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1000字
《消失的微生物》是一本由[美]马丁•布莱泽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一):顽强的微生物
一项新研究显示,接下来的10亿年内,所有动植物都会从地球上消失,最后剩下的就只有微生物。但对大多数微生物来说,存活在地球上的时间也屈指可数。再过10亿年后,海洋会完全变干,只剩下生命力最顽强的微生物。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二):消失的微生物
人体内外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它们帮助人类消化吸收营养、合成维生素、参与代谢调节、调控免疫机能、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认知行为。每个人都携带着具有其个体特征的微生物群体,对个体微生物的研究将在医学领域提供许多新的治疗和诊断途径。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三):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马丁·布莱泽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我们在不经意间已经伤害了与人类协同演化了数十万年之久的“微生物朋友”,特别是在孩子们身上。这扰乱了人体内微生物的稳态,打破了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进而危害了我们孩子的代谢、免疫和认知能力。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四):读后感
很多人认为,人的身体是能够承受没有我们的身体中数不清的细菌的情况的,比如无菌环境生长的孩子。可能需要维生素K的一些膳食补充剂,因为我们失去了生产它们的大肠杆菌等肠道细菌。不过或许也活不下去,因为即使是无菌环境生长的孩纸其实也是有细菌的,毕竟也没有人去那人做实验啊。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五):儿时的感冒和抗生素
“妈,我好像有点不舒服,感觉有点发烧,并且嗓子有点疼。”
“吃点阿莫西林吧,睡一觉就好了。”
这个场景多次发生在我幼年时的家里。直到我从大众传媒的渠道了解到:“抗生素存在滥用并且带来很大的副作用”才结束。虽然不知道具体的原因,但这个观念从那时起一直在脑海里占有一席之位。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六):无所不在神出鬼没的微生物
可读性强,谁能想到对幽门螺杆菌的赶尽杀绝也许会导致胃食管返流?幼年时期使用抗生素也许会导致儿童肥胖,过敏甚至哮喘?对于“不要滥用抗生素”的科普初衷是好的,只是一知半解的人多了,就容易不遵医嘱走极端。体内不同菌群相互作用,平衡时与我们和谐共生。一旦平衡打破,那就合理服药好好治疗。总之,福祸相倚,过犹不及,但也要避免因噎废食。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七):三点感悟
西学东渐,正好证明我们老祖宗的认知世界的逻辑是实用的
1 证明王东岳的一句话:科学不是用来求真的,而是用来证伪的。幽门螺杆菌案例就是说明这一点。
2 道法自然,阴阳平衡,拜自然为师,方可提升生命质量。
3 工业化生产的鸡鸭鹅,猪牛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动用抗生素,激素,重金属等来促进生长,在美国已经很泛滥,在中国能避免吗?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八):我们身边的微生物
在整个动物界,母体在分娩的时候都会将微生物传递给后代:尽管不同的蝌蚪生活在同一个池塘、有着同样的微生物背景,它们都从自己的母亲那里获得了特定的皮肤细菌;母鸡的直肠附近有一个满是细菌的袋状结构,新生的鸡蛋从母鸡的泄殖腔排出时,就在那里接种上了微生物;数千年来,哺乳动物的胎儿通过母亲的产道获得最初的微生物群系。通过这种方式继承的微生物对于人类胎儿的健康至关重要,但是今天它们正面临危险。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九):重新审视与细菌共处
1、顺产相比刨宫产可以让婴儿拥护更合理的人体菌落。
2、在广谱抗生素滥用的情况下,是否应该投资开发窄谱抗生素甚至噬菌体?又如何平衡投资与回报。
3、不要追求对身边细菌的赶尽杀绝,谨慎使用抗生素与杀菌产品。
4、肠道菌落失衡对人体一系列疾病的影像开始被研究,粪便移植开始解决一系列我们认知中的“慢性病”“体质不佳”。
5、幽门螺杆菌对人体是否具有双重意义?还有待更多的研究报告。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十):身体里的微生物
出生以前,我们通过脐带得到母亲血液提供的营养;出生以后,我们带着母亲造好的有着各种保护性抗体的血液面对陌生的世界。“血脉”之外,母亲传给孩子的还有一种可以称为“菌脉”的东西。那些最早的通过产道和母乳传递的友好细菌,对婴幼儿体内最初健康菌群的建立至关重要。“血脉”之外的“菌脉”在家族世代间传递并演化,与整个家族的健康息息相关。然而,抗生素、剖宫产和奶瓶喂养这三把“利剑”,正在生生地把世代延续的“菌脉”拦腰砍断,让无数孩子的身体健康暴露在过敏、风湿、自闭症、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高风险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