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恶俗(修订第3版)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恶俗(修订第3版)读后感锦集

2022-03-14 15:59: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恶俗(修订第3版)读后感锦集

  《恶俗(修订第3版)》是一本由[美] 保罗·福塞尔 / Paul Fussell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恶俗(修订第3版)》读后感(一):《恶俗》:愚蠢的不仅是美国人

  恶俗已经远远地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任何力量都休想一下子让它慢下来。唯一的办法还是嘲笑恶俗。如果连这个也不做的话,那你只能哭了。(P.203.恶俗的未来)

  《恶俗(修订第3版)》读后感(二):本书作者挺苦闷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给「恶俗」做了定义成:将本来糟糕的东西装扮成优雅精致、富于品位、有价值和符合时尚。恶俗,会持续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它过于造作、矫饰、突兀,不知羞耻和妄自尊大,它背叛所有人类历史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直觉。这一点是严肃、深刻的。 不过,我并不全然同意作者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之冷潮热讽,这确实像是一个被逼得受够了的知识分子的一次憋屈的表达。 大部分现实的存在其实有它意义所在,我更愿意选择一个接纳的态度,去体验它,感受它,如果有能力的话呢,做点什么去改变它一点点。

  《恶俗(修订第3版)》读后感(三):恶俗,但是快乐

  

这本书主要吐槽了现代社会里的各种商业欺诈和人类装腔作势的装逼行为,非常嘲讽。但是我个人觉得,作者加入了太多个人好恶,前半本吐槽酒店、餐馆、媒体还算比较有意思,后半本差不多是“我看不惯的名人、音乐和诗歌”系列。

但作者对这个装腔作势的世界的吐槽还是很有意思的,里面不乏当今社会和我们自己的影子。

不过我是个很看得开的人,看完之后略有反省,然而并不想改。

在这个恶俗的世界里,活得庸俗一点混沌一点,也很快乐。

PS,这本书的作者还写过一本书叫《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比起这本《恶俗》,我对《格调》那本的评价更高一些。

  《恶俗(修订第3版)》读后感(四):拒绝恶俗

  1.所谓恶俗,是指把不好的东西宣传成极好的东西,把糟糕装扮成优雅、精致、富于品味、有价值和符合时尚。 2.具体来讲,是邀请专家来鼓吹糟糕的东西,或用其他手段强行扭曲大众的品味。最终大家竟然觉得那个糟糕的东西是有品味的。 3.如果一个社会基础教育薄弱而文盲率高,且娱乐类电视节目影响力大的话,该国民众更容易被扭曲品味。 4.生活中的恶俗:餐厅里华而不实的服务,吸引眼球的厚重菜单、新奇菜品和外表好看的蔬菜瓜果。这些东西一旦经过“权威认证”,民众很难有辨别力。 5.精神里的恶俗:星座学说、没有营养的“人生必读之书”、各种不可证伪又号称“全知”的伪科学。 6.恶俗很难完全避免,因为有利益。所以,请你学会判别恶俗,并拒绝恶俗。

  《恶俗(修订第3版)》读后感(五):买买买,看看你们这都是买了些啥?~

  这是一本毫不留情戳破消费粉红色泡泡的作品,与《格调》一样的讽刺挖苦,福塞尔先生的火力比《格调》还要强。

  《格调》告诉我们为什么买买买,《恶俗》则在说:“你们买的这都是些啥?”

  恶俗是指将本来糟糕的东西装扮成优雅、精致、富于品味、有价值和符合时尚,必然会显示出刻意虚饰,矫揉造作或欺骗性。美好并不多见,而恶俗却随处都是。

  这本书中文版首版于1999年,在当时对我们而言可能是对未来的警醒,但是现在——这就是当下的写照。

  我们来看福塞尔喷了什么:恶俗的日常事物:城市、餐馆、酒店、食品、雕塑、银行、物品、标识、建筑、工程、航空公司、机场;恶俗的大众传媒:广告、杂志、报纸、电影、电视、演员;恶俗的精神生活:人物、信仰、对话、行为、想法、语言、图书、音乐、诗歌、大学、学位服

  还有什么没被喷的?福塞尔将生活中的恶俗掏了出来,然后发现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恶俗的,于是就成了现代生活的种种愚蠢,福塞尔撕开了残忍真实上面包裹的糖衣(消费主义),展露出下面潜藏的真实(这就要和《格调》搭配食用),而电视则被直接斥责为贫民媒体,一旦涉及到书籍、思想、历史意义、文明对话中复杂性、精妙性和讽刺性,电视就会死的很惨,而精神生活——人类在欺骗自我。

  这是一本读后发现自己被打成筛子的作品,里面几乎罗列了我们能看到的所有消费陷阱与商家所贩卖给我们的一切的背后的真实,这是一本戳破消费幸福感的作品,这是迄今为止看过的阻止剁手的最佳指南,是揭穿装腔者小资控的实用指南。

  未来呢?

  “恶俗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前面,任何力量都休想一下子让它慢下来。唯一的办法还是嘲笑恶俗。”

  《恶俗(修订第3版)》读后感(六):VOL42 《恶俗》| 现代人,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对美的判断力呢?

  《恶俗》这本书讲的是保罗在社会中见到的恶俗文化,也分析了背后的原因。

  保罗是怎么看恶俗的呢?恶俗是那种本来就很糟糕的东西,像那些虚假的、丑陋的、愚蠢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不但没有被丢弃,相反,却被大家视若珍宝,四处鼓吹,当作上佳品味,这种行为,就被保罗成为恶俗的。

  例如,高档餐厅注重装修不注重菜式品质、根据星相学来判断自己运势、城市里头愈发令人迷惑的建筑造型,一下子变成人人口中的品味至极或者时尚到不得了,这些盲目追求形式,实际上,就是对资源的浪费。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保罗给出了两点原因:

  1、当时美国受教育的人的程度低

  在当时,美国有些大城市的文盲比率甚至可能高达40%。这个数字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是在联合国调查的158个国家中,美国的社会文化程度只能排在第49名。

  2、媒体平台不断在为娱乐造血

  人人都不喜欢看严肃的、深度的节目,取而代之,那些娱乐类的节目木却被甘之如饴,渐渐地,高质量的节目市场缩窄,人人一股脑子就接受娱乐节目上的信息,麻木了心智,至于什么是有价值的信息,什么是无用的信息,大家也丧失判断力了,媒体平台上说什么是好,大家就认为是好的。

  看完书,不得不感叹一句:保罗是真的前卫!保罗写的这个美国社会,和我们现在的社会又有什么区别呢?一旦上了热搜,底下评论清一色是点赞、叫好,所谓的好,也不过是,你说好,我说好,转转发,动动手指头,就像自己参与了最新的社会讨论,不至于落后于人,至于好在哪里,是不是真的好,谁在乎过呢?

  《恶俗(修订第3版)》读后感(七):读了《格调》基本没必要读这本

  读了《格调》基本没必要读这本。

  这本和单开了个番外骂中产一样的,正篇里没骂爽单开继续骂。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基本在物品行为语言大学等章节)是在重复《格调》里对中产阶级的论述,稍微多举了点例子罢了,而文化相关的方面(电影音乐书籍艺人)则是和《格调》里的“贫民化趋势”有重合,剩下的社会问题什么建筑啊机场啊就是夹带私货(骂骂自己不喜欢的人事物电影音乐电视书大学)骂人了,也不能这么说,因为整本书其实都很愤青,都在骂人,但感觉骂得很浅,乱棍打蛇又没戳到七寸的感觉。

  比如三分之一篇幅都在说的恶俗的物品,然而实际上其实全是在骂商品的附加价值带来的溢价,品牌溢价服务溢价等等,作者认为的华而不实似乎和老子的无为有点不谋而合。虽然这章没提到中产,但按照格调里的说法,上层阶级不会质疑溢价,而下层阶级不会理会溢价,在乎溢价并想用溢价来区分自己与下层阶级之间差异的只有中产阶级。但如果真的按照作者说的这些东西都是浮于表面华而不实没有实际价值的话,其实也是不合理的。单纯拿社会生产力来说,当生产力确实达到这个水平且会有劳动力富余的时候创造新的价值也是在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不说经济说人类学的话,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有说当下层需求满足后人会开始有精神上的需求,本身部分人就是希望用区别于他人来达到自我实现比如说阶级转变上。用一个Capital BAD把这个商业附属价值完全否定掉感觉是在追求老子的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或者说儒家的天下大同?而且因为把溢价否定掉了导致作者对整个广告行业都是怀有敌意的……但这个又说得非常浅,把虚假广告和广告的行销手段没有区分得很好。

  恶俗的电影电视音乐书籍明星其实可以像格调里一样说出一个趋势,但因为太细分了……简直变成了作者的个人好恶表。噢,同样的描述媒体的部分也是……也是打歪了。

  有关社会问题的两节又只提出了问题……没有表达任何解决方向和形成原因。

噢,这两作还有一个特点是翻译上没有很好地从中文里找到相应做作的词汇来表达作者的反讽

  《恶俗(修订第3版)》读后感(八):向恶俗说“不”

  《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修订第3版)》一书封面醒目的“BAD”正是保罗·福塞尔在像恶俗说“不”。他特意用大写的BAD跟小写的bad(糟糕)相区分,认为“恶俗是虚假、粗陋、毫无智慧、没有才气、空洞且令人厌恶的东西,但不少美国人竟会被说服,相信它们是纯正、高雅、明智或迷人的”。

  根据福塞尔的定义,不光某些哗众取宠的“网红”才叫恶俗,恶俗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恶俗酒店、恶俗食品、恶俗工程、恶俗广告、恶俗语言、恶俗图书、恶俗大学,简直无孔不入。凡是夸大其词、粉饰雕琢、虚有其表的,都可列入恶俗。其本质标志着大众独立评估事物价值的能力正在消失,人们不确定美之为美、恶之为恶,又不敢质疑装腔作势的伪文化、伪科技,生怕暴露了无知,便无从阻挡恶俗大行其道。

  显而易见的恶俗或许还能明辨,如同《皇帝的新装》里的围观群众,口虽不敢言,大抵心中有猜疑。最怕一直无人公开质疑,慢慢丧失评价能力,连暗中的质疑都湮灭了。专注面子工程的恶俗,让人自食苦果。福塞尔在书中所举的例子,令自诩精明的现代人惭愧不已。当我们在水果店挑着最光亮的苹果、最圆润的橘子,似乎有意无意忽略了其中的恶俗:打蜡、投药、转基因,人工制造的美丽水果并没有变得更美味。当酒店的代客泊车、拉门、夜床(晚间由服务员重新打开床单、撒上糖果)服务,让人感到VIP级待遇的同时,恐怕也就不甚在意账单高出的费用了。当喜剧要用罐头笑声来提示笑点、交响乐要靠指挥的夸张肢体动作表现情感、文学要以让人费解为高雅,纵使高雅演出场所座无虚席也无法掩盖艺术离大众越来越远的现实。更有甚者,金玉其外的豆腐渣工程、不过关的新材料的使用、新技术的试验,倘要以人命为代价,真是比糟糕更糟糕了。

  恶俗留下的一摊烂账得要大众共同来偿还,而倘若不努力去改变现状,它还会持续开出更多账单。自《恶俗》初版至今30载,福塞尔笔下美国的怪现状在今日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中国仍似一纸高额账单。尽管独立评估事物价值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但福塞尔提醒我们,至少可以从当下做起,捡回嘲讽和反对的勇气,厘清做好事情与炫耀之间的区别,向恶俗说“不”。

  ——丁酉年读保罗·福塞尔《恶俗》

  《恶俗(修订第3版)》读后感(九):精心装饰的丑陋

  我前些日子第一次看到和瑞典环保小将格蕾塔·桑伯格有关的新闻时,就觉得她和她的背后团队与那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毕竟戴尔比斯为了攫取高额利润,以一句“A Diamond is Forever”将本不值钱的钻石捧到令人惊愕的天价的嘴脸,与为了毫无价值的“0排放”观点,把格蕾塔送上联合国喊出“How dare you”的嘴脸是如此相像:两者都在用冠冕堂皇而站不住脚的语言为自己令人作呕的行为辩护。 而这种行为,或这种嘴脸,在《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里,保罗·福塞尔将其命名为“恶俗”。 《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是保罗·福塞尔批判现实的一部力作,福赛尔在其中对20世纪90年代——本书的出版年代,广泛存在于美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恶俗现象进行了激烈的讽刺。 或许是因为美国社会真的领先于中国,又或许是因为恶俗现象能够大范围传播。福赛尔讽刺的二十多年前的美国恶俗现象,几乎广泛存在于当前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人不由惊呼,原来中国早已沦为恶俗现象的培养皿。 然而,何为“恶俗”?福赛尔认为,所谓的“恶俗”不同于“糟糕”,糟糕只是意味着一件东西是不好的,而恶俗则是将本来糟糕的东西装扮得优雅、精致、富于品味、有价值且符合时尚。 就像一家提供变质食品的餐馆是糟糕的,但如果非要用“防止浪费”“不影响口感”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包装,就能摇身一变成为恶俗的一员。 这种现象常人接触最多的应属当前的娱乐圈,不求作品只求流量的娱乐圈宠儿一天一换,过气明星为维持热度绞尽脑汁,当前新宠则凭借其拙劣的作品大奖小奖捧得手都发软。 前有迪丽热巴脚踩孙俪,凭借一部《漂亮的李慧珍》一举夺得金鹰大满贯;后有肖战凭借耽美作品《陈情令》,一周五次上热搜,甚至粉丝自创新词“献舍式演技”;左有吴亦凡新专辑狂刷欧美itunes榜,即时销量超出排名第二的lady gaga 1750倍;右有蔡徐坤以一首没有一个汉字的《wait!wait!》,当着周杰伦、王力宏等人的面,拿到华语流行金曲奖…… 然而他们的作品当真能支撑住这么多的荣誉?演员演技尴尬,情绪夸张的像是六一儿童节的舞台剧;歌曲旋律简单、歌词无脑,而且充满毫无意义且毫无美感的重复。 然而在资本和粉丝的共同操作下,这些令人作呕的表演全都披上华丽的外衣,实质与表面形成巨大的鸿沟,恶俗也就得以形成。 这一切就像音乐评论家维吉尔·汤姆森说的那样:花钱买名声的行为是如此狡猾和普遍,以至于这些资本家似乎认为,只要做足表面功夫,就能改善糟糕透顶的实质。因此他们做最热的宣传、请最热的宠儿,却毫不在意作品的质量。 这种用“金玉其外”掩盖“败絮其中”的手法同样遍布物质生活,毕竟商人们引导消费者建立的是这样一种观念:商品包装或室内装潢能够影响商品或服务的品质。 在此基础上,商人追求的就不再是品质,而是过度包装,甚至是几颗糖果都能放在一个铺有丝绒的精美的心形礼品盒中高价出售。 他们试图让消费者相信,包装越精致,产品越高端。然而形式不一的包装盒里装的却是完全相同的商品,于是消费者真正买单的就不再是商品,而是包装;就像观众真正观看的不是电影,而是娱乐圈新宠。 在这种情况下,买椟还珠的故事开始四处上演,所有人都被迫成为那个被耻笑两千余年的郑国人。 这就是恶俗浸透社会后所产生的结果,当糟糕的事物披上华丽的外衣,美好事物的空间就被逐渐侵占,整个社会也会成为恶俗滋生的土壤。 一个时代就成为充斥着空虚和垃圾,并且这些空虚和垃圾还被闹哄哄地标出高价的时代;成为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虚假宣传的愚弄对象还不自知,甚至乐于成为被愚弄对象的时代。 而在这个时代,我们只能在铺天盖地的恶俗中,找到那些真正美好的事物,以尽可能地减少成为“买椟还珠”的郑国人地机会。 或许就像福赛尔在《恶俗》里说的那样:对糟糕与恶俗之分保持警觉,是活在当下的一大乐趣。 只可惜福赛尔尽其所能也只能在《恶俗》里列举各种现象,却无法尝试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或许恶俗也是不可抵挡的社会潮流吧。

  周六,上午,美好的阳光像不要钱一样无情的火辣辣的照着每一个敢在最高温30度的天气里出门的人,比如我,但个人表示,一切都是为了工作。一大早远赴郊区参加某个区平地扣饼整出来的春季**节,在各种俗艳横幅下,一干假花假树显得分外妖娆,而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的工作就是等大领导到场讲话后领了通稿回去写消息。

  天气很热,供我等休息的帐篷里更热,大家都不得不跑去外面避雨了,于是少时间个人便发现帐篷里只剩自己一人,正是阅读好时节。这里插花下手机阅读的便利,这年月你只要手捧手机,偶尔或不时做痴呆状笑一下,没人不认为你在刷微信,绝对不会有吃瓜群众觉得你在看(ZHUANG)书(BI),但你如果敢拿着一本纸质书似模似样的看看试试,那怕是安意如、郭敬明的书也不行。这里一万次感谢各种手机阅读软件。鸣谢完毕,说回看书这件事来。对于一向认同心随境转,书同境变的个人而言,这种乱糟糟的繁华地段看什么入眼,当然要同样繁华的不成,热闹到不堪(贾宝玉言)的书才好。

  比如这本《恶俗》,在如此恶俗的地方来看,实在是太应景了。此书内容之有趣,以至令个人几番笑出声来,搞得偶尔进帐的铜子都以为自家在看黄段子了,其实这本书中所写的东西可比黄段子有趣的多了,令人大开眼界之余,忍不住佩服作者能将反讽这种表达方式用到如此极致的地步。

  如果说前面那些列举餐厅的恶俗令读者不断惊呼,原来美国也是这样的啊,原来美国也有这样问题啊,原来天底下餐厅都当顾客人傻钱多,骗人花冤钱的方法都是一样一样的啊。

  那么到了后面各种美国各种事故的新闻罗列,就让人不免叹息,想不到你是这样的美国,想不到美国当年也没少搞豆腐渣工程,而且搞出这么大动静,真是令人无语,此处请原谅本人大段的引用,因为不引用不足以表明作者的本义。说实话,如果不是白屏黑字的写着,个人真以为是朝鲜派出来的网络黑子给美国人民泼墨抹屎咧。面对如此煌煌罪状,真是想都不敢想,编都编不出啊。

  以下皆为引用:

  人们不该忘记的是,华盛顿肯尼迪中心天花板上的裂缝(花了4百万美元修复),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林登·约翰逊图书馆那富丽堂皇的大理石壁板的铺设失败(经查证发现是灌浆拌错了料),还有奥尔巴尼城宏伟的洛克菲勒购物城中汽车大楼上大理石表面的类似灾难,招致了一场耗资2500万美元的起诉总协调人和建筑设计师的官司。最著名的是波士顿高达62层的约翰·汉考克大厦上巨型玻璃外墙板的表现。几块玻璃板脱落,严重威胁了下面街上的行人之后,人们发现玻璃板的强度不够。所有玻璃,总共有10000多块,被全部撤换,耗资800多万美元。接着人们又发现这幢大厦还需要安装一些起支撑作用的拉条以抵御强劲的风:因为大楼会在风中不祥地摇摆。这又花去了1750万美元。这类法律案子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只有律师在其中出尽了风头。汉考克起诉了玻璃公司、建筑师(著名的贝聿铭先生)和建筑承包商,他们每个人又各自反诉回来。整桩案子的花费据估计超过1亿美元。

  “smug”(自鸣得意)这个词是一个著名的结构工程师保罗·怀德勒提出来的,专门用来指那种满以为自己毫无问题、结果却偏偏引发这类惊人事件的态度。懒惰、无知、缺乏想像力,再加上这种自鸣得意,恶俗所要求的一切东西就都有了。这些频繁的灾难很容易被说成是“天气”的罪过,而实际上却是由潜藏在事件背后的幼稚的乐观和商业诡诈所引发。在《财富》杂志上,沃尔特·麦克奎德引述了一名建筑师的话,该建筑师把大部分罪责归之于生产商为其产品所做的不精确的工程设计书。“真是天大的笑话”,麦克奎德说“所谓最好的设计表现就等于顶住时速42英里风力的压力……而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几乎所有城市都时不时地会刮时速70英里风力的大风。”麦克奎德批评的这种逻辑最近有了很好的脚注,在一场“没有料到”的大风中,一所学校的楼墙倒了下来,砸死了数名儿童。

  美国的冶金技术,由于长期以来让我们有了关于美国发达的钢铁制造业的印象,看来似乎是我们的强项之一。比如,人们或许会想,我们为建楼而使用的螺栓一定是全世界最好的。大错特错!正是部分地由于悬挂螺杆的瑕疵招致了堪萨斯市室内竞技场顶棚的坍塌,和这座不幸的城市一样,正是由于螺栓的毛病,才导致海亚特酒店大堂正面光彩夺目的走道的塌陷,114人死亡。毫无疑问的是,由于把一台喷气式引擎固定在机翼上的螺栓的失误,才导致了1979年芝加哥的一架dc—10飞机坠毁事件的发生,该事件对于图书贸易来说实在是一种灾难性损失:273名遇害者中,不少人是前去参加在西海岸举行的一次出版商会议的。

  这种情形对于新闻人员真是太糟糕了,倘若为了节省时间能在他们的文字处理机上点一下键盘就打出“坍塌(collapse)”这个词,而不必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打出这个词,那该多么痛快呀。这个词着实在新闻中出现得大多了点:

  德克萨斯州布朗斯维尔:“一次顶棚坍塌,至少11人死亡。”

  纽约市:“第三十街大厦坍塌,阻断地铁列车,至少10人受伤。”

  西弗吉尼亚的格林银行:“天文望远镜塔楼坍塌,造成美国科研大倒退。”

  田纳西州科文顿:“桥梁坍塌。7人摔下致死。”

  加利福尼亚州长滩:“无人知晓是什么引发了7月2日的坍塌(位于加州大学)……独奏大厅……当时空无一人,120吨重的钢骨水泥倾泻到地面上,砸碎了两架大钢琴。”

  好了,引到这里,虽然后面的内容还有很多,但再引下去就要引用大于原创了,果断打住。只能说,看起来有些事也非各有各的不幸,难道说这个就是发展中国家打怪升级到发达国家过程中必须要承受的阵痛?但这又是多么痛的领悟。

  只能讲在发展的快车道上,世界各国都差不多,同样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欺上瞒下搞豆腐渣。甚至大家恶俗起来都相差不大。类似时下这种一只大盘子上面一小点菜肴的方法原来是美国人民早就弄剩下的,至于自家在必胜客或者美容院,甚至美甲店遇到那种一上来先自报家门式:你好我是JOHN,很高兴今晚有机会为您服务。个人以往内心总是群马奔腾,尼玛我还是卷福呢你造嘛!现在自家就很释然了,原来这种恶俗的家人式服务早在N年前就已经流传开了,真正是:自古真情留不住 只有套路得人心呐!

  对了,这本书的繁体版(台湾版)封面上大大的标题体写着“那时的美国,现在的台湾”,看的个人真是虎躯一震,原本觉得中国当下情景与书中一切情况吻合如我,一下子觉得我们并不孤单,或者统战的说,大陆与台湾,真是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