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在巴蜀(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1000字
《大汉帝国在巴蜀(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是一本由饶胜文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汉帝国在巴蜀(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精选点评:
●蜀国不能中兴大汉,主要还是曹操不是项羽,对手太强,刘备不如刘邦,吴蜀还窝里斗,能灭魏就见鬼了。
●一部关于政治正确的书,被人所熟知的三国时代除了军事的较量以外还有很多不为人知或者是难以启齿的政治较量。读了让人很腻歪吧,政治正确这个东西,大家都不信,可又不能不坚持,明明明白这些都是假的,可其影响又不容小觑。
●隆中对固然出色,但缺乏对于政治战略的考量,刘备也无长远的政治眼光,夺取益州严重损害了其政权的合法性,称帝与进攻孙吴更是扇了自己一巴掌,所以诸葛亮的北伐,与其说是为了复兴汉室,不如说是为了保有蜀汉那剩下了的一丝丝合法性而已。此书考完研还得细读。
●政治方面讲得很透彻,但史实交待不完全,有些叙述则过于啰嗦。另外,书中文言甚多,且有些没有翻译,看起来比较吃力。
●作者饶富军事地理知识,兼之政治眼光卓越,以“道统”的争夺为主线,分十八个专题,叙蜀汉一国的兴亡,纵论刘备的崛起及其局限、诸葛亮在局限中的努力、蜀汉国策的调整和蜀政的衰败,助读者一窥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内在逻辑。堪称史学杰作。
●4.5/5 应该是近期读过的最好的书之一了 作者的视角虽不算是独树一帜 但从讲政治的角度对蜀汉的国运进行了解读 从而把历来从权谋和军事斗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升了一个层次 当然这种立意先行的书不可避免的不能完全符合严格学术论证的要求 但这本书本来就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 仅作为一家之言 动动大脑体操 也是极好的 ~ 总体评价为优 力推!
●今年读过的最为精彩的一本书,书名看起来像是通俗类的,但其实专业性比较强。这本书从蜀汉政权的合法性角度(道统)出发,分析了蜀汉的兴亡。青徐时代的刘备广施仁义,成就了英雄之名,也积累了政治资本。此后他以兴复汉室为信念,致力于成就刘秀那样的伟业。而用不义的手段从刘璋的手里夺取益州、急于称王称帝,也多少消解了刘备在道义上的优势,同时也使孙权开始频繁的背弃盟约。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掌政权,开始了多次北伐,这是因为北伐关乎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和存亡。唯有在北伐讨贼的旌旗下,天下才仍是汉室的天下,汉室仍享有天命,巴蜀这个以汉为号的才具有合法性,才能存在。诸葛亮死后,蜀汉不再继续大规模的北伐,谯周之类的人也不认同蜀汉享有天命,最终当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蜀汉放弃了抵抗,这个政权走向了灭亡。
●逻辑很强大,车轱辘话太絮叨
●强调政权合法性的论述,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多了一份理想主义的悲壮色彩。
●车轱辘话一大堆
《大汉帝国在巴蜀(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一):想在人文历史专业出头,逻辑能力很重要
20210119
第一章作者主要在论述刘备为什么被认为是英雄,除了“师出卢植”的名人背书之外,更多的是体现在他强大的聚拢人心能力。例证用的是刘备为什么能拥有徐州(对比袁绍和曹操),包括糜竺、糜芳对刘备的一路追随。对照现代来看,不论现阶段是否成功,能够团结核心队伍,并不断吸引新人才加入,的确是十分有潜力的创业者。
给我自己最大的感触是,人文历史专业才是真正考验逻辑能力的专业,毕竟理工科最终要以实验实践为最终标准,逻辑再自恰,结果不行就是不行。人文历史专业,因为人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一切都是假说和对假说的论证,只要逻辑自恰且能说服人,就可自成一家。
《大汉帝国在巴蜀(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二):关于假节问题
145页
本书第145页关于假节问题颇为荒谬按汉魏之际的惯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此段一直引用到了宋书百官志(上)
然而,宋书原文并非如此
晋世则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晋江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导居之。宋氏人臣则无也。江夏王义恭假黄钺。假黄钺,则专戮节将,非人臣常器矣。所谓使持节,持节,假节出现分级实是在晋代,而三国时期并无特殊划分,三词表示一个意思。所谓三国两级其实是指假节和钺两级,后者必然高于前者。
至于具体讨论可参看张小稳 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研究
《大汉帝国在巴蜀(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三):谶纬窥天命乎?
这是一本三国相关的进阶读物。
如果你想听那些精彩热闹的故事,这本书满足不了你,故事还是那些故事,却说的一点都不热闹。在对三国那些事熟悉了以后,看这本书,收获非常大!市面上很多很多三国相关的通俗读物,无外乎就是把那些事用五花八门的语言重新表述一遍,并没有什么作者自己的见解观点,更没有联系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进行的分析。这本书有,而且分析的很详尽。而且作为一本严谨讲历史的书,涉及到军事部署、战役,附有很详尽的地图,好评!
这是一本很难啃的书。第一眼的感觉,这本书很厚,很大16K。不过好在是16K大本,这样的排版看起来极舒服,而且也方便自己手动加注释什么的。这本书里有很多大段直接引用《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古籍的文言,引用的文言里还夹杂着繁体,需要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这是一本很需要耐心的的书。有时候不认识的字词多到让人怀疑人生,翻字典翻到觉得自己是文盲……强迫症的我立下flag说不读一个白眼字,于是,翻字典翻到翻白眼……
《大汉帝国在巴蜀(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四):同天下之利则得天下
《大汉帝国在巴蜀》一书,作者主要以政治视角来看待刘备集团创立、发展及败亡。中国人不是不爱谈政治,而是喜欢把政治通俗化、戏剧化;缺乏正确学习政治的方法和观念。在学校学习的马克思主义,个人认为教师也不是十分明白正确的政治观念对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
本书站在政治的视角,来解读东汉末年那段三分天下地历史。其中,刘备背袭益州,是他政治选择中最大的失误:得以立足之地,却失天下民心,对于益州也只是得其地而失其民;也限制本集团的政治前景与一方之余;而唯一一次在政治上成为天下共主的可能是曹丕称帝时;当时不已虚名称帝,而是与东吴不记背袭荆州之仇,东连孙吴,北接凉州,以天下之力合击窜汉的曹魏,天下归谁尚未可知。
当然,这个政治时机没有在及时抓住;六年后刘备走后,这个蜀汉政权才在诸葛亮的带领下以复兴汉室为政治旗号,重新在政治上有了立足之地。拥有足够的政治头脑,战略眼光,及战术能力者,在东吴和蜀汉之中,唯有周瑜一人而。战术能力高低一眼可知,战略素养,可通过利弊分析得知一二,而政治远视的眼光十分难能可贵,但却要在诺干年,甚至几百年之后才会得到答案。
本书给自己最大的启示就是:政治是很重要的东西,就商业上而言所谓政治就是人心,团队内部的凝聚力,一件事无论多么困难只要万众一心都无论成败可以进行下去。
《大汉帝国在巴蜀(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五):诸葛死,大汉亡
诸葛亮的隆中对结尾时说“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里的“汉室”是指许都的皇帝刘协还是某个汉室宗亲诸葛亮没有明说,但大家都清楚。刘葛政治集团的政治目的和曹操是一致的,就是统一全国建号帝王。所以曹操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眼光是有识的。孙权宣扬的“东南有天子气”只是安心做一方霸主,根本不配和曹刘胸怀天下的追求相比。刘备素有英雄之名,自公孙瓒至刘表皆对其礼敬有加,曹操迎天子后获得大将军的官职,他之前的镇东将军的官衔直接给了刘备,曹操对刘备的欣赏可见一斑。二人在“衣带诏”事件后反目,绝无修好的可能。故赤壁之战作者以为曹操征讨刘备为实,孙权并非攻击目标。我认为曹操东下还是想乘势迅速解决孙权割据,这和几年后曹操平定汉中不愿入蜀形成对比。赤壁之战是个意外事件,无论过程如何、水军的船到底是谁烧的,在那个冬天结束后曹操败北三分割据形成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周瑜的去世后东吴政策转变,不再把重心放在逐鹿中原上。鲁肃死后,孙刘同盟陷入互不信任状态,跨有荆益并不现实,刘备诸葛亮在其后的岁月里偏霸巴蜀,继续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努力。 本书大量引用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中的观点,可以说是编年体的田余庆论文重讲,例如第三章的引用列表里除了史籍就是田著,又如第七章第三节《上汉帝表上的名单次序问题》与田余庆《蜀史四题》中《关于举刘备为汉中王上汉帝表》选题一致,作者在田先生的文章框架下写了很多,但就结论而言并没有新意。本书的优点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北伐时期作者发挥军事地理的特长,写的比前面的内容好。作者在本书中主要观点为还是肯定刘备为“英雄”,刘葛二人匡扶汉室的政治口号并非是招揽人心的手段更是二人的理想。 诸葛亮去世后,相印随他一同入葬,蜀汉的丞相只有一个,那就是诸葛亮。继他执政的蒋琬、费祎不再大举北伐,国策转为蚕食凉州。随着兴复汉室的理想日渐遥远,主政者也达不到诸葛亮的高度,蜀汉灭亡也成了时间问题。 本书前部分对于“名分”有咬文嚼字过度解读之嫌,后部分北伐军事地理上的考察很出色,不过书没配地图较为遗憾。本书脉络清晰,语言流畅,是了解三国史值得推荐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