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可不知的科学》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不可不知的科学》读后感100字

2021-04-05 00:37: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可不知的科学》读后感100字

  《不可不知的科学》是一本由【英】约翰范登著作,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017-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可不知的科学》读后感(一):科学知识给孩子讲起来难懂,看看这本《不可不知的科学》好玩又有趣,通俗易懂

  

几天一位家长吐槽,孩子小学一年级了,稍微认识点字,就喜欢各种问,大都是关于科学,说实话,这些答案内容直接给孩子讲,晦涩难懂。孩子不喜欢,而且她自己也觉得不好讲,孩子还总喜欢各种问,随便敷衍吗?

关于科学的内容,不能随便讲,但是如果说是非要了解,怎么讲才能让孩子开心接受呢?

刚好我带孩子看过这类绘本。《不可不知的科学》这本绘本由国际畅销科普书作家约翰 范登全新作品。蔡莲莉翻译,由海豚传媒出品,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一、包装精致。设计感强

这本绘本是精装绘本,大开本,大视野,内含75页。书中的绘图精致,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乏绘本的幽默。部分内容,对开式的设计,让绘本可以伸展,平铺,大画面看着方面。

二、绘本内容

1 阅读群体

这是一本科普绘本,和普通的绘本,一本讲一个故事的内容是有区别的。适合7-12岁的小学生独立观看。当然小不点也可以读,亲子共读,大人给宝贝讲讲,还是还是能接受一些的。

2绘本具体讲什么?

上面我们说了这是一本科普绘本,这本绘本里讲的是什么科学知识呢?

在这本《不可不知的科学》里面,讲述了关于电、水、天然气的运用,产生,以及我们在生活中用到的这些电器,交通工具等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前几天,孩子问我面包哪里来的,我反问她,那你觉得是哪里来的呢?她说面包店买的。我又问那面包店怎么做的呢?她想了想就是面包师傅烤出来的啊。我继续问,怎么烤,面包是用什么做的呢?

孩子说是面粉吧,用烤箱烤的啊。我说没错,但是要知道面粉是怎么获取的,烤箱怎么工作的,你肯定不知道了吧。孩子点头说是。

于是,我们就打开这本《不可不知的科学》这页---《做披萨》,看看披萨是如何从原材料到人们的嘴边的。

从比萨饼皮的配料:

1 小麦 小麦到磨成面粉,需要从种植到收割,脱粒,扬谷,最后送去面粉厂磨面。

给孩子讲这些,孩子有疑惑,老师说过麦子收割时候直接有收割机,收完已经进行脱粒了,就没有这个步骤了。

我说对,大部分地区是这样的,包括扬谷,机器都可以做到。但是也有部分地方,机器到不了。还需要人工收割,需要人工脱粒,扬谷的。作者告诉大家这些就是,让大家了解,面粉就是这么来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是目的。孩子郑重其事地点头,明白了。

2盐 盐是从哪来的?盐矿来自地下,人们从盐矿开采出盐块来,经过碾碎,烘干结晶盐,最后包装,出售。盐是国家管控的,没有私有化。

3橄榄油 橄榄生长在温暖的国家。人们从树上摘下橄榄,用螺旋榨油机榨汁,将榨出来的橄榄汁装进瓶子,这些就是橄榄油。再被送去各家各户。

4糖 糖来自哪里?这本书上说的是,来自一种叫做甘蔗的作物,人们收割成熟后的甘蔗,将甘蔗煮成糖水,加热,待水分蒸发完,留下的就是结晶糖。

我给孩子说这位作者是英国人,可能他们国家就一种作物可以提出糖来,在我们国家除了甘蔗外,还有甜菜,也是从中获取可以提供我们日常所用的糖。

5酵母 绘本里作者告诉我们,酵母是一种真菌,生长在温暖的缸或桶里。等它成熟后进行干燥处理,然后切块成酵母。最后售卖。

在我们国家,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酵母是粉末,小颗粒状的。

看看,通过这一页的内容,我们了解到比萨饼皮的配料就要这么多。后面比萨的制作过程,混合面粉到揉面团,再到表层配料,直到烤箱出来,复杂的工序,需要十个步骤。

后面还有讲述比萨的配料,也像前面的饼皮的配料介绍一样,细致的讲述从播种到收获,再到人们的餐桌上。而且还有一张很详细的配料分布图,告诉我们他们来自世界各个地区。

这就是科学,详细周到的介绍了一张比萨饼,从原材料的起源到制作,直到送到人们嘴边的过程,有逻辑,有线索,配图和文字都很精致,孩子越读越有兴趣。

讲述的这些知识呢,也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也能增长不少见识呢。

全书中有料理机,微波炉,智能手机,电视机等等,很多这样的介绍。而且每类别介绍,形象逼真的图案,还有批注,科学严谨的讲述知识,而又不乏幽默,让孩子顺着这个科学主线,学到更多的知识。架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作者对科学了如指掌,要不然他对这些名词,专业术语这么运用自如呢?科学的东西马虎不得,但是如果说大部分的内容,让孩子去理解,确实有点难。而这本《不可不知的科学》,恰当地出现,满足了科学的严谨,又是绘本,让孩子欣然接受,增长见识。

在这本书的最后面还有中英文对照,对于学英语的小朋友,可以顺便增加英语专业词汇量,这也是一举多得,收获满满啊。

我是豆小米妈妈说,欢迎大家关注我,分享育儿知识,阅读好书,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不可不知的科学》读后感(二):激发孩子科学兴趣的科普绘本

《不可不知的科学》:[英]约翰·范登 等 著 / 蒂姆·哈钦森 绘 /蔡莲莉 译/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21-2 /

《不可不知的科学》是国际知名畅销书作家约翰•范登(John Farndon)《不可不知》系列儿童科普绘本之一,该册的主题是科学,由海豚传媒引进,目标读者是7-14岁的孩子。与该系列其它主题一样,科学分册延续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其它分册的介绍见书评——《不可不知的人体》:人体生物知识的少儿科普读物)

从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着手,向孩子灌输知识,是润物细无声的家庭教育中,有效的一个方式。《不可不知的科学》一书选取的就是贴近生活的一些事物,来引导孩子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

书中从我们家里所需要的光、水、食物作为切入点,介绍了电、水、燃气等家用能源的供应,以及家用电器(门铃、吹风机、电视、冰箱、吸尘器、烤面包机等)、手机、3D打印机、马桶抽水箱、汽车等生活必须品的工作原理,甚至飞机、火箭、卫星、深潜器等高精尖的科学都有介绍。

可以说,水里游的、路上跑的、天上飞的、家里用的,21世纪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电器、设施,书中大多数都覆盖到了。同时,书中还涉及到供电、排水、电信、垃圾处理等与生活相关的水电工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一种看不见但又无处不在的神奇的能量——电。不管是给我们带来光明的电灯,还是给我们带来舒适生活的空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等家用电器,它们都要依赖电来进行工作。在今天,电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果离开了电,我们的正常生活将受到极大影响。

那么,家长要如何给孩子解释,电是如何来到家里的呢?

作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书中在开篇就介绍电的产生和传送原理。火电站、核电站和水电站通过水的加热或水的冲击,带动涡轮机迅速转动。涡轮机带动缠绕在上面的铜丝,在巨大磁铁的两极之间转动,这就是发电机,转动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电流。这就是发电站产生电的原理。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把电从发电站传输到用户家中。首先要通过变压器对电流进行升压,然后通过高压电缆进行长距离传输,当电到达我们所在的城镇时,会因变压器的作用而降压,进入总线,最后通过分支电缆通往千家万户。

通过9个环节的介绍,我们不仅了解了电产生的物理原理,还知道了电是怎么从发电站传输到家里的。更关键的是,书中把电的产生到应用的全过程用流程图画了出来,在让小读者们学到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够从整体上掌握电力工程的科学原理。既关注单个知识点,又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无形之中培养和强化了系统思维的习惯,而这种系统思维习惯对于构建知识体系是非常有益的。

同样的叙述方式和绘图,贯穿了全书始终。从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学到供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工作原理。

相比较于水、电这些能源,今天的孩子可能对智能手机更感兴趣,也接触得更多。那么,家长能否在孩子玩手机的时候,引导他们探索智能手机的工作原理呢?

只要翻开书中第45页,就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书中的介绍非常浅显。对于智能手机,我们可以看到,它是由操作系统、电池、USB接口、SIM卡、声控、存储器等6大部件构成。每个部件都有它们独特的功能,书中用两三句话就给讲清楚了,比如SIM卡,它是一张手机的身份识别卡,用于储存客户的信息,没有SIM卡的手机不能打电话、发短信或连接入网。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触屏技术。用惯了触屏手机的你,是否了解触屏技术的原理呢?原来,手机屏幕一般都遍布着微小电流,当手指接触屏幕时,会切断电流,这样手机就知道你的手指触摸了屏幕的哪个地方,接着,你就可以进行各种触屏操作了。是不是很简单、但是很神奇的原理?发明触屏技术的人一定是个天才!

相信看完这本书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拆开家里的各种电器,好对照书中的介绍来一探究竟。

如果你的孩子哪一天有这种需求和举动,希望你不要拒绝,因为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孩子对于科学的好奇心,我想,也正是这本书的使命吧。

  《不可不知的科学》读后感(三):《不可不知的科学》1岁娃爱上7岁娃的绘本,这是一本什么神书?

  文/辣妈Abigale 我一直坚持认为,判断一本童书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看娃是否喜欢。 这本《不可不知的科学》,我之前看过部分电子版,觉得很是欣喜。我觉得待帅宝长大一点,也定会喜欢。

《不可不知的科学》封面

  前两天收到书,包裹尚未完全拆开,就被帅宝眼疾手快地抢了去。他指着封面“呜呜啊啊”地讲了半天,又快速翻到“汽车”“喷气式飞机”以及“火箭”那几页,拉着爸爸给他讲。 我跟爸爸都乐翻了!这小家伙,怎么快速找到他喜欢的“交通工具”的?能看懂么?毕竟,这是写给7~14岁孩子的科普读物,而帅宝才1岁多。 事实证明,帅宝不是图一时新鲜。这两天我但凡想要拿书来看,他都蹭在旁边翻到那几页,不厌其烦地让我反复讲给他听。 单从这一点来讲,这确是本难得的好童书! 01 初见惊鸿一瞥 从大人的角度,我最初首先被这“工业”又不失生动的画风吸引了!整本画工规整又有点夸张,色彩对比明艳又不浮夸,细节处理恰到好处,让我禁不住想动笔画起来。 翻开内容,一眼就知道孩子们绝对会喜欢。因为画面太丰富了!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事物,细看又似乎不完全是。这种熟悉又带着点未知的意味,就像一只让人心里痒痒的钩子,勾着孩子们的心想要去一探究竟。 整体外观高大上,16k大开本,内页是厚实的铜版纸,全彩手绘透视图,好童书的特点它都具备。 我本来觉得这跟我喜欢彩铅有关系,但帅宝显然也很喜欢这画风。说明应该大部分孩子都会喜欢。

喜欢这画风

  02 再看值我所爱 好东西经得起细究和推敲。 1、大师手笔 选择好童书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选择好作者。 本书作者约翰.范登,拥有剑桥大学科学和英国文学双专业背景,是国际知名的畅销科普书作家。曾出版过超过300本图书,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诸多奖项,4次入围世界科普图书殿堂级奖项“安万特科学图书奖”。 绘图师史蒂夫.弗里克,是《神奇的动物》《有趣的骨头》等插画作者,也是英国著名的插画家和画家。

  2、包罗万象,由浅入深 从日常的水、电、太阳能、门铃、冰箱,到稍微远一点的跨国信件、垃圾处理、烟雾报警器,再到更远的发射火箭、发射卫星、喷气式飞机,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这些东西我们大多听起来熟,但说到背后的原理,似乎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 本书就从我们熟悉的现象入手,再配以图解,由浅入深,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概括出主要原理,自然而然地串起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非常容易让人理解。

内容包罗万象

  3、生动有趣,专业科学 科学并不全是枯燥乏味的,本书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8张神奇拉页,展现全景工作流程,用漫画的形式表达专业的科学,毫不违和。

神奇拉页,展开有四页书那么长

  图中的小人儿你发现了么?非常可爱! 而且文字与配图相得益彰,显得既生动有趣,又专业科学。 拿烤面包机为例,立体的金色构图让人感觉真实温暖。烤的过程,从烤制原理、关键设置、烤色控制、放入面包、时间控制,到最后弹出面包,像看一个操作步骤,又像亲自动手操作了这一过程,十分带感! 不知不觉中,你就已经轻松了解了烤面包机的工作原理。成就感满满有没有?

烤面包机的工作流程

  03 常看常新 帅宝现在喜欢,主要基于生动的配图和吸引男孩的机械形象设计,对于具体的原理,肯定短期内难以理解。 但我相信随着孩子认知的不断提升,他会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可谓常看常新。 而本书的设计,也是从生活到太空,从具体实物到抽象原理,从日常熟悉到不熟悉……让孩子一步步去探究,从好玩到了解真相,最后认识原理。 深涩的科学知识,就可以这样轻松学起来。

  尾声 对于成年人朋友来说,本书的很多东西我们常见或者常用,还有不少不常见不常用的,所有我们了解和不了解的机械原理,都可以通过本书找到科学解释。 一本正经讲绝不枯燥的道理,一本特别值得亲子共读的好科普。

  ——End

  《不可不知的科学》读后感(四):能答孩子“十万个为什么”,能解宝妈尴尬窘境的科普读物,来了

  

不知爸爸妈妈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尴尬:

孩子看到滚筒洗衣机工作,抱着洗衣机就追问:为什么转转转地,脏衣服就干净了?是不是我到洗衣机里也能洗干净,再也不用洗澡了?洗衣机都是怎么工作的?

孩子上完厕所冲马桶时,按了一次又一次水,疑惑地问:为什么水箱里的水能有那么大的力量,黏黏的便便也能冲走?那水箱里的水又是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

洗完头发给孩子用吹风机时,娃又问:为什么吹风机的风会那么神奇,想要热风就热风,想要冷风就冷风?

成长中的孩子,就是移动的“十万个为什么”,老母亲好不容易把脑海里那点关于物理、科学的知识给掘地三尺,给孩子科普后,看着孩子那朦胧的小眼神,直接败北。解决了这次,下次孩子看到吸尘器、料理机、天然气管道,问题又来了;甚至电视里看到的火箭、卫星、潜水艇,孩子也来问,老母亲是一次再一次的败北。然后,孩子眨着无辜的小眼睛:“哦,原来妈妈也不懂呀!”此情此景,就问你扎心不扎心。

其实倒不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会没有所谓的权威感,毕竟社会分工化,谁也做不了全能。而是怕自己的无知会打击到孩子的好奇心,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做一个成长型的父母,与孩子一起细心观察世界,认知世界,探索世界,其实也是爸爸妈妈对孩子最好的陪伴。

拿最近跟孩子共学的《不可不知的科学》来说事,孩子是念念不忘,看了一遍又一遍。而这也真的是一本可以解决妈妈的所有尴尬,专治孩子的各种为什么的科普书。

贴近生活,包罗孩子能看到的所有感兴趣点

先上个目录:有日常生活中孩子能用到的吹风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够接地气;有孩子能看到听到的发射火箭、发射卫星、喷气式飞机等,够高科技;有孩子感兴趣的天气预报、垃圾处理、跨国信件传递等,涉及范围够广。曾被孩子追着问为什么而答不出的老母亲,是不是瞬间就扬眉吐气了。

而这本书,其实也给孩子建立了正确的科学观。所谓科学、高科技,其实一直不神秘,就在我们的身边,时刻能看到用到。因为这些发现,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美好。试想,假如我们生活中碰到什么难题,大家都进一步去钻研它,会不会有新的发现,有没有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高质量更进步。哈哈,先给孩子一个正确三观,孩子的未来,那是无限的可能。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全景呈现科学原理

说到什么电器原理,电机设备等,咱第一个感觉是不是好复杂、好深奥、好难懂?我一个物理渣,学生时代都学不好,现在听到更是直摇头。但当我看到本书时,瞬间好羡慕现在的孩子,要是我曾经的物理老师也有这水平,我的理综成绩起码能翻一番,很是通俗易懂,细节呈现更是了不得。

话不多说,直接上张图,大伙感受一下。比如这张滚筒洗衣机工作原理图,困恼我儿子许久的疑惑,一张纸就给搞定了。

从选择洗衣模式开始,到脱好水拿出衣服为止,每一步详细解析;洗衣机的内部构造,更是用上直观多层图,从安全锁、橡胶垫圈到带洞不锈钢内桶,滚球轴承、减震弹簧,再到恒温器、电机、传送带、排水泵等,洗衣机的五脏六腑一览无余,清清楚楚;为何要使用这些零部件的原因阐述,更是简洁明了;

这下,哪怕孩子问的问题再刁钻,咱爸爸妈妈都不怕不怕啦。

风趣幽默的权威科普读物

和孩子共读的时候,有一个现象特别搞笑:明明是一本正儿八经的科普读物,却被我们俩当成了数“小人”的游戏书,不知道是作者的特地为之,还是儿子的脑洞特别大。

看图片的细节,每一页都有忙忙碌碌的“小人”,他们的活灵活现,除了给阅读者视觉上的新鲜,更是促进阅读者理解和加深印象。而我们的恶趣味就是数每页纸上小人的个数,以及畅想他们是如何生活的,能创造出怎样的新生代科学。故事里延伸出新故事,是孩子的天马行空,也是绘本抛砖引玉的魅力所在。

不过,虽然书都快被我们“玩坏”了,可本书却还是一本权威的科普读物哦。书的作者约翰·范登拥有剑桥大学科学和英国文学双专业背景,更是享有国际知名畅销科普书作者的美誉,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诸多奖项,4次入围世界科普图书殿堂级奖项“安万特科学图书奖”,而这次合作的绘画师史蒂夫·弗里克也是英国著名的插画家和画家,曾创下不菲成就。他们的强强联合,怪不得孩子、成人的眼球都被抓得牢牢地。孩子喜欢看、愿意看,就是硬道理。

孩子身边的那些《不可不知的科学》,咱们都重视起来,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科学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