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华盛顿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华盛顿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2 02:10: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华盛顿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华盛顿传》是一本由[美]约瑟夫·J.埃利斯(Joseph J. Ellis)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盛顿传》读后感(一):有瑕疵的华盛顿

  华盛顿的历史地位自不待言,亨利·李曾用了“三个第一”来形容美国的国父:“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对于这样一个伟人,很多传记作家、艺术家都不吝笔墨,大肆渲染其伟大光辉的形象,甚至将其捧至云端,奉为圣人。但在美国传记作家约瑟夫·J·埃利斯看来,华盛顿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虽然是一个创造历史的伟人,也并非十全十美,毫无瑕疵。而这些瑕疵,更加凸显了华盛顿更加崇高、更加令人敬仰的品德和特质。用约瑟夫·J·埃利斯在《华盛顿传》中写道,就是要“着眼于抓住华盛顿的性格特征,试图画出一幅鲜活的肖像画”。通过约瑟夫犀利的笔触,可以看到华盛顿真实生动的那一面。

  《华盛顿传》读后感(二):一身烟火味的华盛顿

  伟人的传记一般是比较乏味的,因为后世的崇拜和我国特色的体制文化原因,往往政治人物被描绘成几乎神一样的人物,在鬼神转世祥瑞庇护的出生,完美无瑕的人物品格,神机妙算的运筹帷幄,每每大难不死的命运眷顾……你很难想象大英雄拉屎放屁是个啥样子。而本书恰恰不是,让美国国父走下了神坛,闻得着的烟火味,感觉伟人距离我们很近。

  书中华盛顿的伟大就不赘述了,倒是其合乎人性的缺点和瑕疵印象深刻。

  其一,华盛顿身上似乎有着小农阶级的劣根性,决定了其对财产尤其是土地极度看重和吝啬。其甚至为了步入富人阶层,放弃了所爱恋人,而赢取了一个寡妇。其退位后大量的气力放在了庄园的打理上也能看出这一点。

  其二,华盛顿是大陆军总司令,美国军事统领,但与事实相反,其一生打仗胜少负多,抗英战争的胜利似乎也有些胜的莫名其妙,多得益于英军统帅的糊涂指挥。而且其身上往往多有匹夫之勇,在与英国抗争中,他多想正面硬扛这点可见一斑。还好其也是个现实主义者,采取了游击战术,最后拖垮了法军。

  其三,其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如其内心反对奴隶制,总统任职八年期间却不敢公然赞成废除奴隶制(直到其死后遗嘱才提到要解放家奴);而其成为坚定的反英分子,走上反英道路根本不是由于他有爱国精神,而是因为英国对美国贸易的垄断,钱财被英国人骗取,在西部的殖民地因为英国态度而差点失去;同时其作为“一国之君”,除了在殖民地等少有方面立场坚定外,似乎多在抹浆糊,乐意成为摆设。甚至在手下汉密尔顿与麦迪逊,杰斐逊闹翻后,也秉持着和事老的角色。

  其四,其又是一个非常虚荣,爱惜羽毛的人。其极力掩饰历次战争的失败,多找原因不断推卸失败的责任;甚至对成名后往来的书信也有选择性的进行销毁;一言一行都想着其在后世的声誉。

  其五,其还不是个处处英明神武的角色。多被如汉密尔顿等手下利用,差点阴沟里翻船。

  当然,以上无论种种,掩饰不了华盛顿的伟大。但正是这些瑕疵,让我们看到了人在历史中的局限性,也更相信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伟人。翻完本书,赞叹的不仅仅是华盛顿本人,而是美国的民主,人人生而平等的潜台词无疑就是伟人也是人,七情六欲,吃喝屎尿,一样也不会少。我想,这是本书最震撼我的地方吧。

  《华盛顿传》读后感(三):千年来最伟大的人

  如果要评选千年来最伟大的人,我应该会投票给华盛顿,就因为那史上最伟大的退场,1783年的安纳波利斯。 对于历史人物,随着他们的逐渐远去,我们越来越难去真切的了解他们的行为和内心,尤其是对华盛顿这种活着时就已被当作尘世圣徒的人。围绕他的生平,历史上各路传记作者极尽能事,为我们描绘了桩桩件件趣闻轶事,很多时候确实真假难辨,就像埃利斯的这本《华盛顿传》,谁也不能说它真切的反应了华盛顿的一生。然而,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华盛顿有着非凡的气质,有着无与伦比的判断力和自控力。 华盛顿所处的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星光灿烂的时期。论天才,应属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这位从加勒比海一路从底层爬上金字塔尖的悲情英雄,定义了美国政府和金融系统;论博学,他不如托马斯•杰斐逊,这位《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绝对是惊才绝艳、多才多艺的人物,约翰•肯尼迪总统宴请诺贝尔奖得主时就曾说过,白宫的宴会厅从未出现过这么多各方面的天才,唯一的例外也许是杰斐逊总统一个人在这里用餐的时候;论对政治的感悟,显然詹姆斯•麦迪逊是个中翘楚,这位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之父,对于政治手段的运用实在是炉火纯青;论对法律的理解,他的崇拜者、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大法官约翰•马歇尔,才是最终真正实现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人;论对理想的追求和自由的向往,浪漫的法国人拉法耶特侯爵,才是这几个字的最佳注解。但是,对美国来说,最无可替代的还是华盛顿。 美国的建立过程有两个独特的创造性时刻,赢得独立和创建国家,而华盛顿在这两个创造性时刻中都是中心人物,亨利•李则简洁把他概括为“战时第一人,和时第一人,国人心中第一人”。他是一个行胜于言的人,他时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预言家般确认了这个国家的发展轨迹。所以,在独立战争中,他虽然注重个人声名、认定硬碰硬才是贵族该采用的战争手段,但还是听从手下的意见采用了费边策略;也因为如此,在建国初期,他才能在举国声讨《杰伊条约》时,不怕声名受损,毅然决然的签署它。他懂得人类和国家都是受利益而不是理想驱动的,放弃对利益的控制不仅有害而且致命,他从来也不认为靠个人的道德约束能够把国家经营好。 相比判断力,更让人佩服的是其无与伦比的自控力。他是个内心有着火山般情感的人,但外表却平静如水;他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让其贵族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在唾手可得的权力面前,真正摆脱了诱惑,所以才有了1783年和1796年两次辛辛纳图斯般的退场。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安纳波利斯那次“人世间从未见证过完美的谢幕”。他没有变成罗马的凯撒,也不是英国的克伦威尔,同样避免了法国人拿破仑的命运,于是,他没有成为别人的翻版,而是成为了美国的华盛顿,一个尘世间的圣徒,一个半神半人的符号,一个千年以来最伟大的人。

  《华盛顿传》读后感(四):从凡人到开国总统的成长历程

  就像《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和《革命之夏:美国独立的起源》等书一样,约瑟夫·J·埃利斯的作品可谓内容精炼,篇幅适中,文笔犀利,分析深刻,饱含真知灼见。全书约20万字,读起来赏心悦目(顺便插一句,作为美国建国史和开国元勋研究的专家,也希望作者的《杰斐逊传》、《美国创世纪》和《开国四伟人》等书能尽快出版)。

  作者依据华盛顿的书信、日记等大量原始材料,以其独到的眼光,细致入微的观察,简洁流畅的笔触,引领读者深入华盛顿的内心世界,了解华盛顿的心路历程、性格特征和政治见解,理解华盛顿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凡人,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创造美国历史的伟人的。

  作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英雄、建国之父和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成为美国历史上毋庸置疑的第一人,尤其是他毫不贪恋权位的榜样作用,对美国的政治体制影响至今。独立战争的英雄亨利·李曾用“三个第一”来评价华盛顿:“战时第一人,和时第一人,国人心中第一人”,用于归纳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立下的巨大功绩,对美国国家政治制度奠基和示范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在其伟大的人格在国民心中的形象。

  华盛顿并非一个超人,其单项能力也不见得出类拔萃,在作者看来,“本杰明富兰克林更聪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更有才华,托马斯杰斐逊的学识更为精深,詹姆斯麦迪逊在政治上更为精明,但这些杰出人物却一致肯定华盛顿是他们中最为杰出的”人。

  华盛顿并非一个完人,也有很多缺陷,如对土地的渴望和终生追求,也并非一生下来就是一个伟人。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评价林肯那样,“林肯伟大的本质是他在政治和种族思想上的成长能力”,华盛顿更是如此,他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这也是他一生的遗憾,也没有专门学习过现代政治。但他在殖民时代作为种庄园主、殖民军指挥官和州议员的经历,在独立战争时期作为大陆军总司令的经历,使他对美国社会的现状,对美国政治的构想,对美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国家性质的认识,对外交关系的认识,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远超烂漫理想主义的杰斐逊等人。

  本书的翻译也是相当不错的,译者及编辑下了很大的功夫。下面是书中存在的若干文字瑕疵,写下来供参考:

  70页,“唐森德法案(Downshend Act)”,国内出版物大多译作“唐森法案”故最好去掉“德”字。

  112页,“华盛顿却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进行修整”,“修整”应改为“休整”。

  140页,“也不觉得有多么有趣”,一句话中出现两个“有”字似显累赘,故应去掉第一个“有”字。

  151页,“英政府就像‘好像被一颗子弹击中了胸膛’”,“就像”和引述中的“好像”重复,应去掉“就像”两字。

  254页,“此时杰斐逊还尚未离开”,“尚”字本身就有“还”和“仍然”等意思,是文言的表达方式。前面再加一个“还”字,词义重叠。故只需保留任何一个字即可。

  263页,“进入1776年夏天”,“1776”应改为“1796”。虽然只是一个数字之差,但应算一个严重错误。

  《华盛顿传》读后感(五):不完美的人生更有魅力

  年前的美国大选,看特朗普和希拉里的针锋相对,着实让人捏了一把冷汗,尽管最后以希拉里的败北而告终,但我们不禁好奇美国的大选制度是如何诞生的,这就要追溯到美国刚建立时,也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的缔造者乔治·华盛顿。此前,我对华盛顿的了解一直停留在中学历史课本里,他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由于他对美国做出的巨大贡献,被尊称为“美国国父”。而看了这本《华盛顿传》,才对他的生平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从封面可以看出,一身戎装,骑着白马的华盛顿是多么的意气风发,或许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此书作者约瑟夫·J·埃利斯,是美国建国史领域的权威学者,致力于研究美国的开国元勋,并为他们一一立传,撰写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美国建国史作品。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者认为华盛顿伟大的背后蕴含了不少缺陷,为了大众不被蒙骗,他决心尽力还原一个最真实、最鲜活的华盛顿。因此,作者在浩瀚如海的文献中,挖掘出最能反映华盛顿性格和心理的记录,并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有血有肉的华盛顿。 关于华盛顿的童年资料很少,只知道父亲在他11岁就去世了,他与母亲的关系也不太融洽,只接受了小学程度的教育,就被母亲逼着学习农务,这样的家庭环境能培养出传奇的华盛顿,着实让人不敢相信,因此他从小严格要求自己,独立自主,才有了之后安抚众人的沉稳一面。他第一次接触战争是在22岁,穿梭于法军和印第安人之间,并藏身于幕后,将过程的细节全都披露给媒体,不过他还是太年轻了,计划虽好却以失败告终,也间接导致了法印战争的爆发。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华盛顿汲取教训,在莫农格希拉战役中,尽管伤亡惨重,但他冷静的在炮火中组织军队撤退,成为英雄般的人物,此后几年,他继续领导弗吉尼亚团,并将其培养成最具战斗力的队伍,这也为他积累了不少军中威望和打仗经验。不过他不在乎军队地位,结婚后他回家当起了农场主,过了十几年修心养性的生活。直到独立战争的爆发,念及以往的经历,包括个人品行和威望,华盛顿成为当之无愧的统帅。当然,华盛顿不算军事奇才,在引领美国未来的战争中,他收获了不少失败,可他总能及时总结经验,在绝境中逆袭,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这样一个开国元勋,在战争结束后,毫无留恋的离开台前,放弃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反而回归家庭。说到家庭,我不得不赞美他,因为他对爱情的忠贞,不嫌弃妻子的寡妇身份,视继子如己出,遗憾的是他没有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英雄人物,能如此洁身自好,实在难得。这足以说明华盛顿的自律,正是他的个人魅力让大众折服,即便他退居幕后,依然能以自身威望支持制宪会议,通过1787年宪法,才有了如今的美利坚合众国——世上第一个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因此他代表了美国自由和民主的精神,首都以他命名,货币有他的肖像,他也继续伫立于总统山,默默守护着美国人民。 慢慢读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华盛顿并没有想象中十全十美,亦没有传闻中吹嘘的骁勇善战,他是人不是神,他也会有错误,也会有失败,但这些也赋予了他别样的魅力,作者用客观的事实和精辟的语言诠释了一个真实的华盛顿。

  《华盛顿传》读后感(六):开创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的美国国父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公益霎哈嘉瑜伽(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302386/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时大陆军(Continental Army)的总司令,1789年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其同时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位以“总统”为称号的国家元首),在接连两次选举中都获得了全体选举团无异议支持,一直担任总统直到1797年。

  华盛顿早年在法国印第安人战争(French and Indian War)中曾担任支持大英帝国一方的殖民军军官。之后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率领大陆军团赢得美国独立,他拒绝了一些同僚怂恿他领导军事政权的提议,而回到了他在维农山(Mount Vernon)的庄园恢复平民生活。在1787年他主持了制宪会议,制定了现在的美国宪法, 华盛顿并在1789年,他经过全体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而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在两届的任期中设立了许多持续到今天的政策和传统。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也自愿地放弃权力不再续任。之后他便再次恢复平民生活,隐退在弗农山庄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华盛顿揭竿而起的那一天起,他的一生就是整个国家的缩影。华盛顿始终被学者排名为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之一。2006年,华盛顿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2位。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华盛顿名列第27位(新版第26位),是该榜排位最靠前的美国人。

  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组织机构精干的联邦政府,颁布司法条例,成立联邦最高法院。他在许多问题上倾向于联邦党人的主张,但力求在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民主党)之间保持平衡。他支持A.汉密尔顿关于成立国家银行的计划,确立国家信用。批准T.杰斐逊所支持的公共土地法案,奠定了西部自由土地制度的基础。1793年,再度当选总统。1796年9月17日,他发表告别词,表示不再出任总统。从而开创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次年,回到维农山庄园,于1799年逝世。因对美国独立作出重大贡献,被尊为美国国父(美国之父)。在今天,华盛顿的脸庞和肖像通常被作为美国的国际象征标志之一,并也成为了旗帜和国玺的图像。或许最普遍的就是1美元的钞票和25美分硬币上他的肖像了。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则以华盛顿为名。华盛顿对于联邦政府哥伦比亚特区的建立有极大关联,也是他挑选了白宫的位置。因此后来建立了华盛顿纪念碑以纪念他,纪念碑也成了华盛顿特区最著名而显目的地标之一。华盛顿也在遗嘱中捐赠了一部分资金,以在当地建立一所大学,而这所大学后来便命名为乔治华盛顿大学也纪念他。华盛顿和托马斯·杰斐逊、亚伯拉罕·林肯、西奥多·罗斯福等四位总统一起被卡尔文·柯立芝所选上,他们的脸庞被刻在拉什莫尔山的巨大石壁上,成为美国最知名的雕像群之一。

  《华盛顿传》读后感(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成铸成也非一日之功

  华盛顿让人佩服的一点是,不贪恋权利,既不想做国王,又不想当独裁者,于是他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一个至今美国任然奉行的先例,同时也铸就了华盛顿的神话。当然,比起军事打战,他比不上老毛,当时在治国这方面,他比老毛要强点,这或许就是人无完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是最后开创的国家却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而华盛顿一众打造的美利坚,一直存活着,直至今日成为全世界不可忽视的庞然大物。

  什么是伟人?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并受到绝大多数人尊敬,我想这应该就是伟人了吧。无疑,华盛顿可以冠以伟人的称号,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率领大陆军团赢取了美国独立,这一点就足以让他立足于伟人之列。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制定了沿用至今的美国宪法。这让我想到了拿破仑,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骄傲并不是我所指挥的那四十次胜仗,但是有一样东西不会被人忘却,那就是我的《民法典》”,而我认为,华盛顿最伟大的是,制定了宪法,宣读了《独立宣言》,这部宣言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那时,美国以自由著称。1789年,华盛顿经过全体选举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成为了美国第一任总统。

  拿破仑曾称赞华盛顿:“后世将会永远记住华盛顿,一个伟大帝国的缔造者,而我的名字则会在革命的起伏中飘散。”也许唯有身居高位后的功成身退,才能名传千古荣誉中外。而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滑铁卢神话的终结,预示着拿破仑时代的结束,虽是多个帝国的职权者,当死亡历史留下的只是他的名字与战绩,而华盛顿,他的名字是美国的首都,他的头像出现在总统山和美钞上。通过以上种种,我们知道他是美国的缔造者、第一任总统,但在这些威名的包装下,真实的华盛顿是个怎样的人呢?本书所要讲的,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如何成为一个伟大史诗、创造历史的伟人。

  本书设计非常精美,绿色森林背景,华盛顿骑着白马。磨砂的纸质与硬皮精装,拿在手中阅读,非常有手感。只读《哈利波特》的人永远无法理解《华盛顿传》的胸怀,作者写作的手法呈现出历史的硬派感,阅读起来非常有画面感,仿似书中说述说的画面,就如无声电影般,在脑海中播放,这或许就是硬派历史的魅力所在。

  在没有伟人光环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书中是这样评价华盛顿的:“并没有能力洞察历史的下一步走向,"从任何一个标准来看他都并非军事天才,”不仅如此,作者还不忘不到,“他战败的次数比打仗的此数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成铸成也非一日之功”。华盛顿出生于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他在青少年时期并没有能够接受系统教育,他的许多知识来处实际的锻炼。这个例子到现代照样适用,我指的适用是人可以没有系统教育,但是依旧得不断的学习,否则就会被时代与历史所抛弃。在“七年战争”爆发后,华盛顿在英国服役,任上校副官,后被委任为弗吉尼亚民兵总司令,这些使他获得了一些军事经验,有趣的是,在1753年,华盛顿22岁的时候,无意间成为了法国印度安人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在历史的参与者看来,华盛顿仿佛拥有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力量,这个或许就是小说或者动漫里面常道的主角光环与人格魅力,这种感觉或许就是让伙伴有种信赖感,用现代的说法来翻译,用“领导力”一次来概括或许比较恰当。他年轻时参与的法国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事,经历的失败远大于胜利,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失败是胜利的老妈,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经历失败一蹶不起,一种是在经历失败,反思自己的所犯的错误,以期下次做的更好,华盛顿就是后者,他利用在法、印第安人的战争挫折把吉弗尼亚团练成当时北美最具战斗力的队伍。最后队伍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击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陆军。

  虽在文字下看起来,显得比较简单,但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现实的艰辛,在失败后他的内心同样痛苦、狂欢的背后他也是彷徨。埃利斯用他的笔尖,剖解开历史的迷雾,,画出一幅鲜活的肖像画,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华盛顿。

  《华盛顿传》读后感(八):开国之父华盛顿

  作为美国开国之父,华盛顿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任何国家的成功都离不开第一步:独立。没有独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成,所以说无论是杰斐逊、富兰克林、麦迪逊、亚当斯在他们自己方面的成功和华盛顿都是不可以比的。

  华盛顿有着过人的领导力,他提拔的第一个人才,詹姆斯麦迪逊,后来成为他最信任的司法和行政方面的顾问,并在他和国会之间担任非正式的联络人。他是《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之一。他起草了欢迎华盛顿就任总统的祝词,接着又替华盛顿草拟了答谢词,麦迪逊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力,集渊博的政治学者和非凡的政治策略家于一身。

  华盛顿提拔的第二个人才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可以说他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之一,罗恩彻诺说:他的影响力甚至比美国总统还重要。他和杰斐逊分别是如今的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创始人。从美国的后来走向看,如果美国按照托马斯杰斐逊的设想走那么美国肯定不是今天的美国,杰斐逊主张农业立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主张金融立国。不得不说美国到现在依然是金融强国。也许是因为汉密尔顿出身贫寒,这养成了他闯劲十足、我行我素的作风。在战争期间他是华盛顿的副官,他对华盛顿内心的想法的洞察也是无人能比的。汉密尔顿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了一套明确的国家经济政策,确立了联邦政府的最高权威,毫无疑问,这就保证了国家对财政政策的控制,而没有必要去迎合各州。当杰斐逊和麦迪逊一边反对汉密尔顿的财政计划时,另外一边又在新首都的选址上喋喋不休。而华盛顿则考虑得更为长远,他将首都视为国家活力的聚焦点,能够扫除地区间的猜疑,实际上这是一个在地理和象征意义上都能起到统一作用的地方。

  在外交上,华盛顿也是一副事必躬亲的态度,在第二次和英国将要发生战争期间,他召集了所有内阁成员讨论意见。当危机消除时,决策期间,有2个清晰的事实确立了下来:首先,为了避免战争,华盛顿几乎不惜一切代价,他相信这个脆弱的国家这时3既没有军事力量,也没有经济实力来抗击英国巨人;其次,更加符合华盛顿本人想法的是汉密尔顿而不是杰斐逊的战略观点。

  对于杰斐逊来说,华盛顿可以说把他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当作养子来看,对他们有着很高的期待。但是华盛顿也同意一些人的看法,认为杰斐逊是“美国政治家中最工于心计、最孜孜以求的两面派人物之一”。无论是在发表关于有损华盛顿声誉的声明还是在暗中中伤华盛顿的声誉。华盛顿之所以发现杰斐逊不道德是因为杰斐逊从未像汉密尔顿那样承认自己的政治野心有多大。对于杰斐逊污蔑华盛顿贪恋权力,最好的说明就是:“华盛顿那独一无二的、放弃大陆司令和总统职位的决定。”这表明他已经征服了自己的野心,而事实却是,他完全认识到,所有的野心从本质上说都是无法满足、无法克服的。他非常了解自己,所以不会幻想自己超越了人类本性。和在他之前的尤里乌斯凯撒、奥利弗克伦威尔,以及在他之后的拿破仑、列宁都不同,他明白更大的荣誉取决于子孙后代的判断。既然希望永远存活在后代人的记忆中,就必须表现出巨大的自信,将一切留给后人去定论。华盛顿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华盛顿每次都放弃一些东西,然而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每一次的放弃都使得他获得了更大的回报,丰厚的财富,战争的胜利,在世人心中永垂不朽的地位。所有的主动放弃都导致了另一次获得。华盛顿那富有戏剧性的自我控制力,我们就能注意到他内心不断进行着的冲突,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华盛顿在自己的野心的砧板上,锤炼出了关于政治的基本信条。

  华盛顿使得得以美国独立,即使在他可以做国王或者终身总统时,他依然懂得何时离开,为后代树立了榜样。就从这方面来说,华盛顿可以说是无人可比。

  《华盛顿传》读后感(九):不可思议的胜利(书摘节选)

  当华盛顿和美法联军主力部队于9 月15 日到达时,约克镇的所有出路都被堵死了。“将来的命运会如何,我们还很不确定,”几个星期以后,华盛顿写道,“但我们预见到康沃利斯的军队将元气大伤,这让我们十分满足。”华盛顿盼望了整整6 年的转折性战役终于要来临了,尽管它比想象中来得晚,也没有发生在纽约。事实上,战场距离玛莎作为嫁妆交给他的庄园不足50 公里,近到他那年轻的继子杰基都可以过来做他的助手了。

  约克镇之围实质上是一场军事工程的较量,而这方面恰恰是大陆军的弱项。幸好法国盟军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军事工程师。结果,华盛顿虽然是名义上的总指挥,但实际上约克镇之围完全是一次法军的行动。华盛顿把注意力放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比如发布了一份包含55项条款的备忘录,明确每位军官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他还获得了向英军防御工事发射第一枚加农炮的礼节性荣誉,据说炮弹正好击中了一群围坐在一起吃饭的英国军官。然而大部分时候,华盛顿只是四处视察,努力让自己忙一些,单等着康沃利斯的军队被慢慢困死。

  报 告

  1781 年10 月5 日

  今天晚上没有月亮,大雨滂沱。大陆军的一队坑道工兵试图将战壕挖到离英军防御工事边界500 米的地方。约瑟夫·普拉姆·马丁(Joseph Plumb Martin)中士负责挖掘工作,他年仅21 岁,却已经是参战6 年的大陆军老战士,作为新英格兰千千万万穷苦农民中的一员,他签下的应征合同规定“服役至战争结束”,因为只要仗一直打下去,当兵就似乎是唯一适合的选择。当他在泥水里挖掘时,一个陌生人出现在马丁的小分队所在的战壕中,并请求他们干活的时候保持安静,因为英军的岗哨就在不远处,一旦被发现或抓获,就可能将重大的情报泄露给敌人。马丁觉得这个建议出发点是好的,却没有什么用,用他后来的话说,“人人都明白,坑道工兵是不可能得到敌人的宽恕的”。这就是说,一旦被发现,他们一定会被打死。接着,一群军官匍匐进入战壕,马丁听到他们称呼这个陌生人为“阁下”。这使得马丁疑惑不解,不明白为何总司令如此无所事事,又为什么故意让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华盛顿显然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上述想法。第二天晚上,他又一次加入到小分队中,并且还扛了一把镐,这样历史学家就可以记下—虽然并不准确—华盛顿将军亲自挖掘了攻破约克镇的第一道战壕。

  10 月17 日,康沃利斯终于意识到失败不可避免,于是要求与华盛顿会面商讨投降条款。在此之前,华盛顿只和一个投降者谈判过,那是27 年前他还在尼塞西蒂堡时。他坚持要全体英军投降,允许一艘英军舰船载着保王党的军队驶离纽约。他在日记中谈到这48 小时的谈判时,强调的是英军投降在美军后勤改善方面的具体作用,而不是美军胜利的历史意义。他写给格拉斯的信中催促对方继续战斗,也许是指进攻查尔斯顿,这表明他并没有意识到约克镇大捷意味着独立战争的结束。

  10 月19 日,他骑上最心爱的战马尼尔逊,而败绩的英军则在法军和美军组成的夹道中穿过,当时的一位见证者说,有几位红衫军曾奚落美军衣衫褴褛,并拿这些光着脚的胜利者开玩笑。康沃利斯以生病为由拒绝参加投降仪式,而那位替他出席的人显然错把罗尚博当成了华盛顿,准备将宝剑交给这位法国将军。以前在康沃利斯保护下的数百名黑人奴隶(其中许多人已经因为天花而死去)试图逃到丛林里去。华盛顿下令将他们围捕起来,刊登布告以还给原来的主人。(其中可能还有华盛顿在芒特弗农庄园时拥有的一些奴隶。)美国历史上意义最重大的一场战役,也是华盛顿梦想了6 年的决定性战役,现在终于获胜了。然而华盛顿并不知道战争已经结束,离奇的投降场面更使得局势含糊不明。就个人而言,一场家庭悲剧使这一喧嚣的时刻更加混乱:华盛顿听说杰基因为在营地中感染了热病(也许是脑膜炎)而病倒了。11 月5 日,他来到继子的床边,眼睁睁看着孩子离开人世。

  《华盛顿传》读后感(十):战时第一人,和时第一人,国人心中第一人

  看完了本书,借用亨利·李为华盛顿写下的悼词,“战时第一人,和时第一人,国人心中第一人”。这一说法简洁而文雅地概括了华盛顿的三大历史功绩。而他的美名正是建立在这三大战功的基础上:率领大陆军克敌制胜,赢得了美国独立;守护者新国家草创初期、十分脆弱的阶段,捍卫了革命成果;纵观美国历史,除了华盛顿以外,没有一个人可以将这些任务完成得很好,也许根本没有人能去执行他们,这种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断被强调,这大抵也是华盛顿给美国历史的印记吧~

  如果参考亨利·李的三分段悼词,也可以将华盛顿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即革命前,革命中和建国后;革命前华盛顿作为一个上层家庭的次子,有机会接触上层社会的生活但是却没有享受到富人子弟读书求学当律师这条路,他17岁就去参军,没有上过大学这个事儿在他后期的人生中一直是心理的一个遗憾,也正因为这样,他在从政后对外的大量官方信件以及媒体发声中都是让助手代为完成的,很少能看到华盛顿真实性情书写的史料,按照约瑟夫·J·埃利斯的观点,相较于杰斐讯和麦迪逊,正是因为他没有受过系统的大学教育,所以他比至于另外几位国父更加有洞察力以及预见性,这种洞察和遇见帮他比别人更清楚的看到了美国的未来;另外由于他的家族背景,他有机会接触上上层社会人的喜好以及德行,这种对上层人的人性深谙帮他在从军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升官机会,虽然从军期间也做过一些错误的决策,但是帮他在弗吉尼亚崭露头角,也奠定了独立战争时期被任命为总司令的基础,这个时期对于华盛顿来说是一种人格上的定型。

  1775年革命开始时,他被推举为总司令带领殖民地的人民跟英国打仗,当时他以为只是打一场仗就可以回到芒特佛农继续做他的乡绅,结果这场战争一打就是8年,44岁的华盛顿也成为了一个52的老头,在战争初始,他也做过很多错误的决定,但是好在他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听进谏言,期间也经历过因为错误决策引起的不服,因为嫉妒恶意泼的脏水,但当他真的提出要辞职的时候,所有不和谐的声音就会消失的干干净净,在当时没有正规军的情况下,华盛顿带着一群雇佣的民兵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坚持8年等到了独立的结果,这艰难的8年时间才得以让他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领袖,从此成为美国人心中不可获取的神,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国人民的安全感。这足以称得上“战时第一人,国人心中第一人”的说辞;

  1783年美国得到英国的认可后,他回到了芒特佛农。但是此时以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伊策划的宪法主张把13个州联合在一起,此时他们三番五次的邀请华盛顿出城联合国的总统,这个时候华盛顿的态度很有意思,一面推脱但一面似乎又做好了接受的准备,跟现在的美国总统候选人大胆开放的竞争方式不一样,所以后世的历史学家在研究华盛顿当时的心态时摸不准他的真实想法,实际上那个时候把野心写在脸上似乎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儿,加上他可能确实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和热衷于权利,更多的是一种劝诫下的顺理成章。华盛顿对美国合时的贡献是把13个州组成的摇摇欲坠的国稳定下来,并且正是他在很多特定领域为行政部门开创了一系列制度先例,例如内阁制、控制外交政策、宪法否决权、行政官员的任命,以及立法议程的安排。用他说到自己“正在走无人涉足的土地”时,显然是在说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他所作的每一件事情都将确立先例。虽然在第二个任期内受到了很多来自杰斐迅及麦迪逊为首的反联邦党派的攻击,但是他依然维持了表面的平和和对联邦党派及反联邦党派应该给予的尊敬,并在第二任期结束时坚定的拒绝了要求其连任的请求,回到芒特弗农做一个悠闲的农场主,这种坦诚和放手让美国成为了宪法中倡导的和平民主国,这要得益于华盛顿的“放手”,这里他当得上“和时第一人,国人心中第一人”的称为。

  无疑,他是值得被人尊敬和赞美的,但归于现实,他毕竟是一个人。和在他之前的尤里乌斯·凯撒、奥利弗·克伦威尔,以及在她之后的拿破仑、列宁都不同,他明白更大的容易取决于子孙后代的判断。既然希望永远存活在后人的记忆中,就必须表现出巨大的自信,将一切留给后人去定论。他不断的检视自己的行为,不断克服自己的野心,以超然物外和保持沉默作为他的保护政策,以控制内容燃烧的激情。这一点有点像我国名将曾国藩,一生都在跟自己做斗争,不断与坏习惯、心魔做斗争,有点超脱自我的意思。通过放弃对萨利·费尔法克斯的爱情;1777年对英作战时,尽管本能地希望进攻,缺依然采纳了费边战略;在安纳波利斯象征性地交出佩剑;拒绝就任第三届总统;在遗嘱中规定将财产分割掉。都论证了他是如果一步步的自我管理的。也正是这样他做到了被后人永记的样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