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夜漫漫路迢迢》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长夜漫漫路迢迢》读后感精选

2021-04-05 01:38: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夜漫漫路迢迢》读后感精选

  《长夜漫漫路迢迢》是一本由[美] 尤金·奥尼尔著作,猫头鹰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夜漫漫路迢迢》读后感(一):爱与恨有界限吗?

  帮的有多深,害的就有多深,真理重复一千遍都会变成谎言。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他人的影响中度过,可怜的自我还常常枉自标榜些什么。每个人都是在行善中做恶。奥尼尔在作品中让自己以一个死婴的形象出现,即使这个死婴也在家的破败中起着不小的作用。一家人在努力营造合谐的过程中却时刻摆脱不了相互的责备。

  《长夜漫漫路迢迢》读后感(二):生而为人,对不起

  中国的读者或许在阅读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曹禺的《雷雨》。晦暗不明的天气、沉闷压抑的家庭氛围、自私专横的父亲、疯疯癫癫的母亲、病态颓废的哥哥......或许伟大作家的心灵是共通的,奥尼尔的雾和曹禺的雷雨,都是对原生家庭悲剧的一曲悲歌。

  《长夜漫漫路迢迢》读后感(三):长夜漫漫,白日漫漫

  除了在课本上学过的《窦娥冤》《雷雨》之类的,还没有自己看过戏剧文学作品,这次读了《长夜漫漫》也是意外之喜,对作者也没什么了解,不过这本书前前后后详细地介绍了奥尼尔,真的是位天才剧作家。

  读之前我以为会很尴尬,没想到竟然那么好看,它的景啊人物情节都好真实。每一次对话,我都能讨厌一个角色(除了弟弟),接着他们自白,我又觉得他们情有可原,然后他们再吵,我再讨厌,再自白,再洗白。这样的谎话,我每次都会上当,这一切都归功于奥尼尔高超的文笔。

  景随情移,从早晨到午夜,雾气渐消到雾气蔼蔼,主角的情绪也从轻松走向沉重,在浓雾的重重包围下一切肮脏慢慢浮现。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肮脏不堪,深陷泥泞,这就是我们的家庭。

  《长夜漫漫路迢迢》读后感(四):读后记

  奥尼尔将切身感受的原生家庭之痛毫无掩饰地披露在读者面前,字字带血,句句含泪。家庭的接连不幸和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作品阴郁的悲剧风格,他终其一生都活在少时痛苦经历的阴影之下,想要摆脱但终归徒劳。为寻求精神的救赎和解脱,达成与父母兄弟之间的和解和原谅,他艰难地写下了这部封笔之作。将父亲的装腔作势、一毛不拔,母亲的沉迷毒品、无法自拔,兄弟的酗酒成性、自甘堕落淋漓尽致、不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不幸和颓废如迷雾般弥散在这个分崩离析的家庭中,亲人们虽然彼此深爱着对方,却一直在互相指责、伤害,将一桩桩见不得人的丑事抖落出来,仿佛这样就能将家门败落的责任推诿给对方。殊不知心中的裂痕只会因此加倍扩大,直至无法弥合,而海边的迷雾正在不断地逼近,将这个伤痕累累、痛苦不堪的家庭团团围住,直至最后一抹光亮也被无情地吞噬,每个人都丧失掉最后一丝希望,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长夜漫漫路迢迢》读后感(五):长路漫漫路迢迢

  同为女人,对玛丽的一生深表无奈。那时,还年轻漂亮、充满活力的玛丽与男演员蒂龙一见钟情,步入婚姻。但是,婚后的生活是不停地漂泊,无法陪伴子女。丈夫的吝啬、女儿的夭折、长子的颓废和次子的病痛,生活的琐碎及家庭感的失落折磨着玛丽的身心。她恨他们,却也爱他们,复杂、矛盾的情感彻底击垮了她。 “如果可以重来”的那种遗憾在她心里慢慢生长起来,但过去是回不去的,过去注定了现在,注定了将来。一生只能如此了罢?遗憾的情绪越长越凶猛,快把玛丽溺死了。家人想救她,她也爱他们,但又是怕,家庭式的爱恨纠缠逼得她只能伸手去抓吗啡。在幻觉里,玛丽回到曾经美好的起点、她年轻漂亮的少女时代,忘记我已年老,我身在漫漫长夜。 家人之间的“相杀”是刀刀致命的,彼此埋怨,彼此痛恨,又彼此相爱,这是最要命的。狠狠地刺痛对方的同时,自己也是强烈的内疚与悔恨。“长夜漫漫路迢迢”,一个家庭的路比人生路更难走吧。

  《长夜漫漫路迢迢》读后感(六):来吧互相伤害

  看得人极其郁闷,这种家庭氛围,让人一分钟都不想呆。

  可是,世界上却有这么多类似的家庭,或许还有爱,但彼此之间的伤害已经让家变得像一座牢笼,沉闷、压抑,没有人开口的时候,像阴森的地狱,等大家都开口的时候,则像炸了锅的地狱。

  家,本来是人类的避难所,本应是抚平伤口、安慰疲惫灵魂的温馨港湾,但可惜的是,这样的家并不多。父母之间相互憎恨、厌恶,却又碍于传统,不得不生活在一起,那种痛苦,真是对小孩一辈子的戕害。这种家庭里出来的小孩子,无论长到多大,永远习惯不了幸福,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被爱,永远习惯不了和谐的家庭氛围。他们带着父母伤害的印记而来,被打上了一辈子不得幸福的烙印。

  奇怪的是,这样奇怪的家庭却如此之多,如此普遍,大家都喜欢自虐,还是怎么的,为什么不逃开?为什么不跟让自己开心的人在一起?

  上帝保佑,即使我一个人穷困潦倒,也好过呆在这样的家庭。

  《长夜漫漫路迢迢》读后感(七):爱与怨的迷雾

  爱与怨的纠缠,是这出家庭戏剧的真正张力所在。蒂龙一家之间的爱,在命运与自身的缺陷面前,却不足以成为拨开生活迷雾的阳光,因此,面对茫茫的前途,长夜漫漫路迢迢。蒂龙一家并不缺乏爱,三个酒鬼在面对吸毒的母亲时都会放下酒杯。但是他们同时也对对方有深深的怨言,他们相互之间充满严厉的责备,语出伤人后又对对方产生怜惜,懊悔、忏悔。他们都在极力避免谈及过去的种种,努力使自己超然,但是又不得不谈,正如玛丽所言:“过去岂不是现在,也是将来!”如果他们之间只有怨恨,那么观众不会对这出戏剧如此感同身受,爱与怨的纠缠,实际上是每个家庭所共有的命运。奥尼尔对于家庭中人物的心理的幽微把握,正如哈罗德·布鲁姆的评价:“他专注于弗洛伊德式的’家庭罗曼史‘,专注于时刻困扰着每个人的家庭悲剧。亲情的种种无奈,婚姻、家庭的累累伤痕,从未如此残酷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那姿态是如此痛苦,直叫人永世难忘。”(《戏剧与戏剧家》)

  《长夜漫漫路迢迢》读后感(八):长日入夜行

  最喜欢的其实是这部作品的名字——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直译过来其实是叫通向黑夜的漫长旅程。这个版本乔志高先生翻译成《长夜漫漫路迢迢》虽非不可,但总感觉少了一种无能为力的宿命感,所以还是更喜欢“长日入夜行”这个名字,这也几乎是我最喜欢的书名了,无论中英文。首先这部戏剧本身也就是只记叙了普通的一天内一个家庭的各种对话活动,从这一天看出奥尼尔整个人生的这个特征也是老生常谈了,每个人都相似的在人生的漫长白昼中走向黑夜。能感受到剧中各种歇斯底里的争吵与无可奈何的和解后的虚脱,以及弥漫整场剧的迷雾隔离了任何除自己以外的他人他物的阴郁感。读的时候也莫名随着作者父亲想起几句莎士比亚,尽管我没看过几本莎士比亚——“是人总要死去,从浮生走向寂地”“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之类。

  看到有评论说这绝望层次太低,还比不上现代社会的各种。我想说难不成读作品是为了比惨吗

  《长夜漫漫路迢迢》读后感(九):离绝望还很远

  好是好,就是感觉有点过时。最要命的是剧中人面临的问题,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已经算不上太惨了,不是说他们家的事不值得人同情,如果身边有这样一家人,我当然也同情他们的不幸,但是作为文艺作品,我们实在看过太多更狗血、更揪心的家庭悲剧了,像美剧《无耻之徒》里随便拿出一集,都比《长》更有戏剧性。而且《长》只是一部拷问人性的家庭伦理剧,悲剧源自几个家庭成员自身的性格弱点,和社会环境、和体制好像没多大关系,更像是单纯的情绪宣泄和刻奇,不像《推销员之死》,还要批判资本主义,质疑美国梦等等,显得更有力量。《长》讲的是个体的悲剧,丈夫不疼老婆,孩子不体谅大人,用的是古典主义的写法,通俗、直白,形式、结构都平平,简直不像二十世纪的东西。看的时候不免想,当下的中国,社会问题是不是比奥尼尔小时候复杂多了?生存状态是不是比《推销员之死》的时代残酷多了?这么一想,就觉得这戏还不够带劲,直看到第四幕,母亲彻底吸毒吸大了,剧情才有了一点意思。以前读过奥尼尔的《天边外》,也是很简单质朴的戏,也没有吸引到我。可能看舞台上现场表演会好一些,不过暂时应该不会再读奥尼尔了。

  《长夜漫漫路迢迢》读后感(十):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我坐在一个24h营业的咖啡馆里,一杯冰拿铁,一本《长夜漫漫路迢迢》混合着昏暗的暖黄灯光、低俗的爵士乐和窗外装修的电钻声。看着这样一出悲惨的家庭剧,吸毒、吝啬、肺痨、酗酒的成员们每个人都彼此憎恨,但又彼此相爱。每瞬都在为落幕做准备,即使一天可以把一生都经历,可熄了灯面对这长夜漫漫,依然不知这个夜晚还有多久。有的家庭关系,互相折磨却死抓着不放手,只因为生来便是一家人,带着这样的tag生活着,放弃便是天理难容吗?

  沉重渗透着古希腊的悲剧意识。场景小,人物关系简单明朗,明明只是一个小家庭一天的故事,看的却有点抑郁,不会再翻看了。

  我们一个个都想蒙骗自己,只当没那回事儿。可是,还要做人啊,赖都赖不掉。可即使明白如此多的道理,奥尼尔还是说:真是一个大错,我生而为人。假使生而为一只海鸥或是一条鱼岂不更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