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读后感摘抄
《红豆生南国》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豆生南国》读后感(一):跟《长恨歌》比差远了
前两天看到王安忆的这本书获得了京东文学奖,拿到了100万奖金。
前两天的前两天,自己刚巧看了这本书。此书由三个短篇组成,我只看了前两个,因为据说第三个写得很不好。一个感觉:写作的程式化太严重,所有的文字似乎都在作家写作习惯的框框中跳舞,但是显然没有什么新意,读着反而让人有点焦虑,王安忆对东亚这边似乎很了解了,这两篇中涉及到了上海、香港和泰国,不过语料的新颖并不能弥补整体的枯燥,就这样吧。
《红豆生南国》读后感(二):值不回书价
上周还想买,到上周末就打消了这念头。无论是定价,还是当当卓越打折后的价格,我都想说不值。叙述冗长而并不精彩,若是把这部小说集比喻成影视作品,那就是一部枯燥乏味的肥皂剧,无论如何都让人提不起兴趣。
论内容,写得是日常。论结构,没有新颖独到之处。论节奏,没有张弛有度,一直像一辆破车慢慢腾腾地开着。甚至缺少对内容必要的剪裁,使之地起来不那么昏昏欲睡。对节奏必要的把控,使之读起来张弛有度。
《红豆生南国》读后感(三):王安忆的最大功力在于语言和情感极细腻
2017年第65本。做为至少20年的王安忆粉,她出新书自然要第一时间买了,而且也是今年读的第一不知是不是唯一一本小说。仍然是她标志性的细碎的语言,王安忆的最大功力在于语言和情感极细腻,她娓娓道出的,每一处小场景,每一个小动作,每一句话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心理独白,似乎都写出了我们都经历过但因为太细小而从不觉察的生活与心境。不过这本三个中篇的合集水准有些差强人意,只有第一个故事细腻且丰满,后面两部都失于细碎而没太好掌控了。
《红豆生南国》读后感(四):忆
王安忆写作的激情,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存在。《红豆生南国》讲述了一位出生在内地沿海草根阶层的男孩子,跟着养母去港岛寻找阿爹,在香港求学时经历了青春的虚无与狂飙,并作为新移民生存下来,因缘际会间,他的人生似乎正在背离初衷……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王维的《相思》,在中国人的情感谱系里别具意味,王安忆的新小说以此作篇名,并以“相思”二字结尾,这二字代表的既是主人公一生的恩欠,他的愧受,他的困囚,也是他的原罪。
《红豆生南国》读后感(五):我也看到了这样的老板娘
乡关,何处?20170804;
20171007,5号在米兰吃一家中国馆子,源.家乡菜,老板娘讥诮,懒散,柔滑,随意挽着头发,用一支塑料圆珠笔插着固定。感觉可以随时抽下来给人写菜单。下楼步子轻快,转弯还带着点飞翔的舞蹈动作,给我们上菜时候,佯装捶捶腰:哎哟,我好累~问她多要一个空碗,说不可以,却拿了过来。末了买单,送我们出门,特意指着朋友的腰包说,哎哟小心呀,财不能外露,我就笑,她就看我:我说的不对么?
突然的,第三篇:向西,向西,向南,老板娘徐美棠在我脑子里活动了起来。大约在国外吃得开的老板娘,都是这样滑头又有趣吧
《红豆生南国》读后感(六):无根鸟,你会在何处栖息
只看了中间这个故事,香港人“他”。他和前妻,和子女,和后来遇到的两个女子,都没能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他是无根的,从小便知道自己是被领养,始不知故乡何在。他听惯了那句"还不如三百番薯丝",可能他一直深知自己是轻贱的,能明白阿姆的爱,却接受不了阿姆倔强刻薄的方式。后来见到生母,姐姐,还是没能很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能够接触人,喜欢人,却无法与任何人建立起长期亲密的关系,一旦发现与人稍亲近,马上抽身离开。我想他不知道如何与人倾心相处,不知道爱的表达方式,他自私他薄情,亦可怜。别人晓得如何去爱,晓得什么是爱,而他无法爱人。
能想到香港电影《阿飞正传》,我们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失去与寻找,自由与束缚。
阿飞与他是有些类似的,他们的不知所归,他们的疲惫无力。
王安忆甚至没有给“他:一个名字,故事始终。
还应当回头再读再想的,关于故乡。
《红豆生南国》读后感(七):稀缺中的“过得去”
在此之前,王安忆的书,我只看过《长恨歌》、《启蒙时代》、《小鲍庄》。最近的,距今也已十年。故事大体有印象,情节和语言则忘得一干二净。 《红豆生南国》,名字有岁月感,却是新鲜出炉。想到那三本是在图书馆借阅的,便以“欠她一本书钱”的理由买了这一本。 形式上,无序、无跋、无封,自信又开阔。 内容上,无惊喜亦无失望,算是过得去。 题外话:国内作家,擅长都市题材的还是太少,这种“过得去”,也稀罕。 三个中篇,三个异乡人(《乡关处处》中在上海做钟点工的绍兴人、《红豆生南国》中在香港做报纸副刊的福建人、《向西,向西,向南》中在纽约无所事事最后开起餐馆的上海人),一个比一个阶层高,但某种程度上都是移民,都身处进退维谷的困境。 红豆生南国,此物最乡愁。 P.S. 第一篇小说的第二页,有一句描写枝间光的,我很喜欢。巧极了,读到它后没多久,在《米娜》官微上,看见了日本设计师Kotoko Hirata推出的名为“木漏れ日”的团扇,非常美,非常夏天。
《红豆生南国》读后感(八):念情的人,最难自由无牵挂
王安忆的新书。
全本一共三篇小说,最爱这篇。
上回去逛新开的钟书阁,当然不会空手出来,虽然钟书阁整个氛围怪怪的,有点不伦不类的尴尬,但是随意挑的这本书,倒是惊喜。
说老实话,如果遇到他这样的人,我也喜欢他。因为他身上的美德,忠诚,老实,谦逊。他这样的人,是满满安全感的港湾。他人到中年,历经世事之后,依然保有这样的美德,这是最迷人的地方。
他在相思什么呢?
情,这种东西,给人力量的同时也或多或少会带来负担。对他而言更甚。最后他逃离了,因为统统承受不起。
诚然,回到过去,会舍不得历经的人生,但人生之初的轻与自由,最终都叫人思念一生。
念情的人,最难自由无牵挂。
《红豆生南国》读后感(九):印象深刻
三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乡关处处》,其次是《向西,向西,向南》,《红豆生南国》也很好读但觉得与我有感悟的生活离得太远,也许性别视角不一样。王安忆的文字蛮精炼的,字里行间仿佛有一些张爱玲的味道,但也很不一样。
故事读来印象很深刻,《乡关处处》中印象最深的是女主人公庆幸自己去上海做了家政,收入不菲且不说,一把年纪了还能见到这么多世面,多好啊。老家那边也听说去大城市做家政是个很挣钱的行业,但自己在上海求学这几年也未听闻很多相关故事,周围的中年老师们似乎大多也是自己父母来帮忙带孩子。说到这里,再一次感慨来上海生活近六年了,其实对这里的人和事也算不得了解,接触到的圈子很小。
《向西向西向南》前面叙述极为平淡,看不出来波澜,然后陈玉洁的生活突然发生了改变,说突然也不突然只是她未曾发现。不过读前面她和丈夫共同奋斗的描述,心里还给他们打标签感情清淡但很规矩的传统夫妻。没想到,后续发展果然。不过,很特别的是,她没有停留太多,甚至没有自责没有怨恨,转而开始了独自在异国他乡的有可能的生活,抓住了依稀相关的联系。读到陈玉洁去找徐美棠还没聊上天那段,“萍水相逢 何以解忧”不禁感慨,自己也偶有过这种希冀转而退缩,略有共鸣。
《红豆生南国》读后感(十):那无处安放的身份认同
异乡异地,她去了来,来了去,无论住多久,都是在过路。——王安忆《向西、向西、向南》读王安忆的这本《红豆生南国》,起初觉得不解。三段小说,不同的人物设定、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故事地点,为什么在一本书中呈现出来?及至读到最末的这段故事的这么一段话。
惊觉三篇故事不谋而合。与其说指向乡愁,倒不如说是指向身份认同。我们背井离乡,去找寻自己的梦想,“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在钢筋水泥森林里、在浮华富贵乡中、在他人钦羡的异国,我们蝇营狗苟期待以更多的财富去赢得更幸福的生活,却不期错失了当初的模样。一并失却的,也许还有爱、幸福和美好。
不同于《长恨歌》以一部完整的故事尽显上海的繁华魅惑,王安忆的这本《红豆生南国》是三篇小说合集,应该算是用了现实主义的写法吧。王安忆此次在小说中的用语很克制,我却读出了萧索与孤寂:那一个个合理而不合情的故事,不过是书中主角在当时当下的场合中无法找寻的“自我”罢了:就如同月娥在城乡中穿梭的疏离感,如同“他”在生恩和养恩中的千回百转,如同陈玉洁在获得丰沛物质财富后母女离心、夫妻失和的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