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消失的人》读后感摘抄
《会消失的人》是一本由[法] 纪尧姆·米索著作,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会消失的人》读后感(一):人来世间走一遭,只为学会一件事
我们孤身来到这个陌生世界走上一遭,走到最后,也只是为了学会一件事:离别。与自己的童年离别,与亲朋好友离别,再与这个世界离别。无论是短暂的聚散离合,还是死亡将阴阳两隔。但是,只要有爱就能超越一切;只要原谅就能修补一切。生命是一场充满悬念的探索之旅,唯有此二者能带我们走出时间的迷宫。
《会消失的人》读后感(二):每个人都会消失
虚幻的前半部,让人沉浸其中,担忧着二十四次回归后亚瑟该何去何从;
最后一章回归现实,原来遭遇厄运,他在幻想中寻找出路。
这二十四天是二十四年的凝结。争分夺秒地爱,不顾后果地吵,感受希望的存在,觉察绝境的到来……即使时光被拉扯到足够长,不懂得感受,二十四年也只不过是二十四个瞬间而已。
不要觉得明天必然到来,每个人都会消失。这个故事,让我懂得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会消失的人》读后感(三):活在当下
24岁的外科医生亚瑟接受了祖父的遗产——位于科德角的二十四风向灯塔,条件是:永远不能打开地窖里的门。然而亚瑟未能抵御秘密的诱惑,打开了地窖的那扇金属门。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他就从科德角的灯塔地窖来到了纽约的教堂,时间已经是一年以后。他生命的24年变成了24天,他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醒来,不知道自己会在一年的哪一天出现。神秘失踪的祖父,时空旅途中一再相遇的爱人……二十四风向灯塔,究竟是命运的馈赠,还是盘桓不去的诅咒? 他知道的是,他要找到丽莎,找到他的家
《会消失的人》读后感(四):你能做的还有很多
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当我们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的时候,第二次生命就开始了。 没有什么是偶然的。 第一次读浪漫悬疑小说,感觉真是爽极了。这本书里剧情紧扣人心,一根主线索紧紧牵着手不停的翻往下一页。读完有些地方还想知道的更多,那些疑问可能随着生活的经历就会明白了吧。 不错的书,推荐。 ——《会消失的人》 读完《奇特的一生》之后,我不过是有意更关注了一下读书这件事,然后就发现这两天基本上都是一天一本的阅读节奏,除了完成生活中的必要的吃喝拉撒和工作,完全是有时间来看书的,除此之外还是浪费了很多时间。 我们能做的,要比我们已经做了的,多得多的多。
《会消失的人》读后感(五):人們永遠都會覺得時間多的是,相信自己總能追回那些逝去的時刻。
這是一個關於時間的故事,在時光的旅程,每個人的命運雖然不同,卻都是被詛咒的,正如“二十四向風吹過,一切皆空”。我們唯一能做的,只要活在當下。
很多都市人每時每刻都在忙,甚至於工作之後的休閒時間也一樣。你在忙什麼?為什麼這樣忙?我們甚至為了好好利用休息的時光,一邊聽著音樂,一邊看著電視,一邊跟身邊的另一半閒聊,還一邊檢查著自己的手機有沒有未讀信息。總會覺得如果不好好利用這段空餘時間盡可能多做點事情的話,就覺得浪費了時間。其實,給自己多一點空間,專心地做某一件事,才是真正的享受。給自己一個時間,專注於自己的愛情,好好地陪伴自己的伴侶;專注於自己的愛好,好好地聽一小時的音樂;專注自己的學習,好好地坐在圖書館裡閱讀。
《会消失的人》读后感(六):不如《幸好,遇见你》
乘着对《幸好,遇见你》的喜爱的余波,看了这一本。结论有二:或者是当初我还没长大,或者是这一本确实不好看。相似的救赎的意味,但没有《幸》那么感人。这一本想要追求悬疑的阅读效果和恍然大悟的感动,但是似乎前半部分文字过于轻浮,所以感动和悬疑并没有完整地合在一起,最后我甚至感受不到孩子意外死亡带给男主的心如死灰的感觉,而仅仅觉得两个孩子是作为角色、为实现功能而存在罢了。
顺着悬疑的路子写下去似乎也可以得到浪漫和感动的效果,当你的生命被压缩,你如何通过珍惜而最大程度发挥出它的质量,如何焕发出第二次的生命力。二十四风向灯塔是一种生命规律的隐喻,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命运巨大阴影之后的拯救。
从篇前的引用到故事的感人程度来讲,都有所折扣。还是那句话,好的作品会将人带入一种情绪,是下午觉会让似醒未醒的我擅自钻入故事中的那种不自觉的冲动。
但那句话还不错:“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当我们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的时候,第二次生命就开始了。”
《会消失的人》读后感(七):最后的救赎,最后的归宿
学哲学时有句话叫做“存在即合理”,悟了许久也还是一知半解。人为什么会存在呢?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有一天人突然消失了,又该如何?在各种穿越剧,重生文泛滥的今天,法国作家纪尧姆·米索用他独特的笔触勾勒了一段特别的“穿越”故事。
故事里没有重生,没有金钱或权利之争,更没有什么狗血恶俗的情节,有的只是一段寻找与救赎的过程。
主人公亚瑟在24岁时从常年不联系的父亲弗兰克手中接受了祖父的资产—二十四风向灯塔。然而条件是:永远不能打开地窖里的那扇门。父亲的欲言又止,默默伫立的神秘灯塔,两任灯塔主人的离奇消失……秘密蚕食着亚瑟的心,他伸出双手,打开了那扇神秘的门……
《会消失的人》读后感(八):二十四向风吹过,一切皆空
在生命中的任何时刻,两个人想要的艰难是同一件东西。有时,这可谓是人生中最残酷的一面。——克莱尔·吉根不是每个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影,然而《会消失的人》这部小说在作为读者的我眼中看来却是一个不错的电影大纲。穿越之后发现爱的作品,影片《时空恋旅人》和《时空旅行者的妻子》不得不说是小成本文艺影片中的经典。虽然是“套路”满满的作品,但当最后结局帷幕拉开,心中竟然还有着那么几分温暖。
《会消失的人》这部小说本身的定位是浪漫悬疑,是法国畅销天王纪尧姆·米索的新作,对于外国文学作品,文化差异导致的阅读障碍是很难逾越的鸿沟,而这本小说,读起来毫无费力之感,倒是有了几分带入的感觉。如果说《时空恋旅人》告诉我们不要在不爱你的人身上费力因为她永远都不会爱你,而《会消失的人》则告诉我们爱情是命中注定的,然而爱情也终究会消失的。
《会消失的人》读后感(九):爱不会消失
这像是一本奇幻小说,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意;这像是一本爱情小说,却饱含了信念与时空的哲理。生命是充满悬念的探索之旅,唯有爱与信念能带我们走出时间的迷宫。
亚瑟是一名24岁的外科医生,在某个很平凡的一天,父亲向他宣布了遗嘱:因为他不是父亲的亲生儿子,所以不会得到父亲的任何财产与房产,只能接受祖父的遗产——位于科德角的二十四风向灯塔,条件是:永远不能打开地窖里的门。
当亚瑟从父亲口中得知祖父根本就没有死,也没有失踪,而是被关在精神病院时,像是某种报复,他打开了那扇金属门。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他就在瞬间从科德角的灯塔地窖来到了纽约的教堂,时间已经是一年以后。他生命的24年变成了24天,他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醒来,不知道自己会在一年的哪一天出现。一而再再而三地穿梭于两个世界的亚瑟,一而再再而三地邂逅年轻漂亮的伊丽莎白。从此,他的生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和爱情的故事。亚瑟总是不由自主地穿越在时间的隧道里,重复经历生命中的人和事;也总会在时间旅行中,遇到过去或者未来的丽莎。每当时间给了他们生命中的交集,他们的生活便充满了欢乐与精彩,而一旦分别,他们只有等待下一次的相遇。时间赠予了他们相知相爱的机会,却也剥夺了他们相依相守的权利。唯有真爱可以超越时间的存在,停留于永恒之中。
《会消失的人》读后感(十):另一个世界
《会消实的人》,残缺的文字,晦暗不清的脸,朦胧的缥缈,未知的命运,不知归处,正如文中的亚瑟,或者说是作家,都站在那迷失的路口,徘徊不进。
家族神秘的遗产二十四向风塔,充满未知与恐惧的门,关乎生死。亚瑟接受了这个遗产,这个让两个男人接连遭遇盘旋与此地并接他们吞噬的无影无踪的灯塔,现在,亚瑟也成为这个灯塔的主人,是否也会像他的祖父一样神秘现实?
是的,亚瑟他打开了门,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穿越时间,24天过完生命中正直青春的24年。亚瑟这个家族秘而不宣的私生子,母亲外遇的产物,自小遭受父亲的针对,被亲情粗暴对待又有期待。这个心灵的流浪者,在被压缩的时空中,从最初的恐惧不安到后来慢慢接受,另外还重逢了一个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亲人——祖父,还撞见了自己的命中注定——丽莎,还收获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在现实社会生活充满缺陷与遗憾的亚瑟,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了圆满。
整本书大幅度的描写亚瑟的现实与消失的时间,重逢的祖父,失而复得的爱人,两个可爱的孩子,间或穿插着生活。看到这里,从某些方面类似于电影《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一部奇幻悬疑的书籍。但是翻开后面两张一下子懵了没反应过来:为什么本来应该写着“二十四风向过后一切皆空”的后续却写了丽莎作家情人的故事?亚瑟和作家之间的联系并不简单。
原来,亚瑟怀疑的妻子的作家情人就是亚瑟自己,或者说,亚瑟就是作家在书中自己的化身,作家还是写着自己的故事:和爷爷之间深厚的亲情,和爱人丽莎之间的分分合合,和孩子之间聚少离多的生活以及最后的“一切皆空”。
作者的写作手法不简单,借用作家的身份以虚带实,凸显的还是现实。
是啊,无论怎么逃避,现实就是现实,你永远也不能自欺欺人,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就像丽莎说的,虽然孩子已经死了,但是他们和自己一起的经历过的生活是真实存在的,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是抹不掉的,但是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样的一种精神寄托就足以承担起生活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