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1000字

2022-04-02 15:16: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1000字

  《在世界与我之间》是一本由[美] 塔那西斯·科茨 (Ta-Nehisi Coates)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一):有点失望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二):我懂我不懂

  最近弗洛伊德的死亡像是把美国固有的痢疾血淋淋的展现给世界。

  有一张图片是一个举着“我懂我不懂”牌子的白人女孩,旁边是她的黑人好友。我从发这篇文章的内容里找到这本书来看。种族是种族主义的结果。也许我永远没办法理解生活在一个种族主义的国家中,从出生便承载着恐惧,身体被剥夺的恐惧是什么样的感觉。但是,这本书读完深感无力。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的悲剧才能终止,从第一批被贩卖来的奴隶到现在的黑人,他们在美国始终没有办法得到平等的待遇。从第一代到现在,他们依旧是美国白人的物质财富,是活在身体丢失的恐惧中的人。

  在世界与我之间隔着一个种族,这使黑人不管怎么加倍努力也没有办法拥有身体的自由与掌控,因为只是凭肤色便得到了监控,不信任,暴力,潜在的危险因素等等印象。这是美国黑人所得到的所生活的。

  书中说,那是身份政治,身份是什么?是你是什么人。我是女人,我是学生,我是女儿,我有种种的社会角色。但是最大的身份应该是女人。又想到离婚冷静期,尽管我还是单身,但是想到结婚冷静期还是不寒而栗,大概,这个是他们的又一次胜利吧。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三):13分的努力,让我与世界见面。

  这本书是一个黑人父亲写给儿子的三封信。在他年轻的时候,认为黑人就相当于赤身裸体面对世界的狂风暴雨,在枪、拳头、刀、毒品、强奸和疾病面前毫无遮掩。这样的赤裸裸恰恰是政策所有意追求的结果,法律并没有保护他们。 黑人种族在社会中的弱小,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脆弱,读起这本书很难去感同身受,觉得作者对歧视的想法是否过于偏激,其实历史的屈辱通过无尽的岁月注入到他们的血液中,我们并不能体会到,英国绅士在问候一句Nice to meet you时,所暗含的You are not going to be my man(你不会和我是一种人)的意味,却希望他们在回答Nice to meet you too时包含一些个体的自信I'm here to make some difference。 作为父亲来讲,在儿子面前表现强大是很容易的,即使是像在永夜中无助的嘶吼,但是对儿子说,我无能为力,不容易。告诉儿子,我无能为力,你长大后也无能为力,我们身边的人无能为力,我们整个民族的无能为力,但还要努力,我们都要努力,更不容易。 信中科茨所要说的就是,儿子,面对这些,你和我都无能为力。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四):有色的自由,不存在

  世界,是白人的世界,是崇尚民主与仁慈上帝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名字叫“美国”。 这个世界的另一面充满着各种异端的行为,暴力、毒品、强奸……受害者是我,是我们,是想要在美国得以“自由生活”的黑人。 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三封信,是塔那西斯·科茨写给儿子的三封信。在其中提出来一个重要的议题,“一个人如何披着黑色的皮肤,生活在一个迷失在梦想中的国度,这是我用一生求索的问题,我现在告诉你,我发现,问题的答案最终寓于对答案的追寻。” 可是很明显,科茨并没有找到最终得以安身立命、永无后患的方法。 文中充斥着太多命案,和来自黑人社会的恐惧,甚至他们的音乐都暗潮汹涌。当我们以为命案是上世纪的故事时,却打上了2012—2015的烙印。受害者都是黑人,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只有肤色对于身体的认证! 不同于文学的审美,将种族问题艺术化的《宠儿》《为奴十二年》,本书选择更为直接的控诉!看似写给儿子的信,其实收件人是未来的美国、白人和依旧深受恐惧的黑人。

  而造成这些的原因,则是一个幻想。“一个人不能既说自己是超人,又承认自己犯有道德错误。”没错,这个人就是上帝的宠儿美国。

  本书并不长,解读和延伸占了很大的篇幅。这让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的看见如今被民主粉饰后的美国。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五):拒绝傲慢:读《在世界与我之间》

  不同于詹姆斯·鲍德温在《下一次就是烈火》流露出的乐观和信念,科茨在这本书里所表达的情绪就要显得更沉重也更真实,他用写信的方式,向儿子也向世人,阐述美国社会的不公正。而这种不公正由来已久、渊源颇深,并非能通过法律法规或政府无关痛痒的宣传就能解决。

  种族歧视这个问题,在今天的世界仍然是讨论的热点,也是数亿万人民的痛点,与其说我们关注美国黑人,倒不如说我们关注的是所有被歧视被忽略的群体。他们仍然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们被边缘化、标签化、污名化。比起不被了解,更可怕的是道听途说的了解。,我们从流言和传闻中了解他们,他们穷困、无知、崇尚暴力斗殴、甚至身患多种传染病。普通的民众向他们保持礼貌的冷漠,警察和法官忽视他们的证词和合法权益,即使你只是出门闲逛,即使那个小男孩只是拿着一把玩具枪,即使只要一看监控就能证明某个黑人并没有推搡警察,他们仍然被杀死。

  鼓励他们应该保持乐观和坚强是最容易的事情,也是最残忍的事情,因为这样就是把整个社会的恶,归结于他们自身;说整个社会会变得越来越进步与公正,也常常是一种轻巧的谎言,因为会变得越来越好,需要时间需要过程,所以现在的苦难都应该变得可以忍受,而那些抗争的声音只是平添无谓的烦恼和慌乱。这实在是太冷漠太傲慢,而我们常常处在这样的冷漠与傲慢之中,因为我们不是黑人,但是我们谁又能保证你不会变成明天的黑人呢?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六):世界与我之间存在着一个种族歧视

  本书作者是一位在美国极具影响力的黑人作家。他的黑人身份使他在“种族”问题上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声,《在世界与我之间》就是一本这样的著作。

  全文采用了父亲写给儿子的书信形式,没有太多温情甚至读起来有点“丧”。作者以父亲的口吻告诉他的孩子:你是黑人,注定与众不同。你的出生就被打上了劣等人的标记,注定了需要承受“恐惧”。

  文中大量的事实得以佐证:在美国,黑人的身体和生命会遭到毫无由来的摧残,被搜身、拘押、殴打、羞辱、枪杀、强奸等成为美国警察和街头暴力司空见惯的手段,并且实施罪恶的“白人”不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作者是一个无神论者,不相信神的庇护。他试图在信中告诉自己的儿子(也是告诉所有读者)体制下的真实,但并未告诉具体的解决方法。他是悲观的,面对现实他无能为力、他的儿子无能为力、他的种族也无能为力。

  他不相信“白人”,因为他们根深蒂固的排斥和成见,因为“白人至上”的优越感。

  他也不相信同族的“黑人同胞”,因为他们从青少年时期就把“恐惧”转化为“愤怒”,更喜欢用粗鲁和暴 力去保护自己,伤害他人,这其中也包括伤害他们的黑人同胞。

  他告诉自己的儿子:奴隶制虽然被废除,但根深蒂固的种族差异却非一朝一夕可以消亡。不要企图变成“白人”,也不要企图去迎合美国梦者而带来安全和归属感,要做的只能是保持警惕和清醒。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七):彻底的批判和事实上的无计可施

  这本书和《下一次将是烈火》,确实应该一起看。都是写信的形式,都是黑人男性作家、知识分子写给下一辈的黑人男性(儿子、侄子),从私人关系很快扩展到公共议题和公共情感。有很多内在的辩论,在辩论中不断深入,增加着情感和思维的强度,却不形成简单的结论。这种内在的矛盾、断裂,可以说是诗性的,也可以说是个人性的。

  这种写作的问题是,它有明确的对话对象,因此对于美国文化之外的我们来说,不一定容易理解。但是它可以让我们在混乱中触碰到敏感、愤怒的心灵,这肯定是黑人知识分子的典型写照,也是清晰的时代心灵。

  《下一次将是烈火》中,鲍德温重点写到黑人伊斯兰运动,似乎在当时是非常强劲的黑人运动。它的诉求之一是,就像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一样,黑人要割据南方几州,拥有自己的土地。鲍德温对此充满怀疑,他认为应该用黑人的苦难、坚强与智慧去改造白人世界,达到白人在内的整体解放。(就像很多人认为女性主义也是在解放男性一样。)尽管有怀疑,但这仍然是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图景。而到了《在世界与我之间》,科茨似乎更悲观,因为已经不存在如此明显、强劲的政治想象和政治运动,要批评也没得可批评,也就意味着,不知道要建设什么。这个时代背景的变化,大概就像鲍德温所说,如果不是冷战的竞争,非洲各国的独立,黑人民权运动根本不会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因此科茨的重点在于更彻底地批判美国梦,批判建立在种族剥削之上的白人文化。这种批判的彻底和事实上的无计可施,可以说是各个领域运动的困境。

  对于个人来说,非常赞同科茨说的,“历史不是尽在我们掌握中。但你还是注定要抗争,不是因为抗争换来胜利,更是因为它可以确保你的一生荣耀而理智。”而大的层面,真正可能的,大概就是鲍德温所说,下一次将是烈火。

  有一点遗憾的是,两本书的导读都非常出色(尽管有些观点并不同意),是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我觉得放在前面比放在后面好。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八):世界没有你想象的那样美好

  这本小书不长,3封信,一封比一封短,而核心只有一个,其实当做一封来读也没啥。后面还附了导读和译者的一篇小文,所以如果想快速理解本书,基本上看导读就够了。对于译者的小文章,个人感觉还不如不要,我个人觉得译者小文的方向把本书原本的方向带偏了。(当然,也许是我理解的方向偏了。)

  全书透漏出作者的不安和对整个白人世界的紧张感,对黑人世界的希望与失望交织在一起的纠结,对那些觉得自己是“白人”的人的不齿与鄙视。这是作者成长经历中的真实感觉,是个人意识最直观的表现。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九):生而同为人

  《在世界与我之间》读后感(十):也许只是不懂如何爱

  在我接触了优质的中国家庭之后我发现,这些父亲与母亲在对待自己孩子时更温柔,更民主,更加爱,也许你要说谁家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这没有可比性。不,我要告诉你的是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温柔的爱与粗暴的爱,显然温柔的爱如冬日暖阳,如暮春微风是滋养儿童成长的一片舒服的沃土。我小时候只要做错什么,即使小到不能再小都要遭受呵斥与责骂。所以每一次即使是不小心碰翻什么,我立马陷入巨大的恐惧中。在等待一场暴风雨以及随之而来的余震到来。但是我成人后接触到一些人和事,有时候我弄坏什么,在我内心期待对方大说特说时反而没有。慢慢的我觉得对待错误,我们温和的说或者忽略一些微小错误更有益于一个人的成长。因为这中间充满了信任。而贫穷的家庭或者父母接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庭或者与贫穷与受教育都无关的个人对爱的偏差理解都会自以为是的以粗暴的方式表达着爱,都以爱的名义伤害着亲近的人。

  很明显黑人受歧视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本书作者是黑人,他反映了对黑人歧视在美国文化中根深蒂固。我想说,我遇到的一些白人整体素质确实好过黑人。当然黑人中也有素养好的,白人中也有垃圾。这里只是大部分比例而言。我一直相信潜意识。为什么很多问题都发生在黑人区?这就像吸引力法则一样,不好的事情互相吸引,聚集在一起。所以黑人们似乎摆脱不掉这个潜意识的东西。虽然他们一直抗争着。这是心理学的问题。

  刚刚开始读这本书,读了10页,内容中出现的高频词就是恐惧。我相信黑人群体中充满了不信任,暴力,争吵,不安全感,疾病,贫穷,不尊重等等。有些是社会大环境影响的,有些是黑人之间也彼此这样对待。因为没有感受过最美好的温柔,所以不懂得如何温柔的彼此对待。他们想逃离这个黑暗的漩涡,却又无法逃脱或者并非真心想逃脱。父亲用皮鞭抽打幼小的作者,却以为是保护。这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我相信在美国的黑人内心的思想负重远远比非洲的黑人要重。非洲的广阔天地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在那里他们才会放松神经,才会有真正的归属。而美国,伟大的美国只是历史原因把他们强行拉拽过来的曾经作为奴隶主的人们建立的国家。黑人不属于这里,虽然这里自然环境远远比非洲更适于人类生存。但是就内心而言,它并不适于黑人生存。他国再好不及故乡。

  。。。。。。。。。。。。。。。。

  刚读10页,作此感想,遂记下来。

  后续有感想再续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