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片叶子下生活》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片叶子下生活》读后感摘抄

2021-04-05 02:14: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片叶子下生活》读后感摘抄

  《一片叶子下生活》是一本由刘亮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片叶子下生活》读后感(一):我们都是在时光中老的

  “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一切。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我老的时候,我会说:我是在时光中老的。”

  读了刘亮程的这一段文字,深以为然,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在时光中老去的吗?可是有多人能活得像文中所透漏出来的那种潇洒与豁达呢?

  书中的内容,焦点多在生活中的事物上,一片叶子、一截土墙、村中的人和牛以及非物化的东西如风、阳光。

  我也在农村生活过,农村生活不比城市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农村的一切都是安静的,农人就在那片安静中,一代代生活、一代代繁衍,然而我没有注意到任何一处静物的整个抑或是一部分生命的过程。

  多少年后,我回到了曾经生活过的村子,看到眼前的一切,却发现,时间改变了我,却没有改变村里的一切,那些人家的房子依然如我在孩童时所看到的那样卧在那片土地上,谁家挨着谁家,我还能如数家珍般道出;依然有一群老头倚在小卖部的台阶上,或闲聊,或静静无语、望天,以此打发悠悠岁月——他们的脸是一样的神情,一代一代不曾改变,他们的脸上沟壑纵横,经过烈日与风吹的化学反应而成的那种黝黑的肤色是不可能像城里人出去玩被晒黑但经过一个冬天的捂后便恢复嫩白的,岁月流逝、沧桑巨变,他们依旧未变。

  他们是在时光中老去的,然后依旧有一批后生像他们那样老去。

  时光经过村庄的时候,我感受不到,他们也感受不到,直到时光远去,才恍然大悟:啊,时光来过。

  《一片叶子下生活》读后感(二):远去的乡村和诗意

  久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呼吸沉沦的我们,渐渐忘记了自己曾走过一条开满不知名的繁花的小径,忘记了曾感受过清晨第一缕投进窗户的阳光,忘记了家的各个角落里沉淀下的烟火气,忘记了那一整村的都是熟人的地方,那个地方是乡村,随我们的记忆消失的还有诗意。海德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上”,他所说的诗意栖居绝不是在拥挤嘈杂的城市,在他眼里农人用脚丈量土地,在大地上留下自己的痕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才是最诗意的生活。刘亮程的这本《一片叶子下生活》就为了描绘了那种快要消逝的乡村的诗意生活。

  这本书的最动人之处是作者的情怀。他像一个怀有赤子之心的小孩子一样敬畏着一棵树,一片叶子,一只半夜惊叫的鸟,一条终日奔忙的小虫,一缕偶然刮过的风,在他眼里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天地,心胸,亦有喜怒怨痴种种情绪,它们的存在也在影响涤荡着人们的性情,以不知不觉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生活,所以他们是这天地间最让人感怀的温柔而持久的力量。这让我想起著名的文学理论家钟嵘讲诗之来源时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这天地间的日常才催生了作者这样自然而为的至纯至简的诗意。

  另一个动人之处便是作者的文字,看似随意而为,初读时觉得稚拙,细品却发现其背后的深意,古人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概就是此种境界吧,聪明机巧的文字已太多,简而又醇的文字才是读者希望看到的。质朴的文字背后是作者一颗无拘无束的天马行空的赤子之心,画竹者必须能达到与竹共舞言方为成矣,而作者就仿佛是自然界里的一缕风,一棵树,甚至卑微如一只蚂蚁,一只老鼠。一个作家必要写旁人不能写之文字,这一点刘亮程做到了。他笔下的乡村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萧乾的城墙根,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一样,是他人进不去也写不出的世界。在这里有他童年的苦难,与独自啜饮的诗意,有成年的辗转、思索与回归,他用一本书构建了自己的“乡村哲学”,如果能有一本书来唤醒我们心中久违的乡村记忆与诗意,那一定是这本《一片叶子下生活》。

  《一片叶子下生活》读后感(三):《一片叶子下生活》:今天我只想安安静静读会书

  1

  知道刘亮程是我上初二的时候,当时我还是个文艺青年,喜欢看郭敬明的散文和小说。他推荐刘亮程、安妮宝贝、杜拉斯、苏童••••••我一一看过,但是从未写作。

  很惭愧,到研究生才开始分享。

  很开心,2017年终于有勇气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本书收录了刘亮程36篇散文,包括《一片叶子下生活》。

  相对于一本书来说,书评真的只是冰山一角。

  书是作者的价值观。阅读时,它们或多或少从字里行间生长起来,与你的思维融合,渐渐变成钢筋,支撑起三观大厦。

  2

  刘亮程是一个与大自然很亲近的人。

“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是多么幸福。大地的音乐会永无止尽。而谁又知道这些永恒之音中的每个音符是多么仓促和短暂。”

  他面对孤独特别从容,像金庸笔下的老顽童,万物都是一幅画、一个游戏。

  比如他笔下那个街边老人。

“更多时候他坐在街边,一座大半天。看街上赶巴扎的人,听他们吆喝、讨价还价。看着看着他就瞌睡了,头一歪睡着了。他对我说,小伙子,你知道不知道,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看见他们在动,一直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过来,喊醒你。”

  这个老人的生活与我的忙碌相去甚远,但是我知道,他在不久的将来等着我,等着我们。

  社会发展会越来越快,人却日渐衰老。有一天,我也会坐在街角,回忆似水流年,跟逃课的年轻人聊两句人生哲理。

  3

  在我印象当中,农村比城市闲暇,夏天一大群人搬着凉床到门口乘凉,说说笑笑。而刘亮程眼中却看到人的冷漠。

  《一片叶子下生活》读后感(四):你有多久不看蓝天

  我在花草中度过,在虫鸟水土中度过。

  ——刘亮程 《一片叶子下生活》

  知道刘亮程,从现在开始,从《一片叶子下生活》开始。书中配了八幅老树所画的插画,田园乡村的悠然自得跃然纸上。我不知道你们在阅读他的文字时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我只知道当我坐在这幢由钢筋铁骨构筑的水泥楼房内阅读着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字时,感觉到自我囚禁的孤独,现代文明下自我囚禁的那种无力与躁狂。

  看他扛着一把铁锨在乡野地里闲逛,这里铲铲,那里挖挖,在时光中悠闲老去;看他随意地睡躺在田野里,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催眠,就这样一年年感到小虫子的永恒;看他独自一人看守着麦垛,闲闲地望天。

  时光仿佛倒流回三十年前的乡村阡陌,在刘亮程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稚嫩的双脚踩在湿滑的田泥上,看到了幼时的自己手握镰刀挥汗在长着累累稻穗的田间,亦看到了自己躺卧在几个稻垛搭建的低矮帐篷内,还有田间陌头的野莓上留下我半缕衣线。

  而今的自己,整日里枯坐一室之内,与外界的沟通只剩下科技所发明的网络一途。聊天、购物、阅读,极尽喧闹,极致孤独。那些鸟语,那些花香,那些蓝天和碧草,虽然近在咫尺,却又远隔天涯。

  在刘亮程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乡村里的物事极为细致的描写,整本书36篇散文皆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去观察写就,从“我”出发,去观察身边的人、物、事,细致得仿佛我们就陪在他身边,伴着他一块观察见证了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一切,这感觉是这么清晰,清晰到我们能在这些文字里看到他无处不在的怡然与逍遥。

  一棵玉米的生长、一根木头的摆放、一些小虫的巢穴、一棵枯死的老树重新生根发芽、一匹野狼的凝视、一条野兔的道路……

  “我”之外的人、物、事纤毫毕现于全文,无处不在的“我”便既悠然自得又乐趣无限。与山川对话,与小鸟对话,与拂过身边的一缕风,与停在头顶的一片云对话。每一段故事里都有“我”,每一段故事中亦没有我。真想就这样躺在这些文字所搭建的世界里,看蓝天上缓缓飘过的白天,听田间蛙虫共鸣,就这么一辈子,也挺好。

  《一片叶子下生活》读后感(五):《一片叶子下生活》:还记得小时候和你玩过的那只蚂蚁吗?

  总被朋友圈中的文章侵占自己的阅读时间,每天忙于阅读那些如何成长得更快、如何生活得更好的文章。我们追求更大的房子、更高的阶层。我们在生活中享受汽车、空调等现代化设备带来的方便。我们追求通过运动、购物、旅游等形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但是一天夜里偶然读到刘亮程先生的散文精选集《一片叶子下生活》,一下子被带回到了童年时代的那与蚂蚁、虫子、小鸟、黑狗、大树相处的时光里,带到那可以与蚂蚁聊天玩游戏的天真心境中。

  “我的一锹改变了一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就因为那么几锹,这片荒野的一个部位发生了改变,每个夏天都落到土包上的雨,从此再找不到这个土包,每个冬天也会有一些雪花迟落地一会儿。”一个小小的改变,让主人公内心激动无比,主人公有意无意地改变了身边很多的事情,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额东西去了西边,面对这一切只有主人公自己一个人清楚。

  刘亮程的描写一下子唤起我小时候的回忆,小时候看见一只蚂蚁在地上爬行,我有时候会在它的前方用树枝画一长长的横,然后看着蚂蚁在这条本没有的“沟”前徘徊,它好不容易翻越过去了,我会再画一道,我想会不会因为我的这个小小的举动,让蚂蚁的家人因为它的晚归而担心。在夏日,小草因为干旱打蔫了,我将手里面的水浇到一小片的小草中,我想因为我的这点水,会不会让这小草长得更好。童年中这些小举动小心思没有想到也出现在刘亮程先生的《我改变的事物》这一篇中,刘亮程先生的散文就这样把我拉回到我的童年时光。

  散文中的那个翻个的甲虫、那群“呱呱”叫的乌鸦、那只不受主人喜爱的黑狗……每一处描写都充满生活,细致、真实的描写直接触动读者那自己都忘记了的最原始的快乐。《一片叶子下生活》让我一读再读的原因更是因为在这描写中不断地传达给我一种朴素的哲学观。

  “我们知道世上有如此多的虫子,给它们一一起名,分科分类。而虫子知道我们吗?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个月或几天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没时间盖房子,创造文化和艺术。没时间为自己和别人去着想。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麻烦。”主人公被虫子咬了,反而很高兴,因为因此被虫子认识,被虫子喜欢。每一处描写都蕴含了深层的意思,让我们不禁去思考,什么是我们的追寻?什么使我们快乐?什么使我们满足?

  误打误撞读到刘亮程先生的,这才知道作者刘亮程先生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被称为 “乡村哲学家”。缘分就是这么神奇,偶然的时间读到了一本偶然的书,却带给我如此的享受。

  《一片叶子下生活》读后感(六):那片让人怀念的土地

  ——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刘亮程,仅仅只是看完第一篇,我就被他的文字吸引住了。他的文字让我想起了那个曾经生活过的小村庄!他的文字中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乡土生活的呢喃;没有波澜壮阔雄伟,却是如同春天浅浅的和风细雨,一点点、一丝丝的滋润心田。农村,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灯红酒绿,有的只是一抔抔的泥土,还有那百年不变的阳光、鸟鸣,雨水、牛羊……。对于习惯了都市中快节奏生活的我们来说,是无法想象农村慢慢的感觉得的,一个马扎、一锅旱烟、一片树荫也许就是一天!在刘亮程的笔下,这些平平无奇,慢悠悠的乡土生活发出了耀眼的光彩。 生活中无处不美!只是我们缺少颗一双发现的眼睛。在新疆沙县的某个小村庄,一个整天扛着铁锹的人在漫无目的的东铲铲、西填填,在他的眼中,一切都在因为他那偶然为之的行为悄悄的发生着改变。至少这个在旁人眼中的“闲锤子”是这么认为着的!刘亮程却说自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但他却不会为了某一件事去忙碌!当别人靠着一年年的丰收改善了生活条件是,他仍然是老样子,每天扛个铁锹,这儿铲铲,那儿挖挖。在那些勤劳的乡民们眼中,刘亮程只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混子!可是他们不知道,在他们劳作的时候,这个混子正在找寻那些不一样的东西,他享受着远离村人的孤独和寂静,他听到了悦耳的虫鸣,他感受到了从古到今那种天地造化自然合一的古老智慧!在村人们为自己新添置的农具和衣服感到快乐的时候,刘亮程也在为自己新发现的美感到快乐!一个平凡的人,在一个平凡的小村庄里,总要给自己找点事情,找个理由活下去! 农村总是慢节奏生活的代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淡或许才是生活的真谛!可是平淡之中也要偶尔加入一些作料,做一些闲事,寻找一些生活的意义!刘亮程的心是乐于平淡但是却不平静的,如若他只有一颗平静的心,也许早就和其他的村人一样,娶妻生子。正因为他有着一颗不平静的心,他感受到了其他村民们没有感受到的乡村生活中那些虽然同样平淡但是并不平静的美!风吹的声音,树叶和草叶相碰撞的声音,还有那青青芳草中看到的还未到来的美好的场景。 乡村是孤独的,刘亮程也是是孤独的,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孤独和恐惧。可是在这份孤独恐惧中,你还可以对花微笑,为新叶欢呼,对每一个新的生命欢迎和鼓励,生命一旦生长出来,就会不停的生长下去。 十几年过去了,曾经的村庄也换了模样,饭馆、歌厅、网吧……新鲜的玩意也进驻了边远的沙县。不知道曾经的那个小村庄是否还是原来的模样。一片树叶飘落,不知落在何方,我分明能感受到了那个在小小的沙县,小小的村落中,曾经做着梦,想着飞生活在那片飘落的树叶下的年轻人!

  《一片叶子下生活》读后感(七):乡土的自然与和谐

  刘亮程的散文集《一片叶子下生活》,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作品,不是说他写了惊天动地的大部头著作,而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观察和描写了他所生活的家园里,一些非常细微的小事,比如虫子、鸟、蚂蚁、狗、树、阳光、风、土墙,以及村里的农民。也许这些都是大作家不屑一顾的些微小事,而刘亮程却乐此不疲,细微观察他生活中的事物、身边的人、生活的状态。

  作者这种回归自然的追求,有陶渊明的归田的思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知识分子最高的境界,是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的体现,令人羡慕,令人赞叹,却不失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对他来说,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

  作者满足于“落日呼牛见小村,稻粱熟后掩蓬门”的山村生活。这就是他的理想,一个朴实的理想和一种简朴的生活要求。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美好的生活,正因为他爱自己的家乡,爱家乡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虽然花费的精力,把一个对乡村的感情写在散文里。平和是他文章的主题,也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人生的艺术,人世间只要有情有爱,就将变得美好而光明。

  这本书收录的作品共36篇,每一篇都是非常精彩,无不体现了乡野的自然之趣。乡下所有的一切,在他的笔下都是不一般的存在,他在其中蚂蚁一节描写,特别是他对蚂蚁窝的观察,细致入微,好像他也变了蚂蚁,跟着蚂蚁以前觅食,干活,并且,从蚂蚁的身上看到一股坚强的精神,这种普生的态度令人佩服。

  他只是扛着铁锨荒野中到处走,赋闲在乡下,应无车马喧。他的文字朴实理智、充满哲思却又不刻板严肃,看似平常的东西都蕴含着深层的意义。读之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所以,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的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作品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长篇小说《虚土》《凿空》等。他的《鸟叫》《我改变的事物》《对一朵花微笑》《寒风吹彻》《今生今世的证据》等多篇散文作品入选全国中小学及大学语文教材。

  书中的名家画作经典插图及附赠精美明信片,精美朴实自然,有石涛山水画的风格,画出了作者的崇尚自然之风。封面的设计也是非常淡雅,简洁之至,腰封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花开花落皆为景,悲欢离合都是歌。”作者由于对家乡充满了爱,充满了情,所以,在他的人生旅途上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翻不过的山。作者勤奋、多思、纯真、朴实、豁达大度的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财富。人文合一,文如其人,让他的纯真朴实文字给更多人以深刻启迪。

  《一片叶子下生活》读后感(八):田园哲学家

  城市里的生活总是匆匆忙忙,我们为了房子,为了车,四处奔波,栉风沐雨,我们引以为豪的川流不息的生活,再旁人看来其实再普通不过了,每个人都是如此,疲于奔命。城市一如既往的拍打着它轻快的节奏,它不会考虑你是否跟上了它的节拍,它自顾自的蓬勃发展,将大多数人遗留在了身后。田园生活相比城里的生活,要轻松许多,知了、青蛙、小鱼、堰塘、爆米花机等等构成了我童年的记忆,幼年读书时,父母因工作繁忙,每逢暑假就将我送到了爷爷奶奶家,一把蒲扇,一床凉席,一碗豆花陪伴我度过了整个夏天。奶奶家门口有一株巨大的杨树,每逢夏天知了便叫个不停,蝉的幼虫在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了四年后,钻出了地表,飞到了枝干上,然后鼓起嗓门,“知了,知了”重复着一个腔调,蝉似乎是一位艰苦的音乐家,四年里它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就只为了在炎热的夏天,为这个世界演唱一个月的歌谣,相比许多人碌碌无为的一生,蝉这一生似乎是成功的,功成名就之后,又隐退江湖,留给自然界无限的念想。

  新疆是我最为向往的地方,少数民族风情最为氤氲的地方,我喜欢刘亮程笔下沙湾县的乡村,也喜欢李娟笔下阿勒泰的乡村。许多无知的人,觉得新疆野蛮,未开化,他们坐井观天,一副指点江山的样子,说些让世人耻笑的话。新疆人杰地灵,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作家,画家,歌唱家,李娟曾经在广袤无垠的冬牧场仰望星空,说过这么一句话,“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李娟若是在北京,肯定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灰蒙蒙的一片,哪里看得到月亮,更别提银河星空。《一片叶子下的生活》是人民出版社发行的刘亮程三十年来的散文精选集,讲述的是刘亮程三十年来在新疆沙湾县的生活面貌。

  有人说刘亮程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对于这两个称谓,我举双手赞同,曾经看过他的作品《一个人的村庄》,里面的有些话语,至今扔记忆犹新,他说,“人可以忍受荒芜的土地,却无法忍受荒芜的人。”人们在寸草不生的土地,辛勤垦荒,种下了一片又一片的植物,将暗黄色的新疆,赋予了绿色的生机,土地放弃了自己,而人们却没有放弃它,若没有人们辛勤的劳作,土地只能永远的荒芜下去,懒惰的人如未开荒前的土地一样,不能给社会带来一丝一毫的价值,反倒成了拖油瓶,人见驱之。

  刘亮程在《一片叶子下的生活》这篇文章中,更是直言不讳的表达了对村庄的喜爱,他说,“我们在城里的房子是否已被拆除?在城里的车是否已经丢了轱辘?城里的朋友,是否全变成老鼠,顺着墙根溜出城市,跑到村庄田野里。你说,等他们全变成老鼠了,我们再回去。”刘亮程喜欢平静的生活,喜欢“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在安静的环境,无忧无虑额的环境下,他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周遭生活,枯燥乏味的生活在他的笔下活力四射,黄沙漫漫的乡村景象也让读者们趋之若鹜。

  城市里匆忙的节奏打乱了人们对生活的耐心,想静下心来思考,似乎成了奢侈的事情,刘亮程的散文仿佛瞬间将我带回了童年的乡村,城里从未体会到的乐趣如决堤处的流水一样,向我涌来,我享受这片刻的宁静,享受刘亮程带给我的乡村哲学。

  《一片叶子下生活》读后感(九):这片叶子触摸到生命的奥秘

  刘亮程的文字是少有的清丽,极具性灵。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围绕着自己生活多年的小村子,根植于土地,字里行间全无矫情和伪饰,精准又妥贴的描摩,一分一毫都是对乡村、对大地、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沉思----这样清灵的书写,再加上抑止不住的悲悯思绪,让人惊艳。早年乍一读到这些文字,立刻着迷,成为他的粉丝,刘亮程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

  在作品《一个人的村庄》中,刘亮程说,“每一个作家都在寻找一种方式进入世界。我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首先是从一个村庄开始的。村庄是我进入世界的第一站。我在这个村庄生活了三十八年。我用漫长的时间让一个有着许多人和牲畜的村庄慢慢地进入我的内心,成为我一个人的村庄。”在这个世界,进入世界,找到自己的独特方式,再出离于这个世界,并将出入之感怀以这种自在传达给读者----这是许多作家很难做到的。“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自己的心事更难写。刘亮程将自己的心事完全交给自然,借他们的动与静默默的悲喜;他低下身姿,将精神的触角与大地绑在一起,他“ 用这些会飞的文字,承载起大地的灵,朝天上翱翔”,他还原着人的本来面目。

  林贤治曾评价刘亮程说,“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真情毫不流露,是回归本心,回归大地怀抱的感动。

  这几年散文界最受人瞩目的新星是和刘亮程一样来自新疆的李娟。 刘亮程与李娟互相欣赏。李娟说:“刘亮程站在村庄中心,目不斜视,缓缓写尽一切温暖的踏实的事物:人畜共处的村庄,柔软欢欣的日常生活细节,古老庄严的秩序,公平而优美的命运。一只手写出,一只手遮盖,像呵护火苗一样呵护一个一个的字眼,待它们渐渐站稳了才松开手,看着它们一个一个孤零零地站在无边无际的空旷世界里,一动也不敢动。” 年轻的李娟同样文字清新,灵气逼人,她的文字如同初生的孩子对一切好奇,又让一切充满于心,在经过心灵的蕴酿后,过滤掉灰暗,只留下满满的欢欣向上和从容。他们的文字都是从“地”里,从“生活”里“长”出来的,都是沉静地、不慌不忙地,朴素地陈述“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干干净净的日子、清清亮亮的生活。

  《一片叶子下生活》是刘亮程散文作品的合集,精选36篇,还是写乡村的山、木、石、风、叶子、草......文字极美,五感丰富,肌理微妙,慢慢读来,深深爱上其中的韵味。比如他写各种风:“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好像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寒风吹彻》)“什么都没有。只有空气,空空地跑过去。像黑暗中没有偷到东西的一个贼”(《只剩下风》)“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小数的一片叶子。”(《剩下的事情》)刘亮程观察一片叶子,不断回溯过去和现在,又将它们揉和在一起,依然是姿态鲜丽,舒展自如,话中有话,让人眼前一亮。

  拟人物化的句段从刘亮程的生命之中萌芽,又在对这些细微之物的揣摩中化为厚重的生命之歌。正午的田野明亮安然,成长着的庄稼,不怕他们的成长惊扰到我们;但是我们笑着走去时,是否惊扰了那一大片玉米的静静生长?“麦子会自己种自己,还会逃跑”,地里的那些梗子,就是人们对粮食逃跑的拦截。----这样的视角,读来总有点欣喜,有点新鲜,也有点难过和沉重。借刘亮程之眼,我们触摸到一点生命的奥秘----这是我们在都市的打拼里早已忽略的灵性之美,这些诗一般的语言,这些智慧的发现,让我们又回到时间和生命的原点上,如同眺望无垠的地平线,苍凉、惆怅又踏实。

  《一片叶子下生活》读后感(十):重要的是我留住了自己

  刘亮程,用他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他的村庄的美丽,可爱。他是当之无愧的“乡村哲学家”!黄沙梁这个村庄,在作者笔下,变得如此清晰生动起来。乡村的一草一树,一牲一禽,都是那么真实,那么贴近生活。

  而这梦一样的地方,终究只成回忆,“过去千百年后,大地上很多东西都无人认领。”·更何况只是“我”的一个梦,一个十七岁之前住在那儿的梦呢?对于这个梦,“我”是孤独的,所以才会去认真倾听另一种孤独的声音:

  “离开野地后,我再也没见过和那只灰鸟一样的鸟。这种鸟可能就剩下那一只了,它没了同类,希望找一个能听懂它话语的生命。可我,只是个种地的农民,没中天上飞过,没在高高的树枝上站过。我怎会听懂鸟说的事情呢?

  不知那只鸟最后找到知音了没有。听过它孤独鸟语的一个人,却从此默默无声。多少年后,这种孤独声音出现在他的声音中。”·

  当然“我”很快找到了一个好妻子,生了个好女儿,生活过的幸福而安逸。但是,“我”还是忘不了那片土地!我终于回去看它了,但怎样才能找回我在这儿生活过的证据?就像先父在的时候,就好像为“我”永远留下了童年一样。“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住他的一生中。”回到现在的家中,又发觉自己荒芜了妻子的陪伴。

  我们都没留得住这个院子,没留下来陪这片土地。“我”走的时候,也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我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让酒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虽然没留得住过往,庆幸的是我留住了自己!冬天是会来,但春天也是早晚会到!

  “我”站在四十岁的黄土梁上,望不见自己的老年,也看不清远去的童年。但现在,“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只想着一片叶子下安置一生的日子——一小洼水边,一块土下,一个浅浅的牛蹄窝里,都能安排好一生的日子。也许,吹响一片叶子,摇落一粒草籽,吹醒一只眼睛里的晴朗天空,这些才是我们最想要的。

  可见,从小在黄土梁上成长大的“我”,依旧热爱田园惬意安逸的生活,依然渴望一片叶子下生活,渴望与世无争,自由自在的过完一生,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想象这样生活的快乐!那里有“我”永远长不大的磨灭不了童年记忆,有调皮的猫猫、爱叫的鸟和乌鸦、不听话的黑狗,当然还有一群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姑妈舅舅等等。而如今,那里的房子已经不是自己的了,那片土地已经租给别人了,即使是被河南人霸占的那片也早已不属于自己了。可是,“我”最终还是留住了自己,把自己的心和灵魂终究留在了这片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上了!一片叶子,一辈子,生生世世,都留下了,留在了这片田野上!

  想想现在的我们的生活,对比作者的心境,真是有天壤之别。俗话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如果你正生活中喧嚣的城市中,每日烦恼,那么不如泡碗清茶,翻一页书香,做个隐士,何不更好?何必要在人群中,争个面红耳赤,最后变得学会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实属不值!有的时候,真的很羡慕古人那些有文才而又不甘同流合污,宁做隐士的文人墨客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自在,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呢?

  喜欢刘亮程,喜欢黄土梁,喜欢一片叶子下生活,喜欢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简单、快乐、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