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怎样读书好》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怎样读书好》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20 03:08: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怎样读书好》经典读后感有感

  《怎样读书好》是一本由胡适 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一):读书观比读书方法更重要

  

与其说这本书说的是读书方法,不如说是在介绍民国大师们的“读书观”,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

大师们大多喜欢讲故事,看他们的文章,就像和长者拉家常。比如,张友渔上学期间给编辑部写稿子,每个月能拿到10块钱稿费,有钱了就去旧书店买书。钱歌川则感慨,洋车(人力车)是读书的好地方,到地方了车夫会提醒下车,在电车上读书,则容易坐过站。可惜自己没有钱,只能走路上班,浪费了不少读书的时间

而他们的读书方法和读书观,都融入在这些小故事中。

读书观,其实比读书方法更重要。有什么样的读书观,就会去选择、使用相应的读书方法。打个比方,读书观是指南针,为你指示方向。读书方法则是赶路的工具。方向对了,不管你是步行,骑车还是开车,都能到目的地,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罢了。方向错了,方向越高效,离目的地越远。

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这本书值得一读。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二):《怎样读书好》

  以下提到的这种情况就曾发生在我的身上: 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 对于这种情况钱歌川是怎么回答的呢? 要读书谁都可以读,绝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绝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一个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 ●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 -朱光潜 ●读书第一要定方针,为学要像金字塔,不要滥看。-王云五 ●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胡适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三):书途独行

  

一本关于中国近代文学、哲学名家读书经验谈的散文集,即使有些观点现在看来已是老生常谈,但几位大家的文笔也令人受益颇多。

至于内容,总体来看,核心的几个观点大抵是围绕“多看多想”、“怀疑”、“兴趣”以及“目的”等。然对于同一话题,几位大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甚至相悖,比如谈到“兴趣“,汤一介先生与陶渊明所见略同:“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林语堂也认为“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就是不失读书之本意”;而朱光潜先生则认为按兴趣读书容易”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依我拙见,读书是个自我的过程,名家的方法不一定普适,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可以不尽信一家之言,“大杂烩”式也未尝不可,譬如精神状态好时便尝试“经院式”阅读,待到疲倦之时便“随性而为”,可能会既不至于“泛滥而无所归宿”,也不至于因艰涩枯燥而放弃。

此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篇文章是贺麟先生的《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以及朱光潜先生的《读书是一种训练》。前者用一套完整严谨的思想方法即“逻辑-体验-玄思”来指导读书过程,后者对于读书提出了很多独特新颖以及深入的观点。

最后,何其芳先生的一段话令我感触颇深,“因为脱离了现实与人群而感到寂寞才钻到书里;但越钻到书里就越脱离了现实与人群,越感到寂寞”,读书是内化过程,故也是孤独的,但愿读者都可以一路踽踽独行,行而至远。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四):就算是兴趣爱好也有有章法

  

即使是早已习以为常的兴趣爱好,也要有相处的章法。

私以为读书乃天下第一乐趣之事,但乐趣并非滥用和放纵的享乐之事,而是要有一定的规则,就如读古文须有句读,篮球讲究战术,三国杀讲究排兵布阵和相生相克,舞蹈和音乐也要具备韵律和乐理知识。

天下之事,若只是由着性子乱涂乱撞,最终结果就只能是荒废一件乐事,岂非事物实体之上的伤仲永。

为了不辜负这样的天赋兴趣,最应该做的就是从宏观大局视角俯瞰整个系统,在最初探索和摸索时期就尽量多了解和接触事物的全貌。

但这样说,对于那些刚刚接触事物,显然难以窥见全貌的初学者来说,显得过于不公平。世事有时就是如此不公,出入门者只能误打误撞接触后从某一兴趣点切入而难以窥见全貌,具备一定章法的成熟运用者在最初又必定走过许多弯路。

在我看来,这些都不可避免,但也不是完全无计可施。

让我们回归到章法本身,所谓章法,既包括兴趣爱好本身的实现目的,也在于实现方法论和经验之谈。

我之愚见,在初学时期每轮新的进步之后,都要把这样的进步迭代到认知大厦的更高纬度去,尽自己所能用宏观视角理解全貌。而在韬光养晦的间隙,也不能忘记向其他真正高手请教他们的章法和视角。

在战争上我们讲究战略和战术二者逐一关注,不可偏废,战争如此,治学更如此。

如果万事万物皆有章法,那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必然更加得心应手。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五):如何来选与读一本书?

  我们读书,所以不孤单。

  胡适的读书法有四到,则为“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我以前看书的时候,很少去管里面不认识的字。大部分就是将就看过去,草草了事,大概一本书看完,我也就记住了故事的主人翁叫什么?但这本书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

  而《怎样读好一本书》中,我看了胡适的读书法学到了,不仅要每个字都认识,还有懂他写这句话或者这篇文章存在的意义。我们不认识的字,都知道需要借助工具——字典、词典等。而如果是随手的感悟呢?我们需要笔记本来做一本手札。及时书写我们的记忆,方便日后巩固与回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读懂一本书?

  ——灵活的借用工具,字典与词典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我们这个时代,百度,新华字典APP一下载就有,所以读书不能懒,要读得有价值。

  就好比我最近读得一本书《小王子》吧。起初,我更不就没看懂这本书想表达的是什么?当然现在我也不是很懂。

  我看了一次又一次,我就觉得这是一篇童话故事的书啊!我多次与读书群的小伙伴进行讨论。他们总说小王子很深奥,如果你读懂了,那么你就不再是小孩子了。

  小王子这本书,讽刺了很多成人世界的黑暗。借用小孩子的视角来书写成人世界。

  那么看了这么多次小王子,我还是没能明白小王子为什么要离开B612 星球?

  是因为待腻了想去游历其他星球?还是因为和玫瑰花吵架的原因?

  愚钝的我不懂这个……我还是没能找到答案。或许多年后我能找到属于我的一个答案也说不定。

  那么如何读一本书呢?

  不可乱读,瞎读,盲读。

  而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来读,这样读起来不费劲也不枯燥乏味。

  还有一点: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书绝对是好书。纵使现在读不懂,那指不定以后经历多了就读懂了呢?

  所以,读书这条路,坚持下去吧,因为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读书所以不孤单,迷茫的时候就读书吧,也许书中有你想要的答案。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六):如何读书好呢?

  怎样读书好呢? 怎么读好书? 如何挑选书?

  其实这些问题很多人都有多类似的疑问吧, 只是到底怎么去解答呢。大家的答案恐怕也不一致呢, 那我们先看看大师们是怎么说的吧。

  怎样读书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 走进图书馆或者书店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就是很多本的书, 这么多的书籍里面如何去挑选呢?

  首先人们都会选择自己喜欢读的类型, 或者对自己工作和学习有帮助的书。 拿到它们的时候, 要说读到一本书要自己有一本读书笔记、读书感想。 这本《怎样读书好》 是由众多作者的文章汇集而成的。 大家对于读书都给出了很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拿到一本书,在读完之后,要让它变成自己的知识。 文中有一篇里面讲到富兰克林读书的事情, 读十页书,在读到二十页的时候,把前十页的内容写出来,以此类推的, 到读完这本书的时候, 书上的内容也被自己记住了, 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读书要做笔记, 不但可以回头看看自己读到的内容, 也有了总结的效果。

  关于没有时间读书, 作者也给出了一个计算方法, 每天工作8小时,睡眠8小时, 还有8小时的时间, 这些时间里面打个对折,还有4小时, 四小时即便是每天只读一点,到了年底也会收获不少。 电子设备的发展,如今不止是纸书, 还有电子书,网页版的连载等等的阅读的方式, 这些都可以在平时零碎的时间里被利用起来读书。

  不论是读专业书,读小说,或者其他题材的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其实想想, 坚持读书, 时间久了这就好像是每天要吃饭一样形成了习惯, 我们没有挑食的理由,对于书籍同样没有挑剔的理由。 犹如每天吃饭并没有让人们觉得多么的不一样一样, 这些食物变成了身体所需要的能量, 同样,书籍的能量也是一点点被吸收的。 这种能量也是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读书的书籍, 起初其实不怎么喜欢做笔记, 但是文章中有很多的见解,还是觉得记录下来,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借鉴一下。 世界上哪里来的没有时间一说呢? 低头看手机的时间拿起一本书, 纸书的文字里一定能找到不一样的风景。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七):读书讲究方式方法

  曾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问自己:“这样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仔细想想,不是,因为生活中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总是让人既疲惫又无聊。直到有一天,重新投入阅读中,才开始找回了快乐。读书可以给人力量,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结合在一起仿佛产生了奇妙的律动,足以抚慰人心,治愈灵魂。从上学时起,就喜欢看书,后来却因为诸多原因搁置了,如今看来读书应该成为坚持一生的幸福事儿。

  喜欢读书的朋友大有人在,可是如何读又是另外一会事儿了。以我的经验来看,只有掌握了阅读技巧才能读有所得。《怎样读书好》这本书籍正是由胡适、蔡元培、林语堂、丰子恺、朱光潜等前辈们给今人提供的阅读感悟,通过一篇篇真挚的文字告诉读者怎样读书好。

  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读书能够带来快乐,这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呢?在胡适先生看来有三大理由:1.因为书本是学问、智识、经验之记录,人类之遗产,读书就是要接受这部遗产,来做基础,再去发挥光大。2.因为要读书而读书。人类是必要读书的,是有读书之必要的,所以才去读书;只有去读书,才能收获更多,而读书愈多,则所能读的书愈多。3.因为要解决我们的困难,应付自己需要面对的困境,所以要读。而在林语堂先生看来: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艺术。另外,杨绛先生所给出的理由则更为精辟,她说到:读书的意义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读书的好处多多,但与此同时。对于书籍的选择、阅读的技巧、心得感受都应该有清晰的认知。古语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实在是要不得的,读书就应该读懂。当然因为人的精力有限,我们可以对书籍进行有针对性的精读或者是略读。要知道,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的精,读的彻底,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在无用的书上。

  好的阅读体验,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和手到。所谓眼到就是做到各个字都认得;口到就是能够把一篇好文章滚瓜烂熟的背出来;心到就是要认真读,懂得书籍所要表达的意思;手到则可以解释为查参考书,做阅读笔记,写心得感悟等。若是能够做到这几点,那么我相信当你读过一本书后,绝对不会觉得脑袋里空空的,或者是有读过就忘了,最终什么也没得到的感觉。

  《怎样读书好》,这是一本汇集了诸多文学名家读书经验之谈的作品,相信每一个阅读过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地读书方式,并从阅读中收获成长。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八):名师大家谈如何读书

  20多位民国的名师大家关于读书的见解,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意义……每位大师都有着各自的理解和感悟,那么有一条就是共通的,那就是一定要读书。

  我们处在和平年代,读书变得很平常,没有那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迈情怀,但是当人们冷静下来思考,这个时代,比任何时代都需要读书,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信息快速的传播,人们处处可以接触到自己想了解的一切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相对来说比较碎片化,人们被手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我们了解的新闻,了解的很多内容都是从这些电子终端设备了解到的,是经过整理后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因为人们已经开始失去耐心在手机上看一篇一万字以上的内容,变得浮躁和不安。这样的碎片化的信息已经让人们渐渐失去了思考和总结。

  我们在应试教育下成长,我们读书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高中时期,我们各种刷题,不准读与考试无关的书,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读书是功力性质的,是为了将来考进一所好大学,我们把读书看作了一门苦差事,根本没有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在这样的一种压力下,家长会说,考上大学就好了,爱怎么玩怎么玩,现在不能玩,赶紧做题。当我们步入大学后,释放压力的方式,就是不读书,好好的释放天性,好好的玩耍。这是一种病态的读书方式,很多人步入职场后,发现读的书都还给了老师,开始恶补知识,为了谋求职业而读书,这两种读书,都把读书的价值看得过于功利,降低了读书的真正价值。

  个人很喜欢江问渔对于“为什么读书”的见解。他的答案是“为学做人而读书”,有人会说,不读书也会做人,但是作者认为,“不读书的,且会做人,那么,读书的,不更应该会做人么”读什么样的书,能够更好的做人,作者介绍了六套功夫:一、读古人书;二受师友训导;三、观察事件;四、验之于行事;五、反省;六、记载。朱光潜先生对读书的理解“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享用。”

  读书是完全为己的,绝不是为人的,读书最主要的也是靠自己,读书是自己的一种主动行为,在读书的时候,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学而后知不足,在读书的过程中,想知道更多的道理,寻求更正确的答案,无形中使知识面愈来愈宽,对理解的程度也就愈来愈深。

  读书变得容易,反而会变得不去珍惜,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现在想想自己是多么的无知,错过了多少好书,虽然已经错了很多,但是现在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从现在开始也算是亡羊补牢了。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九):读书的意义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些都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纸质书不再成为主流的信息载体,由电子产品取而代之。所以,现在的“埋头族”是热衷于手机或电脑玩游戏、发微信、看电影、网聊等,很少人能够沉下心来好好阅读一本书。

  而这本《怎样读书好》就是前人告诉后人,读书的意义以及该如何读书。这本书中收录了胡适、林语堂、蔡元培、朱光潜、丰子恺等众多大师们自己的读书心得。他们的读书心得,不像现在市面上所售的那些工具书,手把手教人如何阅读,而是站在读书的源头上,告诉世人们读书的意义以及自己的读书方法。

  日本作家斋藤孝曾写有一本名为《读书力》的书,他表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方法,更应该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形成改变思维的能力、提升交际的能力、构成个人“进化”的能力。“读书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这就犹如中国的插花、书法、剑术、柔术、沏茶传到日本以后分别演变成为花道、书道、剑道、柔道、茶道一样,形成了一种含有精神文化的“道”。日本将来是否还会形成“读书道”尚不得知,但这种“读书力”,是毫无疑问的。

  而这种“读书力”也正如《怎样读书好》中大师们所说的,读书是求智识,为做人。但是很多人却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是啊,试想一个大学生,光是读书就读了十几年,但是现在我问你,你还记得初中的勾股定理吗?能量守恒定律吗?你可以会说,早就还给了老师,哪还记得。读过的书都忘记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读书?

  原因很简单,因为读书就如同吃饭一样,当我们还是个孩子时,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你读过的书其实也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除去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一个爱读书的民族,自然是优秀的。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还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奖、1/3以上的奥斯卡奖。而犹太人在世界上的人口只占0.3℅。

  所以我们去看那些大师们所写的文章,他们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都蕴含了他们读过的书,因为那些书俨然已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十):民国文学大咖教你如何去阅读

  去年从头到尾完完整整读下来的书是85册(纯文字书籍,不包含漫画绘本类)。成绩看上去还算是不错,不过去年开始阅读却没有完整阅读的书籍其实要远远大于我已经看完了的书籍。有许多书其实只看了一半,甚至是只看了几十页便看不下去而不得不选择暂时放弃,等待有合适的时机再拿出来阅读。

  爱好阅读的人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恐慌,那就是对于阅读时间的恐慌。这个世界上的存在的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们不愿意错过任何一本好书,也不想将时间与精力误用在别的无用之书上。好书不易求,即便是求得了好书,又如何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取其中的精华,不至于合上书本就全部忘记呢?时间是宝贵的,要把珍贵的时间用在值得一读的书上,并且能够收获最大的效果才好。

  这些困惑与迷茫相信不止我一个人会有,那么就让这些民国的文学大师们通过《怎样读书好》这本书,来为你传授选择书籍以及阅读书籍的技巧吧。胡适、林语堂、朱光潜、蔡元培、丰子恺……这些民国的文学大咖们总有一位的文字是你所喜欢的。爱屋及乌,他们的阅读方式也总有一款是适合你的。他们将自己在阅读中所积累的经验以及曾经面临的困惑归纳总结成一篇篇的小文向读者娓娓道来,看过之后说不定真的会让你的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我们平时在阅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这些民国文学大家们的身上也遭遇过。蔡元培先生就在他的文章中自谦的说自己读书并没有什么成就,原因是因为读书不得法,而不得法归根究底有两项,一项是不能专心,另一项是不能亲笔。我认为蔡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是出于自谦,不过这两项不得法也确实是很多人在阅读中常常犯的错误。阅读时不能深入其中,翻过十几页后仍不知书中所云。再者不能勤笔,对于我自己来说阅读多年开始尝试写书评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情,之前连笔记与摘抄也懒得做,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习惯。好记性终究是比不过烂笔头的,无论是笔记也好,摘抄也罢,更或者是有感而发的书评,说到底对于阅读书籍都是大有益处的,至少能够让你温故而知新,将所阅读的书籍再度品味一番。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的原因又有那些呢?现代出版家王云五先生将原因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强迫读书,第二类是有目的的读书,还有一类是为读书而读书。牛不喝水强按头,强迫读书的人自然是读不出什么滋味的。而有目的的读书固然有其既定的目标似乎使得这读书又添了几分功利性,少了几分快乐。读书最好还是从养兴趣开始,这样才能够读得好。

  相信选择这本《怎样读书好》读友们,都是出自于对阅读的兴趣而来,而读完这本书相信你对阅读的兴趣会愈发浓厚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