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的运用与滥用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08 00:07: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的读后感大全

  《历史运用滥用》是一本由[加]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著作,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读后感(一):什么是历史?

  

打开新闻就是感觉现在这个世界的领导人都好热血,都在叙事本国的曾经的历史,都妄图恢复本国往日的荣光。如美国的前总统特朗普要让美国变成美国人的美国,从回孤立主义。土耳其的领导人埃尔多安更是打出来大突厥国的称号。而历史是他们手上最重要的要的工具之一。但是真实又是什么,为什么历史能有这个作用。这本书从较多的方面给出了她的答案。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读后感(二):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1/03/17/%e5%8e%86%e5%8f%b2%e7%9a%84%e8%bf%90%e7%94%a8%e4%b8%8e%e6%bb%a5%e7%94%a8/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加]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 孙唯瀚 / 一頁folio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1-4

子扉我 2021年春 季风异次元空间三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1年3月16日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读后感(三):幸运!我悟了

  

“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东西。历史最首要的就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那些必须要与之打交道的人们;其次,也同样重要的是,历史帮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可能现实未来都太扑朔迷离,去年突然对历史尤其近现代史产生极大兴趣。毛蒋邓历史人物传记,《走向共和》《大明王朝》各种影视剧,还有读完未读完的历史研究书籍,一入坑就孜孜不倦,慢慢将自己塑造成了民族主义者:知共和国然,知其所以然。放眼现实,也准备干些利于江山社稷的事业。但我并不自信,我不知道这些想法是否“准确”,更不敢放手去做。

幸运,我现在终于被启蒙了。太久的历史教育,让人把历史当做一门科学,以为都是事件与时间的组合。其作用则主要为扫盲,或许还能知兴替,但那是肉食者谋之。

于是我在追寻物质世界人的三大根本问题答案——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世界——时,错误将方向转向艺术、哲学,大而无当的内容几乎令人迷失。历史,才是寻找人生答案的最佳场所啊。

历史直接回答了“我们是谁”,这是自我拔地而起的根基,更是理解不同人们不同行为的前提。

而没有这两种认识的应对世界方式,只会剩下愚蠢和荒诞。

向历史前进!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读后感(四):历史是面镜子,但不是一面魔镜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正深刻地被历史影响,也深刻地影响着历史。

历史有没有用?历史有什么用?本书作者在这本32开200页的篇幅的书里只能做一个简短但坚定的回答,“有用,可以被善用或滥用”。

历史教科书里说,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感悟道理,激励勇气,以便更好地指导现实与未来生活。“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或者“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讲的都是历史具有的这种功能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使现实不修改历史事实,那它至少可以改变对历史事实的解释。作者玛格丽特·麦克米伦认为历史在现实政治中历史的功用主要有这么几种:文化的保守性和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合法化统治、建立身份认同形成民族和国家的想象、在历史中批判地找到现实的解决方法和未来的方向。

历史往往被权力以各种名义滥用:国家的、民族的、政治的、文化的,历史从单纯的“过去的事件”转变成国家和社会“意义之网”。政治作为一种可能性的艺术,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历史打造成汲取社会资源的某种工具。历史与现实如此相互吸引纠缠,权力者试图成为过去的主人,制造一个满意的过去,是一种致命的诱惑。正如尼采所说“过去不仅为现在辩护,更为现在戴上桂冠”,秉笔直书也好,指鹿为马也好,所有历史的书写都充满了现实的权力博弈。在历史滥用者看来,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历史照亮现实;在辉煌的历史中缅怀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在历史中获得奋进的勇气;在沉重的历史中悲痛同样没有意义,重要的是苦难中获得救赎的神话。

在规训社会里,历史的滥用无可避免且无处不在,但作者认为学习历史仍有它无可替代的价值。历史学家的职责在于无论历史被修改成什么模样,都不应放弃质问“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历史是科学的。它要求我们严肃对待历史证据,尤其是当证据与我们的认知、假设矛盾的时候,要审慎地判断哪一种说法更可能是真相,当一个历史事实最终被证伪的时候,无论它曾是众口铄金还是积毁销骨,都要坦然承认新的证明。

历史又是审美的。它要求我们学习历史基于一种“理解之同情”,这种理解不一定是认同,同情亦非同意,而是一种超功利的欣赏和观看。历史的审美性是一种原则,它认为历史真实是超越理论范式和道德规定的;它是一种方法,认为要以个人的眼光、考察和责任去判断和评价历史。在这一点上,人往往被现实的罗网束缚,却有可能在历史的审美中获得自由。

历史或许没有完美的真相,有的只是不断挖掘真相逼近真相的努力。历史甚至吝啬给任何一个过去的、当下的、或者未来的问题确切的答案。历史读者有时就像一个侦探,但真相往往不止一个。当权力让历史只有一个版本和声音时,是非常危险的,当有人说“历史这样教导我们”或“历史将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时,我们不应上交自己的头脑,非黑即白的历史都是陈词滥调,历史的真相往往是难以厘清的灰度。

我们在对抗历史的滥用中,保持一种谦逊的怀疑的反思的精神是重要的,学习历史的唯一要求就是诚实的内心和冷静的思考。以赛亚·伯林在《苏联的心灵》中给予历史的意义强烈的道德批判意味,他说,绝不要太热情——当历史看起来正朝正确的、进步的方向前进时,切莫过分热情或绝对肯定。当一切流逝,真正恒久为人们所记忆的,是那些坚守的心灵。

E·H·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写道,“历史研究就像在两个致命漩涡之间航行的船,只能小心翼翼穿行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必然与偶然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同样的,历史的作用也必须小心翼翼地穿行在“善用”与“滥用”之间。

历史是一面镜子,其中我们可以审视自己和他人,但它永远不应该是那面会说出谁最美丽的魔镜;历史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确切的答案,但历史的意义在于告诉你一加一应该等于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