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另一半中国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另一半中国史》读后感摘抄

2020-11-05 00:43: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另一半中国史》读后感摘抄

  《另一半中国史》是一本由高洪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4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半中国史》精选点评:

  ●很骄傲,中国文化能够如此包容;很具体,每个民族都能找到自己的根;有点乱,本来每个民族都可以自成一本书的,绑到一起时而有逻辑性时而没有,也无法找到时间线;有点局限,毕竟以少数民族为叙事主体的史料太少,谁都跳不出大汉族历史的框框;有点新颖,作者注意到了一个历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与其说是另一半中国,不如说是被遗忘的民族史,毕竟大中华只融合了各民族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而这一部分就该民族史本身来说未必是主体。

  ●政治很正确

  ●枯燥而且好看

  ●世界史 草原帝国

  ●作为普及读物来说还是尚可的。

  ●前半部分写得不错,后半部分条理不是很清晰,且拖沓。可以更名:中国人的迁徙形成了大半个世界,哈

  ●我对文明的兴趣由来已久,也早就开始关注各民族的发展脉络,因此读起此书就像久旱逢甘霖一般。《另一半中国史》缺点明显:语义不严谨、史实有硬伤、观点偏左,但观其大略倒也无妨。作者能集合大量资料梳理出几十个大小民族数千年的变迁过程,实在需要长期的毅力,让人佩服。推荐有一定基础者阅读。

  ●千万不要把它当史书看,这是最不像史书的“史书”,严谨性差,简直像小说。内容分散,无系统性,说书一样的语言……

  ●中国人应当好好了解本民族的历史~

  ●本书从中国历代王朝中的少数民族角度出发,抒写中国史,虽然不乏偏激(好战血性),但是读起来确实挺好看的而且给我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看历史。谢谢作者

  《另一半中国史》读后感(一):不要以严肃心态去看

  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历史书,就当历史故事看看即可。

  文风上有模仿柏杨《中国人史纲》的嫌疑,我看了第一章匈奴的时候就深刻的这么觉得,往下看下去就越来越觉得。不过无所谓,不要对作者要求太高,他一定也是读了很多别的历史著作以后才开始写自己这本书的。

  另外,更严重的是,这本书很多历史词汇、句子、段落、甚至历史分析与观点,都有严重的借用甚至抄袭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的嫌疑。

  《另一半中国史》P98“也许是归程”第三段开始,其文字和历史观点和《全球通史》第七版修订版上册P188第二段开始文字几乎一模一样,作者先生欺负读者没看过别的历史书吗?

  作为了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中,一写民族的兴衰过程,这本书读一读还是有帮助的,但是也就只能当历史故事读读了。

  《另一半中国史》读后感(二):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史

  “中国”这一词语历史久远,可是古代的“中国”并不能等同于近现代时期中国这一词语的概念,中国历朝历代都拥有自己的国号,却很少有人以“中国”相称。古时候的“中国”通常意义上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它的含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的。汉族人在历史上算是主流统治中华大地的一群人,但历史上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活动及建立政权的历史!现在被我们称作“中国史”的只能算是半部中国的历史。《另一半中国史》这部书,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了除汉族历史之外,很少被人关注的少数民族史。本书以民族的视角来考察历史,启发人们在各民族交替沉浮中思考,书中涉及的知识很广,文字干练,并配以高深的研究及思考,将每一个民族的故事,都浓缩在全书之中,补缺了中国历史的缺憾,让中国历史更尽善尽美。 通俗易懂的讲述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来笼去脉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建议热爱中国历史的朋友们可以将本书作为参考读物。

  《另一半中国史》读后感(三):可做工具书

  各个少数民族都有。

  且引几段来:

  【李陵降胡】在逃跑、投降还是自杀的问题上,中国人可以原谅逃兵,却绝不原谅降兵。而西方人认为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投降,一来尽到了军人的责任,二来可以保存最为珍贵的生命,并不算什么可耻之事。反而临阵脱逃是逃避军人的责任,是军人最大的耻辱,应该受到道义的谴责和军法的严惩。

  【第一批汉奸】匈奴千方百计吸纳人才,即便是叛逃者,也绝不秋后算账。正是这种兼容并蓄的草原情怀,是成就了匈奴人数百年的草原霸业;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明智国策,使得匈奴人在败走西方的日子里仍气势如虹。对此,不知杀掉李陵全家的汉武帝有何感想?

  【佛教复兴】因为女性形象更能体现审美情趣,更能使中国百姓感到温馨,印度的男性观音菩萨居然被改造成了一手持柳枝,一手端净瓶,身处莲花座中的慈眉善目的女观世音,以至于百姓只知菩萨,不知如来。从此,“菩萨保佑”几乎成为中国百姓的口头禅。

  【锡伯族的万里长征】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朝征调锡伯人编为锡伯营,到新疆伊犁河南岸驻防。官方郑重承诺,六十年服役期满就可以返回故乡。但历史上的哪一次官方移民不是这样承诺?平均寿命只有五十年左右的古人在六十年后还能走得回来吗?前面等待他们的是意想不到的饥渴、疲劳、瘟疫甚至死亡。

  【泰姬陵】据说泰姬的遗愿有三条,一是丈夫要好好抚养孩子;二是丈夫终身不再娶妻;三是希望自己有一个美丽的陵墓。沙杰汗一一做到了,而且远远超出了亡妻的预想,泰姬陵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奇葩。如果白居易知道有个沙杰汗,《长恨歌》的主人公还会是唐玄宗吗?

  【突厥】突厥在中国版图上的消失,多少是一种遗憾。要不,连同业已远去和消失的匈奴、柔然、大月氏、乌桓、羯、氐、汪古、克烈、乃蛮、蔑儿乞、翁吉剌、葛逻禄,中华民族大家庭何止56朵鲜花?如果当时的民族首领具有宽厚的品格和兼收并蓄的博大胸襟,也许就不会有远走他乡的艰难跋涉和永恒梦魇了。

  《另一半中国史》读后感(四):于岁月中求索

  在这本五十多万字的作品中,作者艰难追寻游牧部落的神秘踪迹,“通过追踪求源,使模糊的民族渊源变得明晰;通过归纳整理,使残缺的民族记忆变得系统;通过剖析思辨,使单调乏味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在作者的倾心付出下,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开始变得条分缕析,匈奴、柔然、突厥、回鹘……这些曾经深深影响中原文化又湮没于历史的部族得以呈现出鲜活真实的面容。看着舒展开来的长长的中国少数民族历史脉络图,我很快在其间找到了“肃慎—挹娄—勿吉—靺鞨—黑水靺鞨—生女真—鄂温克族”和“吐蕃—与羌人融合—藏族”的民族变迁史。由《额尔古纳河右岸》和《尘埃落定》等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文字中展现出来的少数民族的人与物与事,似乎瞬间找到了真相与依托,在眼前呈现出不同族群在岁月中长途奔徙、生生不息的动人画面。

  有多少次部落迁徙,是因为干旱、虫灾或是瘟疫而被迫离开故园不停追逐丰美的水草;有多少次族群分离,是因为侵略、征讨或内讧而挥刀相向不再见;有多少城池消失,是因为战争、宗教或黄沙而徒留断壁残垣;有多少美人只身远嫁,是因为远山的情深呼唤和旖旎美景,而不是强与弱言和的牺牲品。

  正如《另一半中国史》开篇所言:“要解开谜底,还需要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民族心理特征着眼。”作为国土资源系统的作家,高洪雷先生以其精湛的地理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感知,客观、科学、耐心地进行着民族历史的考证。作为读者,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品读历史,解释历史。这些常常偶然闪现在所记录的中原王朝历史之中扑朔迷离的少数民族,经过抽丝剥茧的层层梳理,终于面目清晰,策马扬鞭如在眼前。知晓了几千年的民族相互分离、占领、臣服与融合的历史,我们便能理解民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更能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与我们共同继承中华文明的少数民族,而不是遥远的观望民族的式微衰亡和离群索居的偏安一隅;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自身,而不是狭隘地以民族名称来划分界限,刻板地停留在非此即彼的粗暴认知上。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从血统上概率计算种族的不同来源,原来我们自身血液里就潜藏着南北东西的痕迹,横亘着千年的金戈铁马、爱恨情仇。纵览历史,无不是民族大融合、大包容带来长久和平和大繁荣,无不是民族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带来长久安定和大发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