有这样奇怪的,可怕的瞬间,心中所想变成现实,这被称为奇迹,却也是自己有意无意的在推动。那换一种说法,奇迹是你自己创造的是否正确?你是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命运呢?

  《1984》读后感(八):呼吸自由的空气

  温斯特从一开始的不相信党,恨老大哥到最后被奥布莱特折磨的精神失常,面容枯槁,信奉着党所统治的一切,敬爱着自己曾经不屑的老大哥,背叛了深爱的朱丽亚,变成了没有了思想的行尸走肉。这样子的转变让我觉得无奈可悲,温斯特本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转变,自己的思想全被党所控制,甚至连生命也在瞬间被完结。

  我本以为结局是温斯特和朱丽亚最后撕开了党虚伪的面容,无产者勇敢地推翻日日压制他们的党,而历史也不再被一而再再而三得篡改,只可惜再美好的幻想无法逃离党的魔爪。

  看了其他人的评论,大家都提到了这本书的预见性,说实话我看完之后并未反应过来,但现在才知道1984所描述的故事不仅仅是已发生,而且还是正发生。自由是难能可贵的,不管在什么状况下,我们都应该保留我们的自由的思想的权利,呼吸自由的空气,拥有自由的思想。

  《1984》读后感(九):最强的奴役是让人觉得自由

  当我看完最后一页把书闭上之时,我内心是极其复杂的。我就像一个初生婴儿一样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个样子。有人说这本书语言了中国文*革,我觉得也无可口非,我确实不断看到那十年发生的事情的影子在里面。纵观全书,尽管是一个虚构的极权社会,但是让我时刻感受到这就是我所在的现实。思想警察、老大哥、电屏这些事物背后也能感受到深深的政治寓意。

  小说里面有一个核心主题“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看之前不知所云,看完之后才发现者就是现实。政治在现实中是方方面面的存在并影响着我们,当你还以为自己的自由,以为自己有思想,以为自己就在和平时代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失去了你。

  推荐程度:强烈推荐。这不是恐怖小说,却比恐怖小说还恐怖;这不是思想教育,却比教育类的书籍更为发人深省。

  《1984》读后感(十):1984

  《1984》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大概是本身就在社会主义的时代,感觉还好未实现当时乔治·奥威尔的预言,倒是隔壁的朝鲜反而有些神似。

  在主人公温斯顿的时代,充斥着监视、思维禁锢、人性扭曲,到底什么是真实,到底世界是怎样。其中所谓的大洋国中有四座高楼:真理部、和平部、仁爱部、富裕部。是整个国家运作的四个机关,同样也是控制人民的四把利刃。

  温斯顿的时代是可怖的,历史被篡改为掌权者服务,所谓的接连不断的“战争”、“敌人”、“反对势力”有可能都是掌权者构造的,为的只是奴役人民的精神。1984年,党内人士地位高于党外人士高于无产阶级。所有的人民只知道无休止的战乱和为他们带来未来的“老大哥”,而且思想警察无处不在,在没有监视器的地方就有思想警察,一举一动的监视你,观察你是否思想越界,否则就进行思想劳教。

  1984的社会没有救世主,更多的是饥肠辘辘的普通人和仅仅质疑且不敢言说制度的少许党内人士。当一个当权者从人性,包括恋爱、道德观、价值观都介入教育,到历史,可以随意篡改,最后通过各类手段进行监控排除异己,巩固了一个固若金汤的政权,真的是无懈可击,但在这暗无天日的日子里确实是生无可恋。

  奥威尔的《1984》警醒了世人,让人们更加明白真正的自由是什么,真正的社会应该如何。

  希望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美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1984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