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记忆的性别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记忆的性别读后感100字

2021-04-04 00:49: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记忆的性别读后感100字

  《记忆性别》是一本由[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88.00,页数:4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忆的性别》精选点评:

  ●美国学者贺萧在关于上海妓女研究的《危险的愉悦》一书之外,关于中国女性研究的又一力著。全书以对于陕西农村妇女的口述史访谈作为主体,力图准确而详细地还原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集体化进程当中,女性在角色、地位、权力等方面的演化历程。尽管访谈者相对于中国而言的他者身份,让访谈和分析中不无隔阂与谬误,但整体而言,访谈完成得可谓丰富而扎实。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时时刻刻在对访谈方法进行方法论层面的反思,不断探讨访谈与记忆,访谈与现实,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农村家族演化、权力斗争、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传统的政治史和社会史视角的研究主题,在本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让全书的女性研究视角非常突显。整体翻译水准上佳,唯一缺憾在于中文参考文献全部保留英文版原貌,未能翻译成中文,多少有些偷懒,对相关研究者造成不便。

  ●看过目前最喜欢的口述史/民族志,对方法论的时刻自觉以及译者的技艺感到非常满意。时间在国家主义层次上的架构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接生那一节在王政老师编选的书里看过,没有那么高的产妇死亡率和一旦出现状况近乎残酷而无奈的手段,还有与血污相连的生育鬼故事。读完才意识到国家对妇女生育的控制和离婚权利绝非我以前想的那样。贺萧UCSD官网上的全译文有标红很方便对读。

  ●居然和《蛙》很像,没有单纯从压抑的角度讲新女性完全是共和国的构造物…

  ●与其说是记忆的性别或者说是性别的记忆?社会主义对女性而言是什么 (口述资料还是要读中文 出版删节有标注好评

  ●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仿佛又与奶奶进行了一次长谈。

  ●就:作者公布了全部译文的PDF文件,可查阅。

  ●不错的填补空白之作。作者也提到了海外学者关注于改革开放前城市人口的不幸经历,而很少注意到农村社会的变迁。

  ●那一代农村妇女真的太苦了,幼年时逃饥荒被卖童养媳,青年被国家忽悠参加公社,在集体化的田野劳动,家务活和频繁地生孩子中榨干最后一丝力气,生孩子那章看得我倒抽冷气,晚年却面临着无人赡养的凄惨结局,她们经历如此复杂艰苦,然而缺乏教育,她们又是失语的一代女性,只能口述。提起建国后的农村妇女,我脑子里先闪现出来的就是画报上那种朴素的,能干的,穿一身蓝布衣裳眺望麦田的妇女形象,还有“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等等口号,她们没有自己的声音,是政府在为她们发言。然而这个所谓宣传的平等又是畸形的,矫枉过正的,充满着血泪的平等。我很敬佩她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在那种环境下挣扎努力,如今时间把一切都埋葬,她们像共和国的影子。

  ●国家以男女平等的口号将妇女们纳入到公共劳动空间之中,并无休止地从她们身上榨取劳动和精力。同时妇女仍须投入大量精力从事家庭劳动,但妇女在家庭领域的劳动却并没有得到正视。虽然一部分妇女被国家宣扬为模范,但国家却从不认可她们为模范角色所付出的物质和情感。妇女劳动模范一边体现了国家运动的效果,一边又模糊了国家和社会的边界。随着这些劳模故事的内容越来越程式化,妇女劳模的具体特征反而模糊了,她们被当作承载革命美德的容器而存在。在革命承诺给妇女平等的那些年,由于家庭领域的消失,她们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如今革命不再,她们年事已高,即使家庭领域再次回归,她们也难以得到什么救助。妇女在担负着更多压力的同时没有获得同男子一样的物质报偿和社会尊重,却在历史叙述中莫名其妙地被平等,这就是毛时代男女平等的真相

  ●一个足够好的故事并不能让我们对过去有一个完整的理解,但它出人意料并且引发思考,根据聆听者的不同需求而朝不同方向放出线索。一个足够好的故事可供再阐释;可以被编织进许多更大的叙事里。

  《记忆的性别》读后感(一):记忆的性别

  在性别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性别本身的敏感性,大众对于性别的污名化,访谈对象的独特性,使得性别议题在被提及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敏感和隐私话题。

  在苦难叙述的背后,隐藏的是妇女怎样理解革命对其产生的影响,她们常常将自己放入到壮烈的、引人注目的场景中,放到大事件的核心。这样的悲情叙述,既是为了表达自己在动乱年代所受的疾苦,更是为了突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主体性

  《记忆的性别》读后感(二):记忆的性别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记忆的性别》读后感(三):社会性别与中国革命

  

农民这一角色,在中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功不可没。50年代他们对土地划分投入极大的热情,几年后土地集体化几乎无条件地放弃了获得的土地。他们曾热切地参与到“大跃进”的早期活动中,砸碎炉灶和捐献出全部家当用来后院炼钢,结果在“三年困难时期”大批地挨饿。这些国家措施在当时是如何被理解,尤其是如何被远离国家宣传中心地区的农村妇女所理解,便是这本书所要讲述的核心。

作者对经历过这些重要历史节点的农村妇女进行交谈,谈论她们自己身上关于田间劳作、家庭、生育、婚姻等带有明显社会性别指向的话题。有看见当年国家为了解放妇女而做出的努力,包括婚姻自由、同工同酬等,虽然很多政策在落地的时候难免“节外生枝”,但这份努力比我想象中的深刻的多。当然阅读过程过也不可避免会有一些悲哀的情绪,包括农村妇女被推上历史潮流去抵半边天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妇女被家务、被生育、被孩子给“拖累”且很长一段时间不被官方给认可其也是一种“劳动”等等。她们也会被获得尊重,但尊重并不是来源于国家敬畏生命、性别本身,因为被需要,所以才会被认可。

  《记忆的性别》读后感(四):草稿2

  这并不是一部妇女解放史。我们关于妇女得到解放,与封建决裂,地位有了提高,不用裹小脚,可以受教育,可以婚姻自主,能够赚钱经济独立的看法现在看来,是有待商榷的。

  这是一个国家在“当下”所作出的最现实的选择,这个选择使得女性在建国初期被引导,被塑造成为农业主体,进而完成了女性农业化,男性劳动力得以被解放从事国家工业现代化建设。而在由女性“主导”的农业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服务于国家工业现代化建设时,她们创造的成果却并未惠及她们。

  同时,育儿的辛苦、家务活的繁重,这些不可见的劳动在女性农业化的同时,并未受到重视,在历史里沉默。

  中国几千年的家庭结构受到冲击,及至被重塑。现代化造成的区域与区域、家庭与家庭间的不平等则更使得这群农村妇女在老年时面临赡养纠纷甚至无人赡养的局面。

  本书唤起了我关于八十多岁的外婆对我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不甚赞同的记忆,当然现在,她已不再唠叨我们,她老了,不再具有家庭中的话语权了。然而,这种唤起却让我对现今七八九十岁的老人有了一种亲切感,它建立了一种联系,我们的命运在时空里产生了交叉、回应。

  自此,我重新正视她们。

  《记忆的性别》读后感(五):被驯化的记忆景观

  

1、虽然都说“妇女半边天”,但此类的学术性调查研究仍然是边缘性的,并未进入大众的一般视野,这不单是学界的偏狭,而是整个社会对妇女群体的忽略与偏见,这本书在提醒我辈应该作出反省;2、贺萧让我见识到一个真正的社会学者或历史学者写作的人文情怀,在触碰如此一个重大题材时是如此充满忐忑和敬畏,缜密细致的访谈调查之中透着无数的人文关怀;3、毛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都仰赖于妇女群体付出的未被主流叙述认可的劳动和人生代价,书中的妇女干部、女劳模向我们叙述了一个艰辛困苦的世界,在她们“被驯化的记忆景观”中始终纠缠着个人伤痛和集体成就的两难;4、必须承认的是中国农村妇女摆脱“封建”意识束缚真正翻身解放的开端,是始于1949年之后,是中共创造的中国农村社会一大进步,从妇女家庭地位、劳动权利、婚姻生育权利直至社会活动权利,应该说都是中共建政之初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而且比国民党要更深入、更坚实、更彻底;5、第二章家里没人,读来有悲悯苍生之感;第六章接生员读来有锥心失血之痛,第九章劳动者读来有扼腕叹息之哀;6、有条件的可以读全本,人社版的删节较多,尤其第九章,有关三年大饥荒的叙述基本被清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