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千年悖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千年悖论》的读后感10篇

2018-09-14 03:5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千年悖论》的读后感10篇

  《千年悖论》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3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千年悖论》读后感(一):无题

  看过作者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和《坐天下很累》,带着对作者的认可读了此书。相比于前述,无疑逊色不少。最喜欢的还当属《大明》。《坐天下很累》中对几个人物的解读,也让人颇为欣赏。本书较之其他的平庸书籍,还是耀眼的。

  《千年悖论》读后感(二):我对朱元璋感到无比的恐惧

  读<为朱元璋画像>文,深刻认识到了洪武皇帝为人,他的人治,他的猜疑,他的残忍,让我感到无比的恐惧。随便贪污一点就要剥皮实草,以及洗刷、钩肠。这些行为完全就像是在屠宰猪牛羊一样。不把人当人,而把人当做可以宰杀的猪羊。恐怖至极!

  《千年悖论》读后感(三):之前看的历史,都是没有人性

  小时候看历史面对的是一群没有人性的家伙 他们好的建千古伟业臻于完美不好丧尽天良害尽好人。人都有有色眼镜,就像余秋雨在写论小人时候理所应当地让自己站在了对立面。他笔下的慈溪,曾国藩,以及各种由时间际遇划分出来的群体都有栩栩如生力量

  经常被里面的话触动 感到了自己有的,但从未琢磨思量过的情绪

  《千年悖论》读后感(四):70后上场了

  一直以来,70后们的处境颇有些尴尬微妙——前面是大义凛然舍我其谁的60后,胸前贴着胎里带来的金光闪闪标签:“理想主义”“肉身之重”“灵魂之轻”。。。刚要弱弱地说一句:理想,我们也是有的,80后就一把抓起话语粉墨登场了。

  拿不到话筒的70后,学会低调现实和隐忍。

  现在,机会来了。以张宏杰为代表,70后开始盘点自己了,一张口就说出了:“我们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继往开来一代”这样现实口吻的话(见本书《七十年代人》)。

  这只是一个开始。

  《千年悖论》读后感(五):明智选择

  对张宏杰的喜欢,源自《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后来又陆续看了他的《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书,很喜欢他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从人性出发,还原历史真实境况写法

  这本《千年悖论》实际上是他的第一本书,比上面提到的几本书都要早。这次再版又增补了他第二本书的一些内容。总之,是他早期作品的结集。

  果然是早期作品,可以看出笔力的稚嫩。历史部分的几篇还好,吴三桂那篇是《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里选入的,《从武勇到优雅信息量大,行文流畅,堪与后来的作品比肩,《蒙古无边》等几篇短的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后面的一些随笔就有些落差了,《所谓七十年代生人》等几篇有一种很紧张地端着的感觉,不像历史文章那么自如,写爱情、时间的更是题目大而无当,下笔不知所云了。所以,作者后来选择了历史写作,而没有试图在随笔方面发展,无疑是明智的。

  《千年悖论》读后感(六):悖论还要看自己的定义

  首先说一句,感觉这种散文就是作者自己无休无止的针对一件事情的絮叨,就像我平时喜欢做的那样。还是有些看法的。。觉得现代社会法律越来越健全,涉及到法律底线的事情,一般人是绝不会去触碰的。但是道德的底线就要看现代人怎么去定义了。古代人们经常强调精忠报国,对父母尽孝,人之体肤受之父母等等一系列约束人们行为的事情。可是现代社会这一切的事情都需要看你自己怎么去定义这些事情。精忠报国,如果政府真的无恶不作领导昏庸无为,为什么要忠于国家忠于党?人们常说文天祥是民族英雄,可他反对的人在当今看来不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吗,现在不是总说56个民族一家吗?现代的人们觉得日本侵略中国是暴行,可是如果几百年之后大和民族成了第五十七个民族了呢?蒙古人民在南征北战之际,几百年后的我们却在歌功颂德。而当日本人参拜晋国神社之际,中国人民却骂声连天。有些事情只不过是我们站在不同的立场说了不同的话,但如果跳出来,就会发现,这些只不过是一些无可厚非的事情。

  得严重声明一下,我也反日。

  貌似扯得跑了题。算了吧。。

  《千年悖论》读后感(七):激情与历史

  张宏杰先生的书看过几本,这本有点让人吃惊,文学性太强,有决定论的味道。完全看过才明白,书中作品都是他的“少作”,难免稚嫩。

  那么,文学与历史的分野在哪里?

  文学往往会给历史假设出唯一或少数的几个理由,把所有的现象附加在上面,但事实往往并不如此。比如鲁迅先生曾痛斥中国人不理性发明火药却做鞭炮敬神,而不是做武器。这个感慨沉痛,也很生动可惜建立误会之上。

  传统的黑火药很早就发明了,但在世界各地,都是用来做鞭炮敬神,因为它爆炸力小、危险性大,很难武器化。现代洋枪洋炮用的是黄火药,它与黑火药没有很直接的关系。黑火药靠经验就能发明,而黄火药就需要现代化学知识的进步,从黑火药到黄火药,是一次伟大的跨越,看不到这个差别,反而强调我们没出息,有些贻笑大方

  文学思维麻烦地方是无法实证,它有漂亮外壳,能让我们心潮澎湃,但仅凭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就能惊世骇俗,这实在是很可怕结果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很少会提醒学生警惕这种文学思维,也不鼓励他们怀疑。所以,对于想获取真知的人们来说,就必须额外修炼一种功夫:看到慷慨激昂东西,立刻追问一句真的如此?看到那些宏大命题,立刻想到那也许是感觉而非理性的产物

  有了这样的自我训练,或者应算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吧。如此再读本书,可知几篇散文的文笔想象,还是颇有趣味的。

  《千年悖论》读后感(八):从另一面看历史

  一开始看到是历史散文,感觉怕怕的,本人对散文很无感。可是读了几页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合金体"散文是啥不知道,但是这本书读起来真的很流畅,主体很好抓,内涵丰富

  看张宏杰的「读史与论人」,人物这几章都看完了。篇幅都不是太长,但是作者对这几个历史人物想表达的全部浓缩在这近百页书中。读者可以像和老朋友闲聊一般读完这些故事,然后沉浸在历史中不能自拔。「无处收留:吴三桂」这一篇是作者最喜欢的文章,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一个人的德行好坏都敌不过时代命运。同理的,人也应顺应时代和命运所变,成败在于一念之间。其次就是「为朱元璋画像」,这篇彻底颠覆了我对这位明朝开国皇帝的美好印象,于是也对于因为他的掌权使社会发展的停滞和扭曲感到了无限震撼。再次站在传统的另一面看历史。就像序言莫言先生所说"他的笔总能轻松地割开时间的帷幕,让那些本来离我们极其遥远的历史人物的气息甚至体温扑面而来。"张宏杰笔下的历史人物像极了日常的老朋友一举一动都再熟悉不过,仿佛他们的臭毛病也能说上几条。经过他寥寥几句话,那些历史事件就理所应当的摆在那里,就像在眼前发生的一般,生动清晰

  事件篇基本上看完了,主要是因为看完朱元璋人物那篇就不太敢看「酷刑:残忍的游戏」,对于断手断脚什么的防御力为零。最喜欢的还是「神女生涯:柳如是与顾眉」,同时代的两个女人相同职业,不同的性格,却活出了一样精彩人生生活法规道德之外的女性,受到社会和世人的轻视,反而可以释放个性,过自己的生活,不在乎别人眼光的肆意人生,在历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道痕迹,让后人了解到我们的老祖宗没有白活~还有那篇「从勇武到优雅:满族汉化史」,光看题目仿佛这段历史挺美好的,优雅这词十足是褒义词啊,可是殊不知没了勇武也就是满族走向衰败的起始。作者是多讨厌儒家文化啊~不过由儒家文化统治的汉文化也给力,哪种文化接触了都要被同化,然后就是惨不忍睹的统治衰落的过程。满族一直汲取前代教训延续满文化,抵制汉文化的入侵,可仍然敌不过汉文化的糖衣炮弹,到了嘉庆这辈满文化的勇武就不剩什么了。清朝就算没有外国的入侵也不会走的太远。历史明摆着,到了清末期,政府的昏庸软弱,社会的混乱麻木,早已经不是康乾盛世富有活力,求发展,求变革的大清王朝了。

  看作者的这本书十分愉快,看人物篇的时候会感觉"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看,历史人物还有这一面"。看事件篇的时候就会有看到历史的本质的感觉。每每看到如此精彩的书都会不禁多看上几遍,以便细细品味书中的精髓

  《千年悖论》读后感(九):历史不是必然

  首先,感谢张宏杰先生带给我的精神上的享受,使人酣畅淋漓阅读盛宴

  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有机会一窥作者在历史这个维度上的恣意纵横。在尊重史料基础上,作者把握历史的脉络,又从历史的脉络中追寻事物的兴衰,人物的沉浮。《无处收留吴三桂》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打破了以往历史中生硬冰冷形象,影视作品中的邪恶脸谱形象。大概人类的根性,我们习惯以自己为中心探寻观察世界,习惯将旁人套入道德的牢笼中,或谴责,或辱骂,唯独很少有称赞。或许这就是严于待人,宽以待己。若是再没有一些独立思考能力,则更容易被历史的道德观所绑架,被胜利者所左右,被戏剧脸谱所误导。

  对于儒教,许多人从各方面描述过,如批判有鲁迅的“礼教吃人说”,更甭提那些科举时代的遗老遗少。而作者的《科举之路》则从相对中立的角度,阐释了“儒教追求建立一个能万世不易稳定的社会”的观点。许多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著作总是因为没有身在其中,而总显得隔靴搔痒,让人无法深以为然,尽管这也是一个超脱新奇的角度。而本国的人又总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从片面的角度观察,管中窥豹却又会受到道德环境影响,容易偏颇,是“坐着看问题”。而本身的作者至少是“站着看问题”,以相对中立的角度,却又没有完全脱离实际。作者的观点将我以往的对于儒教的零散琐碎的观点印象统一起来,给人当头棒喝感,令人心悦诚服

  其他的如《为朱元璋画像》,也一扫过去对朱元璋的模糊印象,对这个农民的皇帝嗟叹不已,果然"屁股决定脑袋“,处于权力巅峰的人,他的行为背后必有深意外人只能在事后进行复盘时找到些蛛丝马迹。作者从朱元璋的成长环境出发,发散的他的行为处事,这其中的探究过程让我大饱眼福。而《满族汉化史》更是让我跳出狭隘的民族观,能够正视满族从东北的边隅起兵至最终占领九州山河并不是偶然的,毫无因果的邀天大幸。

  若真的要找出一些瑕疵的话,就是有些咬文嚼字,特别是前期作品,可以明显感觉的斧凿痕迹,阅读不太流畅。但整体上做到了雅俗共赏,有明显的获得感。在历史通俗读本中写出了自己的新意,所以四星。

  《千年悖论》读后感(十):画眉

  公元两千年张宏杰的第一本书《千年悖论》出版的时候,他用的笔名是张敞,这个名字完全是借来的,它的主人原是那位著名的古人,喜欢给夫人画眉。正是因为他,闺怨诗词中的“画眉人“被用来指丈夫。用这样一个笔名多少泄露了作者的某些想法,不囿于成见,不困于藩篱,率直随性,在繁杂混乱的史籍中找寻古人的本来面目和真性情,也许正是这位不愿意被称作“青年作家”的“张敞“孜孜以求的。

  这个张敞并没有表现出为心爱女人画眉的温柔小心,实际上他写出来的文字颇有气势。此书名之为千年悖论,足见其锋芒

  悖论,似在斥责鄙夷,其实历史正是这样一套言论体系,乍看之下能自圆其说,仔细想来又漏洞百出矛盾重重。

  这书里也充满了矛盾。张宏杰所写的古人,和我们印象里的被脸谱化的帝王将相相差太远了。原来吴三桂是个有勇有谋的美男子,勇武过人战功无数,削藩原来是因为年轻的康熙皇帝的冲动;曾国藩一心想做圣人不知道变通的书呆子性格吃尽了苦头;朱元璋竟然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皇帝,他的残暴多疑竟然如此公然无耻……一篇篇都是颠覆翻案文字,让人震撼之余不免深思。

  我想,张宏杰或许无意发什么惊人言论,他只是执迷于追寻纷乱虚假历史记述中的人性。历史是人的历史,不只有贵族和王朝,还有士大夫将军文人、隐逸,甚至还有青楼歌妓和贩夫走卒。虽然用人物来写历史是太史公早在《史记》中就确立下来的修史传统,但历史从来就是个无辜小姑娘,任人装扮涂抹。千百年后,断简残篇的只言片语中所能找到的记载本就不多,况且这其中还有独裁粗暴的尊者讳、歌功颂德的辛勤粉饰美化、强加之罪的诬陷抹黑,野史中还有充满想象的玄乎又玄的神鬼传说……那些沉迷在历史中的人会尤其好奇:这些久远的名字,到底曾怎样的生活过呢?

  作者相信,他们都曾是活生生的人,都曾是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婴儿,都曾是满眼新奇美好的少年。他们也有喜怒哀乐,踌躇满志,犹豫彷徨。史书上留下的寥寥几行字,怎能概括出一个人的不幸、无奈、不甘、挣扎和绝望,千头万绪的一生。

  攻史和考古的乐趣近似于侦探猜谜,蛛丝马迹,片鳞只爪,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呢?它的乐趣更在于,结论有很多个都能成立,唯一的真相倒不重要了。

  你心目中的历史人物,就像是你想象中的一幅画,根本不知道本来面目,全凭自己的想象。过了这许多年代岁月,想要看清彼时那人的眼神,已经是不可能了,我们也只好画一画他的眉,是金刚一样的怒眉横戟,是菩萨一样的低眉垂眼,是远行者的愁眉远望,还是狡诈之徒的贼眉鼠目?

  我想书的作者正是这样一位沉迷在历史中,心中充满了猜测,小心翼翼又乐此不疲的画眉人。

  他喜欢书法和篆刻,沉迷翰墨金石;他喜欢四书五经,初见犹如曾相识;他喜欢俄罗斯文学,悲天悯人兼爱普世;他尤其喜欢历史,史书上一个个谜题,都让他如此的陶醉其中。

  《千年悖论》是这样一本历史画眉人细细写来的书,细细的读,一定能收获良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