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没有回家的士兵》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没有回家的士兵》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10 03:31: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没有回家的士兵》的读后感大全

  《没有回家的士兵》是一本由孙春龙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一):读《爸爸和他的勤务兵》偶感

  我们唯一能用来消解山河破碎、消弭时代狰狞的就只有信义和长情!让庹长发守着一句承诺留在大陆从放牛少年坚忍跨过土改文革直走到耄耋老翁的是信义,让易若莲毅然返乡寻亲跨时代重续历史回馈父辈恩德的是长情。20世纪成千上万的海峡两岸流离故事就是因为有了这样平常却能永存的恩义与情分,才使得这么多人前仆后继的去书写去探寻。是信义与长情从苦难中滋养出了新生的花朵,接续了民族的传承生衍,所以这些悲剧故事不该也不能只化成几行史册上的注记。——战乱并不可怕,颠沛流离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再没有了这样的信义和长情!——2018年5月7日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二):历史不会忘记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要不是孙春龙全身心的投入,也许我们等到的只是一段历史了。幸好有人在坚持不懈的做下去,让大家知道还有这么一批可敬的人活着,而大部分老兵都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晚年很凄凉,还需要更多人的关心,就像书里写的,虽说他们已经不在乎物质上的,更多的是需要肯定,但还是能尽点自己的微薄之力,希望他们能幸福渡过最后的一段时光。看到离家70年的儿子在母亲坟前哭着叫妈妈,泪流满面。 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陈述了这段历史,在危急时刻,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上战场保家卫国,付出了一生的代价。更是反衬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要随便挥霍自己所拥有的。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三):口述历史还原事件

  只读到一半,强烈推荐!历史总是描述宏观的面向,虽然我们知道中国远征军,知道败走野人山等等事件,但留在我们印象里的是,戴安澜,杜聿明,孙立人。没错他们是事件的参与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件的进程;但是和他们一起的数以万计的普通人又是什么样的面相呢,他们和你我一样都是普通人,有害怕上战场但不得不去的,也有热血青年主动请缨的。参与到了其中的这些普通人,以及他们身边的人在这个事件中是什么样的,存活下来的一部分人如何描述这个事件,以及在社会激烈变动几十年后,快走到生命尽头的这些老人有些什么话及想法。感谢作者把这些呈现在我面前!

  我是在微信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感动于“调查记者”这几个字,在作者的微店上买的。推荐给有缘人吧。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四):远征军诗人-穆旦

  诗人穆旦也是远征军的一员,穿越了九死一生的野人山(胡康河谷),下面节选 《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祭奠老兵,魂兮归来!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你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

  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

  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

  如今却是欣欣的林木把一切遗忘。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五):人性回归

  孙春龙的书快看完了,不止一次眼里噙泪,自己一天不洗热水澡都感觉难受,联想到当年那些走在莽莽原始森林中的军人,我的心是很疼的。且不说他们是为了民族大义,单单走进没膝盖深的枯枝败叶里,我都要害怕得哭了。我一直在想,即便有向导、有人陪着我,我是否能有勇气走一次滇缅公路?我的心在跟着书中的妻子、丈夫、儿子、母亲……跌宕起伏的时候,想着自己身处在和平环境、优越生活中,我就想为老兵做点什么,这本书,它不是教科书,它是让我们知道人性回归的一本书。作者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言语,只是平静叙述,但是我能感知在这平静的叙述后面,他一定流了许多泪,受了许多苦,我能做什么呢?我所能做的就是告诉孩子书中的事情都是真实的,不能忘记老兵,引导孩子把压岁钱、零花钱聚集起来,让这些即将凋零的爷爷生活稍微改善一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能做的就是身体力行来影响我的亲朋好友一起走进关爱老兵的行列!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六):两个半小错误

  书是好书。看的是第一版,第二次印刷的版本,发现了两个半小错误。

  1、211页以李师科案为原型拍的两部电影一部为《大盗李师科》,另一部为《老科的最后一个秋天》而非《老科最后的春天》。

  2、296页说纪念一战佩戴的是罂粟花,实际上应为虞美人。虞美人隶属于罂粟科罂粟属,两者很相似,但并不同。虞美人不含有能够制取毒品的成分。关于虞美人和罂粟花,这一误解长期存在,上世纪苏联的《红罂粟》芭蕾舞剧在中国演出时被国人误以为是罂粟,到今天在纪念战争中阵亡将士的活动新闻中用于追思的虞美人和罂粟相混,长期以来,虞美人在中国造成了不少误会。希望作者再版时能注意到这一点。

  3、228页老兵回忆攻打腾冲时,说俘获13名俘虏,其中并无日本人。容易让人理解为我们在整个腾冲战役中未有日本俘虏。实际上按照更权威的研究者余戈在《1944:腾冲之围》的统计,腾冲之役,我军全歼日军腾越守备队2100余人,俘虏53名,俘虏中既有日本军官,也有日本士兵。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七):老兵已死,有事烧纸

  这个标题没有对老兵的不敬,仅仅是有感而发,讲个故事,我记在我日记里的。

  我有个哥们在乡镇的福利院工作,有次喝酒扯淡,他说他们福利院有个老头,抗美援朝下来的。一只手被炸飞了留在朝鲜,于是他退伍了。

  当过兵的老头和其他人就是不一样,腰板溜直,衣服立正。哥们说老头不爱用人伺候,衣服都不用洗衣机洗,非的自己手洗。

  当时听了,就感觉这老头挺倔的。

  后来去了外地。也就过年回趟家,偶尔电话联系。

  后来回了本地,哥们非的请我喝多酒,推不掉,去了

  酒喝到一半,话匣子打开了,他问我还记得老头吗?

  我当然不记得,谁会记得?

  他说老头死了,自己喝农药。

  我啊了一声!

  脑血栓,半个身子动不了,自己不爱麻烦别人,死了。哥们叹了口气。

  你说刚开始享福,以前就是靠点低保。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他补助6.7千,唉,反正也是,没儿没女的。他依旧在那絮叨。

  走的时候我帮着穿的衣服,一进炉子,墓地一埋。这辈子完事了。说到这他半杯小烧进肚,喝的眼睛都红了。

  都说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在我看来,都是扯淡,死了就是死了,你说谁还能记住他?谁还能给他过节给他扫扫墓烧点纸?

  我无言以对,只能扶着他让他吐个痛快。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八):你们的身姿依然挺拔

  

1,这本书写的不仅仅是中国远征军,包括了各种各样,没有回到家的老兵,包括缅甸的、泰北孤军、金门战俘、朝鲜战争等等,也有一些其实是在家但遭到悲惨遭遇的,如樊建川的父亲。

2,这本书不是讲述战争史,只是一个个老兵的简史,所以叫做《老兵简史》也妥帖。

3,人太多,事太细,虽然田野调查得到的资料很多,感觉还是有点太过平均用力,平铺直叙。

4,对比《拯救大兵瑞恩》和《集结号》,对比美国几届总统对待战士遗骸遗骨的态度,与中国官方的态度(譬如找他们基金会要老兵的名单还要偷偷摸摸的?),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痛心和不满,对官方对待客死他乡的战士的漠不关心的愤怒,尽管这种愤怒还是非常含蓄,没有丝毫的张扬。

5,这几句话很动人:

今天的我们无法对战争感同身受,

是因为你们已独自承载了疼痛。

尽管岁月无情,

但夕阳西下,

你们的身姿依然挺拔。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九):读《没有回家的士兵》第一篇之重读抗战家书有感

  接着继续看《没有回家的士兵》这本书,当看到戴安澜先生那一段的时候,震撼了我的心灵。戴安澜:为国战死 事极光荣——戴安澜是远征军殉国的最高将领,也是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发烈士证的民族英雄,被总书记称为奏响英雄凯歌的抗日将领。他在牺牲前留下的“绝笔家书”,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回顾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古的战斗,由于中英,中美间的矛盾,指挥上的混乱,战局出现了危机。异国作战,远征军粮食、弹药有限,没有向导,没有缅甸地图和盟军的配合,久战不利,同古激战到最后时刻,战局对二00师极为不利,有全师覆灭的危险。副师长高吉人和一个姓苏的参谋长大声号哭,危难之际,第二00师师长戴安澜召开营以上军官会议,以沉重而沙哑的声音立下遗言:“余奉命固守同古,誓与城共存亡。余战死,以副师长代理;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理。”同时,他未忘记给爱妻写下家书: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署名安澜,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这封家书,一语成谶!据史料记载,此次与日军交战12天后,第二00师奉命回撤,第二00师在此次战斗中伤亡人数2343人。第一次,走进中国远征军如此详实的资料,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对这段历史更为清晰,铭记历史,尊重历史本源,以史为鉴,珍惜和平岁月来之不易。

  《没有回家的士兵》读后感(十):关爱抗战老兵(远征军)垒起的是国家的良心

  关爱所有抗战老兵行动,垒起的是一个国家的良心。

  一个国家如果要走得更远就一定不能忘记它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不在于经济水平的突飞猛进,而是在于这个国家对待为其付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军人是否有善待有善终,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否,不在于人民间的谈笑风雅,而在于它的人民如何对待这个国家的弱势群体,尤其是曾为这个国家做出过重要牺牲的弱势群体。

  很久没有那么认真投入的看完一本书了,几乎每次看一篇都会泪湿眼眶,那些“几近一生”,“近乎一辈子”,“从此再也没有回家,没有见到母亲”,“一别一生”这样痛心的字词真真实实的发生在这些老兵身上,出走时还青春年华,归来已暮年夕阳尽算是好的,更多的是一别永诀,天人永隔。我想,也许自己没有办法感受如此的切肤锥心之痛,无法得知如果是自己几十年背井离乡,远隔祖国家乡父母亲人的那种经年积压的痛苦,不仅要忍受战时的残忍暴酷,还要忍受异国他乡恶劣环境等种种磨难困苦,甚至住不得其所,死不得葬,连一堆黄土墓碑也没有清晰的记录,这些为国奉献生命的英雄儿女们啊,祖国欠你们良多,人民欠你们良多。

  有位名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在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感谢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对抗战老兵的付出,更感谢将这段尘封并不被大众所认识和了解的历史拨开云雾,让我们知道这段不能也无法忘却的岁月,以及数十万名抗战老兵。所以趁我们还在,也趁我们逐渐认识这段历史,更趁还有老兵健在,让我们努力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是告诉别人一句话,“别忘了当年的抗战,曾有十万远征军奉献他们的青春和生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