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兴亡录》读后感锦集
《太平天国兴亡录》是一本由[日]陈舜臣著作,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0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平天国兴亡录》读后感(一):一般一般
语言真是日语的翻译形式,充满了日式语言的虚伪。小说主人公代入感差,通读下来,感觉主人公自己日本等地背景介绍纯属多余,或许就不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在关键情节处理上简繁不当,纯粹以上帝视角写了一个打酱油的主人公。另外文中对地理知识描述不准确。如说合肥在淮河之畔,这是没看地图吗?整体上评价一般般吧。
《太平天国兴亡录》读后感(二):太平天国兴亡录
陈舜臣的作品第一次拜读,不知是翻译的原因或是其它,感觉不太适应,可作为了解太平天国的一般读物。 1.本书以连理文为线索,简单讲述了太平天国自起义到灭亡的过程。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比如天王的骄奢淫逸、东王北王内讧及翼王出走等都有论述,但感觉比较单薄。 2.个人感觉对于太平天国作者还是有些理想化的观点。
《太平天国兴亡录》读后感(三):山颓木坏,风惨云凄
在中国近代史上,晚清,一直是大家不想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一页。
中国近代史上遭逢的苦难,均肇始于此。每每说到此处,常常会先说一句“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一个大厦的倾倒,不会只是因为外力的击打。往往,是内部已经发生虫蛀。在一个王朝的后叶,常常伴随着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彼时之中华大地,山颓木坏,风惨云凄。
当一场战争戳破了统治者的画皮,机会便自然地展示在有心的人面前了。因此,太平天国随之兴起。
《太平天国兴亡录》读后感(四):上帝之子
本书最大特色为心理描写到位,或可谓陈舜臣特色。与同类大陆著作最大区隔在于,由国别史展开至区域(东亚)史,进而全球史,文脉属于司马辽太郎流之剑豪小说,用代入性的强烈主视角(POV)展开故事。作为故事主角的政商界不倒翁连家,多面下注,人造故事,不知跟现实生活中台湾的连家有无关联?
作者用功深,下力猛,开局即十成功力,招招去尽,完全没有留力。逻辑自洽,立意先锋,不着意间开解诸多难题,每章文笔皆落实东亚近代抉择之题。
西洋耶教之种,随大航海路全球飘散,终在中华帝国的南方边境,一个落第书生的漫长迷梦中,孕育生发,迂回壮大,几使山河变色。
人是观念之奴隶,小如个人争斗,大至规模和战,作为验证思想之人间大剧场,遍览古今华夷,概莫能外。狂热的思想洗脑,暴风骤雨般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尤其是后者,乃一现代国家之必要条件。不如此,无以在全国范围内改造社会。
推看以后洋务运动及清日战争,湘军、淮军等汉人军阀不过惨胜,勉强维持局面罢了。湘军与太平军之争,现20世纪内战踪影,不过百年易代,结局反转。
《太平天国兴亡录》读后感(五):我读《太平天国兴亡录》
太平天国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运动。从一个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运动,到充满了虚伪、欺骗、欲望和杀戮的反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历史的评价本来就是人云亦云,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变化的。
陈舜臣的这部小说,连理文的角色是个旁观者,从天上俯视这场运动,看着运动中的每个人,自然少了点浮夸,多了点无奈和伤感。我们有何尝不是这样的,生在“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在共同创造着历史,又如事不关己者一般津津乐道于把正在遭遇的作为饭桌上的谈资!也许是我们的无力感,也许我们只能麻木的看着历史悲喜剧的发生和重演。
在大家批判太平天国的时候,我在书中看到了“九女墩”的故事,何香凝在墓碑上提到“鄂中巾帼九英雄,壮烈牺牲后世风。辛亥太平前后起,推翻帝制古今崇。” 这个题词,让我心中一紧,莫非我们遗忘了什么?
武汉东湖九女墩
太平天国和其他中国几千年来发生的反叛运动是不同的,太平天国用它的成功和失败給后世的革命者以惊醒!成功的变革需要信仰、理想、团队和领袖,需要对抗着权利、利益和欲望的挑战,这是我从书中读到的和学到的。
《太平天国兴亡录》读后感(六):一场梦,终归是一场梦——读陈舜臣《太平天国兴亡录》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首先,这是一本历史小说,是陈舜臣先生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体裁。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虚构的厦门金顺记商号一家人——八面玲珑、黑白通吃、无所不能——把相关的各方,甚至是敌对的,包括清朝官员(高至林则徐)、太平军(高至洪秀全)、天地会(高至最高的灵魂人物)、小刀会(高至首领刘丽川)、上海租界里的英美法商人、作壁上观的日本人全部串联在了一起。如此,使原本独立、破碎、枯燥的历史记录活动、丰富起来,增加了可读性。
作者在对立的清政府和太平天国之间,应该算是“保持中立”的,立论持平。但是通过文中人物对太平天国教义荒诞、迷信、屠城、严刑、特权、内斗等的态度,也是可以看出作者的倾向的。书末,作者表达金顺记老板对太平天国的看法,则应该就是作者本人的看法了:“......,另一方面他觉得,太平天国只不过是一个政权,不能代表中国。这个政权比清朝政府要好,但还不足以担负其整个国家。......太平天国销毁孔子的牌位和神像,杀死清朝官吏,看似否定封建制和封建身份,却又册封诸王、规定世袭,看似提倡男女平等,却又在武昌选妃一一凡此种种,自相矛盾,连维材感到失望。......太平天国一方面杀特权地主官僚,一方面在自己内部又产生新的特权阶级,根据等级冠以不同称呼,有些甚至比清政府还要烦琐。比如要避讳的字一一清政府只避讳皇帝的名字,而太平天国要多得多。官员妻子的名称更是细致到令人记不住。拘泥于枝叶末节,非贤明政治家所为。”
据说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的“创意”来源于一场梦。那么,在天京被攻破之时,这场梦破了。只是它延续了十四年,有点久,也捎带着数千万生灵被他带上了天国。
(顺便说一下,这本书的校对太粗糙了,书中至少有20处的错误!)
(2017.12.23)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太平天国兴亡录》读后感(七):太平天国:一首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史诗
对于清政府而言,1840年绝对是一个分水岭,这个行动迟缓的巨人,终于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中尊严轰然倒地,酝酿已久的矛盾,终于继续发酵,终于在1851年喷薄而出。这一年,广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金田村,爆发了晚清最大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并延宕14年,进一步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日本作者陈舜臣的历史学家的巨著《太平天国兴亡录》全景式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该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对这段历史公正客观地进行还原。
一、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清政府内忧外患之际,随着农民运动的开展,既加剧了清政府的危机,同时也增强了清政府的忧患意识,清政府也试图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自清军入关以来汉族地主备受猜忌的局面有所缓解,汉族地主曾国藩、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得以崛起,并影响晚清政局数十年。同时也刺激了清政府走近代化的道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末期,1861年,清政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以求自保。
二、充分暴露了农民运动的局限
太平天国的兴起带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但是太平天国的失败却注定是一种必然。首先,它不能提出先进的理论,本身拜上帝教这种落后的指导思想或号召民众的手段,就证明了其落后性。其次,不能摆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从其一兴起,就表现出农民阶级的各种局限,诸如对权力的争夺,以及小富即安的狭隘,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已经走向颓势。第三,不论是《田亩制度》,还是《资政新篇》都只能进一步证明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空想和不切实际。
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太平天国能坚持14年,势力能波及清朝南方数省,并不在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而在于清政府已经民声鼎沸,极易调动民众的参与,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清政府的不得人心和软弱不堪。而太平天国的杀戮抑或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对中国人民而言,都将是另外一种灾难。而缺乏统治艺术和技巧的太平天国领导人,也注定无法真正治理一个政权,于是终于以闹剧开场,以悲剧收场。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太平天国兴亡录》读后感(八):天国一场戏
说起太平天国,大家都不会陌生,它发源于广西金田,依靠宗教起家,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兴亡录》一书是日籍作家陈舜臣的作品。陈舜臣笔下既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又有虚构人物。他在小说场景铺设上注重情节,视角从古代到现代穿梭自由,使其历史小说极具可读性。这本书刻画的人物形象十分精彩,这出大戏也很值得一看。
主角:洪秀全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但其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是太平天国的宗教领袖。他在昏迷后,称梦中奉上天的旨意,到人间来斩妖除魔,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弟弟。直到太平天国达到鼎盛,他也没有过多的干涉朝政,军政大权也一直由东王杨秀清掌控。即使是聪明如杨秀清,也没有看清他的真面目,死在他的阴谋之下。
配角:杨秀清
杨秀清这个人真不是等闲之辈,他出身贫寒,目不识丁,依靠自己出色的演技和头脑,成为这个天国的实际掌权者。在拜上帝会建立的早期,冯云山在桂平因带领会众捣毁庙宇入狱,洪秀全返回广州营救。在这当口,拜上帝会突然受到地主势力的迫害,会中又陷於没有首脑主持的瘫痪状态,人心动摇。这时,杨秀清站了出来,通过利用当地迷信的降童巫术,他伪装成“神灵附体”的样子,代表天父传达圣旨,从而巩固了拜上帝会,一举成为天国的领导人之一。在太平天国征战的过程中,他也展示了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他的判断力在天国中无出其右,应该说,没有杨秀清,就不会有太平天国。但是,他的野心让他走上不归路,让人唏嘘。
客串:林则徐
林则徐是民族英雄,虎门销烟让他名留青史。陈舜臣笔下的林则徐并不是“愚忠”,他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林则徐忧国之情至深。他所爱的是中国这个“国家”,而不是两百年前建立的“朝廷”。军机大臣穆彰阿认为,对林则徐这样的汉人来说,清不过是历代王朝之一,王朝灭亡不断,清即使亡了,还会有下一个王朝继承中国主权,他未必会同清王朝共命运。假定有个非常手段,对中国前途很有好处,但会使大清朝覆灭,林则徐也会毫不犹豫地采取。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林则徐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他却是一座丰碑。
太平天国这场大戏演了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曲终人散,留给人们的不仅是一个个或可敬或可笑,或可怜或可悲的人物形象,还有那无尽的思考。
《太平天国兴亡录》读后感(九):成功的历史小说就是成功的“根生植物”
所有的历史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历史本身,因为历史的结果都是已知的必然,读者知道秦始皇必定会统一六国,清军必定会南下入关,太平天国运动必定失败……历史小说必须要沿着历史的主脉络铺陈开来,同时又要想方设法与那个“敌人”对抗,如同雨林里的根生植物(也叫绞杀植物)一般,看似是树木的附庸,却在所附之上生长出更茂密的枝叶来。
《太平天国兴亡录》就是这样一株繁茂的根生植物,它既植根于史实的营养主干之中,又用异于寻常的想象演绎出精彩。它的开篇就如飞来之笔,并未像其他作品从洪秀全如何落第并活动传教开始,而是飞越至日本的长崎以一个虚构人物的活动作为切入点进入故事的。这样的开头就像给熟稔太平天国历史的人泼了一盆清水,让他们从以往沉浸的情节中清醒过来,进入作者的新视角。
本书华裔日籍的作者陈舜臣显然做到了这点,至少对于中国的大部分读者是这样,考虑到作者这部小说的受众,也可以将这样的开头理解为对日本读者的一种照顾,让他们可以较为顺畅地进入到另一个国度的历史故事中去。但无论如何,这个出发点的选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作者根据历史背景而做的合理构想,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个出发点与太平天国的兴亡甚至与那个时代的远东发生的变化都息息相关。
连理文就是开篇虚构的切入人物,他以及从事贸易的连氏家族的各人物由于同太平天国特殊的关系,使得他们可以深入到这场农民运动的波澜中去,并以类似第一视角去观察这场运动;而他们相对独立的身份又可以使其及时地跳出“当局者”的限制,以清醒的“局外人”的角度理解事情的变化。这样的巧妙的身份设定使作者的叙述更为灵活,读者阅读起来也不至于对故事的发展产生倦意。
同时,这一系列虚构的人物又切实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以他们与太平天国的关系亲疏变化也让人感觉合情合理,他们作为太平天国与各方势力联系的中间人也十分自然。另外,由于他们作为商贾家族的成员对于时局的敏锐嗅觉,也常可借用为述说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变革的描述者。
对于虚构人物的合理设置可称为本书创作的亮点,而对于史实的照顾和文献的引用,作者也颇有功力,在书中的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陈舜臣对于太平天国时期整个社会环境有深刻研究。不过,读者也不应过于苛求作者在叙述上的“古风”气质,因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更多地是促进日本读者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所以在语言上可能贴近于日本文学的风格,许多人物的对话读来也更带些异国的口吻,在介绍武汉、南京等城市的历史时也略有展开,甚至有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常识,但如前所述,考虑到本书面向的人群,这些也都不足为奇了。
总而言之,作为一部了解历史的通俗小说,《太平天国兴亡录》既照顾到了史实,也衍生出别样的故事,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株成功的“根生植物”。它不止于提供茶余饭后的消遣,也用巧妙的想象和富有特色的大历史视角带我们一同概览历史,引起我们查阅和研究那段历史的兴趣,引发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和晚清社会的更多思考。
《太平天国兴亡录》读后感(十):仿佛《动物农场》
一群家畜趁着农夫喝醉了酒起义造反,赶走了农夫,建立了一个新的动物农场。新农场的原则是每个动物都平等,但是大家发现领导阶层----猪,比别人更“平等”。领导阶层的腐化堕落很快从偷偷摸摸变成制度,而农夫也叫来了警察,动物农场土崩瓦解。
这是奥威尔有名的小说《动物农场》,读完日本作家陈舜天的《太平天国兴亡史》,我总是不由自主想起《动物农场》,感觉太平天国其实就是清末版的动物农场而已。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初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起义军同甘共苦尚能掩盖领导层的龌龊与目光短浅。但是随着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领导人迅速腐化堕落,在短短数年内断送了几十万人抗争所获得的成果和自己的性命。内部争权夺利,腐化享受。。。。。。《动物农庄》的戏码,太平天国一样不少。在动物农庄里面雪球干掉了别的猪,而在太平天国韦昌辉杀死了杨秀清,接着洪仁轩等人又杀死了韦昌辉。在韦昌辉杀死杨秀清之后,还想清洗掉所有与杨秀清有关的人,所以他故意放风说,既往不咎追随过杨秀清的人,让那些人到广场集中然后为天国效力,但是这只是个圈套,等这些人集中起来之后,只不过方便他屠杀而已。看过这些之后,就知道“引蛇出洞”的招数不是那个朝代或者个人的专利发明,这是代代相传的黑暗智慧;这不是哪个人的道德低下,而是隐藏在人类基因里的邪恶,只要条件适合,就会茁壮疯长。
太平天国的腐化堕落特别有趣,由于这些乡下人没有见识过真正的皇宫和皇家排场,所以他们的做派完全是农村戏班子里面学来的排场。据说某山东剧里面有“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虽然小说里面没有说太多,但是估计是类似的场景吧。另外,腐化表现为触目惊心的浪费,绸缎用来包裹房屋,一个月褪色之后就扔掉,换新绸缎,这种离奇的浪费简直不可思议。
太平天国比《动物农场》有一点更触目惊心:动物农场的领导人与思想领袖之间隔了几代人,读者可能会觉得现任领导道德堕落,念歪了思想领袖的好经,可以鄙视当下的领导,而对思想领袖遥致敬意。但是太平天国的思想领袖洪秀全自己直接就堕落了,太平天国的战士们男女分营,出生入死地作战,洪秀全却在南京招纳后宫佳丽三千,不理国家大事却只知沉溺在红粉温柔乡中。这就让人目瞪口呆了,这理想也太脆弱了,银弹一颗直接打断脊梁骨。
日本作家陈舜天是日本历史作家三大天王之一。虽然身为华裔,但是感觉日本文化对作家个人的影响远大于中国文化。本书是在写太平天国的历史,总是感觉有些隔阂。比如,作者创造出连维文一家,作为连缀历史事件的钩和线,这自然是一个巧妙的设计,但是多少显得有些生硬----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家人啊,女土匪跟连维文的爱情就更与历史情境格格不入了。如果是中国作家来写,大概会用真实的人物或者事件来对历史进行排序,这样也更自然一些吧。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也许日本作家写中国历史,用一个虚构的人物来穿针引线,是他们的一个套路。比如井上靖写的《孔子》就虚构了一个孔子的关门弟子来组织大家回忆孔子言行,集中成《论语》;《敦煌》虚构了一个落第秀才去西夏国历险,最后把宝物封存在敦煌。这些虚构的人物亦真亦幻,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这些人有一些共同点:爱冒险,所以可以出现在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场,却因为百无一用是书生而不会影响历史事件的进程,是绝好的历史见证人。更妙的是他们都是文人,或者带着文气,女人喜欢他们,这些艳遇或者爱情桥段给小说增加了可读性。
本部《太平天国兴亡史》有日本人的细致和耐心,对于事件发生的顺序和地点一丝不苟。太平天国是清末的大事件,其间千头万绪难以厘清,本书的写作对于时间和地点描写的非常清楚,这是日本人的长处。另外,本书行文张弛有度,读完本书,读者心中对太平天国及其组织人物关系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都是日本式思维的长处。
不过,对于我而言,本书稍有遗憾之处是对曾国藩的描写太少。一直以来,我的认识是清末的舞台是太平天国与曾国藩对决的舞台。但是本书中,曾国藩的戏份意外地少,而与太平天国关系不大的林则徐作者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林则徐的重要性也许是潜在的,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但是他务实一派的学风和人脉关系直接跟湖南陶澍左宗棠等人有关,这些人决定了湖南人与太平天国对决胜利的基础。这就好比马俊仁虽然作为教练让学生拿了冠军,但其实那些学生都是各体校先行练过、体能过人的好苗子---曾国藩好比马俊仁,而陶澍之流好比体校教练。另一个原因就是,虽然曾国藩很重要,但是舞台上露面的角儿太多,不能全部忽略,虽然这些人庸碌却占笔墨。
本书在叙述太平天国进展的同时,一直在平行叙述世界大势,尤其是日本同时代的形势,可以看到其实日本一开始并不领先于中国,但是由于中国过于庞大,积弊太深转身自然就极难,如此中国才一步步落入深渊。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