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局者》读后感摘抄
《搅局者》是一本由[法]埃马纽埃尔·卡雷尔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搅局者》读后感(一):荒诞的混蛋,自信的英雄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么好/心儿多爽朗/在这迷人的晚上/夜色多么好/心儿多爽朗/在这迷人的晚上”,那个似乎并不遥远的北欧大地,那个在我们中国北边的苏联大哥,那里,是我们不太熟悉的历史。
现在,俄罗斯的总统普京,是一个硬汉,以一个铁腕的手段,治理着俄罗斯大陆。然而,在这个世界问题比较严峻的现在来说,俄罗斯的局势并不是很好。2014年以来,俄罗斯经历了乌克兰危机、西方经济制裁、国际油价持续走跌、全球经济低迷不振等,经济出现深度衰退和危机。2015年俄罗斯经济大幅下滑,在衰退与危机之中徘徊,如果2014年到2015年的国际局势动荡加剧,俄罗斯经济将更为艰难。而在国内,政局的不稳定行更是将这个国家的政局变得难上加难。
利莫诺夫,俄罗斯政坛上的一个的搅局者,他冲动,他荒诞,虽然处在政治利益的中心,但是他丝毫没有政治家的姿态。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他作为普京的一个政敌,对于世界政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曾经他被西方认为是最有可能在2012年俄罗斯总统大选中与想要“三轮连任”的普京竞争的人,那他究竟是什么人呢?
《搅局者》读后感(二):莫以成败论英雄
这本书按1943年到2009 年的地名和时间顺序来穿插不同章节,内容涉及到20世纪下半叶东欧国家和前苏联以及俄罗斯等国的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具有史诗般的宏伟气概。
在这样波澜壮阔的背景下,作者画了一副时代反英雄利莫诺夫的连环画,从青年时代的落魄到命运几经波折,感情的浮沉,野心与机遇,和同时代著名人物的交集等等,这个人物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既没有被美化,也不是以丑为美的小人物,不像屌丝,也不是纯粹的文艺青年,却真实生动,略显求索的狼狈。
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战争,革命,变革,演进的追问与反思。有一段儿我特别喜欢:“一小撮强人,他们是电视网络的主人,组织一场假战,其唯一的目的是让地下人口保持高密度,而让自己在星空下享受和平的生活。谣传愈传愈广,不幸的是这竟是真的。大家可以想象,地下的人冲上地球表面时,受到怎样恶毒与事出有因的仇恨的鼓动。当矿工开进布加勒斯特去“拯救民主”时,我们 —美国记者和我—在他们眼里看到闪闪发光的就是这类仇恨,我承认在洲际酒店的吧台上,我们还许下一个亵渎神圣的誓愿:有朝一日让挑起仇恨的人遭到同样的报应。”
人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取向也许应该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不应受别人的煽动和蛊惑,保持独立思考的决心和毅力。
又如“ 当他在西方战线上为生存而奋斗时,他们却甘心在毫无福利可言的福利中得过且过,苦涩地意识到自己的碌碌无为也成了铅制的保护罩。受挫是高贵的,无名无姓是高贵的,即使精神崩溃也是高贵的。他们梦想有一天得到自由,那一天将像英雄似的受到欢呼,他们私底下,非法地为后代保存了俄罗斯文化的精华。”
马振骋老师的译笔干净,准确,利落,读来一气呵成,余味悠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搅局者》读后感(三):荒诞人生有何不可?
爱德华利莫诺夫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这样一个人,才知道在俄国他是新时代的偶像。
荒诞不经的人生,他经历了苏联的解体,移民海外,经历过两种制度。
写这本书的是一个法国人,我看前半部分的时候甚至认为这本书应该会很乏味,因为作者很有可能像某些老公知一样,借由爱德华写尽社会主义的负面,特别是结合苏联当时的统治情况,但是作者很中性,没有偏向于任何一方,尽可能地描述爱德华的经历,不涉及自己对两种制度的态度。
我觉得他的人生是值得羡慕的,虽然他最后说自己的人生狗屁不是。
想做什么就去做了,年轻的时候想要出名,晚年不仅出名还成为了精神领袖,实现了人生目标,对啊,人应该有人生目标,而且要去规划他,然后尽全力去实现他。
我觉得从他少年的经历写到老年,人生对比就很值得唏嘘,少年的时候他的一名玩伴,记不太清楚名字了,最后做了工人,娶了一名女工,他自己对这个玩伴这样不好,觉得他们不一样了,而到了晚年最后的结果是,这个玩伴被自己的女工太太抛弃了,相比他,更加碌碌无为了,平凡平庸。
我不能说一个人有了宏伟的人生目标就一定能成功,但是没有肯定不能,瞄准甲也许你成不了甲,但最后成了乙也不错是不是。
这样一个人,他什么都经历过了,拥有过A级女人,进过监狱,在监狱里还能受人尊重,出过书,最后自己也成为了名人,没什么好遗憾的,经历过极度贫困,也挺过来了。
这样一看,一辈子富贵,一辈子贫困、一辈子吃穿不愁,都很乏味,有起有伏才有意思,看过了他,以后我遇到更多困境,也能想开吧,没人应该感谢苦难,但是如果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起起伏伏,会不会更觉得惊喜连连,然后更加珍惜所拥有的的一切呢。
之前看过一本写苏联的书,叫二手时间,里面采访的那些人,经历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三观崩塌了,承受不了结果,而且描写了很多苏联统治残暴的一面,还得了什么奖,这不就是老公知吗,如果这本书有正有负,那才算真正的客观,作者是不是带入了自己的态度,我越来越觉得,那些在西方得了大奖的书,或多或少都展示了社会主义的负面形象,就像大刘的三体第一部,赞扬为消灭人类暴政,但是明明第二步第三部写的更好,却并未获奖,也许是我多想。
对于这些傲慢的西方人来说,他们也不过是只愿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谈不上绝对公正。
《搅局者》读后感(四):失败从来都不可怕
你知道吗?失败从来都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你思想的堕落,一个人失败了最多不过是一个乞丐,成功了就是一个传奇,这是我觉得最励志的话了,别人说总是在我身上能看到向上的力量,我就是 一个这么有冲劲的人,不怕失败,纵使失败又能怎么样呢?人生在世为的就是活出我们自身的价值感,有了存在感,死也是值了,就好像那句话,死得其所,才是正确处世之道,死有的是轻于鸿毛,有的是重于泰山,就看你的造化了。人终究逃不过一死,何必执着于形式。
像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爱德华.利莫若夫,他的出生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也许是我们没有体会那个年代的不安感,很难理解他的那个时代,他们是怎样渡过那些艰苦的岁月的,他的妈妈为了让他能够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残酷吧,对他总是很严格,别人打了他的儿子,妈妈不恼火反而为对手叫好,这不是我们看到的正常家庭的情景,我想他是觉得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你得学会面对这世界吧,就如他妈妈在他小时候遇到的哪些糟心的回忆一样,他才几个月的时候他妈妈带着他和一些家人(也有可能是村里的人)一起藏在里面,这时候他哭起来,别人把他们娘俩赶出去他妈妈的那种绝望,我想我们是体会不到的,自古谁都爱自己的孩子,我想正是因为战争让他妈妈决定对他狠心的培养。生在一个那样的时代,其实能那样,我觉得已经不错了。毕竟命随时都可能不保的时候,我们做为普通人还指望些什么呢?除了希望自己能安好,家人能安好,如果都没有了,只希望战争早日能够结束。
从我们的爱德华身上可以看到很强的生命信息,他希望自己可以不论做什么,他都是随着自己的心而活,他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只按自己的想法,他总是能在绝望的处境中找到出路,看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前几天看到的电影,和里面的人物安迪,很相似,总是积极向上,纵使在监狱里,都能令我们刮目相看,一个人有能力在哪里都是人才,是金子总会发光,用我们的利莫若夫的话说,他不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他总是能在逆境中找到出路,然而一下子又迷失在一个我们认为的不好的环境中,别人认为他是一个失败者,而我不认为是这样,至少他是为自己而活,他清楚他选择的意义,纵使失败了又如何,为自己的想法而活,才是真正的自己。俗人的眼光是永远不理解英雄的,也许是这样,英雄才会是孤独的,想象我们有多少的名人是死后才出名的啊,那都是因为当时的行为不被世人理解,直到过了多少年,人们才明白过来,才想起人家当时这样做是对的,只要对得起自己,就算错了,又何妨。
《搅局者》读后感(五):离经叛道的领袖
这书看到前1/3的时候我想放弃,主角利莫诺夫像法国新浪潮电影里迷茫而又骚动不安的年轻人一样翻来覆去漫无目地折腾,也像我国50、60后那代人一般活在和平年代又有一颗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英雄情怀,整个闹哄哄的就像一场闹剧。
利莫诺夫的青少年时期不堪一提,如果沿着那条轨迹,他就是个迟早横尸街头的小混混,另一种可能是在狱中度过残生昏昏度日的渣滓。
从纽约生涯时期开始,利莫诺夫开始变得有味道起来,男人还是需要时间去磨砺的,尤其是利莫这样的男人,越老越有味道。 在纽约时的放浪形骸,特立独行是他对青春的告别,情人的背叛使他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似乎俄罗斯人从普希金那里开始,到利莫诺夫都是这般在爱情面前愿意赴死的勇士,战斗民族真不是盖的。 我相信很多男同性恋者从本质上讲根本不是同性恋,因为在一个男人落魄潦倒的时候,从另外一个落魄潦倒的男人寻找慰藉比从另一个女人身上寻找慰藉要容易得多,绝大多数女人从本能上会惧怕那些挣扎在底层看起来失意又危险的男人,就像看到老鼠和苍蝇,会离他们远远的。 并不是他们天生喜欢亲近同性,而是在异性跟前感情受挫使他们倒戈同性,久而久之有的人真的变成了同性恋,但利莫没有。
纽约那段我最喜欢的是诗人当管家时偷偷用枪管瞄准那些自命不凡洋洋得意的贵族那段,有种项王“彼可取而代之”的傲气和不屑,又有那么几分玩世不恭。也正是纽约这段经历奠定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不管历史潮流怎样,永远站在弱者这一边”
巴黎那段说实话有点无聊,这一章作者花了差不多一半篇幅来写自己,幽默感十足,私以为作者描写自己失落的青年时期比写主角故事更加有意思。
回国之后就是苏联末期各类政客你方唱罢我登场以及利莫在这种历史潮流中扮演的角色,利莫诺夫在我看来是俄罗斯古典时期最后一个有贵族气质的人,藐视精英,藐视霸权,藐视一切夸夸其谈无所作为的作家;他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精英知识分子那样虚伪得摆着一副同情弱者的姿势惺惺作态,他敞开双臂拥抱底层煎熬的民众,就算身上有足够买上等座的钱也宁可买一张三等车票坐在一群农夫和工人中间,他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内心当中他就把自己视作和他们一样蹲车厢的贩夫走卒。虽然他不具备毛泽东这类伟人改变历史扭转乾坤的能力,但他身上有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那种同情底层,扎根底层,为底层人民说话,同甘共苦的情怀,古俄罗斯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精神力量自陀思妥耶夫斯基至帕斯捷尔纳克再到利莫诺夫,一贯传承。
之前有读者说利莫和普京如果互换位置怎样,确实,两人有相同气质,自律,坚韧,聪慧,好战,有感染力有领袖气质;但两人又那么的不同,利莫离经叛道,而普京谨慎多疑。
除了书中很多人名不认识需要查阅资料以外,看得还是很过瘾的。
《搅局者》读后感(六):搅乱风云的利莫诺夫
勒诺多文学奖是法国五大文学奖项之一,每年与龚古尔文学奖同时颁发。这个奖项是以法国报业之父勒诺多的名字命名的,颁给作品具有全新风格的作家。2011年的法国勒诺多文学奖授予本国作家埃马纽埃尔·卡雷尔和他的作品《搅局者》(即《利莫诺夫》)。这本书是卡雷尔为俄罗斯极端主义作家爱德华·利莫诺夫撰写的传记小说。
作者埃马纽埃尔·卡雷尔于1957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写作生涯始于撰写电影评论,对于电影艺术的理解和实现让他奠定了未来文学创作个性风格,他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也是由于其小说内容中极赋予画面感和带入感的特点,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根据一起震惊法国的“灭门”凶杀案写成的作品《对面的撒旦》。他的作品拥有“介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既有新闻记者捕捉新闻点的敏锐,又有小说家建构故事和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天赋。”这些表现也在《搅局者》中充分发挥。
说回到这本书的主角利莫诺夫,这个俄罗斯政坛的搅局者。首先我们要了解到俄罗斯反对派这一概念,因为书中有大量的政界分支和政坛往事,不太了解俄罗斯政治动态的读者可以做些功课有助阅读。俄罗斯反对派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制内的反对派,另一是体制外的反对派。体制内的反对派,主要是指合法注册并在议会占有席位的几个主要政党,如俄罗斯共产党、自由民主党等,他们几乎被政府收买,不愿正面与当局冲突,同时也与政府有着更大的合作空间,是在国家杜马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分利者”。体制外反对派包括传统体制外反对派和新生力量两部分。传统体制外反对派有明确的组织背景和一定的政治纲领,虽然彼此政治倾向不同,但在反普京问题上一致。卡西亚诺夫、卡斯帕罗夫与利莫诺夫被称为俄罗斯“反对派的三驾马车”,利莫诺夫领导的“另一个俄罗斯”就是体制外党派的代表。他们作为抗议示威运动的主力,对俄罗斯政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人说利莫诺夫就是一个荒诞又冲动的搅局者,而并非是一个政治家。这本书就写下了他非同一般充满冒险的人生经历。利莫诺夫总是喜欢穿着一身黑衣,他灰白色的胡子、戴着一副眼镜,感觉很像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这个酷似列夫·托尔斯泰的家伙在1993年创建了具有恐怖色彩的俄罗斯国家布尔什维克党。他公开表示说过他要组建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政党”, 而在众人眼中所谓的“与众不同”,其实就是用荒诞怪异的手段甚至是极端暴力的活动行为去对抗普京政府。
《搅局者》读后感(七):《搅局者》:在没有英雄的年代,他只能做个流氓
19世纪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叙事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上好日子》,讲的是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的生活。在历史上,1860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本是一次以“解放农民”为目的的尝试,最终却让农民陷入了更深重的苦难。这也就难怪作者会发出“谁在俄罗斯能过上好日子”这样的质问了。
从某种角度上说,俄罗斯仿佛一个被诅咒的国度:无论有多少努力,这里的平民,似乎总与自由的生活无缘。他们一面拥有悠久、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另一面却要应对某件无人可知的“庞然大物”——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利维坦”,如2014年斩获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那部俄罗斯电影的名字一样。在那部片子里,一个原本安宁的家庭,伴随着一连串意外,莫名其妙便支离破碎了。
在《搅局者》这部传记作品里,作者——或者说是传主利莫诺夫本人,同样提及了“利维坦”。但与人们的想象有些差异,他将“利维坦”之名,送给的是俄国流亡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他称呼布罗茨基为“利维坦上尉”,一个压着他半辈子,让他抬不起头的人。
这未免会让人有些奇怪,因为和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相比,布罗茨基在旁观者眼中,其实是再清白不过的“英雄”,他“悲伤又理智”、纯粹而不屈。可在《搅局者》中,他的成就,竟也是被“制造”出来的。可这终究也不奇怪——既然那无比庞大之物可以制造出一个个斯大林,那它为何就不能如法炮制出一两个“正义使者”呢?
世界总是这样,倘若有“左”,就必然有“右”。但利莫诺夫,却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
《搅局者》是法国作家卡雷尔为利莫诺夫撰写的传记作品。作品以两人会面起笔,同时又穿插进作者自己的生活,以及种种体悟。这些内容似乎是为增强作品真实性而做的“添笔”,但却又为作品增添了额外的表现力。整部作品以真实人物利莫诺夫的生平为主线,既表现了他个人的沉浮,又展现了其所处时代的曲折跌宕;既是一部写实作品,其间却又思绪万千,充满了文学的、虚构的表达。每个读者或许都可以从中窥见自己想要的东西,可利莫诺夫的故事,却又是始终独立、独一无二。
写作方法上的巧妙与精熟,展现了本书作者卡雷尔作为一位作者的不凡。可根本上,最有趣的,仍是现实本身。利莫诺夫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帮凶,或许早年的他曾努力想要成为这二者中的任何一个——如所有不甘平庸的少年一样。可也许是命运的玩笑,或也可能是他自己太聪明,使得利莫诺夫在“二选一”的问题里,交出了第三个答案——他似乎总渴望找到归属,却又会在下一刻看穿它的虚伪。因而始终游移不定,不属于任何一方。这样的位置让他必须时刻保持机警,因为既然身为“搅局者”,那么所有人,其实都是他的敌人。
这意味着他是在与世界为敌吗?答案又似乎并非如此。他是与所有人为的荒谬为敌,因为这荒谬让英雄永远缺位。可尽管充斥着这样的荒谬,可世界本身却又并不荒谬——有人头破血流,有人坐享其成;规矩早已写好,定数也无从变更。这大概就是最荒谬的事情了。
《搅局者》读后感(八):矛盾的利莫诺夫——《搅局者》有感
lue编辑
提到如今的俄罗斯,相信没有谁不对俄罗斯的现任总统普金熟悉的吧,元的不说,普金所带领下的俄罗斯政府在这些年与美国近几届政府可谓都是时有碰撞。就拿前几年的乌克兰事件,美国联合欧盟国家一起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中东的沙特等国家也要相呼应,在那种艰难的境遇之下,扑进政府没有选择屈服。而进来在对待叙利亚内战的问题上则更加突出了普金领导下的俄罗斯的强硬大国形象。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那就是俄罗斯现在不是一党专政,而是采用的类似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那么俄罗斯国内的那些反对派是怎么生存的呢?
在俄罗斯国内的体制外反对普金的反对派主要有卡西亚诺夫、卡斯帕罗夫与利莫诺夫曾被称为俄罗斯“反对派的三驾马车”,这些反对派的领导者我们可能都很陌生。不过不要紧,今天带来的这本由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编剧、制片人埃马纽埃尔·卡雷尔编写,马振骋翻译的《搅局者》就是讲诉这“反对派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利莫诺夫的传。作者在书中以尽可能客观中立的态度将利莫诺夫从莫斯科出走到最后重返莫斯科的这些年令人瞠目结舌的混乱经历进行了叙述。
全书一共分为九个章节和尾声共十个部分。在书中作者对这位争议人物从第三方的视角为我们进行了展示。我们在这本书中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利莫诺夫虽然出生在文学受到管控的苏联时期,文学创作相对来说是比较不自由的。爱德华的童年在乌克兰度过,在这段时期的描写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年幼的爱德华其实骨子里面已经有了一种想要反抗当时制度的苗头。在写到爱德华正在融入萨尔托夫少年帮这个‘流氓’派别时,与自己的军官父亲就已经开始有着一定的对立倾向了。当然这些都还只是很小的事情,还只体现在价值观的转变上,。到了后面随着爱德华到了莫斯科,其挑战现有制度的那种思想就开始付诸实践了。首先的表现就在于爱德华和安娜刚在莫斯科定居不久,就主动要求改变户籍,这在当时实行居住证的苏联时期来说,注定很难实现。而爱德华付出的代价就是成为非法户口,必须经常变换地址,以至于财产只是可怜的一袋子衣服,一台打字机等。
这样的爱德华(利莫诺夫)怎么能够被苏联的僵硬制度所接受呢?不出所料,爱德华和后期其认识的模特一起到了其非常向往的美国。在号称自由的美国,爱德华夫妇的生活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好呢?我们在这本书中会发现曾经号称极力反对苏联制度的爱德华到了美国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读者可以细细去体会)之后,开始对西方的自由制度又感到厌倦,又开始思念原来的社会主义,这都可以在书中看到。可以说这样的一个爱德华本身的思想是矛盾的,当苏联存在的时候反对它,当苏联消亡之后又缅怀它,以至于走上政坛提出一些比较极端的政治观点。这样的人物可谓是一个矛盾综合体。
想要对俄罗斯的政治有所了解,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您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透过本书相信对于从这个年代走出来的类似爱德华的这一类人您也会比以前更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