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陌生人》读后感摘抄
《远方的陌生人》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弗农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方的陌生人》精选点评:
●角度很新的英国近代史。
●我只能说 nice
●一本不枯燥、不琐碎、挺可读的探讨英国社会现代性起源的著作。是人口增加、交通技术变革—而非光荣革命、新教徒—带来的陌生人社会孕育了现代英国。那么,互联网和高铁网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有很好的初衷,想还原复杂的历史进程,但一本小书完不成这个任务,恐怕需要更多的材料和更细的角度,于是陷入了到底是工业革命、启蒙运动还是所谓“陌生人社会”开启了现代化进程的循环论证。意思不大。
●很简单的一本小册子,挺有意思的几个点,深入浅出
●作者的雄心无法跟他的才华相匹配,他试图指出英国的现代化跟光荣革命、启蒙运动干系不大,但论证不力
●读到最后还真的期待从全球角度来总结现代性的生成了。现代转型体现在从熟人之间关系建立社会转化为可以在陌生人之间建立社会,实现这个事情体现在技术发展拉近了远方与远方的具体距离以及信息交流距离和国家政府整体规划下的制度形成中。
●这才是历史书该有的样子啊,以数据、图表为论据,反观国内教材,TM全是形容词堆砌。
●作为一名远方的陌生人在酒店、机场、航班和火车上读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薄而有物,还可以像书中所说那样“通过阅读逃避尴尬的交流”。
《远方的陌生人》读后感(一):翻译问题
第三章 1.第一段最后一句,“我们现代人也逐渐成为政府的客体”,译为“我们现代人也逐渐成为治理的对象”更好理解。 2.第二段最后一句:领导性权威应译为“魅力型权威”,也就是韦伯的克里斯玛型权威 3.汉译本85页(第12个注释一段):“展示了”应译为“取代了”,这些地图通过对某个抽象空间的统一理解,取代了对地方的个人经验式理解。 4.汉译本89页(第17个注释下一段):标准化制度应该译为标准化表格吧? 第四章 1.文明社会应该译为:公民社会
《远方的陌生人》读后感(二):阅读感想:思路和翻译
《远方的陌生人》读后感(三):远方的陌生人
《远方的陌生人》读后感(四):本末倒置的现代性书写
《远方的陌生人》读后感(五):陌生人如何改变英国
文/俞耕耘
我们该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现代”?他们又是什么时候变得“现代”?其实,“变得现代”,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它是社会模式漫长的变迁积淀,你几乎无法察觉。《远方的陌生人》一书就很明智,它不关心现代的界定和起因,它只关心一个途径方法的问题,即如何变得现代。作者詹姆斯·弗农,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专注于现代英国史、大英帝国史及全球化研究。这本书要探讨的就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晚期,英国如何完成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现代转型”。
说到这里,你肯定对“熟人社会”不陌生。它的本质就是依赖本地化与个人化关系。在我们看来,熟人社会好处不少,看重人情味,有事好帮忙,但它的弊端更多。亚当·斯密就认为:我们在熟人面前,往往比在陌生人面前更容易做出不端行为。因为你总认为,亲友会容忍你。这导致了整体人口的道德感大打折扣。相反,陌生人在彼此交往中却能生发自律的道德规范,契约精神。换言之,它的核心是社会关系的抽象化,我们不再考虑对方是谁,不必在意私人关系的亲疏,按公共关系也能达成自己的目的。书中,作者承继了西美尔、涂尔干等一批社会学开创者的观点,将“陌生人社会”视为现代社会的标志特征,新世界与旧世界的本质区别。
然而,他却没有把陌生人社会归结为商业活动与工业化的后果。作者认为英国进入陌生人社会有三大助推力:人口迅速持续增长,超大规模的城市化,人口在更广范围内的流动性。前两条让城市有了“密集恐惧症”的症状,所以又依赖第三条来解决。从而,它催生了交通运输的“大革命”:如大大改善的道路设施、交通网络以及火车汽船的应用。高效出行让英国人有了超凡移动能力,可在本土、帝国和世界范围内穿梭。移民成为“新常态”,甚至和帝国主义挂上了钩,出现了移出英国的新趋势。他们遍布大英帝国和英国的白人殖民地。英国人更有可能邂逅陌生人,并和陌生人生活在一起。
《远方的陌生人》是一本信息海量的“小书”,看上去就像系列讲座。在作者看来,“陌生人”改变了社会组织形式,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模式、思维习惯和行事方法。换言之,与陌生人共居,置身在陌生人社会中,就是最大的现代性经验。英国就像一个范本,既率先体验了这种经验,也囊括着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共同情境与相似历程。
欢迎关注我的公号:书语云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