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杜拉斯谈杜拉斯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杜拉斯谈杜拉斯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4 03:03: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杜拉斯谈杜拉斯经典读后感有感

  《杜拉斯谈杜拉斯》是一本由[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一):爱是一种能力

  一个人一生中所能发生的最糟糕的事,就是无法去爱。

  这是一本杜拉斯的访谈录,很小的一本书。微博转发抽奖活动抽中的,昨晚花两个小时翻完。一如读过的杜拉斯的《情人》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那种任性、自恋、狂傲、激烈、热情,杜拉斯本人是一个很真很犀利的人。

  爱,真的是一种能力。

  此为简记。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二):她的世界

  这是一本采访的记录。在翻看之前我对这本书所了解的仅此而已。具体翻看时会发现,提问者知识面之广、准备之充分,可以称之为一个绝佳的采访记录。问题循循善诱,对于想要知道的问题不会死缠烂打的追问,而是通过将问题的层层深入与细化分解,引出杜拉斯语中真意。

  杜拉斯回答中,大胆评论其他作家,言辞犀利,甚至有些不留余地。一字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个性的狂傲,她的特立独行、不流俗、不妥协、不示弱的性格展现无遗。

  大陆读者熟知杜拉斯,大都是由《情人》开始,而采访言谈之中,作者对其书中的情感、文字的运用,似乎并不十分在意。在我们眼中她如此标志性的一部作品,或许在作者看来不过而而。采访中令她感到骄傲自信的,始终都不是这本书。而我们所认识的杜拉斯的世界,是在潮热的城市中永远不会停止的欲望与爱恋。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三):悬而未决的是激情,爱而永恒的是爱情

  杜拉斯所著的一本《情人》享誉世界,可比《情人》更精彩的是不断丰富和变化着的作者自身。书中的杜拉斯直白又犀利,独到又深刻。如同杜拉斯自己在书中所言: “作家有两个生命:一个位于自我表层,这个生命让作家说话,行动,日复一日;另一个,真正的那个,与他如影随形,令他片刻不得安宁。” 作家的使命并非是为读者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弘扬“正确”的道德观念、并非传授真相;作家的使命是揭露生活、探索人性,是收集真相、揭露人性中最本真的情感。如杜拉斯所言:“文学的职责在于表现禁忌。说出一般人通常不会说的话。”大多数人都为现实生活之中的传统规则所束缚。但规则与伦理是武断的,它凭借前人既定的标准告诉后人什么是对的,却忽视了个体的情感需求。杜拉斯对人性的探索与关怀经营的是情欲的荒芜之地,她为关注的人开辟出一片情感的故里。无论是小说、电影还是戏剧,不过是情感抒发的不同方式。时光飞逝,而它们的生命力永不停息,激情不止,爱情永存。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四):真实精彩

  我很早就看过杜拉斯的《情人》,不知道是阅历浅还是翻译问题,反正没读进去。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借书时无意看到,顺手借回来。

  想不到读了几页,就完全沉浸其中。杜拉斯是如此的真实坦白,难以想象任何一个名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像她谈到家庭时,“我们的生活方式 - 绝没有欧式或者法国教育 - 有崇高也有粗暴的地方。不娇柔做作,不求助于控制联系,没有一般家庭的原始、攻击性本能。全家人都知道我们注定不会长久地呆在一起,家庭之所以存在,只为了保障一家人得以共同苟活,我们很快就会各奔东西,开始自己的生活。”

  如此直白、犀利的描述,难以想象会出现在东方人笔下。大概只有西方人,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如此深刻诚实地解析自己的生活。

  杜拉斯谈到《情人》一书时,虽然说她“讨厌他中国人的身体”,却“也爱这个男人对我的爱,还有那情欲,每次都被我俩天差地远的歧义所燃烧。”

  当然,本书内容很多,激情、爱等不过是一部分。

  读完本书,我暂时还没想去读杜拉斯的小说,但我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个有趣的老太太,她的很多话引起我的共鸣。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五):了解杜拉斯了吗?

  关于玛格丽特•杜拉斯,我想,绝大部分人知晓她是因为小说《情人》。许多文艺女青年把阅读她的作品作为必修课,特别是《情人》,时不时的把那句“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挂在嘴边,也希望有一天有一位男士能向自己如此表白。

  于我而言,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里的经典台词我只知道这一句,但却无法完整复述;我只看过她的两部小说,一是《情人》,二是《毁灭,她说》;我只知道她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女性作家。所以,玛格丽特•杜拉斯对我而言,透露着神秘气息。

  这本《杜拉斯谈杜拉斯——悬而未决的激情》给了我很好的机会了解与知晓玛格丽特•杜拉斯。这原来是《新闻报》对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人物访谈,内容涉及她在越南异乡的童年、回到巴黎求学与写作的时光、对自己作品的解读评论、对电影戏剧的观点看法等等。

  通过阅读,我知道了玛格丽特•杜拉斯从事写作的原因是“感受到需要在白纸上重建某样东西的急迫性”,她还是一位电影编剧、导演、戏剧家,把自己的不少作品搬上了银幕和戏剧舞台,让人们不但通过文字了解她表达的内容,更通过视觉感官对其作品进一步更加深入的了解。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一位文字爱好者,所以她从事文学写作,此外,她还喜欢新闻写作,积极参与法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经常在周报或者日报上撰写有关各种主题的文章,她还和法兰西总统密特朗是好友!这是一般的对其的简介上所没有的。可以说是让读者了解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玛格丽特•杜拉斯。

  但访谈中玛格丽特•杜拉斯对自己作品、文字的解读有些过于专业化,可能一般的读者对此并不感兴趣,除非是她的狂热爱好者,一般读者很难耐心十足地慢慢看完。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神秘的玛格丽特•杜拉斯跃然纸上。如果,你想对她有更深入的了解,不妨读一读。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六):再见,杜拉斯——Leo鉴书237

  我基本不太看小说,因为生活已足够精彩,但是仍然知道杜拉斯。

  再见,杜拉斯

  第二次,知道杜拉斯是通过王小波。看了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借此看了王小波的所有文章和书,还好即使是全集王的书也不算是特别多。他在书里提到杜拉斯写情人的方法,改到改不动才交稿。看似平静的背后其实波澜壮阔。后来我自己尝试写小说时,才真切地感受到这有多难。

  第三次,是看到本书《杜拉斯谈杜拉斯》前言里介绍原书是利奥波迪娜·帕洛格·德拉·托雷(这是个意大利名字)访谈杜拉斯之后整理而成,先出了意大利版,后来出版社都没了,出版人努力之后才出了法文版,然后现在翻译成了中文。书的特点是没有仰视而更多是客观平视,这样挺好,因为读者并不需要一部吹捧之做。

  写作有时是别人拿着你的手

  书里杜拉斯谈写作过程本身时提到“是场疾风,无可救要,每个礼拜都或多或少会吹上这么一阵,尔后消失好几个月。仿佛是一道古老的强制命令。”还提到类似写作有点儿冥冥之中既定的意思。

  之前看很多别的作家谈写作也有类似的事。《战争与和平》出版后有人写信给托尔斯泰希望不要让卡列尼娜死去,得到的答复是:“她自己的决定。”抛开写作技巧,书中角色有时真是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

  不要让作家评价当代的作家

  访谈里问及杜拉斯对当代人物,尤其是作家的看法,以我的角度看——基本上没有一句是好的。

  一来他们都没有杜拉斯有名,这本身可能说明确实差一些;二来杜拉斯认为别人嫉妒自己的成就;三是挑毛病总是很容易的。总之,还是不要让作家评价当代作家比较好。

  再见杜拉斯时,我对这位世界著名作家有了更多的认识,再见她时她最后的情人杨·安德烈亚已在2014年杜拉斯百年诞辰那年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些作家能借由其作品长存于世。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七):“情人”眼里悬而未决的激情

  “情人”眼里悬而未决的激情

  ——读《杜拉斯谈杜拉斯》

  滁人也

  “爱情能够照亮人的精神和感官,能够通过我对他者的开放,能够最大限度地张扬自我。”这就是二十世纪法国最具影响与个性的作家、电影编剧、导演、戏剧家,同时也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情人”杜拉斯的爱情观。

  杜拉斯是个传奇,是个谜一样的美丽女人。她的人生经历,她的爱情经历,她的写作经历,都令无数人侧目。在《杜拉斯谈杜拉斯•悬而未决的激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中,我们可以非常深入地了解到这位女作家的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

  这是一部访谈录。1987年,《乌发碧眼》意大利文译本刚发行不久,意大利的莉奥波迪娜•帕洛塔•德拉•托雷几经波折,终于见到了杜拉斯本人。此时的杜拉斯已经70多岁了。她对她的过去,已经像叙述历史故事那样,有了更多的坦然和真诚。

  该书以访谈形式,叙述了杜拉斯几乎是一生的经历。杜拉斯回顾了自己的出生地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后来越南的西贡/胡志明市),也回顾了自己的第一本比较有影响的书《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还回顾了《情人》的创作,以及真实世界里自己的情人,如中国的胡陶乐(音译)、与她结婚的罗贝尔•昂泰尔姆、迪奥尼•马斯科洛等等。

  该书还非常细致地反映了杜拉斯的创作观。杜拉斯所写的人物都是一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几乎没有正当职业的游手好闲之人。杜拉斯文学作品中的最主要的主题是对绝对爱情的追求。杜拉斯的作品告诉读者,应该通过对性爱的宣泄,剥离出爱的原欲,将爱情最原始的快乐交还给人类。

  在访谈中,杜拉斯不否认这一点,但又有更细腻地分析,比如她个人经历对自己创作的影响。少儿时代在越南长大,然后回到法国生活,两个哥哥对她生活的影响,已经16岁时遇到那个中国的“情人”等等,都在她的生命历程和写作历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杜拉斯谈杜拉斯》一书又给了读者更多的谜一样的东西——因为更加了解她,因此更想追究更多的细节。比如她那一个个的情人,甚至包括她在70多岁了才结识的27岁的有同性恋倾向的情人扬•安德烈亚,而她自己又酗酒,怪癖,乖戾,人人都是敬而远之。等等。

  杜拉斯自己一辈子在情感的漩涡里打滚,而她的激情,又真正悬而未决,留给世人特别是读者更多的诱惑。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八):迷失与慌乱,性爱与情欲

  杜拉斯是一位来自法国的作家,也是一个电影编导,她的作品在二十世纪时倍受欢迎,如今却渐渐被人淡忘了。《情人》是她的代表性作品,这部作品是杜拉斯对于自己生活与人生的写照。她的作品备受争议,因为她总是不断深挖内心的真相,然这些真相不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杜拉斯沉迷于挖掘人的内心,善于使用尖锐的文字剖开皮囊,露出其内骨,这种快感对于她来说,犹胜“性爱”。

  她的作品可以用艺术品来形容,杜拉斯的创作来源十分特殊,这种接近生活又不完全是生活的故事,使得她的作品独具一格。这本以访谈录形式记录下的杜拉斯,可以说是最接近她生活的,对于那些尖锐的问题,她无一避讳,将内心的全部想法都讲了出来。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地方,杜拉斯的童年并不算好,身边充斥着死亡和压抑的气氛。但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她对生活更加重视,这也是她不同于常人的原因。

  十六岁时,她遇见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情人,他是个中国人,接着相继遇到三个情人,最后那位男士竟然只有二十七岁,而此时的杜拉斯七十岁。这也证明了爱情能够跨越时间的沟壑,就像杜拉斯对于艺术的热爱一样。在年老时,她变得更加慈祥,从她的照片中就可以看出。对于一个一生中经历无数挫折的女性来说,她本应该被生活摧残得无精打采。但是她却是可能保持微笑,仿佛这世界上的一切在她眼中都是美好的。

  人们通常会觉得,女性对于感情本质的理解均有着常人达不到的层面与深度。就像杜拉斯的文字,一贯的零度的叙事的方式,一贯的对文字不依不饶的追逐眷顾,爱情的风,经年的吹拂着……也只有我们看得见。其实,她的不依不饶的坚持,滔滔不绝的叙述,才是表达出一切她的内心想真正表达的吧。被压抑的呼喊,空虚然而焦灼的心情,无悔亮烈的承担……

  爱吧。杜拉斯说,爱情犹如疾患,简洁、决然却又暴力。

  其实,她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不被人爱的痛苦。或者说是没有达到她所期望的那种程度的不被人爱的痛苦。当一个人热烈的爱着这个世界并且热烈的爱着对方的时候,总是希望对方同样回报以同样热烈的爱。但是,两把同样炙热的火碰在一起,只会消失得更快,因为那样的高的能量,很快就会把彼此燃尽,直到灰飞烟灭。在时间的长河中,杜拉斯能够平稳渡过,途中还能欣赏沿途风景。她的一生是个传奇,即使有七十多部电影,近二十部电影,数段传奇爱情也难以完全定义她的人生。她将自己经历过的美好记录下来,供我们细细品味,她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慌乱的世界中平静地去爱,学会了如何在慌乱中寻找自我,了解自我。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九):童年是永无止境

  想了很久,还是想要分享的一本书。

  采访最开始谈到童年,提起母亲,她说“只有身为母亲的人才会像她那样,精力旺盛、疯疯癫癫。母亲是随时准备好保护我们躲过这种卑劣肮脏的生活的全面攻击,然后我们还是过着这种生活。”她还讲,人类不该奢谈幸福,最幸运的事当属遗忘。

  打从一开始,原生家庭的阴影就渗进这本书里。司汤达说得对,“童年是永无止境的。”

  谈到写《情人》时,她说有种走出晦暗的快乐。但说起那个中国人,她只觉得自己有责任找个亿万富翁,她并不喜欢他那中国人的身体,又说和这中国人是“彻彻底底,超越感情,不具人性,盲目的情欲”。她说写《情人》时她是随意发挥,无所畏惧的,这是没能预见的成功,这是本和爱没有关系的书,她只是想故意写些无聊的主题来激怒读者。

  她“对待酒精就像对待一个真正的人一样”,但酒精却让她在病床上经历了三周的幻觉、谵妄、嚎叫;对于男人,她说真的得十分爱他们,才能忍受他们的高谈阔论和那自以为了不起的阳物崇拜;关于爱,她只说在这一生中,那些最美的书,都是她独自一人时写的,或是和情人过客们一起时;而对于情色源头的那样东西-欲望,不论是她与另一个女人亲密深刻的欢愉,抑或是她与情人们无数次的性冒险,甚至是她与男同性恋者的暧昧尝试,都是不切实际的,但激情却寄身其中。激情,在她眼里,是不可逃避的、悲剧性的。

  她的矛盾处处清晰可见,而她的清醒却掩饰在其选择里。

  这次采访时,杜拉斯已七十来岁,整本书里,全篇可见她的矛盾和理性。每一点矛盾,和每一点从矛盾中挣扎出的理性,都在一一诠释着她的优雅和遗世独立,固然她刻薄又骄傲。

  最后提一点,因为自己实在是太喜欢了,谈到写作时,她说“我写,是因为我要让自己变得庸俗,我要把我自己给杀死;其次,就是为了夺走我的重要性,卸去我的重量:我要文字取代我的位置,如此一来,我才会比较不存在。唯有两种状况,才能将我从我自己中解放出来:自杀一途和写作一途。”在某处写过“麻风病”,便不再畏惧它,这就是写作带有疗愈功效的地方。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十):谜一样的杜拉斯

  先说实体书籍本身吧,这本无疑是我的年度书单中最为美貌的书了,没有之一。低调,封面、扉页、封底全都是超有质感的黑色磨砂纸页;奢华,封面全黑的底色上淡淡的美女投影和银色的字体,高贵不言而喻;有内涵,堪称迄今为止最可信、也最深入的杜拉斯访谈录。

  我一向觉得,在性别的基础上谈论名人是无意义的,然而,只在作家领域除外。读杜拉斯的作品和访谈,你不能不想起我国的女作家张爱玲和萧红,她们当然是不同的,但是相似之处又何其多。以文字闻名于世,文字多涉感情,说是小说也可,说是自传也可,总之与个人经历缠夹难以区分的清,以至于后人多有揣测和妄议。她们本人无论相貌如何,骨子里那股子蔑视天下的傲劲能从她们的每一个文字里明白无误的传达。另一方面,她们几乎所有的创作源泉都来自于她们的情路。对比下来,杜拉斯比张爱玲和萧红幸运的多,张和萧可说情路坎坷,且不算国人常规意义上的善终,杜拉斯一生沐浴爱河。杜拉斯留下来的访谈记录也相当全面,尽管其思想和做派多有惊世骇俗之处,总不至于被人误读和黑化,张和萧因其身后个人生平和访谈记录不详就没有这番好运了。

  然而,这些也终归只是她们表面上的像与不像,说到底,西方社会的杜拉斯跟我国动荡时期的张爱玲和萧红是有天差地别的,不是高低之分,而是从内里上完全不同、无法比较。杜拉斯的一生,虽有多位情人为其创作提供源泉和土壤,然而他们甚至杜拉斯本人,都不过是一个载体、一个媒介,就像杜拉斯在访谈中坦言的那样,她的写作只是文字借她之口表述出来。这些并非妄言,读杜拉斯的作品,看她在小说中队叙事语言的不断探索、对表现手法的淡化都能略知一二,而这些,在《杜拉斯谈杜拉斯》中也得到了杜拉斯本人的印证。对杜拉斯本人,有时候,你会有种错觉,她不应该生而为人,而是神一般的存在,这里的神,不是绝对正确,而是几乎万能,不受任何樊篱所限,只要她想,只要她要。

  关于杜拉斯,世人多有错觉,认为她的作品集中在情爱小说。但是,通过访谈和了解她的全面作品我们知道,杜拉斯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有其深刻洞见,我相信,这些是早就她个人的很关键的一部分,也是影响她作品流派走向的一个原因。

  《杜拉斯谈杜拉斯》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几乎上,任何你关于杜拉斯本人和其作品的想象和疑问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连作者的访谈经历也是为我们了解杜拉斯服务,从一个侧面证实她的性格和生活。如果让我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她的话,那就是“极致”,感情上的极致自由,观念上的极致开放,天分上的极致优越,以及性格上的极致傲慢。所有这些词没有任何贬义,只是事实的中性描述,所有这些方面也都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早就了这样的一个杜拉斯,在激情的灰烬上为文学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杜拉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