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姚著中国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姚著中国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08 03:07: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姚著中国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姚著中国史》是一本由姚大中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0,页数:19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一):中华帝国:从崛起到衰败

  华夏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姚著中国史》有是一部研究中华历史的煌煌巨著,是台湾著名历史学者姚大中先生耗费毕生心血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了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浓厚的兴趣。

  也有评论认为《姚著中国史》是从新视角研究历史的佳作,其学术性可与近年的《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媲美,该书打破了传统历史著作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几条线索进行历史叙述的窠臼。而是立足于全球视野,概括了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历史。是以全球史观为指导的一部具有世界世界的中国大历史著作。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二):一部最详实,最理性的中国史

  说起最令中国人骄傲的事儿,恐怕就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了。想起之前微博上的一个段子,四大文明古国打麻将,别人家都换几轮了,只有中国在一直坐庄,确实,放眼世界,只有中华文明从未出现过断层,从北京猿人出现,到圣经中记载的大洪水灭世,到夏朝建立黄河文明的出现,到春秋战国的纷争,到汉朝的建立,再到五胡乱华,到蒙古族横扫欧亚,再到世界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到闭关锁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二十世纪新中国的成立,可以说在中华大地上,文明不但没有出现过断层,并且中国在世界发展的这场比赛中,大多数时间还领先世界科技四百年。这足以让国人骄傲,不是只有中国人在意历史,而是说只有中国人有如此详整的历史!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三):物极必反,南北朝大动乱与大唐全盛

  《姚著中国史》的第三卷《南方的奋起》,主要记述了汉朝末年、魏晋时代到南北朝阶段,前后约四百年的大动乱时期。那段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漫长的一段波谷时期,没有相对较长时间的稳定政权统治,一直处于多个短暂朝代的不断更迭之中。尽管如此,这一段时期在我国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漫长的调养整合阶段,并非仅仅是无序的混乱。

  汉朝盛世非常辉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连续多年驱逐匈奴的战争,对大汉朝国力也产生了巨大的消耗。再加上东汉后期数位皇帝皆年幼,外戚、宦官集团的相互争斗,此起彼伏,伤耗进一步加深。直至群雄逐鹿中原,长期混战,达到我国历史的低潮期。此时的中国四分五裂,处于伤耗最深的时期,积重难返,很难立即恢复,不得不进入长期的整饬、修养阶段。

  其实,从群雄逐鹿转入三国鼎立时期后,这种漫长的修复就已经逐渐展开。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都竭尽全力的平定一方国土,恢复农业、人口、经济各方面实力。及至三分归晋,虽然只有短暂的统一,但对总体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晋朝时期经济已有很大恢复,豪族生活奢靡,石崇斗富,就是当时豪族奢华生活的缩影。提起石崇,又忍不住想起他忠贞的小妾绿珠,让人叹息。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下迁徙定居,与当地的汉族混杂生活,文化、习俗和性格交融,出现又一次大的民族融合时期。汉族接纳胡人,胡人主动汉化,相互渗透和影响,融合形成了胡汉结合的新汉族,蓄势待发,积蓄力量等待创造下一个历史的辉煌。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四):黄河——中国文明的中核(评《姚著中国史1:黄河文明之光》)

  中国历史是伟大的,但没落的世家子而尽缅怀昔日荣华,表示的惟是懦弱。知耻庶近乎勇。忘怀历史的民族注定灭亡,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又或只会自打嘴巴,同样为没出息。——姚大中说实话,这是一本不太好读,却又十分值得读的书。

  不好读在于作为一本关于中国史的书,它并没有被局限于中国史,在论述中,加入了大量的材料,进行同时期的类比,以世界史的视野来看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其中不论是文明史,还是经济史,甚至于宗教史,涉及的内容颇为丰富。如果依旧以常规的中国史眼光看这本书,容易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但是这也正是这本书值得一读的地方。更开阔的视野与更客观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在一系列的中国通史作品中独树一帜。正如作者姚大中先生所说,中国在世界非为孤立,中国史应该从叙述空间适度再扩大,不仅要着眼于政治层面上的论述,也应该注意与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历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另一方面,书中参考了大量外国对中国史研究的成果,以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主观问题。走出了将传统史书的结论翻译成白话文来讲中国通史这一怪圈,这正是此套书的独特之所在。

  《姚著中国史1:黄河文明之光》主要讲述了两部分内容,黄河文明的诞生与展开与汉族中国统一后的中国世界。全书从北京原人讲起(北京猿人),从一开始,作者就表明这本书的“世界史”视野。北京猿人所属的猿人类乃人类进化的最早阶梯,所以作者认为中国史的开始便是与世界史相共通的。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五):非主流的中国发展史

  《姚著中国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史书体例,既不同于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也不同于通史、断代史。而是以更宏大的视角、更新颖的架构,将中国放置于人类文明、民族碰撞交融以及世界发展的宏大背景之下,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发展的主线,从而描绘出中国从远古到清代的发展历史。姚大中先生具有高度系统化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以恢弘的笔触引经据典,用全球化视野审视中国发展历程,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发掘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意义。

  《姚著中国史》最大特点就是叙述空间的扩大,将中国放置于当时的世界发展全局之中进行分析、研究。毕竟中国并非脱离世界国家而独立存在的,与周边各国直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脱离了世界背景,中国历史的研究必定有失公允、有失偏颇。

  姚大中先生指出:“中国在世界非为孤立,应该从叙述空间适度再扩大。中国今日的人与地,须包含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则其记录,应该突破传统“东部十八省”的汉族中国范畴。”于是,姚大中先生以历史发展为主线,讲述了中国与东亚、中亚、南亚以及北亚细亚、欧亚大陆游牧国家、民族之间的碰撞、交融、共生的发展史。姚大中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今日已非限中国人自身。

  本国人笔下的本国史,容易主观而作身在其“内”的环顾,观察自有所局限。外国人置身事外,自上鸟瞰的客观性系其长处,但究竟非中国人,透视深度不够或只见屋顶未及屋内,又或存在先入为主偏见时,便非只遗憾而已。也正是这种多元化的视角,更能还原出中国历史的立体形象。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六):严肃的历史(评《姚著中国史1:黄河文明之光》)

  这套书我看的是第一本《黄河文明之光》,主要是从中国文明的起源将其进行梳理,剖析了中华早期帝国秦汉的勃兴与崩解。作者姚大中,是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商学院政经系,后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政治经济所专职研究中国古代史。与一般的历史书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本书很严谨,内容丰富,讲解详细, 分析很透彻,引用资料丰富,不仅仅是讲单方面的讲述中国历史,而是站在世界的角度来讲述,很具有参考性。

  读书的时候,就很喜欢历史课,因为老师讲课的时候,有种听故事的感觉,但读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历史,虽然讲述的是过去的事情,那些我们离很长岁月的人,以及他们所发生的是事情的记录,去发现历史的那些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经历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找寻遗迹,才有今天我们课本的历史。所以历史,不是故事,不是玩笑,不是讲完后就忘记。历史是严肃的,严谨的,有科学性的。在态度上,就应该端正。

  开始读的时候,有些晦涩。第一是自己在历史方面,储备的资料不足,地名以及里面讲述的年代很多的不理解;第二,很少看这么严谨的作品,一时不习惯;第三,书中引用大量的资料。于是一边看,一边查相关的资料,读完,感觉还是挺好的,对中国的历史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以及在学生时代没有弄明白的问题,现在都弄明白了。

  在讲述人类起源时,里面有讲述很多地方的起源人,一个一个看下去,直到看到周口店,北京猿人特别激动,终于看到我们伟大的北京猿人了,有种成就感。以前历史课上老师讲述这段的时候,特别激动,北京猿人其实也是一个特征。从猿人发展到现代人,从爬行动物到直立行走,从打猎到种植,从群居到独立,从部落到国家,中间经历了很多,从其中的过程,可以说是千辛万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有现在的社会,现在的我们。所以人类是很了不起的,而去研究历史的人也是了不起的。

  作者文字功底深厚,可以看出在历史方面有很深的钻研。如果你喜欢历史,并且想要在这方面继续深入,这本书绝对不可错过。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七):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政治的成败

  从古至今,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便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最终又决定了政治集团的统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讲,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北方因其独特的气候环境所限,导致游牧业的发展,而游牧业又是极其脆弱的,天时地利,草木茂盛时日子便好过些,一旦遭遇天灾荒年,牛羊无草可食,自然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只好往南方奔袭。战争,生存的战争不可避免的产生。正如草原上的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竞争,都是为了生存而战。南方水土资源丰富,农作物长势喜人,四季分明,更适宜人类居住。在北方民族眼里,便是一块窥之很久的肥肉。于是自然发生大大小小的资源争夺南北之战。战争一起,生灵涂炭,南方的武力比不上游牧为主的北方骠骑,于是有了血淋淋的战争史,这战争史也是人类的发展史。

  姚著的这本《南方的奋起》正 是通过这些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幕幕战争悲剧告诉我们,若要不被他国欺凌灭亡,只有发展科学技术,只有国强民盛,才能过上好日子。先祖的历史教训,正是今人引以为戒,奋发向上的动力。祖逖为国而奋起,史书记载了浓重的一笔。政治的斗争从来与鲜血为伴,封建的最高权力,有实用者都想得到,皇室之间的杀戮何曾有亲情人伦可言?无论南方或北方,只有在民主科学公平的政治体制下,才能和谐共处,显然,封建时代达不到这一点。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姚大中的《姚著中国史》第3部南方的奋起一篇中,讲述的便是二世纪末到六世纪末的汉族中国四百年大分裂时期,崩坏与统一的分野,以及充满新生命,新活力的新汉族文化的孕育发展与奋起。这部分基本上也是中国战争最频繁的时期,三国、东西晋,五代十国,南北朝等,三百年争战不休。

  分久必和,分裂之后有统一,而文化的互通与融合,科学技术的交流与传播,宗教佛教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周边国家高丽朝鲜倭国文化等,这些构成了作者眼中一个完整起源的中国-东亚文明圈。五部姚著,作者姚大中画了五个圈,环环相扣,即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又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在其中。完美演绎了时间与空间的结合。期待继续阅读。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八):动荡的二至六世纪——评《姚著中国史•南方的奋起》

  《南方的奋起》作为《姚著中国史》第三卷,承接第一卷的时间轴,继续讲述汉末至隋唐前的中国历史。 东汉中后期宦官与外戚斗争激烈,二者轮流掌权,双方在各自利益集团的驱使下不断腐蚀政治,导致了东汉后期的政治无比黑暗。加上东汉后期的皇帝昏庸无道,最终诱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不断瓦解着汉王朝的根基,直至东汉王朝最终在大动乱中退出历史舞台,历史进入“三国时期”。这让我想起了林俊杰的歌曲《曹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南方的奋起”就在东汉覆亡,三国并立中揭开帷幕。姚大中教授基于对各种史料的分析把握,对东汉末年至隋唐前夕的那段大动乱历史作了深刻论述,将中国之分裂历史与西方之分裂历史作了对比,从中理出中国历史与传统的特殊性。欧洲初时为统一之局面,然经分裂后,其局面渐趋固定化。而中国之分裂则与之显然不同:中国分裂,结局是再统一。中国历史就是在分分合合中前进着,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二至六世纪的分裂中,正酝酿着一个全新大一统时代。 作者在《南方的奋起》一卷中把视角投向了南方,在这个分裂动荡的历史时期,南方得到了大开发。自三国时的吴国经营南方,及至五胡乱华时期,东晋王朝与宋齐梁陈四朝相继立国于南方,南方在数个王朝的接力式经营中开始奋起,为数百年后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 在二至六世纪中,借着这个分裂动荡的空隙,在中华大地上形成或者开始了很多我们后世依然可见的思想文化。道教与佛教正是在这段时期得到的大发展,其中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中国化后,呈现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一度被统治者尊崇为“国教”,在此背景下,佛教艺术应运而生。然而自佛教入中国始即有反佛教者与之抗衡,儒家的坚决支持者为了维护儒家的统治地位,处处与佛教针锋相对,从此拉开了儒家思想与新兴思想的新一轮拉锯战。 在这分裂动荡的时代,作者不忘述及中国周边的东亚诸国,朝鲜半岛和大和国家在此时也逐渐受到南北朝文化的浸润,为开放而繁盛的统一大帝国时代的来临开了前声。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九):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共生融合史——评《姚著中国史•古代北西中国》

  《古代北西中国》作为《姚著中国史》的第二卷,没有延续第一卷的时间轴,而是另辟蹊径,稍微淡化中原历史,侧重描述中国北部与西部的历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史书记载往往使地域范围固定在长城以南,记叙也以汉族为主体。对于长城以北的人物风俗等都不过是简略述及,古代之“中国”,或指中原地区,或指长城以南之地,却远不是今日“中国”之概念,这自然是与因历史变更而产生的地域变动的关系密不可分。 以长城为界,似乎就形成了一道天障。长城以南由于近海,水汽较为充足,故形成了农耕文明;长城以北由于远离海洋,水汽难以浸及,遂形成了与后世所谓的中华民族主体文明差距甚大的草原游牧文明。 北方的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也时常发生冲突,长城地区恒久是个战场,不是汉族越过长城攻击草原,便是游牧民族突入侵略中原。但在这种相互的对抗中,无论是草原游牧文明还是农耕文明,都没有哪一方取得最终彻底的胜利,汉族无法将自己的文明彻底移植到草原上去,游牧民族也无法摧毁汉族的农耕文明,进而在中原移植自己的文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就犹如两个世界,谁也无法彻底消灭谁。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便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 但游牧民族与汉族并不仅仅存在对立。在和平时期,双方也是有不少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两种文明正是在这种对立与融合中逐渐实现了各自的成长。 转换视角,对准汉族中国西部。西方世界的发现与接触,“通西域”一词用得最为广泛。丝绸之路便是无数的“通西域”者共同开拓的一条通往西方的“圣道”。从“通西域”到“西域经营”,其间历经百来年的历史风云变幻,曾经繁盛一时的“西域”大多已沦为荒凉的戈壁沙漠,古老的西域王国在历史尘埃中逐渐被湮没。姚大中教授基于对各种史料的综合比对分析,重新给人们展现出来汉族中国西部游牧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文明发展脉络,在今昔对比中引人深思。 《古代北西中国》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大中国:『游牧中国』和『农业中国』的竞争、共生与融合。 一本《古代北西中国》,其实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共生融合史。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十):封建统治的全盛以何为代价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对普通民众的生命来说是一部血泪斑斑的生存史,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个体的生命虽如沧海一粟、微之又微,但对于存在于其中的每个个体却是独特、唯一、不可替代的。

  历史的脉络发展到公元二世纪至八世纪,混乱与分裂的时代,战乱频发,做为人的生命,转瞬即逝。在累累妄死的尸骨之上,隋朝的开国皇帝建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王国,史书评价这位君主“躬节俭,平徭役,仓廪实,法令行。君子闲乐其生,小人个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丰,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这算是很高的历史评价了。只可惜在封建的体制内注定有为有才的开国皇帝因为权利的争夺,血缘更替成为如昙花般的美丽。

  人祸,无人制约的极权,上层的权力倾轧,无数底层民众的陪葬,若要人人安居乐业,只有更加民主先进的政体才能办到。人人寻求突破,掌握了封建国家财政、经济命脉的豪门、士族、重臣纷纷融合交替,趋利避害,唐朝建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个人权谋达到顶峰。时代的发展不仅在于君主的敏锐,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更在于其在嬗变的政治中,靠着坚韧的信念,成就个人和时代的伟业。

  读历史学历史是为了不让前人的悲剧重演,<<姚著中国史4-中国世界的全盛》用详尽的笔墨生动刻画了在中华大地上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光荣的、卑虐的各色场景生动再现。史书留名的无数皇帝、皇后、文臣、武将、士子等等在历史的长河中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无数汲汲无名的普通民众如何在这剧变的时代艰难求生,文化的发展,艺术的繁荣,经济的昌盛,政体的利弊,均在此书中一一求证论述。

  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必然要经得起推敲。从正史资料上的考证仅仅只是一方面,此书更结合了当时各个邻域的成果,做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就如隋朝大运河的修建一般,在当时的时代是用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换来的顺利通航。生命的可贵与经济的发展孰轻孰重?在现今的社会体制下,经济的繁荣也不能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可在封建政体之下,这些生灵却被无情扼杀。不尊重个体生命的朝代注定不会长久,繁荣如唐朝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强大帝国,终于也在瞬时瓦解崩析。

  根源在哪里?历史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