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10篇

2018-07-27 04:4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10篇

  《一个人村庄》是一本由刘亮程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4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一):平凡才是最大的孤勇

  “我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少年,也许我的一辈子早就完了,而我还浑然不觉地在世间游荡,没完没了。做着早不该我做的事情,走着早就不属于我的路。

  亲人们一个个走掉了,村里人也都搬到别处,我的四周寂静下来,远远近近,没有人说话的声音,也听不到走路声,我在一个人的村庄进进出出,没有谁为我敲响收工的晚钟,告诉我:天黑了,你该歇息了。没有谁通知我:那些地再不用种了,播种和收获都已结束。那个院子再不用去扫了,尘土不会再飘起,树叶不会再落下。更没有谁会暗示我:那个叫芥的女人,你不必去想念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青春,一切的一切,都在一场风中飘散。结束吧,世间还有另一些事情,等着发生呢。”

  没有声音的时候,会听到寂静在耳边叫嚣。

  戴上眼镜的时候,以为看清了这世间万物,一晃神,一片模糊

  穿上漂亮衣服,赢得旁人夸赞的言语,却唯独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模样

  努力去获得一个第一名,然后发现还有更多更多的第一名等着你。

  年轻的时候,身边很多人,大把的朋友炽烈恋人,时间过个几年,谁还真的在身边?

  人啊,终究是要学会孤独,学会平凡,学会面对这世界可笑又不可逆的悖论

  在那些张狂的年岁里,总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太阳为我闪耀,月光为我皎洁,星辰为我明亮。而当时间的齿轮撵过,我们日复一日马不停蹄,以为付清了自己的账单,却发现始终负债累累,这才发现,在这世界上,我们原来只是渺小的一粒沙,风轻轻一吹,我们都有可能天翻地覆

  我们都曾有着骄傲面庞,都曾热切的沸腾过,都曾在人山人海出类拔萃,都曾是这世界最灿烂的花,最后也都会堕入雾一般的黑暗,不再年轻,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开,披上疲惫外衣,每天过着重复单调日子,孤独的存活,没有一点回音

  在经历生离死别,品尝过五味杂陈之后,领悟着这世界的辉煌繁荣,从来都不是因为你。

  昨天看的电影,《临时同居》,angelababy说,我曾看过他不认命的样子。看,人啊,终究是要任命的。

  “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命真相后,依然热爱生命。”

  要知道,甘于平凡,才是我们最大的孤勇。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二):作为起点回忆

  作为一个科学主义的信奉者,我一直对“三岁定终身”这件事嗤之以鼻,我相信,只要后天的努力,再加上适当环境,可以改变过去对你的影响。然而当我的年岁增长时,我发现“三岁定终身”或许有些夸大,但有时候儿时的记忆却足以影响到现实看法

  首先是在为人处世方面,我们都受到父辈的影响。这或许也证明学校教育的局限,你不能手把手告诉别人怎么处理一些问题,即便你每天在讲台上谈论五讲四美。于是,一个可悲事实是,我过去厌恶的父辈的那些行径,却如今变成了自己的模板,这或许也是父子间达成谅解基础吧,所以,我也开始相信我爸说的,“等你当了爹,你就知道了”。

  当然,我无意鼓吹轮回论或者重复轮,而且我也不可能重复父辈的生活。只是,我旧时的回忆已经成为我摸索新世界的起点。当我在摸爬滚打困惑时,我不得不求助于此。回忆,即为起点。可以说,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记录的就是刘亮程的起点记忆。

  刘亮程的记忆里,是乡村,是田野。然而这些记忆又同时幻化为了刘亮程对生活的理解。我很喜欢第一篇的《狗这一辈子》,讲的是乡村的土狗,如何在多年后熬成老狗,无人问津它的狗肉,如何在看门与迎客间平衡,既要负责看门,但还得看主人意思,但如果因为主人的打骂就不再看门,那也就离死不远了。读着读着,我突然想起大话西游里的一句台词:“我怎么觉得他好像一条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好像也变成了那条狗,所谓蝇营狗苟

  还有另一篇——我已不记得名字了,讲的是草垛与父亲故事印象中,父亲吐出草根,说了句等草停下来(还是长一会?)。突然有种顿悟感觉,或许这就是乡村哲学带给刘亮程的礼物吧。

  草、道路牲口,构成了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在这个村庄里,草代表泥土,道路代表着未来,牲口代表着儿时的伙伴。而在这些伙伴里,你能看到牛、还有我们刚才说到的狗、老鼠、鸟,等等。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这些事物带着无一不偏袒的歌颂与赞美,这或许也就成了他自己可以说、别人不能说它坏的故乡了。

  ——————————————

  欢迎关注【读客】,微信账号Duker4U。我们在这里读书。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三):偶尔有倦意草丛中休

  曾几何时,我们忘记了故乡遥远的虫鸣,忘记了童年春天里的繁花祁祁,忘记了寥廓夜空中无语的星辰,双眼中却只能看得到车水马轮,行人接踵,城市灯光闪亮如白昼。 那些关于童年,土地,故乡的最初的记忆带着我们的快乐疾驰而去,把无望的我们留在城市钢筋水泥森林流浪。 有一个叫做刘亮程的人,他写乡土,没有鲁迅式批判的审视,没有萧红般为之倾注满腔激昂革命鲜血,不比柳青社会史诗般的气魄,却他”在二三十岁寂寞年纪里写出了一本好书‘他能听懂风声,可以对一朵花微笑,他信仰万物有灵,用自己最细腻笔触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村庄的地老天荒。 这个融入了他生命,被他用最朴实词语描绘地方叫做黄沙梁,它地处边疆,渺小到可以被忽略在国家版图里,却无比宽容的给每一个走近它的人一个栖居的地方,它孤独而荒凉,在时光变迁中不断凋零颓圮,却奇迹般的让靠近它的人都想起故乡的模样,翻开扉页,我们可以暂时不必在意世界的喧嚣,可以在草丛中与虫共眠,扛起一把铁锹在田野里游荡,可以暂时放下世俗价值评判标准,与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虫一兽共同肆意的生长。 最初的我不爱读这样的书,它其中透露的对平静生活的终极向往对一个热血沸腾年轻人简直毫无吸引力,时光流逝,年岁稍长,当我逐渐与真实的社会有了交集,才慢慢体会到能在现实生活建构这样心灵的乌托邦是何等的不易,当物欲的横流将生活的一切的挟卷而去,我们都需要有一片灵魂的故乡收藏我们根脉与信仰 在在刘亮程营的这个世界里人和牲畜阳光和大地,草木和黄沙是一个村庄生活全部的灵魂,他生于斯,长于斯,脚下的是坚实庄稼地,躺下即可与大自然所有的生灵平等谈心,他周围的一切都围绕这个叫黄沙梁的村子缓慢运行着,所有的日子都是如此的平实漫长。就当然而这样一个家园也无法永远的伴随在他的生命中,在书的后半部分主人公离开了他的村庄,他也从宁静的“村庄”中走进了喧哗的城市,就像每一个注定要成长的千万个的我和你,这不经整个作品渲染了一丝悲剧美学特点,但我们都知道,他的灵魂已融入村里的事物中, 他的这篇家园将永远守望着他的归来。而在他的心底最深处,没有故乡,只有天堂“。 无论世界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住一片心灵的领地,在那里一切永恒不变,只有风把风吹老,无论明天的路途何其动荡,无论外界风雨如何的肆虐,我们依然能在这永恒的心灵之地,汲取继续勇敢前进的温暖力量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四):假如全世界只剩下你

  假如全世界只剩下了你一个人,你会怎样去生活?这绝对不是我突然心血来潮突发奇想,而是在读了刘亮程先生散文自选集之后,对自己生活的反思而久久萦绕心头的一个问题。

  我倒是对这种不可能的情况下的我作了一番畅想——我将拥有整个世界,再也不用去绞尽脑汁的为多赚几块钱、买辆什么车、换所大房子而拼死拼活、四处奔忙,因为已经没有对象可供攀比,没有什么能够炫耀,也没有什么再让我计较,只需选择一个最为舒服姿势,蜷在哪个旧墙根儿晒上一整天的太阳;我将会与天地万物一样,成为大自然的自然的一分子回归一种原始的生存状态,不再有这样那样的牵绊身体可以自由舒展精神能够随意翱翔,尽情享受自然的赐予,体味生命的乐趣

  其实,刘亮程的散文就记录了这样一种纯粹生活状态。人们真的不用再以生活的名义而忙忙碌碌,只需按照自然的意志伸展枝叶,“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人与万物,特别是村子里的驴、草丛中的兔成为彼此生活的旁观者介入者、感受者,“驴的舒服和满足通过缰绳传到我身上……我的激动兴奋和无可名状的情绪也通过缰绳传递递给驴”;人们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把自己的生命“肢解成这许许多多的动物,从每个动物身上我找到一点自己,渐渐地我变得很轻很轻,我不存在了,眼里唯有这一群动物……我饲养它们以岁月,它们饲养我以骨肉”;人们会自觉的、非常乐意地把自己的身体与其他动物共享,“我在草中睡着时,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那些形态各异的小动物,从我的的袖口、领口和裤腿钻进去,在我身上爬来爬去,不时地咬两口,把它们的小肚子灌得红红鼓鼓的”。

  据说,刘亮程所写的就是他自己的村庄,他自己的生活。他于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一个叫作黄沙梁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大后种地、放羊、当农机管理员,先后生活近30年,最终成为这个村庄的观察者、记录者、体验者和解读者。他笔下的是一个按照自然秩序存在,而又充满自然生机的村庄。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是特殊的存在,都有自己的意义。人们按照自然的法则生活,与喂养的牲畜相依为命,与周遭的环境和谐共处,感知和理解每一个自然生物的存在,记录每一个生命的生死哀荣,人们与自然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每一个自然生物身上都能够观照到自己,岁月就在这种相互守望中无声无息的流逝。在这里,人们的生活呈现出原始的状态,灵魂却摆脱了功利欲望羁绊展现着精神上的自由和纯粹,不但可以自由的呼吸,而且可以自由的与自然、与灵魂展开对话

  既然说到了我读刘亮程散文所体味出的精神内核,也不能不提到他的文字风格。与他文字中展露出生命本来的质朴风貌一致,他的语言风格是简单的、素淡的、纯净的,略显直白,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和着西北旷野的滚滚沙尘,那种粗砺的气息扑面而来农民风骨、农民的感觉与他纯朴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个整体,别具一种自然而简单的力量。

  假如全世界只剩下了我一个人,这固然是因为读了刘亮程的书而引发一种幻想。但是,正象他在《野地上的麦子》一文中写的那样,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我现在所过的这种生活,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困扰,被错综复杂关系所羁绊,感觉不再敏锐,生活过得压抑沉重,甚至已经体会不到生命的快乐,这是因为我的心地里上满了太多的肥料,长满了荒草。也许,我所要做的,就是从这次幻想开始,学会放松、放开、放下,认真耕耘心地,重新恢复它自我代谢机能,去感受自己,放飞自己,去体会快乐,体味生命。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五):回不去的地方叫做故乡

  开篇便是《狗这一辈子》,“狗是看家守院的,更多的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写尽了狗一生境况,尤其是年老时的凄凉,回首往昔种种,内心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在.....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的陈事旧影”

  狗犹如此,人何以堪。往事一幕幕,如镜头一帧帧展开,村中的鸡鸭鹅狗猫,草木鸟兽虫鱼,无不沾染着作者的情感字里行间,它们仿佛跃然纸上,你能听见驴叫,能嗅到麦香,能看到悲欢离合。就这样,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回到了他的村庄,那里埋葬着父亲,埋葬着祖母,还有着坍圮的院落,院落里住着熟悉父老乡亲,过去是怎样,现在还是怎样。十几年的时间,就像过去了十几天,或者十几个小时,十几分钟,十几秒。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可是作者心中产生了莫大的悲凉,当再次回到家园时,他看到的是,家园荒芜了。这还是那个日夜魂牵梦绕的村庄么?哪怕是一草一木都烂熟于胸,可是再将梦境与现实对照时,梦境破碎了。多年在外漂泊,心智自然成熟,不论是深处舛途,还是荣耀加身,心中总是构建着一个人的村庄,是他生长的地方,有快乐,有艰辛,有着他所有美好的印象,都在记忆美化中成了一种偶像

  这个偶像就是作者在前两篇章“人畜共居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中描述的那样,充满着诗情画意和人间温情。诚然有些不可避免的无奈,但在作者笔下却如诗一般优美。让人读来,不由得想要亲身体验一个人的村庄,与大地亲热一下,与牛羊撒撒欢儿,与童年玩伴捉捉迷藏......

  但是,我们看到家园荒芜了。如此热爱的家园,在离开前转交给了一个懒汉冯三。时隔多年再回,虽有写旧模样依稀可寻,可是终于还是没法回去,就像冯三衰老的体魄一样,余日不多,只能在最后的时光里徒增一些唏嘘。找些往昔的印记,聊以慰藉难以遏制的沮丧。

  “去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了的地方就叫做故乡。”南拳妈妈的一首《牡丹江》道出了游子的无奈,心中念着的是远方,可仍旧被故乡牵绊。正如一首诗里写的那样,黄昏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你无论走的有多么远,都都不出我的心。

  在作者心里,自己一个人的村庄,大概就是这般——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六):有灵 ——《一个人的村庄》的敏锐与深

  有灵

  ——《一个人的村庄》的敏锐与深情

  关于我们高中时代的教育,很多年后我们回想起的时候,或许会有遗憾和抱怨:有些很激烈,如抱怨考试制度的死板,对英语教育的过分的重视,但是其实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那许多的夏天,在小小的语文书前渡过的日子。一些人的语文老师文采斐然,于是在各种美丽的句子中穿梭,我们偷偷珍惜“老烟枪”或者“眼镜兄”的留在讲台上的那一本他近来挚爱的作品,然后在每周的周记里,PS一句关于此书的或褒或贬的观点;一些人的语文老师是混日子的大路货,于是语文课是我们和各色小说亲密约会的美好时光;甚至,其实高中课本里面有限的世界,也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大门,我们中的某一小撮,开始知道卡夫卡、卡尔维诺、王度庐……它们在读本里,在正文里,等着渴睡的孩子们睁开眼睛,去发现那种沉淀多年的惊喜。

  在《乡关何处》的章节里,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村庄》的大名,也因为曾经的教条的要求,能够让我在多年以后再次见到这样一本书的封面的时候,能够回想起它带给城市孩子的震撼——原来,乡村可以这样写,原来,我们见到的世界,可以这样不同。

  原本是不知道刘亮程先生写这本散文的时候的年纪竟然是这样的轻,大约或许那个时候,任何不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作家,都应该可以算成是“老头”“老太”一类的人物了吧,重新读这样一本书而并非为了课文逐字逐句地分析,带给读者的是另外一种感觉。

  我从来没有想过,乡村是一座如此丰富的宝库。在里面,你能够见到的“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的却直白浅显的故事切入点是那样多,尽管不过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外表,却在那深夜能够传出多少丰富的声响。敏感的灵魂谛听大地的回声,享受从未有别人听说的天籁。或许是风,刮开院门,卷走了黄土梁上的一生;或许是麦子,在野地上静静的等待收割的人;或许是被遗弃的村庄,注入了活力,又归于平静……你哀叹村口那一枝属于你望向自家的杈被别人摘走了失去了西边那温柔的天空,你恐惧那场寂静的大火旷野里面孤独地余留下你火红瞳孔中的荒芜,你听牛羊在路上哒哒地走过分辨那嘶吼或者兴奋的啼叫里属于动物的言语,你说昨夜你做了一场春秋大梦醒来以后点数自己的家族:这是黄土梁的故事,是村庄的故事,却也是更多人一听就懂,一读就心酸的故事。

  我们在这里见到的是曾经的村庄。那个村庄里面有祖先的影子,世世代代的生活与循环往复的工作,人们在耕读中尽享平和,他们不会为夜晚的黑色的感到悲伤,因为他们从未恐惧过生命的轮回;而今天我们回望曾经的乡土,为失落的那种无需多言的生活而带上疏离的羡慕的时候,也早已失去了这样安然生活的权力——一次次,我们在城市的灰色中奔走的时候,皮肤上黄土地的鲜明色彩也蒙蔽上了阴暗和落寞,我们没有一扇可以回归的院门,也没有一堵墙根,刻划岁月的旅痕,就连风也不曾为我们驻留。

  我们在这里见到的是寂寞的村庄。那些故事是那样鲜活,用不上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平常的对话,常见的比拟,却就这样让人感到惊诧。人们在土地上建立故事,因而这些故事都是有根地,它自己用自己的枝叶在讲述曾经的过往,真实而厚重。可是这些故事正在消失,这些村庄就如同是被遗弃在沙漠中的孤岛,一天一天,直到有一阵巨大的风暴,用黄沙掩盖了曾经青春的印记。

  我们在这里见到的,是一个人的村庄。只有作者这样有灵的心,才能够觉察到它的美好。它不属于生活在那里麻木掉的庄稼人,他们从未为他们的生活而感到庆幸,他们把它的历史当成是某种必然的规律,他们搬离或者逃跑,留下的不过是胆小的麻木者,一次次守着日落,倒数村庄生命的沙漏。它也不是城市里从未行动的居住在高楼之笼中的人们的,他们从来没感受过村庄别样的生命,因而也就不会明白他们从未拥有过的东西会发出怎样大巨大的潜能。他们以为用电子和无线组成的世界是那样伟大,却错过了细微的万物之声。唯有敏锐而深情的灵魂啊,才能够触摸到活着的村庄的心跳,它慈悲着用永不放弃的一次次搏动,在向这个世间输送大象无形。

  “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

  万物有灵。

  一个人的村庄。

  y 林怿

  2013年10月27日21:13:07

  写于御庭园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七):《一个人的村庄》:直到地老天

  (戈兰高地上)灵动的不只是风景了,也包括灵魂本身,四处跃动。风景不再是唯一,村庄像流沙一样,随时陷落,也随时浮出。 陈元武《谁在跳跃》

  在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笔下,戈兰高地上村庄的春天充满了宁静,仿佛是“酒精让世界充分溶化”。在曼妙的春天,一切的美好在仍旧很原始的风景映衬下显得亦真亦幻。春色苦短,何不把酒言欢?

  以色列是希伯来文明的中心,但象征着希腊文明的“酒神精神”却在戈兰高地上翩翩起舞。其实西方文明,始终是在二者中寻找着微妙的平衡。唯一重要的是自由,是让灵魂释放。

  春天在远方是寻欢的时令,但在东方,却意味着播种。

  作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有“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在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对他个人的“乡村思考”做了一次“汇报演出。他竭力书写自己在荒凉广袤大地上游荡时的思考和感悟,为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普遍同时却也最卑微的存在状态树碑立传。

  平心而论,《一个人的村庄》是一部很容易令人感到惊艳的散文集。乡土的气息,往往会因其纯净而令读者神往,然而却很少会有作者可以如此深入——或者说,拥有——一个村庄。刘亮程做到了,他书写的是乡村,以及乡村里,最隐秘的莫名。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地上是没有城市和乡村之分的。人们都住在依山傍水的画面中,过着日出作日落息的生活——从没有人想过山那边的风景。往往是不安分的灵魂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偶然离开村庄的人发觉了远方的风景,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坚守的土地开始了交流。人类社会因交流而繁荣,也便有了城市,以及乡村。

  有人离开就会有人坚守。比起城市的车水马龙酒绿灯红,乡村的生活确乎安逸了许多。城市是不自由的。

  但乡村的自由,能意味幸福吗?

  在《一个人的村庄》里,乡村是这样一种真实:一个人从生到长成,开始在土地上劳作。他年复一日积累着不知名的财富,娶妻生子到年老体衰,再到看着后代长成、劳作、娶妻生子……周而复始。大地上总有“忙不完的活”,而“剩下的活,也总有人来做”。

  在乡村里,时间的观念是淡漠的,因为景致、故事的情节几乎不曾改变。循环往复是一种格外严格的永恒,没有人去打破。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自由,但我想,他们自己一定也不曾知晓。

  由此,他们大概是幸福的。

  中国人的“安土重迁”是根深蒂固的。于是土地变成了一种责任。他们要用自己的生命,让土地的荒凉繁荣在落寞自由流转。一年有四季,而他们,只有与土地有关的一生。

  直到地老天荒,他们都生活在最开始的村庄,那片不属于他们的土地上。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八):我也有这样的一个村庄

  这本书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一个人的村庄,一个人会怎么样在只有一个人的地方静谧,苍凉。他会怎么样的思想,然而我错了,作者笔下的村庄里并不是只有一个人的地方,那是他的家乡,生活了二十多年抛弃了的,却又永远在寻找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个坑,一条路,一声驴叫,一只鸡鸣,都有着作者对他们的深深的感情。我想读一本好书,不仅仅是读作者笔下的事物,而是读自己内心的感情。许多地方,我要很难提醒自己这是一个在新疆的广阔戈壁上的一个村庄,在我的脑海中,我总是把村庄里的一切都想象在一个山凹里,那里有河,有树,有炊烟,有善良而朴实的农民,那是我自己的家乡,我也深深地爱着那里。爱着生活在那里的我的父亲。这些平常的事物也同样的发生在我老家那片土地上,他赞美了那里的一切,是啊,因为爱,那里的一粒尘土,一段土墙,一个门闩,都有着说不完的话,道不了的情。还有引人回想的哲思,这是最有价值的。

  当然作者经历了特殊时代,虽然我没有那么了解,但是依然记得小时候,如果讲了“反动”的话时,我父母害怕的神情,和我不明所以,告诫我千万不要出去讲的神情。在我看来,作者笔下的“风”就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所见所闻也是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村庄。人们的疯狂,饥饿,贫穷,冷漠,麻木,害怕,死亡,逃荒,土地的荒芜,家园的颓败,再是后来的越见吃饱富裕的肚皮和自私的内心。这些作者都写了自己的看法,感受,只是写的比较隐晦,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说不定根本看不出来。

  正如一位名家讲的好,大多数人都只是生活在历史的洪流中,生我的那个家乡,和我的父亲也是一样,无法逃离,不光是过去逃离不了批斗,逃离不了饥饿,同样今天也逃离不了农村的新房,土地的荒芜,河水的污染,留守老人的期盼与无奈。每每听到父亲这首歌,总是让我泪流满面,那个年轻时干什么都非常厉害的人,是我心中的英雄,幼时我曾想,在没有像我父亲一样厉害的人了,种出的土豆是我们那里最大的,养的牛是最听话的,马是最通人性的,能修水堰,能打锄头,能磨镰刀,能认识好多好多的药材,能在什么都没有的地方挖到猪苓,能根据在草丛中的脚印看出是什么动物来过,能讲很多很多的古经,......可是怎么办,他直直的脊背弯曲了,头发里有白发了,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了,再不能爬山,再不能耕地,也没有力气去砍树了。他老了,而我却不能留在家里,时时刻刻陪在他的身边,在打工者的洪流中挣扎。我什么都留不住,留不住泥泞的小路,留不住死去的大树,留不住那块土地,一天我也将离开这个世界,又有谁知道哪里是我一个人的村庄。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九):《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

  可以概括为,无肉不欢,无病呻吟。作者至少半截身子在作协里吧,因为有一半的思考都是从下半身出发的。我才看1/3,可怜村庄里的动物,如驴,马,牛,狗,人等,都被作者给意淫了一遍。除去这种思考,剩下的不多。在不多的剩下中,大部分是从人的角度与动物或者事物进行换位思考。初看觉得惊艳,重复几遍就俗烂了。把以上两点外除开,就是很好的哲理散文了。

  续:五天后读完了剩下的。想买来纸质书读读,但是又不想把时间花在如此扭捏地关注性欲上,这就尴尬了。从目录看,我看的电子版也就全书1/2的篇幅,还有点跳跃。前一半意淫动物,后一半关注点看起来总算正常了点,结果以夫妻之间的挑逗结束,果然本性不移啊。我还是看历史去。其实我用来看历史的时间更多,只是历史书难看完,也就难在这里标记一下。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十):一个人的宁静世界

  它是地图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因为一本书让它跃入人们的视野;它是大地上千万个农村中的一个小村落,因为一个人让它呈现在镜头前。

  黄沙梁,从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走出的村子,作者刘亮程。

  如果你喜欢在画廊里安静漫步,在一幅幅画前驻足停留,那么我推荐你读《一个人的村庄》。文字会带你站在山头,遥望旷野里的黄沙梁,感受一草一木一物的欢喜,一树一叶一虫的忧伤。

  黄沙梁村地处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附近,那里远离尘嚣,生活沉闷。

  “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

  生命的相互映照揭开了岁月的面纱,村民的一生只是场数字的旅行。

  刘亮程在人们日常往复的日子里用笔锁住永恒。“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他扛着铁锹在村里行走,写下家园的荒芜、动物的生活、人和自然的相处。他谈论着村里动物,狗、驴、马、鸟、蚂蚁、……,原来寂静的村落里处处隐藏着旺盛的生命力;他和阳光、风、雪、空气对话,收藏了好多关于自然的秘密。我们看到树在同一个位置站了好多年,静止的矮房子悄然地伸长裂缝里。大自然的一切从不会静止,它们和人一样在时间里行走,在时光里体验。

  人,如果多些耐心,诚心与大自然相处,大自然就会向人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独有的经历。刘亮程说“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在一根木头旁呆二十年,我同样会知道世间的许多道理。”

  他是耐心的,而且在那些年轻的日子里耐得住寂寞,所以能听见万物的声音,写下如此触动人心的语句。

  他的文字直白,却富有生命的气息。他的语言朴素,却很惊艳,短短的话语就将人引入思考的深处。人人都能看懂,所看就有所得,所看又不止所得。

  《一个人的村庄》是一个安静的人在宁静的世界里写的书。散文体的平实情切与理性的哲学思考在书里融合,带着读者走向文字以外的宽广。

  生于60年代的刘亮程,青少年时期在黄沙梁渡过。如他所说“我的全部学识,就是对一个村庄的见识”。这个地方,不仅是他生活的中心,也是形成他的文学风格的核心。在这儿,他获得身体的成长、生活的体验、思想的沉淀。村庄的沉静给他空间和时间去慢慢细致地观察和记录。这种缓慢渗透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当你翻开书页,脱俗的墨香俨如屏障,隔开那些如影随行的浮躁。

  很多人惊讶于在平常简单的小村庄生活刘亮程何以在书中传达出深刻的哲学思想?刘亮程自己给出了答案“我的生命上抵高天,下达深地。这都是我在一个地方地久天长生活的结果。” 是呀,他的个体生命久而久之和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土地里的一粒尘、一丝味已化为他的骨髓,和他生死相随。所以无论他怎么写,走多远,他的笔下都帶着源于村庄的从容和静寂。

  刘亮程就是村庄的一部分,他的足迹,他的目光,他的思想赋于荒凉黄沙梁新的面貌。他真实地写着这片土地,以至于添加任何诗情画意都会凸显做作,唯有宁静干净的文字才配得上从万物身上领悟出来的思想。

  作家是忘不了“根”的人,在世界上一定有某个地方和他深深相连的,天荒地老都断不了的心灵相连。刘亮程依恋黄沙梁,“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

  作家是依托“根”的人,在世界总有个地方是作家身体的停留之所,也是内心的家园,它为文字和思想铺开一张没有边界的纸,安静等待他们去书写。

  清明回老家时,感叹附近的农村变了样,房子越来越新,村落越来越静。能走的青壮年大都涌向城市,“家”在心中只是年少时长大的地方。

  城市的喧闹侵蚀着人们内心的平静,日复一日,犹如在心上铺上层层叠叠的细沙。对“家”的思念终在某个瞬间涌上心头。于是我们、他们、每个人都要给自己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在时间的卷轴里宁静地记下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