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低欲望社會》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低欲望社會》读后感锦集

2022-04-02 15:17: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低欲望社會》读后感锦集

  《低欲望社會》是一本由大前研一著作,天下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50,页数:2016-9-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低欲望社會》读后感(一):你们觉得作者对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对么?提出的方案好吗?

  两星。不太喜欢。整本书基本可看做作者对日本政府政策的一次花式全方位吐槽。貌似全面提出了各种建议,但有蜻蜓点水之嫌,缺乏具体操作方案,这样的建议和作者花式吐槽的现行日本政府政策又有什么区别呢?另外总觉得作者的一些观点前后矛盾,考虑到他的经历,大概是译者水平不行吧。

  欢迎各抒己见,一起谈谈对作者所提出方案的感想……

  《低欲望社會》读后感(二):前车之鉴

  “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而30岁前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年轻人对于买车几乎没有兴趣,奢侈品消费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能打发就行。日本已经陷入低欲望社会 ”

  08年经济危机,父辈三十多年辛辛苦苦积攒的心血变成了钢筋水泥,变成了产能过剩,变成了互联网资本泡沫,从政府到百姓,积蓄一点点耗尽,却看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的年轻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他们目睹父辈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过程,目睹泡沫经济耗竭每一个人的过程,他们同样背负着重大的压力,他们的人生小心翼翼容不得一点差池。

  这也是将来我们要走的路。留意吧,年轻人啊

  《低欲望社會》读后感(三):对安倍经济学的抨击

  最开始买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日本的老龄化问题,感觉是买错了。首先本书繁体字,读起来有点烦心。作者通过日本人消费的变化,得出低欲望社会的结论,部分论据值得商榷,比如拿奢侈品、汽车消费下降,说明日本人欲望降低,我认为这些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另外谈到了工作积极性地,没有上进心,文中也提到原因了,是因为日本退而不休的现象严重,关键岗位长期被一些不干事的老人占据,这也不能和没有上进心挂钩。还是比较认同作者的一个观点,因为对经济担忧,经历过失落的20年,对未来没有信心,造成现在不敢消费。作者不认同安倍经济学,认为现有的政策,不适合低欲望下的日本,同时提出了自己对经济发展的一些解决方法,主要涉及旅游、农业、城市建设、教育,有一些做法还是值得肯定。最后作者还提出了政府组织改革,旨在通过信息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不推介本书

  《低欲望社會》读后感(四):本书脱离实际程度较高

  大前研一以他的收入水平思考原因,站在他的教育层级考虑问题,无法设身处地的站在日本大众,特别是底层屌丝/败犬角度分析,造成书中诸多内容有种“晋惠帝曰:‘何不食肉糜?’”的荒唐可笑。许多分析有异想天开之嫌,脱实度较高。

  我认为:虚拟的文化市场、数字内容市场太繁荣,会导致实体的物质市场、婚恋市场萎靡不振。因为时间、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且刚性守恒(虚拟文化市场投用时精注力+实体的物质市场投用时精注力=总时间、精力和注意力),此起彼伏,那边膨胀(虚拟↑),会导致这边萎缩(实体↓)。

  《低欲望社會》读后感(五):读后感

  现在我们中国也正在进入一个低欲望的社会中,青年人不想结婚,结婚的不想生孩子,老年人却越来越多,出来被拉高的消费贷之外,整个内需还是严重不足,可以想象年老后的我们生活将会举步维艰。 日本比我们更早的进入了这个社会,虽然政府一直在通过各项政策刺激大家的消费,然而收效甚微,那么我们自己个人该怎么办,指望政府显然无济于事,只能靠自己。 那么,我们可以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年老时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年老时钱不够花,或者花不完,这样的不安心,首先,先盘点自己的资产和负债情况。 一般的资产有:存储款,储蓄型保险、股票、投资信托和不动产; 负债则多为:借款、剩余的房贷。 资产减掉负债后,就可以得到你的净资产。这时候可以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安排。 1.如果担心自己在年老时被大病所困扰,提前配置一些医疗保险,这样就可避免钱被花光。 2.至少从40岁开始要学会投资理财,基金、不动产、股票等; 3.学习“再生钱”技能,比如固定返还的年金收入; 4.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获取更高的工资,并且赚取公司以外的钱,寻找可赚取的副业; 5.找寻你的幸福不一定要到年老再去做,乘着还有精力,去实现你的梦想; 6.建立更多的兴趣爱好,在室内、在室外,一个人、多个人的活动,时刻充实着自己。 做好自己,想办法抵抗这不可避免的未来,给自己增加更多的筹码,而不至于在未来举足无措。

  《低欲望社會》读后感(六):零散的读后感

  首先赶时间 读的很快 记得哪些就写上哪些 免得以后自己遗忘。

  其次我对日本了解不多 如有错误 欢迎指正。

  最后读后的整体感觉:作者的很多想法在我看来不切实际,太理想化。

  开放移民对于日本来说不失为解决人口问题的一个办法,但是移民问题并非一劳永逸。第一,一个传统的非移民国家,一下子开放移民,如作者所说,几万优秀人才,20万劳工,如何吸引到这么庞大的数量?第二,中日韩三国文化同根,虽有差异,但不同程度上排外思想依然存在,移民固然可以解决人口问题,但是移民给日本带来的问题更是不可想象。作者解决地域网社会的很多办法,都是指靠国外的游客、移民、资金来解决问题,对国内还是批评占主要。

  相信很多人读这本书,是冲着标题,作者对低欲望社会草草介绍后,便开始铆足火力对准安倍政府。我一开始期待作者能够对低欲望社会提出解决办法,结果作者的方法是通过教育。对,教育是可以解决未来的低欲望社会,可是当下的低欲望年轻人怎么办?作者还提出“单一集中东京”的观点,东京周边的地方经济通过振兴乡村旅游来实现,大家都低欲望了哪里来的旅游的动力呢?一个城市容纳的人口是有限的,若东京人口过于集中,会不会导致城市病的爆发?

  暂时就想到这些了。书中非常清晰的地方就在于,作者数据的列举和比较,一目了然,与发达国家或周边国家各项名目的比较,很容易发现问题之所在。

  《低欲望社會》读后感(七):我们还在麻木,日本已经觉醒。

  看完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 首先书名"低欲望"的主语是人,"低欲望社会"的暗语就是社会中具备这种特征的人越来越多成为一种"问题"。 如果说"人力"和煤矿、石油一样只是一种资源的话,那么和任何资源一样,"人力"资源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存在。 那么现在日本的情况就是这种"人力资源"渐渐丧失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和其他资源一样,"人力资源"也会枯竭暨数量下降和可利用率低既质量下降。具体表现就是生育率低人越来越少,而且年轻人"不结婚、不工作、不出门、不消费、不买房"。 几千年不论什么社会,刺激欲望高涨(物质刺激精神激励)是激活"人力资源"的不二法宝,但是书中指出这一套在"低欲望社会"没什么用。凯恩斯经济理论在当前的日本并不适用。 那么怎么拯救人少?废除户籍政策(保护非婚生子权益),扩大移民,提供优惠的移民政策。 怎么提高收入避免均穷?减少课税用于吸引全世界富人来旅行、定居、开展商业合作。 怎么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为避免生产出大量"平庸化"学生。应学习德国"双轨学制",既学术大学和职业技术大学并重。同时培养高精尖人才特殊人才而非普通化人才。 总之,总结为四个字"改革开放"。这使我想起在不久前我国已经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

  《低欲望社會》读后感(八):日本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好参照物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在豆瓣上只能获评6.7分,有些意外。评论中大多将其作为一部政策意见过于乌托邦的安倍政策的吐槽文集,但我个人看法,这部书关于日本社会的剖析既不意外,又充满借鉴意义。

  中国社会的发展图景,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语境下,充满了意外与不解,刨除西方社会对于红色(也许只是一层外衣)国家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也源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洞察不足(参见 鲁奇尔·夏尔马的《一炮走好的国家》)。

  而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充满了历史与现实的亲密与隔阂,既熟悉又陌生,日本社会在战后的突飞猛进,以及90年代泡沫破灭及经济的长期低迷,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参考坐标。谈到中国的钢铁去产能、房地产泡沫化、经济软着陆、海外并购、老龄化等问题,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先去日本寻找借鉴。

  也因此,看看日本学者对于自身问题的剖析与应对策略,对于中国社会很有意义。

  看看大前研一为日本社会开出的药方:

  * 构建移民社会,以缓解/逐步解决日本的老龄化问题

  * 教育改革,加强职业教育,降低大学录取率

  * 大都市发展计划,通过大都市的人力资源集结,形成城市竞争力

  * 城市-郊区的度假观光经济,充分挖掘日本的度假资源,拉动消费市场

  * 税务改革,富裕阶层的回流

  * 农业改革,抛弃不切实际的资源保障政策

  * 政府改革,提升政府效率,地方政府分权

  这些政策,有些如构建移民社会三步走这样保守谨慎的前瞻,也有教育改革及大都市发展计划这样充满理想主义的狂飙突进,当然也有农业改革这样不痛不痒的反思,和中央及地方政府分权从而创造日本地方政府活力的灼见。

  这些内容揉在一起不免显得格局不一致,既有宏观与前瞻,亦有现实与微调,在大前研一的笔下,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不过是现实的安慰剂,既无助于现实,亦无益于未来。

  但大前研一的总体论调却是充满灰色的,他很难相信自己的这些政策意见能够在日本落地,因此在各种政策意见提出之后,在最后一节很短的篇幅又回归到社会心理——

  “不同于从其他国家借款的希腊,日本的解决对策就藏在日本国民身上。政府不需要退出各种政策,从国民手中盗取财产,只要让大家感到安心……对日本来说,‘稳定心理’就是最好的政策”。

  甚至在结尾呼吁作为读者的父母,“因材施教,培养出具有渴望精神的下一代。”

  日本社会的图景,你怎么看?

  《低欲望社會》读后感(九):论证有失偏颇,政策建议难免理想化,个人理财部分可以参考

  大前研一把日本经济的低迷根源归结于国民的“低消费欲”,显示从各个角度论证了这个观点,再从国家经济政策层面和个人财务计划上给出建议。

  但总觉得,论证不免以偏概全,政策建议也过于理想化

  作者认为不论是老年人畸高的储蓄率还是年轻人极简到克制的生活,都是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和恐惧。害怕某些意外事件发生没有有效应对的经济基础,以致现在不得不疯狂储蓄寻求安全感。不可否认,时下涌现的日本“草食系青年”、中国“佛系青年”,很多甚至大半是迫于经济压力,但也不排除部分是内观后的自我选择。

  仅以最被诟病的低消费欲和低生育率为例,被动选择除外,主动选择现象我更倾向于认为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年、半年换一款新手机,每个周末去网红餐厅打卡,路边排几个小时的长队为一杯奶茶,紧盯时尚风向随时更新衣橱,急不可耐地赶往各大热门景点然后是疯狂摆拍.....在旺盛的消费欲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是否也要问一问,这些需求是被引导的,还是源自我们内心?又或者我们被洗脑得如此彻底,以至已经分不清哪些是被引导的哪些是真实需求?在所有节假日都演变为全民购物狂欢节时,极简主义的生活被提出,“断舍离”的理念开始兴起,这何尝不是我们对被商家绑架的生活的反抗?为了保持经济高增长,所有人卖力地工作赚钱、疯狂地消费把赚来的钱花掉、再卖力地工作、再疯狂地消费,这样的生命场景和被设计的机器人有什么差别呢?

  结婚、生子、延续生命给未来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这固然是人类繁衍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但作为个体,如果意识到这样的传统模式并不更让自己愉悦,为什么不能自主选择单身或者已婚但不育呢?就像中国曾经荒诞的计划生育一样,如果连结婚、生育都要被别人操控,人活着跟机器人或试验品有何差别?

  沿着作者论证的思路,“低欲望社会“经济乏力的根本解决措施当然是刺激消费欲。国家以实际行动提振国民对未来经济信心,提供医疗和护理保障让老年人降低对“意外事件”的恐惧,专家指导老年人制定投资计划,引进移民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教育老年人转变思维学会享受生活,建立机制让富余的老年人主动放弃年金主动甘愿为下一代放弃财富......

  我没有经济学基础,不敢妄言作者的宏观政策建议。只提几点疑问:

  1、国家建立机制让富裕的老年人主动放弃年金,甘愿为下一代贡献自己的财富。传统的观念财富总是越多越好,而且私人财产是由亲属继承的。作者的这个建议,恐怕不止是要提高有钱人的社会觉悟,而且要建立财富使用途径公开透明的保障机制,可以监察贡献出的财富是否真的用于建设社会或者改善部分人生活。

  2、教育老年人学会享受生活。如何走进老年人的内心,挖掘他们的真实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感受到心愿的完满实现,而不是徒有一场热闹。

  解决问题的个人篇,倒是可以借鉴。和市场上其他投资理财书的理念相近,如制定个人资产负债表,根据未来的开销所需制定理财目标;理财渠道多样化,最差的莫过于活期存款,股票、不动产、风险投资长期来看都是不错的投资渠道;除了本职工作外,挖掘副业扩大营收,而副业积累的资源和人脉说不定会助力主业发展;为了避免老年生活的单调乏味,尽量在年轻的时候就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4个类别*5个兴趣=20”,是发展兴趣的多维度思路

  旺盛的消费欲固然可以拉动经济,但更希望能够透过迷雾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追逐内心的丰盈和满足。制定适合个人的财务计划,变被动为主动,让金钱为生活服务

  《低欲望社會》读后感(十):大前研一的日本烏托邦

  為1600兆日元個人金融資產怎麼花而擔心的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一定不怎么是安倍经济学的粉絲,在《低欲望社会》里,大前以78岁的高龄说了些大实话,只不过身处2015年的加州,他在这本书流露的乡愁更多是对新自由主义的,而不是針对故乡日本的(shows more nostalgia for the neoliberalism than the Japanese society)。

  如果说市政建設还算是能夠寫進未來二十年發展藍圖的社會目標,那么『延遲发放退休金以鼓勵個人投資』以及從根本改革日本中小學教育、增強青年人競爭理念等等藍圖就是對日本社會更為激進的挑戰了。這些建議實際是用新自由主义的市場观念把日本社會重新審視了一番,然後把安倍經濟學用三支箭喚起民間投資的成長策略做了更激進的延伸。然而這是為日本同胞們存折擔憂的大前研一無法完成的革命,畢竟個人不願持股的日本社會,根本上還是來自於市民對於三十多年來動蕩不安的經濟環境心存疑慮吧。(作者在書裡希望日本老年人打起興趣的『恨鐵不成鋼』感特別像每次看到我媽沒事就刷微信的我;大概老年人都會很不待見這幫被新自由主義雞血洗腦太深的青年:D。)

  大前研一心中的烏托邦藍本除了紐約和加州,還有低稅率(20%個人稅、17%公司營業稅)的新加坡,甚而至於將所有電子信息整合至線上的人口小國愛沙尼亞(書中引用了一段話叫做,即使這個國家被俄羅斯佔領了、還是可以通過線上系統統治並聯合所有居民,聽起來特別的surreal)。這些細節在此打住。從《M型社會》之後, 大前研一的後續著作更像是collage形式的雜文集。提出的想法雖然精彩,但避免不了時事雜文式的淺顯。

  但重量感的缺乏沒有影響它成為一本很有時代感的好書,在一個社會瀰漫著この国は終わった感(這個國家要完了)的國度,低慾望社會的說法和一系列以西方世界為藍本的建言還是很值得更大範圍討論的。但大前研一所描繪的與其說是一個藍圖,不如說是在炸平東京之後重新起步的烏托邦。

  至於我,看完之後只想去日本炒股,或者去日本建樓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