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改变历史的饭局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改变历史的饭局读后感精选

2021-04-12 00:57: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改变历史的饭局读后感精选

  《改变历史的饭局》是一本由胡策陌著作,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变历史的饭局》读后感(一):能要点脸吗???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当当典藏版),2020年3月出版。

《改变历史的饭局》,2021年1月出版。

不能说是一模一样,只能说是完全抄袭。试问江西美术出版社,您对得起名字里“美术”这两个字吗?对得起特意标出来的“全国百佳出版单位”这个名号吗?

大多数情况下,图书的封面和作者关系不大,但这位作者可是惯犯了。

胡策陌,原名裴帅,出生于1993年。安徽省阜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博览群书,手不释卷,熟读二十四史,善于分析历史。

再来看看他的另一部代表作《超好看半小时漫画中国史》,2020年12月出版。

听名字就知道抄的是《半小时漫画中国史》,2017年4月出版。

不仅书名,连腰封文案都照抄。

作者胡策陌是不是熟读二十四史不知道,但看起来至少对市面上的畅销书还是有过深入的研究的。

  《改变历史的饭局》读后感(二):饭局之妙从来就不在饭,而是一直在于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足以可见这“饭食”对人们的重要性。不过这“饭食”怎么吃,在何处吃,对于人们来说,可并不单纯的只有是来填饱肚子这么简单。当“饭”遇上“局”,所展现的则是另一种不同的概念了。

“饭局”一词单纯的解释是宴会、聚餐,往深入去思索,则有更加耐人寻味的意思在其中。虽说这个词是从宋朝时期才出现的,但是纵观古今,这饭局的文化要更加的长远了。

若说这历史上的饭局,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楚汉之争时的“鸿门宴”。其中的关系之复杂,剧情之反转,使得它无论是从研究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品评人物性格方面,都堪称是代表之作。直至今天它都被人们拿来当做是不怀好意的宴会的比喻,也是双方谈判博弈的代名词。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鸿门宴中,刘邦是最大的赢家,正是因为宴会中项羽的一时犹豫,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使其得以喘息,有了后来潜龙腾飞的机会,最终在垓下击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若是将自己代入当时的情景会发现,其实鸿门宴刚刚结束之后,并无绝对的赢家与输家。在历史专栏写作者胡策陌看来,鸿门宴的每一位参与者,无论是主角配角还是跑龙套的,都有自己的收获。

二位主角中刘邦保住了性命暂且不提,另一位主角项羽虽然没有取得刘邦的性命,却在当时兵不血刃地消除了来自于刘邦的军事威胁,得到了关中之地。

配角张良救了自己的主公刘邦,项伯还了张良的人情,范增、樊哙也因这场饭局得以在历史上留名,至于舞剑的项庄,虽然只是个跑龙套的,但至少也在宴会上秀了一把,给后人留下一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场鸿门宴的确是为后来的天下归属,做出了既定。

几千年的历史中,人们往往喜欢将重要的事情放到饭桌上来解决,不知有多少曾经的饭局也如同“鸿门宴”一般,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与人物的命运。

前面所提到的历史专栏写作者胡策陌所点评的历史上的重要饭局,可不止鸿门宴一场,在他所著的《改变历史的饭局》一书中,将看到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二十场重要饭局中所发生的故事。

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历史评论写作方式,作者的切入点是从“饭局”这个以往在史书中虽然会经常提及,但读者却并不一定会在意的元素来讲述的。

故事还是从前的那个故事,历史还是曾经发生的那段历史,讲述的方式不同了,思维的高度不同了,从中所取得的收获与思考自然也是与以往不同的。

就像是《改变历史的饭局》一书中的卷首语中所提到的那样,“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在局”。 饭局中的智慧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参透的,历史的是是非非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说得清楚的,我们今天读这些古人曾经所经历的“饭局”故事,自然品的也不是历史的虚热闹,而是故事背后所隐藏的古人的做人原则与处世的智慧。

  《改变历史的饭局》读后感(三):看古人如何一宴定天下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喜欢在饭桌上商谈事情,因此“饭局”也就不再是一顿简单的便饭,而是一种高手过招的博弈,你来我往间,历史就在一次次“饭局”上悄然改变,而那些历史的胜利者,又是如何“一宴定天下”的呢?

《改变历史的饭局》由胡策陌编著,作者精选了历史中最著名的二十顿饭,详细讲述饭局中所发生的故事,解读饭局中的刀光剑影,剖析那些堪称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细节,向读者展示中国饭局千古事。

01 分秒间,一念决生死

鸿门宴,是写进教科书的饭局,这场饭局可谓是真正的命悬一线。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群雄争霸,在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时,刘邦已经早一步到达了咸阳。原本贪图享乐的刘邦一改往常的姿态,既不谋财,也不享乐,反而是一副礼贤下士,爱民如子的君王做派,得到了城中百姓的爱戴,也同样引起了项羽的注意。

此时刘邦与项羽实力相差悬殊,自知强攻的结果只能失败,所以刘邦改为智取。在著名的鸿门宴之前,刘邦打听到张良和项伯有交情,于是先宴请了项伯,探查项羽的态度。这顿饭虽然是鸿门宴的开胃菜,却也是句句存在着玄机。

见面之初互相吹捧寒暄自然必不可少,卸下防备的项伯很快便和刘邦结成儿女亲家,拉近关系以后,双方开始商谈正经事。刘邦道:“我入关以后,分毫都不敢擅动,我所做的统计官吏、百姓、库存等行为都是为了等待将军的到来啊。”

刘邦此话不仅解释了自己那些擅自做主的行为,同时也是在向项羽表忠心,希望项羽相信自己只是在为项羽办事。但是项伯也绝非好骗之人,他心里很清楚刘邦这些言辞存在着漏洞,但并没有把实力弱小的刘邦当做项羽的敌人,所以项伯也没有当面揭穿,而是建议刘邦早些去和项羽道歉,免得刀剑相向,伤了和气。

有了项伯的说情,项羽也就相信了刘邦并没有争夺天下的心思,于是决定宴请刘邦。此时,所有人都认为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却看出刘邦只是缓兵之计,此人不除,必有后患。席间,范增安排项庄舞剑,想要刺杀刘邦,结果被项伯出手相助,最终刘邦得以逃生。

历史证明,这虽然只是一顿简单的宴会,却决定着中华大地未来的君主究竟是谁,项羽曾有很多的机会能够解决掉自己的竞争对手,可因为一念之差,放走敌人,也造就了自己自刎于乌江的悲剧。

02 须臾时,一语换人生

和项羽的一念之差错失天下不同,朱元璋则是一念之间得天下的典型代表。朱元璋出身低微,本是地主家的放牛娃,最初的人生理想不过就是填饱肚子,他是如何从草根逆袭成传奇王朝的开国皇帝呢?那要从一顿牛肉开始说起。

相传,朱元璋的父亲为地主家做工,朱元璋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地主家的放牛娃,与种地相比,放牛可是一个轻松的工作,小伙伴们羡慕不已,所以朱元璋也就成为了孩子王。有一天一群孩子聚在一起聊天讨论肉到底是什么味道的,讨论来讨论去,几个人越来越饿,也就越来越渴望吃一口肉。

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说:“被打死,也比被饿死强,跟着俺,俺请你们吃肉!”于是他就带着小伙伴们杀了一头小牛崽。地主发现自己家的牛少了一只,将朱元璋狠狠地打了一顿,但是朱元璋却始终没有说出小伙伴们的名字,也正是因为这一顿肉,让他的小伙伴们坚定的相信朱元璋是一个讲义气的汉子,愿意跟随他出生入死。

在朱元璋的人生中有过很多次惊心动魄的饭局,但是这一次看起来不太体面的饭,才是朱元璋反叛意识的觉醒,让朱元璋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不想过着放牛娃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这顿不起眼的饭局,让朱元璋收获了日后的左膀右臂,创造了传奇的大明王朝。

03毫厘处,一宴定天下

诚然,伟大的人物并不是因为熟悉饭局规则而成就千秋霸业,他们的身上都着诸多优点。比如他们有“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的决绝;他们有“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的赤城;他们有“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的的担当。

饭局上的果敢决断只是他们性格中的冰山一角,饭局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饭局上的判断与决定也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潜意识。因为时刻保持警惕,他们能够在危难中脱身,因为洞察一切,他们能够在饭局中巧定乾坤。

饭局上的知识还有很多,不如走进《改变历史的饭局》,聆听王侯将相的故事,虽不能帮助各位功成名就,但也许能收获一些饭局上的加分小技巧。

  《改变历史的饭局》读后感(四):斗智斗勇的年代,这三场饭局教给我们的职场生存之道

  

前些天看了一则新闻,关于酒局的。

当事人是一名快消品的销售,最近刚入职一家新公司,正赶上公司组织年中聚餐。但因为他不太会喝酒,也不喜欢喝酒,所以在聚餐时没有主动给领导敬酒。他也提前跟大家说了自己不胜酒力、喝了酒会过敏的事,但大家都觉得他太不尊重同事和老板了。结果第二天,当事人被公司开除了,原因是公司的销售岗位需要敬酒陪酒,不会喝酒很难胜任这项需要在酒局饭桌谈生意的工作。

在中国社会文化中,饭局酒局的重要性确实很大,很多大事情都是在饭桌上干出来的。所以也能理解,在商场上人们把酒局饭局看得非常重要。

于是就想找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中饭局的书来读,没想到真的有。《改变历史的饭局》这本书,对中国历史中那些知名的饭局、不知名却影响了历史走向的饭局、左右了某个人一生的饭局做了整理和剖析。作者胡策陌,原名裴帅,作为一名工程行业的从业人员,他却深爱历史,熟读中国历史,善于借古讽今,所以在这本书中,他借用历史中那些知名饭局,来剖析中国饭局文化的走势及影响。

作者在书中说: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在“局”。饭局体现的是一种进退得失、一种人情世故、一种博弈手段,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与处世智慧。

一次饭局就像是一次政治博弈,在独特的中国饭局文化形成中,有一些饭局真的做到了改变历史的走向。

一、在饭局上讨论谁最厉害,是一道送命题

在饭局上,和比自己权力大、能力强的人讨论谁最厉害,绝对是一道送命题。

而这道送命题的最早出题人,就是曹操。

公元199年6月的某一天,曹操在自己的府邸和刘备煮酒谈论。时任大司空的曹操对时任使君的刘备道:“天下英雄独使君与操耳!本初等辈不足论!”当时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一声巨雷炸响,刘备浑身一哆嗦,脸色苍白地把手中的筷子勺子统统掷到了地上,一副惊吓过度的样子。

曹操这么问,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和人言,谋士程昱对曹操说过:“刘备,使之英雄,不如早除之。”连他的谋士郭嘉也认同这句话。所以曹操在许昌宴请刘备时,便说了这句话来试探刘备。

这场“青梅煮酒论英雄”的饭局上,刘备把吹牛的机会全让给了“领导”曹操,自己作为一个捧哏胆战心惊地吃着饭。领导悄悄对这个刚收服的下属说,全单位只有咱两个是英雄,其余全是废物。一是为了试探,二是为了安抚让属下感恩戴德。

刘备的做法,也给我们上了一课。天时地利人和,一声炸雷,他状似惊吓过度地扔了筷子,表明自己“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借此机会,曹操才放过他。

要知道,当时曹操和刘备讨论过的那些军阀首领,可全部都被灭杀。而刘备,是侥幸逃脱的唯一一人。

二、利益冲突的对手请你吃饭,十之八九是一场鸿门宴

要问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饭局,大家十有八九的回答都是鸿门宴。这场宴会为什么这么出名?因为这场宴会奠定了大汉朝的起点,见证了楚汉相争胜利者的脱颖而出。

楚汉相争,利益冲突的项羽和刘邦本来就不对付了,但项羽当时的势力实力都太强,硬碰硬刘邦是干不过他的。所以当项羽摆下了鸿门宴这顿饭局,刘邦也只能硬着头皮去赴宴了。

当时项羽摆鸿门宴的目的,确实是为了诛杀刘邦,而且他也有大把的机会要杀刘邦。这也就看出了,在利益冲突的两方,如果有一方突然宴请另一方,多半摆的就是不怀好意的鸿门宴,意图打压对手,杀掉对手。

结果刘邦也给我们上了一课,先有项庄舞剑,后有樊哙闯帐,还有张良献玉。他在这场杀机四伏的宴会中的帮手可是个顶个的强。

《改变历史的饭局》中作者说,这场鸿门宴,项羽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兵不血刃 夺得关中。刘邦也算是留下一命,皆大欢喜。

鸿门宴的意义,大概就是为了告诉我们,对于不怀好意又局势错综复杂的饭局,我们应该找好自己的定位,安分守己,小心谨慎。

三、吃了上级宴请的那顿饭,也许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上级突然宴请你,你慌吗?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告诉你,慌就对了。

赵匡胤请自己当年一起打天下的部下吃饭,推杯换盏间突然说,我能当上皇帝,都是兄弟们的功劳,但我现在睡不着觉啊。兄弟们问为什么,他突然将酒囊扔到了地上冷哼说,现在这里除了咱们兄弟也没有外人,你们谁要当皇帝,就把我射杀了吧!兄弟们都吓坏了,不知道怎么接话。赵匡胤又说,你们不想当皇帝,那就别不拿自己当外人。于是,兄弟们都交了兵权,赵匡胤愉快地成了真正的主子。

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了很多手段,杯酒释兵权只是其中的一环,却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他心里明白什么样的人可以吓唬可以拉拢,他的部将们也明白他的意思。所以这一场宴会结束,看起来皆大欢喜。

上级的饭不容易吃,代价可能是兵权,也可能是接下来的命运。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饭局和政治始终是若即若离、朦朦胧胧地关系,每一顿饭局,都是一场博弈与较量。比较良性的就如吕不韦与嬴异人,打下共赢的局面,而恶性的就如请君入瓮,必有一伤。

一顿饭可以左右一个人的人生,一顿饭也可以改变一个时代,一顿饭更可能影响历史的走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