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难忘的人物的读后感大全
《创造难忘的人物》是一本由[美] 琳达·西格 / Linda Seger著作,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一):招人喜欢的反派,因为有灵魂
英年早逝的澳大利亚男演员希斯·莱杰,为了演好《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一角,曾把自己关在旅馆房间内,揣摩苦思了一个月,最终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经典配角,其锋芒甚至盖过了真正的主角蝙蝠侠。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二):《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与简评
本书是由好莱坞资深编剧顾问琳达西格所著,由编剧高远翻译。它是一本指导用的工具书。
书中为作者和编剧塑造人物提供了体系化的指导和各种有效技巧,从轮廓描写到深入刻画情感层次、心理情结,教你设定人物,包括次要人物和辅助人物的运用,如何编织人物关系等。
本书最大的缺点是,本书引用了大量外国小说和外国影片的人设、片段和事例当例证,且没有详细说明该书和该影片的大致情节,这导致阅读外国小说和观看外国影片较少的人难以理解例证。书是好书,却不适合大部分本国人看。一本书看下来,能学到能读懂的知识点不多。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三):塑造丰满人物的tips
我在在写小说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或者人物形象单一不丰满,情节单调枯燥,有时候写作或者写小说或者剧本就像画画一样,如果你不是一个熟练的画家,那么就会出现下面这种现象。
你画出的人物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四):怎样写出一个拥有灵魂的人物
无论是电影、电视剧或是小说,人物的塑造始终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看完一部好的作品,人们可能会忘记作品中的某一个场景、情节、关系等,却仍然会记住那一个让人刻骨铭心,或者说真实得似乎曾经存在过这个世上的人物。
《情人》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五):这是学习创作人物必备的工具书
日本推理小说作家大泽在昌在他的著作——《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中用5个维度4个等级来评价一本小说的质量。这5个维度分别是:情节、角色、文笔、对话、立意和噱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角色”,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角色展开的。
看书时有个一闪而过的疑问——那如何写出立体饱满令人难忘的角色呢?没想到,很快就从后浪出版公司看到《创造难忘的人物》这本书,正好可以解答我的疑问。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六):让笔下的人物,带你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让我非常痛苦,经过很多轮的挣扎之后,终于总结出了消化吸收这本书的方法。
1.完全清空大脑再去阅读
这本书涵高了高密度的硬核知识,尤其对于写作新手来说,是需要一边阅读,一边带动大脑进行反复琢磨、理解的。带着消遣放松的心理预设来读,是注定要遭受到挫败感的。
2.反复读很多遍
读这本书,是要经历一个无力感袭来的过程,再多读几遍,不断从理论中获得新的理解,并用书中介绍的理论认真对案例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将这些理论吃透。最后,当你随便翻出案例,就能讲明白创作者的意图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征服了这巨大的无力感,会发现,写人物似乎也没那么艰难了。
3.认真做作业
每一章节的课后练习,是最能体验征服快感的一个环节。跟着琳达·西格布置的作业,没事练习一下,你会惊奇地发现,身上好多隐性基因被开启了,原来自己可以为一个人物开发出这么多的层次,原来灵感卡顿的时候用这些思考术,可以立刻打开那么多的思考通路。另外,这些练习都简单易上手,无聊的碎片化时间,按照书中的方法随便做做大脑体操,也是相当有趣。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七):李奥•贝纳的大师课:如何打造令人难忘的广告人物(附人物检查表)
广告是人与人沟通的行业。我们应永远力行这个原则。 ——李奥·贝纳太多的广告“How to”书籍、课程都在教大家如何写出销售力千万的文案,但是却忘记了除此之外,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优秀广告至关重要的一环。比如说到威猛先生,你就会想起那个在你们家马桶和厨房间穿梭的超人;米其林宝宝的形象已经摆脱了轮胎圈走向了儿童摄影界;还有娃哈哈,已经和王力宏的形象产生了深深的羁绊。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八):写人
作者琳达不是编剧,而是剧本顾问,这意味着两件事。
一是不太会像那些编剧写的编剧书,作者要花大篇幅去写“我是如何写《XXX》的”,倒不是说这么写有啥问题,而是我实在是不乐意看作者自嗨。二是我更私自的看法,做事的人和教做事的人常不是一回事。创作者专于创作,但未必对创作方法有系统的总结。
虽然不是编剧,但琳达看过太多剧本,而且和编剧们有广泛深入的讨论。所以这本叫做《创造难忘的人物》的书,简直可以改叫“我认识的编剧是如何创造人物的”。
这本书把编剧如何创作人物,做了归类整理,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比如如何定义人物,如何处理人物关系,如何写对白,然后琳达做了这件事。她把问题一一罗列,又把自己的建议,和编剧们基于创作的分享合在一起。
结果这成了一本查询类的工具书,在某一个具体如“如何理解人物”的问题上。琳达干脆直接转其他编剧的建议:“假如你对一个人物及关系了解不够……有一种处理方式是,把这些人物放到和故事完全无关的场景去,例如一个人点了午餐又把它退回厨房,其他人因此而为他羞愧。他们会如何谈论此事?这种方式比几乎其他任何方式都更有助于你理解人物。”
你看,这是不是看起来很着调?
假如你想看到创造性的编剧建议,又或者大而全的剧作法,这不是周全的教材。但是,假如你和我一样,只想在某个剧作的小问题,立马查到一些有的没的建议,那这本书不错。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九):为什么国产剧少有令人难忘的人物?
取这个标题我不是想搞事情啊,讲真这几年国产剧有不少精品,有不少优秀到让人难以自拔的角色,但是国产影视作品千千万,令人产生心理阴影而难以释怀的人物也不在少数,可以说是看了让人想挖眼啊……读完《创造难忘的人物》,我也想试着从人物创作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创造难忘的人物》,作者琳达·西格,剧本顾问。这本书也是一本很规整,很容易理解的从人物入手的剧本创作入门书。一个普通观众读读,可以体会到一些故事创作的套路,而且能够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喜欢这部剧,我差不多就是这样。
步入正题,我总结了以下这么几点:
1.人物的一致性与矛盾性
书中所阐释的一致性有两种含义:
一个是人物性格前后一致(连贯性)另一个是人物表现与性格设定相符也就是说人物要像真实生活中的人一样具有某种核心的个性,应该是前后一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预知或是一成不变。
关于一致性我要提名《琅琊榜》,剧中的角色梅长苏和靖王,都是核心个性很明显的人物。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十):冰山一角
一本非常有用的工具书。甚至有一章专治糟糕对话,简直感激涕零。
我觉得这本书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困惑:究竟如何塑造有感染力的人物,同时避免刻板化。
我认为一个好的故事最重要的部分是能够让读者产生共情。读者的感情需求要在故事的进行过程中得到满足。而产生共情的方式是建立读者和人物之间的联系。
比较基本直接的方式是让人物经历读者在现实中会经历的事情。读者会对这些角色产生代入感,进而对他们所感受到的一切感同身受。
但读者并不希望把自己的生活在阅读中再重复一遍,所以一个故事引人入胜的要素同时也要包括放大的矛盾,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经历的事情。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构建一个读者所熟悉的能够接受的环境,使读者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如果自己面临故事中的情景会作何选择。
以上是我认为的塑造一个有感染力的人物的方法,但要如何实现呢?
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尽量多维的思考和设定。人物的性格不应该是平面的,这决定了能否成功的让读者产生共情。
一个人物在故事中的表现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很多背后的设定支撑着这个角色的所有行为举止,思维逻辑。我认为关于人物的思考越多,对这个人物的了解就越深入,也就不容易把角色写崩。
不仅仅是主角,其他配角也需要有强烈的动机贯穿所有活动,而这个动机的逻辑链条必须是完整的。
但如何能够避免塑造的人物落入窠臼。
我认为需要在合理情况下为人物的不同性格元素设定一定的关系。它可以是因果关系,或者干脆是矛盾的。
不写千篇一律的角色,不写性格平板的人物。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人设写太多有时候也会绊住情节,他们应该是相互补充而不是阻碍的关系。一个人可以有很多性格,但被表现出来的最好都是和情节有紧密联系的。
最后还是需要去生活吧,去观察和体验,去感受世界。
享受写作的过程,享受说服别人也说服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