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如何威胁政府的读后感大全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是一本由[法] 阿莱特·法尔热 / [法] 雅克·勒韦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精选点评:
●是我没读懂吗
●想起了原来读《马丁盖尔归来》时候的感觉,谣言的种子一旦种下,总会在未来的某天集中爆发。“这次绑架儿童事件只是整个18世纪叙事中的一个小片段,但是它标志着一次重要的态度转变...暴力和恐怖带来了一个新的令人震惊的事实:人民已经不再爱戴他们曾经如此珍视的国王了。”
●信仰时代大抵如此。不会有真相,只有诛心之论。在刁民不管要上天与政府之内无好人之间能够放得下的就只有恐惧和谣言了。
●“人民已经不再爱戴他们曾经如此珍视的国王了!”
●法国版叫魂
●还行
●随着政府的毛细血管不断渗入和干扰巴黎市民的生活,民众的不满与失望以谣言的形式扩散并迅速瓦解了神圣君主的合法性。谣言与不满的恶性循环将随着时间不断恶化并最终在1789年爆发
●历史学家叙述中的公共事件是如此扑朔迷离,各种供词记述充满了模棱两可和故意隐瞒,且完全碎片化以至于做不出有价值的评断,政府和民众互相猜疑,密探和流氓各有算盘,最终法院骑墙的判决让民众不再像以前那样保持对国王惯例式的效忠。然而本书的结论还是不太让人信服,没有看出这一案例对社会心态有断裂式的影响
●作为一本历史学研究著作,作者在资料收集和利用上花费了不少工夫,将散见于报刊、日记、档案、判词等的有限史料进行了梳理,试图去还原当时的社会图景。谣言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曲折复杂,无论古今中外的政府都面临相同的困境,其中的各种关联往往深埋地下,对于研究者的功力是个巨大考验,出类拔萃的如《叫魂》等。对于群体行为的研究,也是本书的重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体心理与行为早已被学术界讨论过无数次,而革命前的巴黎群众是不是也是勒庞眼中的“乌合之众”?作者希望去回答,展示谣言之下的巴黎如何被恐慌、暴力以及“别有用心的人”所支配。谣言真是一个好东西,尤其是在那些做大事的人眼中。
●购于王府井图书大厦。非常有趣的社会史著作,个人认为学新闻的朋友们也应该看一看。叙事流畅,读起来有侦探小说的感觉。简要概括下本书的内容,好大喜功的警长,迷信阴谋论的警察,集体无意识的民众,在社会歧视无限放大的背景下,共同演出一场席卷整个巴黎的闹剧。编校质量堪忧,书中出现了病句和多字的情况。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读后感(一):国王与公众间纽带的断裂
“在一个口耳相传的社会中,谣言必定会一直存在,谣言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和盲从的表现……正如经常与其相伴的迷信一样,谣言是一种定义集体认同的形式。” 毫无疑问,暴动的“叛乱者”们起初并无什么明确的诉求,只是受内心中积压已久的对秘密警察的怨恨情绪所驱动,随后才在暴动进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其意义,并且所有暴力行为都受到一种微妙平衡规则的约束,受人们所信任并有能力保证秘密警察安全的片区警察局长天然地成为双方之间的权威“调解人”。但当警察局长不能及时承担起调解人的职责,并在公开公正的情况下进行调解时,形势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流血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然而,谣言并没有就此终止,“知识的片段、真相、半真半假的说法以及这些典故(麻风病)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大杂烩”,并最终指向了路易十五本人,“他被视作是当世的希律王” “人民已经不再爱戴他们曾经如此珍视的国王了”。 谣言之所以存在并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契合了广大群众内心的复杂情绪及其发泄的需要。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读后感(二):巴黎警察维稳的失败——当谣言作为民众抵抗暴力与恐惧的武器
也许可以这样说,1750年,在法国历史上看似是平平无奇的一年。一群儿童被警察恶意抓捕的谣言与事实在巴黎民众间燃起怒火,引起这样的态势的原因竟是巴黎警察维持日常秩序中的按人头抓人行赏激励制度。
在权威机构的信息不公开和权威人士的懦弱与不作为之下,整个巴黎都被这种儿童莫名失踪的愤怒与恐惧笼罩。在不公正的对待和各种宗教观念、细节裹挟与谣言纵横的巴黎街头,出现了寻求权力维护者合理解释的暴乱与骚动,其直接结果是导致一名警察被打死。
而法院的审理结果最终却完全向警察倾斜,将处死三名被视为制造骚乱者作为维护秩序的手段。显然,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在巴黎民众中带来了强烈的不满和进一步滋生对权威部门的失望。
作为法国大革命前夕的一个小细节,“1750年的叛乱并没有预示着未来,它反抗的是国家不断介入干涉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它的方式老旧,时间短暂,仍不失是一次英勇的反抗。”
暴力和恐惧带来了一个新的令人震惊的事实:“人民已经不再爱戴他们曾经如此珍视的国王了。”这里的国王既是暴力统治者,也象征着旧制度。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读后感(三):群体事件纪实
写得很散,不过挺有意思的。 群体事件的发生:群体性事件往往起源于一套“谣言/传闻”(即便是历史事件,至今也无法证实、证伪)。传闻中的一部分存在客观事实依据,但无法完全证实所有传闻(也无法反驳所有传闻)。
谣言/传闻的发生:曾经产生过的谣言/传闻会与部分真相、观点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传闻。谣言更像是一种文化现象,将永远存在,是城市生活中内在的一部分。这一种文化现象会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一些契机下被调取出来产生新的内容。
群体性事件处理:冲突的发生其实更多是因为事件双方的立场对立。尽管双方目的一致:恢复城市的正常秩序。但城市管理方倾向于将破坏秩序的祸源,归结于“蓄谋已久的外部势力”,以及“受外部势力蛊惑的乱民”——原因或许是为了给这个群体事件一个符合认知的解释。因此在事件处理上双方的努力方向完全不同。
群体事件中的群体:并不是乌合之众在无意识地运动,实际上,群体有明确的诉求和表达,并且随着事件动态发展,还会为自己的行为创造更多意义。另外,事件中的一些中心人物完全可能只是因为偶然的机会,成为一时的中心,但不会成为事件领导者一般的存在。
(书中所涉)群体事件影响:因为这一事件的处理上,双方处于绝对的对立关系,人们发现“自己已不再爱戴他们曾如此珍视的国王了”。
读完发现,群体事件从发端到最后的处理,确实存在共通之处。可惜的是书中没有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仅对事件本身作了分析。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读后感(四):问题也不少,如图
问题:1、没看完就掉页,装订问题很大。且这个掉页,是中间两页压根就没装订进去。
2、最基本的错误频频出现,审校不太严格。100页的书,开篇第一页就漏字。别跟我说万分之二,是校对太不负责。
3、只有脚注,不附参考文献。
4、一个系列的书排版不统一。
总结:选题和内容不错,但是问题也特别多。和甲骨文还有很大差距。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读后感(五):《谣言如何威胁政府》
按照作者最后对18世纪法国群众叛乱逻辑的表述,对于国王的不信任早于1750的那场骚乱,但是作者在讨论关于国王的谣言之前,是把1750年5月的那场骚乱作为一个单独的事件来分析的。作者一直提醒读者不要把两件事刻意地缠绕在一起,否则就不得不把整个18世纪都看成是一个漫长的革命预谋,这样的话,书中对于警察系统的分析就毫无意义了。
我想稍微分析一下的是,作者如何为其立场和论点进行有效辩护。归根结底,这本书中最不乏的就是权力结构分析。
作者已经明确表示自己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不同于勒庞的《乌合之众》,《乌合之众》的视角是对群众进行最大限度的同质化,是从“群众”概念到群众概念,不免有消解革命的意味。群众作为一个抹消个人的概念,把群众本身作为一个有意识有行动特性的主体,同时又从个人自主能动性出发视群众为敌,这样一来,《乌合之众》无法在个人与群体的紧张对立关系中对权力结构做出分析。
作者想要抛却这个封闭的话语,因此他要证明即便是一群人,也有理性行为的可能性。“事件当中真正的主角往往都是目光短浅的人,他们只看到亲自参与的战斗或叛乱,很少看到那些远离他们熟悉环境的事。这种对叛乱最真实描述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很难完整叙述整个事件”,作者并不是想说叛乱者缺乏长远目光的问题,而是想说“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书写会不可避免地隐含着一个叙述的顺序,一连串事件如果有了开头和结尾必定会存在逻辑关系”,如果说群众叛乱行为具有任何理性因素的话,那就在于这种“目光短浅”,当时参与叛乱的群众并不是在茫无目的地实行破坏,根据作者的查证,他们的行动基于对某种秩序的认可与重建或者重新确认那种秩序的需求,相比于谣言,两种警察体系的出现才是这场骚乱最根本的问题。
两种警察体系,以及群众叛乱的路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