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胡适谈读书与做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02 04:21: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胡适读书做人》是一本由胡适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一):温文尔雅、思想自由的胡适

  第一个将文言文以白话文的形式发表的人,一个自由主义者。在我看来,胡老先生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这里谈如何读书与如何做人。从这本书,你可以发现他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书籍,从凝结它们的思想转换为自己的思想。关于读书,他引经据典证明自己的读书之道与做人之道,让人不得不从思想深处折服于他。说道如何去学国语文,他倡导多看古文诗词和白话小说。说道收集书,他认为应该“博书”,就是收集所有的书,无论喜厌、古今、中外,因为一切的书籍资料都是历史的见证。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二):无问东西

  想写个书评的时候,恰好遇上了电脑down机。在我坚持数几个回合之后,电脑奇迹般的复活了。

  下午读完了这本书,前半段觉得有点晦涩,阅读到后面,越品到蕴意。以王荆公的小诗道出“人生如梦”的慨叹。但又不拘泥于伤感的情绪,虽然人生如梦,但一定要做个像样的梦。不能糊糊涂涂懵懵懂懂度过几十年。话不糙理不糙。

  今天的《圆桌派》也讲到了如何获取有效知识的话题,说我们的人生选择大多和十几岁的时候看的书有关。想来也是颇有几分道理。那时莫名喜欢师太的书,几乎都读过,虽然情节不是记得特别清楚,却常常记得师太笔下独立女性的形象,就是哪怕再怎么遭遇生活的挫折,也永远独立善良,最终都能获得圆满。

  青年时期喜欢读这类小说,使得自己读什么都逃不开感性的思考脉络。现在,渐渐尝试去读纪实文学,去读经济,去读历史。读这本书,欣然发现的小点子便是,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常常问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多一份理性与计划,坚信能有新的变化。

  书海浩渺,真理无穷,趣味无穷,进步快活也无穷尽。而在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不必唐捐。听从你心,无问东西。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三):随身书籍

  

先来推荐一下“斯文小书馆”编辑部做的这套丛书,非常适合随身带着翻阅。因为都是大家的作品,所以时时拿起来翻阅都能有收获。

我认为,这本书最适合送给刚刚毕业0-5年的朋友们。因为这里面收集的都是胡适对于读书以及做人的一些看法及观点。近60年过去了,文字中传递出来的内容依旧非常贴合我们的日常实际。大学选专业之前先看《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到了大四开始面向真正的社会现实就看《人生有何意义》,及至工作几年发现生活茫然时就该看看《新生活》。当然,我这只是自己粗浅的建议,但是这文笔跟讲道理的语气,确实比知乎或是微信的10w+有说服力。

《谈读书》倒是最近最贴合读书群生活实际的一篇。自从加了读书群莫名就有了看书的动力。按胡适的说法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就像戴了眼镜,从前看不清的都看清了。而且眼镜越好,看的就越是仔细。看的清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科的多元融合,让你看到每个字脑袋里的触角都有奇妙在发生。另一个则是,读书是为了带着实际生活的问题去找答案。每次拿到一本新书,其实都对它或多或少许下了期望。读经济巨作是为了看懂自己的钱在社会上怎么流通,读人物传记是为了看懂苦难跟机遇是如何混合作用的,读小说、散文则是为了给自己的业余8小时来个原地度假。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读后感(四):Mark:我喜欢的文章

  很多思想,如今看来依然不过时。值得多刷的一本小书。 我很喜欢的文章: 1. 《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 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社会需要的标准是次要的。 2. 《信心与反省》 【1】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模仿的人绝不能创造。创造是一个最误人的名词,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 【2】信心是我们需要的,但无根据的信心是没有力量的。 3. 《差不多先生传》,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4.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1】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2】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5. 《文学改良诌议》 吾所谓务去滥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功夫。其用滥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 6.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学术的大仇敌是孤陋寡闻,孤陋寡闻唯一良药是博采参考比较的材料。 7. 《论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五):艺术与学问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如果没有了书就会缺少很多乐趣,在人类文明的进化中,读书占据着必不可少的位置。究竟如何做人才能对得起自己呢,有不少人喜欢教育他人如何做人,但是这些人也未必懂得,看了胡适的这本《胡适谈读书做人》,就会了解不少大学问。

  读书是能改变人的,我一直相信这一点,因为一个人在写一本书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是来源于生活与自己对于事物的想象,当阅读的时候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能够产生共鸣的语句,从而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在。但是现在并不是所有书都有阅读价值的,像那些言情和鸡汤励志文,我是从来都不看的,因为实在学不到东西,只能起到打发时间的作用,然而真正有事可做的人怎么会去打发时间呢。

  好的书是不应该枯燥的,读书也是为了充实自己,不是为了读而读,一定要先认清这点。如今学校里的应试教育是最害人的,学习本应该是快乐的,却总有孩子抗拒学习,这只能怪教育手段有问题。人们喜欢看那些语言优美的文章,却往往忽略其内涵,就像郭敬明的文章,毋庸置疑他的文笔看起来就是那么有画面感,但是说到内涵几乎什么也学不到。

  胡适看过很多经典作品,他也评论过,什么该读什么不该读他也都教导过我们,这都是难得的机会,值得把握。退几步来讲,如果你觉得其中有些书没有用,但是人们在茶余饭后聊天的时候往往会谈到一些耳熟能详的东西,这时你要是不知道的话地位一下就下来了。当学会了分辨书的价值以后,你就可以自己选择当下的畅销书阅读,甚至可以跳着看,只捡有用的学习。读书不能漫无目的,胡适说读书须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字面意思,很好理解,真正做到,需要一定的毅力。

  读一本好书,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这无异于改变一个人。如果读者真正看进去了一本书,说明他和作者产生了思维上的共鸣,在看书时他用的就是作者的思考方式。这本书本身就是这样的例子,学会做人的好处不在于他人怎么看,而在于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好,这也就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吧。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读后感(六):学海无涯苦作舟

  又是一年高考出分时,有人欢喜有人忧,但不管怎样,中学生涯已经结束(复读生除外),即将走进美好的大学校园,相信每一个高中毕业生,都十分憧憬自己的大学生活。但真正进入大学就会发现,与中学完全不同的是,大学完全靠自觉和自学,老师都讲求学术思想,要懂得如何去做学问,所谓读书不就是要自己端正学习态度吗?俗话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只要愿意花时间静下来思考,总会有所突破。

  而作为上世纪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的文学素养毋庸置疑,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对读书有着深刻的个人见解,他曾说“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因此他主张青年学生埋头读书,少参与政治。近日在读的《胡适谈读书与做人》便精选了胡适有关读书与人生的24篇文章,不仅代表了胡适在不同时期对读书人的期望,还能让读者从中了解到胡适对读书、做学问的主要理念、习惯和方法,从而由侧面进一步了解胡适的思想主张及其人格魅力。

  全书共分为“谈读书”与“谈做人”两部分,先从为什么要读书开始,胡适认为原因只有三点:第一,书是人类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知识遗产,代表着过去已知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学问;第二,就是为读书而读书,唯有能读书才可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且知识提供着思想材料。再谈论读书的方法、习惯和乐趣,其中夹杂着文学评论、文学创新倡议。每篇文章都会借用引子来介绍时代背景,再引入胡适的演说文章,最后附上胡适记录的读后感。内容上循循善诱,读起来颇为顺畅,于循序渐进之中,蕴含万千道理,让人不自觉的沉思,回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与道理。

  不多不少的24篇演说文章,非常好的诠释了读书和做人的精髓,胡适一直强调做学问千万不能心急,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不管是研究科学、国学,还是研究治国之道,我们都缺乏足够多的耐心和谨慎,正如他一贯主张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要保持“实验”的态度,任何事都切记慎之又慎。

  其实比较两个部分,这本《胡适谈读书与做人》更多的是教导青年学生如何做人,读书也是在充实自我,更何况学海无涯,人生短暂,愿用一辈子的时间执着于苦作舟,又合尝不是一种柔情?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七):开卷有益

  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相信我们上过学的人都考虑过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听说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类的精神层面上的解释,也听过《劝学篇》里“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可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女欲遂平生志,五经劝向窗前读。”之类与现实追求的解释,但是当我们读过多年的书之后,还相信以上精神层面和现实层面的解释吗?书本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可以给予我们知识以外,它还变成了现在应试教育下折磨我们的东西。 胡适先生的大名,相信接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听说过,而提起他来,我首先想到的标签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旗手之一,以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者。他对于读书这件事,可谓是当做自己毕生的职业,他读书所专研的领域不仅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水经注》、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国禅宗史……他获得过三十六个博士学位,还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样一个把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读书上的人,又是怎样看待读书这件事呢? 胡适先生认为为什么读书,主要有三点可以讲:第,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我觉得这种解释很全面,也是最没有功利心的读书初衷,开卷有益才是读书真正能够带给我们的东西。有人说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用,但是我们读过很多年书以后发现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并不是代表读书就是无用的,只是一个人的经历有限,没有给我们施展它的机会罢了。 而提到读书能带给我们每一个的财富,塑造我们人格,我想这是最重要的。因为这牵扯到读书对我们整个人生的影响,是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人生是为追求幸福与快乐的,但是一个人的快乐,是有粗有细的,自从有知以来,人生的快乐,就是知识的快乐,找真理的快乐,求证据的快乐。从求知的欲望与方法中深深体会到人生是有限,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人生,去深求无穷的知识,实在是非常快乐的。生命本身也没有意义,你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读后感(八):重要的读书笔记。

  胡适谈读书:

  1. “博大精深”,读书要精,要博,既禁得起风吹雨打,也不孤单可怜。

  2. 发表是吸收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3. 书是文字做成的,不肯仔细认字,就不必读书。眼到对于读书的关系很大,一时眼不到,贻害很大,并且眼到能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4. 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

  5. 庄子虽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已”的话头,但是我们还要向上做去,得一分就是一分,一寸就是一寸

  胡适谈做人:

  1. 善不朽,恶亦不朽。一句好话可以影响无数人,一句坏话可以害死无数人。这就给我们一个人生标准,消极的我们不要害人,要懂得自己行为。

  2. 范文正《灵乌赋》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言可以立懦。

  3. 十九世纪的易卜生,他晚年曾给一位年轻的朋友写信说:“最期望于你的只有一句话,希望你能做到真正的、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你有时觉得天下事只有自己最重要,别人不足想,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

  4. 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生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5. 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6. 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7. 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8.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信心的时候。

  9. 所以人生的意味,全靠你自己的工作;你要它圆就圆,方就方,是有意味;因为真理无穷,趣味无穷,进步快活也无穷尽。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九):这次我保证好好写评——胡说

  一次,胡适应邀去大学做演讲,期间引用了孔子、孟子、孙子的话,便在黑板上注明:“孔说”、“孟说”、“孙说”,最后,待到他阐述己见时,引得台下哄堂大笑,原来他在黑板上写的“胡说”。

  这本书便是编辑整理的“胡说”。虽分为“读书篇”和“做人篇”,但在我看来,都是一码事。读书所用的方式方法无外乎都是个性使然。把做人的个性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个性,如果一路盲从,什么理论都点头称是,全盘接受,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求证,那真是枉在肩膀上扛了个脑袋,浑浑噩噩得终了此生。

  胡适最有名的话莫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八个字是他一生奉行的标准和经验的总结。在他离开北京时,随身只带了部残本《红楼梦》,四本书只有十六回,却是最老的孤本。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从一百廿回本到八十回本,从曹雪芹祖上三代查起,自杨钟羲《雪桥诗话》、《八旗经文》确认了曹雪芹的出身,又在郭诚《四松堂集》里翻到了挽曹雪芹的诗,从而确定了猝年,正是这些看似与《红楼梦》本身内容无关的曹雪芹的八卦信息,让胡适更能体味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学自此产生。

  本书记录了这段故事,也讲了胡适是如何“偶得”的经过。这自然是谦辞,哪里有什么运气,那是十几年的心血在上面。对于读书,胡适最为看重,离开北京之前,家中已藏书一两万册。读书的痛点,一句话就是“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正是因为博览群书,才有上述一百廿回本《红楼梦》的质疑,正是这种想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个性,才有了之后红学的成就,所以单只是说读书的方法,亦或是做人的态度,不过是面子里子的问题。牛顿所讲的“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规律。”也是这个道理,但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勤于思考,才会发现问题,对世人默认的答案敢于质疑和推敲,就需要一定的勇气了。

  然而最能体现胡适最大勇气的地方,莫过于他敢于颠覆旧中国千年文化,肩承从无到有的创造,于是才有了新文化运动,才有了中国哲学的概念。此前在读《每天一点中国哲学》那本书的时候,看到对比孔孟老庄之道,诸子百家之道,最让胡适受用的,还是墨子之道,“兼爱非攻”的平等对待,不知要比只把以色列人当亲儿子的稣哥高哪里去了。说这话的时候,胡适已是花甲之年,此时的他虽然依旧通透,但不尖锐,平和平淡了许多,本书最让我感动的话,也是他在这个时期说的,不敢私藏,专门另起一段与大家分享,话是这么说的:

  “我们要一出言不敢忘社会的影响,一举步不敢忘社会的影响”。既是我们在社会上留一白点,但我们也绝不能留一污点,社会即是我们的上帝,我们的制裁者。

  这话和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百姓”亦是共通的,虽说安百姓这事儿离我还有点儿远,不过大丈夫志在四方路在脚下,我还是可以先从修己做起啊!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读后感(十):大学毕业,不该是学习的终止

  不知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现在是什么年纪?还记得自己曾经的理想吗?还在追梦的路上吗?亦或是对在谈理想的我嗤之以鼻呢?在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年代,其实我们是幸运的。不愁吃穿,谈理想,不算奢侈。可贵的是,百年前的今天,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在吃饭睡觉都成问题的日子里,很多作家学者们仍然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创作出相当多杰出的作品。这些作品,穿越时代的变迁,历经岁月的考验,至今仍散发出它的光芒。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就是这样一本书。书中精选了著名学者胡适论读书与论人生的24篇文章。全书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谈读书”从读书的原因讲起,再论读书的方法、习惯、乐趣,并夹以文学评论、文学创新倡议;第二部分“谈做人”先总论人生,进而谈论容忍与自由,修养与哲学,指导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

  本文主要从胡适先生赠予大学毕业生的文章谈起。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从学校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诱惑。胡适先生警告我们,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一般会有堕落的危险: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这样两条危险,即便是在现在社会也是极容易发生的。一旦失去学校的学习氛围,再加上多年应试教育影响,我们很容易就失去主动求知识的欲望,更别提追逐人生理想了。当遭遇几次求职失败,或是工作挫折后,最迫切的需求将会是生存,早已无暇顾及自己的理想是什么。那么如何在困境和苦难中,仍然保持学习的动力呢?胡适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如下建议: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第三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总得有一点信心。”

  第一个和第二个方子,其实是相互融合的。胡适先生非常理解我们面对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兴趣的困境。他说离开学校后,需要寻找吃饭的职业。这职业可能并不是你喜欢的,那工作就变成了苦工。怎么办呢?不灰心,发展你的业余兴趣。业余工作可能给你带来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奇葩大会上听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位男生,为了与自己喜欢的女生能够深入地交流。就在网络上搜索对方的信息,研究对方的兴趣点,研究对方现在在读的书。即便是对他来说非常枯燥而且从未接触过的高深知识,也是一头扎下去,研究个明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竟然也慢慢变成了这个领域的高手。听到这个故事,瞬间被震惊了!一来是感慨爱情力量的强大,二来是不管是出于怎样的目的,认真琢磨知识的人真的让人心生佩服。把精力都集中在你愿意花心思琢磨的事物上,在这个琢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

  胡适先生在书中也列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弥儿(J.S.Mill)本职工作是东印度公司的秘书,而业余时间他研究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正是业余时间的琢磨和学习,让他在此领域获得了非凡成就。还有赫伯特·斯宾塞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最开始的工作是测量工程师。这让我想起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做了14年的保险员的工作,而这并没耽误他在业余时间里写作,并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再说说身边的例子。比如名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猫”的那位80后作家,下班后创始人。最开始是在公关公司工作。下班后的业余时间里,踏实认真地写作。她说最开始总是会遇到很多质疑声。说你写了干嘛,既不能赚钱又没人看。但她不为所动,因为她热爱写作。就这样写了十来年,在2016年的知识经济时代来临时,她就大放异彩了。

  这就是胡适先生说的:“功不唐捐!”你的任何一点努力都不会浪费。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或是想不到的地方,它正在生根发芽。因此,每个人对自己要有信心。

  对于每一位刚毕业的学生或是已经踏入社会的青年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问自己为什么?发现问题,寻找兴趣点,再多钻研钻研。这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有意思。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关于读书,做人的故事和道理。读了之后,我深深地感慨,好的书籍是会穿越时间成为经典的。即使百年前的文章,如今读来一点也不会过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