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种子的胜利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种子的胜利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1 04:01: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种子的胜利经典读后感有感

  《种子胜利》是一本由[美] 索尔·汉森(Thor Hanson)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一):种子的胜利书评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种子的知识,从香豆到辣椒,从蓖麻籽到爪哇黄瓜,我了解了植物如何进化出的种子,了解种子如何预防自己被吃掉和如何利用各种资源传播自己,以及种子对我们人类文明的影响。我想种子如果可以向我们收费,那么他们一定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东西。最令我惊讶的一点,书中提到了种子到底有没有新陈代谢,也就触及到了我们对于生命的定义。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平静的叙述中带给我丰富的知识,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至于我最喜欢的画面,是帕劳瑟的大草原,两千岁的海枣种子发芽的时刻,还是作者和他的儿子追着那片爪哇黄瓜种子,望着它飞向天边,消失在那片蔚蓝的天际······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二):毛主席热爱辣椒

  说实话,一个从学术圈走出来的作者,很少能抓住人心。

  这本书常常掉没用的书袋,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他说牛油果、蓖麻的时候,都有不知所云的感觉。

  因为想种植物,来了解种子的朋友一定很失望。所以,也就当个闲书看看。如:

  46椰子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寿命一般三个月。

  97种子的寿命可能是无限长的。案:我个人知道的宋代大相国寺的莲花种子,至今已达千年,还能种。不少人说,那是因为储存条件得天独厚。

  154毛主席热爱辣椒,认为可以提神。种子可以蕴涵巨大的能量。

  作者多次提到遗传基因科学的奠基人达尔文、孟德尔的学说。但能接地气的部分,实在不多。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三):强大的能量 The Fierce Energy(文摘)

  想想橡子蕴含了多大的能量!在泥土中埋入一颗橡子,它就会长成一棵巨大的橡树!如果你埋的是一头羊,它只会慢慢腐烂。——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萧伯纳的素食食谱》(The Vegetarian Diet According to Shaw,1918)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四):小事物,大影响

  1.植物的种子本身是携带营养的,在种子成长的早期就不需要跟外界其他植物竞争养料了。 2.也因此,人类将谷物当成了主食。又因此,细菌随着谷物贸易传播造成了当年欧洲黑死病横行。 3.在保护自己方面,种子不仅有坚固的外壳,还有各种化学武器,比如辣椒素,咖啡因等,可以减少外界的侵害。 4.结果,辣椒素变成了香料和防腐剂。咖啡因变成了杀虫剂、除草剂。咖啡馆变成了聚会聊天、做生意的场所。 5.植物不会走路,它们利用动物来传播种子,种子外围的果肉就是“快递费”。人类是植物的奴仆,为了那点“快递费”,大规模传播、种植植物。 6.为了借风力借水力,种子会长得适应风力水力传播。比如棉花,可风吹可水运。棉花的传播还衍生出了奴隶买卖,因为需要大量人力种植。进而影响了美国南北战争。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五):换个好点的翻译吧!!

  

这一颗星绝对是扣在翻译上。觉得不好读、读不懂、作者东扯西拉,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是翻译的锅。几乎是完完全全的逐字翻译,甚至连英文的句法结构都没变一下就套到中文上,不难读才有鬼。有的时候我几乎是看到中文自动在脑内替换成英文才理清楚这句话想说什么。

举几个栗子:“事实上,被传播者吃下去后,提高果实种子萌芽的机会是减少萌芽机会的两倍。”

“但消化过程促进了从被熊吞食的樱桃到加拉帕戈斯陆龟偏爱的仙人掌等各种植物的萌芽。”

“食品杂货店里每天的大量农产品,就像在展示实际发生的传播行动——陈列的水果来自遥远的地方,如意大利、智利和新西兰。”

说真的,翻译的内容像极了我发现英文文献看不完时绝望地借助各种机翻软件捣腾出来的中文version。(题外话,所以我觉得所谓的翻译软件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替代同传和翻译,毕竟这玩意儿连我们的笔译作业都无法解决……更别提那些鬼畜的口译作业了……)

书本的内容其实挺有趣的,确实如封面所言涉及到了很多有关历史和地理的知识,包括麦哲伦,哥伦布的航行,世界地形气候分布等,当然也谈到很多生物学的内容,孟德尔的豌豆实验,细胞结构啥的,但作者出于科普目的并未在专业知识上过于深入,点到为止,读下来并无大的困难。书中没有列举很多的种子,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种子详讲。其中关于咖啡的那一段引起本咖啡爱好者的舒适~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咖啡因真的很有趣,增长了不少知识。我以前完全不知道咖啡因有驱虫作用,也没想到咖啡因的“提神”作用不是刺激大脑让其兴奋,而是阻拦它感知到疲惫和困倦;还学到咖啡因产生的部位与咖啡生长繁殖之间关系紧密,以及一些不广为人知的历史地理知识。

不过书中内容多以北美地区为参照,对我们而言想完全get到点还是有丢丢难度的,而且其中有些关于中国的内容也是emmm了,比如湖南政府给司机发辣椒来提神,我也不知道这是哪里来的鬼话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六):生命的奇迹

  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它是未知的,它总是能打破人们的想象,不断刷新着人类的认知。一粒小小的种子,甚至能够劈开一座山,它能把头顶的岩石顶出一条裂缝,这就是生命的顽强力量。正如美国自然保护先锋梭罗写道:“我对种子有莫大的信仰,若让我相信你有颗种子,我就要期待生命显现奇迹”。

  这是一本关于种子的自然史与文化史方面的书,在此之前肯定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过种子的历史,只知道它们能够开花结果,并生产出新的种子。你会发现种子的神奇并不仅限于此,历经数千年的种子化石,竟依然能发芽长成大树,这才是最令人震惊的。

  在讲述种子的故事时,提醒着我们记住与自然之间的基本联系,如今科技发展迅速,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很少有人真正自己下地干农活,也就完全淡忘了这些知识。最开始时,地球上是没有陆地的,直到后来才有四分之一成为陆地,然而种子最开始是从海洋中的,也是通过不断的进化才适应了陆地,这种进化从来没有停顿过。它们的进化,也决定了自然历史与人类历史的进程。

  种子的外壳之所以这么坚硬,就像是父母保护孩子一样,下一代就意味着一切,只有当它们自己生长的时候,外壳才会轻易地被打开。作者在森林中寻找种子样本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一个刚发芽的香豆树,他正在寻找足够数量的种子,想要拿回去做实验。从种子的遗传学特性中,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它母本的线索、确定它们与成年香豆树的关系,从而找出哪些树木正在育种,它们的种子去向,以及今后的改变等等。当真正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剖这些种子时,你会发现其中的结构远远不是一粒小小的种子能承受得了的。

  植物的胚胎位于种子内,母体的组织保护包裹的种子,以保护和控制后代,就像妈妈保护小婴儿。大约有六百种不同的真菌会感染种子,并借此繁殖。因此,除了真菌,细胞、病毒和昆虫都会在生命周期的关键时刻把种子当成交通工具和动货卡车来用。昆虫中的小蜂科是种子寄生专家,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以幼虫或虫蛹状态在种子中度过。嚙齿动物储藏种子,除非种子埋越来前经过破坏,否则,啮齿动物原本要把种子藏起来当食物,没想到最后反而帮植物一个忙,替植物播散种子。

  作者也是在探寻的同时不断学习到新的知识,当这本书完成的时候,其实作者也大开眼界。现实情况永远要比想象的复杂,也有趣得多,就像进化本身一样——是展现所有可能性的一个优雅而永无止境的过程。本书是一本关于种子的美好故事,是一次探险,作者带领我们走遍全球,去了解这些不为人知的种子的秘密。一次次惊喜在书中等待着我们,就像是你永远也看不出地上这颗种子将来会长出什么。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七):生命的胜利可曾带来欢愉?

  和梭罗一样,索尔·汉森痴迷于植物种子的诗意,前者借以言志的有信仰的种子,在汉森笔下更是成了“人生”赢家。《种子的胜利》流淌着对造物精妙的赞叹和对植物进化的讴歌,见证生命的顽强勃发着实令人欣喜。

  尽管随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种子已不像200年前那般神秘,汉森踏上探访之旅时仍揣着许多疑惑。他追寻着达尔文的足迹、体会着梭罗的心情、重复着孟德尔的实验,希望在与种子的亲密接触中接近最深处的奥秘,譬如科学家莫衷一是的问题:是什么决定了种子的能量策略?我们熟悉的淀粉、油脂、蛋白质都不是普适的最佳选择。汉森细心聆听种子的语言。

  种子的生物学属性无不诉说着它经历的困境,进化学上一小步,是生命奋斗的一大步。冰冻酷暑水淹火燎,度尽劫波仍能生长,有赖种子的休眠期;分泌生物碱、坚硬的壳、尖利的刺,都是种子保全自己的方式;清甜多汁的果实、薄如蝉翼的“翅膀”、纤细蓬松的绒毛,帮助种子传播更远。尼采说:“那些不能击败我的,使我更强大。”这于种子而言再自然不过,辣椒便是一例:干燥的环境下,种子优先考虑水分,多虫害的环境则能孕育出水分少、辣椒素多的品种。人类迷恋的热火朝天正是生命的胜利的滋味。

  而我们共享的胜利远不止辣椒、咖啡、香料的滋味,还有身上衣裳口中食,有发动机械的油脂、有不可或缺的药物和疫苗,还是无数伟大发明的灵感来源。它们如此亲切,可以寄予哲思、可以击节称颂。

  只是,欢愉之外还有疼痛,一如种子的生物碱具有两面性。倘若对瘾品的依赖还能靠意志力克服,毒药终结生命的迅猛则令人生畏。当人们为轧棉机的高效鼓舞时,可曾想到奴隶制加剧会酝酿一场改写美国历史的南北战争?遑论那些高科技的杀人机器了,爪哇黄瓜种子独特的构造助它比蒲公英飞得更远,模仿它设计的隐式战斗机大显神威,却充满讽刺意味:“飞翼的进化并不是为了终结生命,而是为了传播生命。”

  诚然,将这种疼痛归咎于种子有失公允,宿醉的欢愉渐消,我们必须独自对抗头痛。好在,尚且有药可医,这与发展和进化并不相悖。回归生命的本质,最重要的只是紧凑的、饱含希望的、欣欣向荣的、永不妥协的灵魂。

  梭罗曾在植物的生存哲学里窥人生:“你得到的越少,你就越幸福和富有。商业抓住的只是水果最粗糙的部分——树皮和果壳,因为它的手太笨拙。”今天我们抓住了种子,小小一颗就藏着宇宙,见证时间的流动,生命的喜悦,易于满足的心安是真正的欢愉。

  ——丙申年读索尔·汉森《种子的胜利》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八):种子虽渺小却伟大

  去年12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海水稻”,一种可以在沿海滩涂和盐碱地上生长的水稻新品种——“海稻86”,试验推广成功,平均亩产达到300斤以上。不得不承认,倘若这种水稻能全面推广,在全世界的盐碱地种植,其意义不言而喻,而且“海水稻”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的独特生长特性,对现在提倡的绿色农业大有裨益。 我们会发现,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经过培养后的普通种子会产生新的能量,带有无限的可能。泰戈尔曾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对,一旦给它机会,它就会拼尽全力破土而出,焕发出新的生机。或许这就是生命的奇迹,那么,关于种子的由来与发展,我们也应需要更为全面的了解。 为此,著名生物学家索尔·汉森,特意创作了这本《种子的胜利》,他抛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从不起眼的种子入手,慢慢挖掘其背后的故事,不仅呈现了种子与植物、动物、人类之间的爱恨情仇,还详细讲述了种子在自然史与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同时带领我们跨越多个地区,去追寻种子的足迹。由书的封面,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种子的形象,形状各异的种子排列整齐、间距合适,形成一种对称美,也吸引着我们翻开书一探究竟。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一代接触种子的机会越来越小,只能在生物课上,通过老师的描述,去了解种子的历程,但很少有人愿意呆在田间地头观察种子从播种到成熟各个阶段的变化。因此,大多数读者都会有不少疑惑,一颗小小的种子,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而作者之前也从未了解过(尽管他是生物学家),直到他年幼的儿子痴迷于种子,才引领着他踏入种子的世界,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绚丽多彩。他才知道种子早已遍布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并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饮食起居,它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支柱。 作者从种子的营养、结合、耐力、防御、传播以及滋味等六个方面,形象生动的展现了有关种子的趣事,细致的描绘了种子的演化与历史。此外,作者兼顾了有无专业基础的读者,内容上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呈现,而末尾又附上了专业性的注释,加以补充,优化升级为很好的植物学读物。从书中可以了解到,种子的一生经历了诸多复杂的过程,而种子之所以甘愿费尽千辛万苦的努力,归根究底的原因是为了生存,即保证种群的繁衍。下一代意味着一切,它们为了这样单纯的任务,必须要具备极强的适应力,并投入全部能量,倾其所能的演化出富有成效的策略,发展出各种各样、神奇的传播方式。 我们必须承认,种子的诞生是植物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它似乎不值一提,却在弱小的体内隐藏着不可估计的力量,只要它想生根发芽,它可以突破一切阻碍因素,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种子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又何尝不是一次值得称赞的胜利!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九):策略多多,种子比你想象的更聪明。

  

正如作者在书的开头就这么写到:“ 种子是一个奇迹, 值得我们研究、赞美 惊叹,以及为它标注无数的感叹号 ”,这本书里每个种子的小故事都让人赞叹。

但是作者每次想说明一个传播的故事时铺垫太长,还总夹杂着一些描述其他不太相关的话题和人物的题外话,这在英语里可能是这幽默的定语从句,但放在中文中还挺容易让人失去重点的,所以我看完一遍,粗略的做了一个思维导图,让自己不至于看完就忘。

再来说回种子的故事。

种子在自然界的传播,在人类社会的生活、政治、文化、经济等等领域占据着一席之地,这应该算是种子的胜利了吧,为了夺得这种胜利,种子的策略太多了。

首先让种子占据重要地位的就是种子的营养。淀粉、蛋白质、油脂等等这些营养物质都为种子自己的萌发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描述淀粉的重要性时,作者写的关于黑死病随着谷物运输传播的例子还是挺生动的。然后作者想不明白明明拥有淀粉就是十分聪明的策略了,为什么还需要其他营养物质,这一章的描写铺垫还挺长的,关键句子在末尾其实就那么几段,但是我觉得这体现的是作者思考的过程,也体现了种子进化时的策略多样性。

讲完了大头,作者才回到种子自身的特性上来。种子结合的优势,简单来说就是父本、母本基因多样性的融合带给植物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进化上的潜力,再简单点来说,高中生物夺命遗传题,孟德尔和他的豌豆,从豌豆身上发展而来的现代遗传学就是种子结合给人类带来的技术变革红利。然后讲讲种子的耐力,其实也可以说是种子的休眠能力。这两点放在一起,种子库出现了。几乎每个植物学或者生物学的研究生都被耳提面命过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性,分子育种老师也好、植物资源老师也好都一遍一遍的讲述那些种质资源、种子库,本人有幸也参观过几个大大小小的种子库,这都是一代一代植物学人的心血呀。

最后还有种子传播的一些其他小策略。一个是互相利用的策略,种子给传播者提供所需要的东西,传播者让种子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果壳厚度和啮齿动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协同进化也是让人津津乐道。还有咖啡和辣椒传播的故事,致命蓖麻素的谋杀事件等等。另一个是借力使力的策略。风和水,让植物种子更加的风生水起。

整体来说,这本书的还是有一定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的,值得一读。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十):我的咖啡豆:球

  所以啊,我们就好好的做一粒最愉快的咖啡豆,慢慢长嘛。

  我看过最美的爱情故事,是《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1980/Raymond Carver)。

  硬要说出原因,大抵是:平庸又普通(mediocre),单调又琐碎(monotony),悲哀又无奈(sorrow),然后,有点天真(naive),有点愚昧(ignorant)......

好像事情是越想越奇怪滴?

  但这恰恰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因为很真实,真实到很温暖。这种阅读的共鸣,就如同“隔世的同路人”。就如同他最著名的短篇《大教堂》里,对着那位妻子的盲人朋友,内心里吐槽了大篇幅的嫌弃不耐之语,从里到外煎炸焖炒来了个遍,最后却来一点轻描淡写的愉悦,真是意思意思很有意思。我把这个神转折归功于:盲人的指触。

石梅湾海边的书店

  会很不一样吧?

  这样的碰触。

  上苍把一个人的眼睛封住在黑暗里,碰触间,细微的颤抖不止于一直在扑闪的眉毛。

  所以,对于喜欢的人,我格外喜欢亲近,然后,动手动脚。这个习惯改不了。

真相是:

  我们会越喝越醉,然后讨论着:什么是爱,什么又不是爱。然后说出一大堆的不喜欢与讨厌,缺点还有抱怨。

  在意识残余殆尽的那个小小的瞬间,脑袋里快速重放着那些个喜滋滋的时刻,被当初的自己恶心恶心,最后终于满足,闷头呼呼大睡,日子还要再过。

  真好啊,口是心非,相看两不厌。

所以,好喜欢这些简单的、琐碎的、温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